规模化种植下如何实现玉米稳产增效

作者: 甘果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玉米是农业种植中必不可少的农作物之一,玉米的产量会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直接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种植技术水平在不断升高,粮食产量也在稳定提高。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提高产量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同等重要。本文简要介绍玉米高产种植技术,提出玉米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措施,供参考。

一、把控种植方式

1、整理土地

玉米根茎部分相对发达,具有较强的活性,可以在不同条件下存活生长,所以在土壤的选择上没有太多需求。但是为保证其稳定生长,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农户在对种植地点进行选取时,应尽量选择含水量和养分较多的土壤。另外,除非是小麦和玉米轮流种植的田地,在玉米收割后,需要对土壤进行翻耕,在确保土壤平整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土壤的蓬松度和湿润程度,为下次播种做准备。在翻耕的过程中,为保证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充足,农户还要将准备好的农家肥料和含有丰富氮磷钾元素的肥料施加入土壤中,进而实现玉米的高产。

2、选择种子

玉米拥有抗旱耐寒的特点,即使是相对恶劣的土壤也能有效适应。所以在播种前,农户需要根据实际的生产要求选择合适的品种。比如,如果是不需要进行售卖的,可以选取相对较甜或较糯的品种。为掌握玉米的生长情况,确保其满足生产要求,需要在其生长的过程中开展长期的观察与记录,重点注意果实的密实度。选择出合适的种子后,还需要进行二次筛选,为保证种子的发芽效率,达到提升产量的目的,需要过滤出坏种和病种。为保证种子的成活,在播种前,农户需要拟定合理的施肥方法。如果想要提升产量和种子的抗病力。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进行播种试验。玉米种子的抗病、抗旱能力是选种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点。

3、种植模式

如果想要提升玉米产量,增加收入,农户需要选择合理的种植方式。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时间、密实程度、土壤质量、天气情况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物的产量。在种植时,需要针对种植地的天气情况和土壤质量进行考察,制定最科学合理的方案进行耕种。尽管如此,无论种子什么时候开展播种工作,都需要提前将种子晾晒在阳光下,降低玉米种子受到水分的影响。为提升种子的成活率,晾晒工作完成后还需要完成包衣操作,保障出芽效率。另外,在播种时,还要重点注意播种间隔,避免因为播撒过密,致使种子之间出现掠夺养分的情况。

4、田间管理

为保证玉米增产增收,在其生长期,需要重点注意玉米田间的管理工作。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特别是种子发芽后,农户需要定期检查玉米的生长情况,查看种子的发芽率。一旦发芽情况明显不足,需要及时进行补种。因为玉米具有生长速度较快的特点,对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在种子发芽后,农户需要定期进行追肥处理,为其补充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养料。另外,当玉米幼苗长出三片叶片时,农户需要对其进行间苗处理。为实现玉米的增产增收,为其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间苗是必不可少的操作。另外,在处理过程中,还要始终秉承“适者生存”的法则,提升玉米作物的质量。在对种子进行间苗时,针对田间地头的杂草,为保证幼苗的稳定生长,农户需要定期进行除草作业,避免杂草争夺土壤中的养分。但是在除草时,尽可能避免使用化学药剂,可以采用人工除草。

5、施肥管理

为保证玉米稳定成长,在种子发芽后,需要定期为其施加肥料,为其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氮元素。氮肥的施肥大多采用穴施和勾施两种方法,防止在肥料的施加过程中,幼苗直接与氮肥接触,发生烧苗的情况。另外,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农户需要制定合理的肥料追加方案,需要追加1/3含钾元素的肥料和1/2含氮元素的肥料。但是,如果玉米的长势较好,叶片茂盛,在肥料的施加时可以适当地减少含量,肥料的用量需要参考幼苗的长势。另外,为给玉米幼苗提供更多养分,可以在施加氮肥时适量添加部分尿素。因为玉米的枝干较高,在大风天容易折断。为避免这样情况出现,增强枝干的质量,可以为其施加农家有机肥料。

6、抗旱措施

在玉米的成长过程中,不但需要大量的养料,还要为其提供充足的水分,需要对田间进行抗旱处理。我国部分地区,经常会出现干旱或洪涝灾害。农户在进行玉米的播种操作时,为保证玉米的发芽率,可以为其灌溉适量的水分。在玉米的生长周期内,农户需要保证田地里的水分含量维持在七成以上。灌溉水分是最直接有效的抗旱措施,滴灌是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效果明显,可以有效避免土壤中的水量过度蒸发。另外,还可以利用沟灌的灌溉方式为土壤输送水分。提升土质的通透性,保证玉米根系的正常生长,降低成本和人力的投入。特别是玉米植株的拔节阶段,需要充足的水分。位于相对干旱的区域,农户可以提前对玉米进行水分灌溉,做好抗旱措施,避免水分不足,影响玉米的产值。

7、生长管理

在玉米叶片生长至第五周期时,为避免植株倾斜,农户需要对其进行固定处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固定操作应尽量在天气晴朗时完成。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农户需要先将长势较差的幼苗拔出,保证长势良好的植株顺利存活。还要确保土壤的疏松程度,拔除田地中杂草。还要注意水分的灌溉尽量合理,避免出现过度注水。

二、高产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

1、化学防治措施

(1)病害

①青枯病:针对玉米的病害防治,青枯病是最为常见的病害,可能在玉米的整个生长周期内发生。青枯病的主要病因在于玉米叶片上发生真菌污染。为对青枯病进行有效防治,农户可以重点加强田间的水肥管理力度,及时有效的进行排水作业,并使用康正雷等药剂对玉米根茎进行灌根处理。在玉米的生长周期内,青枯病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专家针对相关病害的研究程度日渐加深。

②瘤黑粉:瘤黑粉大多集中出现在玉米穗、叶片和杆上,会直接影响玉米产量和果实质量,是玉米生长周期内的一种常见病害。在玉米种子播种前期,土壤中的氮元素含量过多,容易诱发瘤黑粉。受大量氮元素的干扰,容易出现杆茎生长较快但是果实不足的现象,玉米的各个部分也会逐渐软化。如果在玉米的生长周期内,没有及时高效的控制瘤黑粉,就会造成病毒数量激增,间接出现玉米死亡的情况。因此,农户需要采取直接有效的方式应对瘤黑粉。在瘤黑粉的防治过程中,农户需要重点明确防治目标,降低相关病毒的存活率,直到完全消灭全部病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减少含有氮元素肥料的投放量,及时对土壤进行翻耕,减少氮肥对土壤和植株的不利影响。充分使用助农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裹处理,进而提升玉米生长质量和效率。

③大斑病:除了以上两种病害之外,大斑病也是玉米生长周期内的一种常见病害,大多出现在果实下方的叶片上。受到大斑病菌的影响,玉米叶片会出现萎缩症状,如果对其置之不管,一旦扩散可能会侵蚀全部叶片,最终致使玉米植株死亡,影响玉米产值,降低农户收入。在玉米实际的生长过程中,如果植株感染上相关病害,农户需要立即采取科学有效的办法进行处理,比如,在玉米果实收割完毕后,农户需要利用器械对土壤进行深度翻耕,将含有钾元素和磷元素的肥料投放到土壤中,并对田间的杂草进行处理。另外,农户还可以将甲环唑水散药剂、醋醚菌悬乳剂等化学药剂充分混合后,喷洒到土壤中,进而提升大斑病害的防治效果。

④穗腐病:在玉米的生长周期内,一旦感染穗腐病,植株就会呈现长势低矮的现象,无法稳定生长。农户基本掌握病因后,可以选取合适的化学药剂开展防治工作。在穗腐病的发病前期,可以选用适量的三锉酮药剂与水混合,每10分钟1000克/公顷投放,每日3次。但是农户在对穗腐病进行防治工作时,除了要保障化学药剂喷洒的科学性,还要确保玉米植株的稳定生长。

⑤纹枯病:纹枯病隶属真菌类病害,玉米植株感染纹枯病后,叶梢大多产生青黑色斑纹,且纹理不规则,随着病害的侵蚀逐渐蔓延至整个玉米叶片上,影响玉米正常生长。农户在纹枯病的防治时,可以使用生汞水溶液对种植区域进行消毒处理,利用化学药剂对玉米叶片进行浸渍,减少纹枯病发散的可能性。除此之外,还要对土壤开展定期的翻松处理。在合适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植株进行高温灭菌处理,运用甲基硫菌灵等化学药剂,为玉米植株消毒。为实现病菌的根治,喷洒周期可以设置为每周2次。

(2)虫害

①蝗虫:除病害外,虫害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一大原因。为实现玉米高产的目标,农户应对虫害实行具有针对性的防治工作。蝗虫是玉米生长周期内最常见的虫害,如果遇到蝗虫侵袭,农户首先要明确玉米植株的受害点。大多时候,蝗虫以啃食玉米的叶肉和叶心,间接导致玉米的花和叶片生长迟缓。除此之外,玉米的嫩茎也容易被蝗虫啃咬,导致植株疲软、折断,最终致使玉米死亡。另外,在蝗虫的幼虫时期,喜食玉米果实中未完全成熟的颗粒,导致果实内部出现腐烂的现象,影响了玉米的正常生长。所以,农户在蝗虫的防治工作中,可以使用杀虫药剂。比如,为有效防治蝗虫侵袭,增加玉米产量。可以在玉米果实的裸露处放置浓度为3%的呋喃丹颗粒药剂,实现灭虫效果。另外,在玉米种子的播种前,也可以将呋喃丹颗粒药剂适量的搅拌进土壤中,消灭田间土壤中的蝗虫虫卵,避免其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

②红蜘蛛:红蜘蛛属于螨类虫害,还可以称作火蜘蛛、火龙。在玉米的整个生长周期内,大多出现在玉米的拔节抽穗期,容易对玉米的正常生长产生严重影响,降低玉米产值,降低玉米的成活率。一旦玉米表面出现红蜘蛛,叶片中的大量营养物质就会被吸食,造成玉米叶片形成白色病斑,且密度较高。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色斑点就会慢慢变身黄色,直至叶片全部变成黄色,玉米植株就会因为没有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导致枯萎死亡。农户在防治红蜘蛛虫害时,可以在玉米叶片上喷洒乐果乳剂和三氯杀螨醇的混合杀虫药剂,消灭红蜘蛛,实现有效的虫害防治工作。

③小黏虫:小黏虫也是玉米生长周期内的一种常见虫害,通常以啃食玉米叶片为生。情况严重时,容易导致玉米叶片残缺不全,最终造成叶片全部脱落,大幅度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农户在防治小黏虫的过程中,可以将水和灭菌植乳油进行9∶1混合,并将其均匀喷洒在玉米植株上。

④玉米螟:玉米螟,又名钻心虫,是一种常见的虫病。重点存在于叶片上,不断对叶片进行打孔,打孔完成后就会顺利达到玉米的新叶处,严重干扰玉米的正常生长。因此,为有效防治玉米螟,农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办法开展防治工作。天气情况是对植株喷洒玉米螟杀虫药剂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可以根据虫害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化学杀虫药剂。在防治虫害的同时,避免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

⑤地老虎:作为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常见害虫,地老虎又可以称作切根虫。虫如其名,主要以植物的根茎为食。一旦农田中出现大量的地老虎,就会导致玉米植株出现大面积枯萎,最终死亡。在相关虫害进行防治时,可以事先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处理,摘除影响玉米生长的杂草,施加有机农家肥料,对害虫进行腐熟处理,降低地老虎虫卵及幼虫的成活率。

⑥草地贪夜蛾:现阶段,草地贪夜蛾也是玉米种植周期内常见的一种虫害,大多分布在我国的南部地区。实验表明,草地贪夜蛾的存活容易受温度影响,一旦温度超过30℃,就会为幼虫生长提供有利条件。所以,在草地贪夜蛾防治工作中,农户可以交替使用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等化学杀虫剂,实现虫害的有效防治工作。

2、物理防治措施

应用物理技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时,可以有效抵御植株受到病虫害的二次侵袭。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农户将大功率的白炽灯布置在玉米种植地,吸引来害虫后,利用胶带对其进行诱捕。这种方法不仅能有效实现害虫的灭除,更能减少虫害出现的可能性。另外,在玉米种子播种到土壤里之前,农户需要尽可能地将杂草清理完毕,对土壤进行翻耕处理,消灭土壤中的害虫虫卵和幼虫,并将其转化为适合玉米生长的养料,为土壤注入营养物质。避免在玉米生长周期内,杂草与植株争夺生长所需的养分,为玉米提高营养物质和适宜的生长环境。除此之外,在防治病害的过程中,土壤轮转法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杀死病原体和真菌,降低病虫害对玉米生长的感染,增加土壤中的养分,提升玉米果实的质量。

3、生物防治措施

顾名思义,生物防治指的是引入一种或多种生物抑制另一种生物的防治方式。作为近年来新出现的手段,大多由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三种类型存在,还可以采用引入天敌的防治方法。以赤眼蜂为例,该昆虫主要以寄生的形式存活,在幼虫破卵而出后,会反向吞噬寄生物的主体,完成害虫的防治工作。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以虫治虫的方式最为简单有效,灭虫效果显著。再以玉米螟为例,农户可以在虫卵可能存活的区域内防止黑卵蜂的蜂巢,抑制虫卵的存活。

4、农业防治措施

目前,为有效开展玉米植株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农业防治是其中的重点内容。为避免玉米受病虫害影响,提升植株的抗病力,可以在玉米的高产技术应用过程中开展。病虫害的农业防治主要体现在种子的选择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例如对土壤进行翻耕作业。

综上,玉米作为常见的农作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农户不仅需要积极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提升玉米产量和质量。还要掌握玉米病虫害有效的防治措施,但是要尽量避免过多的使用化学药剂,积极运用生物和物理方法,降低出现环境污染的可能性,为农业的高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563200贵州省桐梓县农业农村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