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作者: 宋杰

随着农业相关技术的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农药的合理应用逐渐成为了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必然要求。水稻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对水稻的病虫害情况进行防治,保证水稻的增产稳产十分重要。通过农药减量增产技术的应用,农药可以选择合适的比例和含量进行撒施,既能够保证对病虫害的灭杀,又能够保证防止生态环境受到污染。本文将对农药减量增效技术进行分析,具体阐述其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方法。

一、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水稻在生长期间很容易受到各类病虫害的影响,只有合理应用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才能够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并使水稻在生长的过程中能够产生足够的抗病害能力。同时,通过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使用,还可以使种植人员逐渐产生对农药使用科学性的理解,一方面使农药使用的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使农药使用在水稻种植中产生充分的积极作用。

1、保证农药使用的科学性

在农药减量增效技术使用的过程中,能够让种植户逐渐认识到农药使用的科学性,使种植户在种植过程中能够对农药使用进行积极的思考,将农药使用工作变得更加积极有效。首先,通过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使用,可以让种植户对农药的减量进行充分的认识,使种植户在进行水稻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能够不再盲目使用大量的化学制剂进行撒施,而是通过对病虫害发展阶段的相关了解后,对农药的使用比例进行充分的思考,充分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其次,通过对农药增效技术的充分理解,可以使种植户在种植过程中对各个时期的植株使用不同的农药使用策略,通过对各类化学制剂的充分使用和相互配合,可以有效达成最优的防治病虫害的效果,将病虫害防治工作充分纳入科学种植的策略中。同时,对农药增效技术的理解可以使种植户不断产生对种植技术的全新思考,将病虫害的科学防治工作融入到高产栽培的工作中,不断加强水稻种植的产量和质量。

2、降低农药使用的成本

在农药的盲目使用过程中,不仅会造成农药使用的效果不佳,达不到预想中防治病虫害的效果,还会导致农药使用的大量浪费,造成农药使用成本和水稻种植成本的提升。因此,应当使用科学高效的农药使用技术,使农药使用在高效的前提下仍能做到充分的减量,既减少使用成本,又输出使用效果。通过农药使用成本的降低,不仅可以使更多的种植成本应用于农作物的管理和维护工作,还可以使水稻种植的收益得到有效的提高。首先,通过对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使用,可以在进行农药配比时对农药进行充分的利用,使农药使用的实际价值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通过正确的农药使用方式,也可以减少农药的多次使用,防止农药使用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其次,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使用农药的减量增产技术,也可以减少农药对植株造成的消极影响,使植株在生长过程中能够产生充分的抗病害能力,有效减少后期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农药使用。

3、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为了农作物能够产生充分的抗病虫害能力,通常会使用大量的农药。农药作为化学制剂,存在着一定的毒性,甚至一些农药的种类含有剧毒,这样的农药大量使用不仅会导致生态环境受到污染,还会对使用者的健康造成影响。通过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充分减少农药对环境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首先,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可以保证对病虫害合理施治的同时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使种植户能够在水稻科学维护的过程中充分进行用量的科学选择,找到对生态影响最小且效果最好的使用方式。同时,通过科学技术进行各类农药的配比,也可以有效减少农药的用量和毒性,使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得到充分的保护。其次,通过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种植户可以选择绿色低毒的农药种类进行配比,使农药既能保证低毒低污染,又能保证充分的防治病虫害效果。

二、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应用中容易产生的问题

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是科学种植技术的一种形式,通过对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充分了解,可以有效进行农药的利用,使农药在水稻的病虫害防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同时,在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使用中,也会因为操作不当而出现一些问题,使其失去原有的效果。

1、农药的选择不合理

在使用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对农药的选用和使用的比例进行科学的规划。一旦农药的选择出现了错误,就会导致农药在水稻的病虫害防治中难以产生积极的效果,从而导致农药的大量使用。而农药的使用比例出现错误时,如果药剂的含药量过低,可能无法对病虫害产生效果,甚至使病虫害产生耐药性,出现反效果;如果药剂含药量过高,则可能使植株受到药物的影响,并造成农药的浪费。首先,在农药的选择过程中,很可能因为种植户对水稻病虫害的认识不足,导致农药难以对症施治,产生对病害的积极防治效果。同时,对病虫害各阶段认识的缺乏,也可能导致在进行农药使用的过程中对不同阶段的病虫害进行统一的处理,使病虫害难以得到彻底的解决,并多次使用农药,造成农药的浪费。其次,大多数种植户在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时,不会提前做好规划工作,这会导致在水稻病虫害的高发期难以及时进行科学的防治工作,错过最好的农药使用时间,造成农药的利用率下降。

2、农药的使用方式产生错误

在进行水稻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农药的使用有很多方式,常用的有浸种、喷雾、混合肥料撒施、喷粉、淋秧等方法。在农药的播撒中使用错误的方法,会导致农药丧失应有的效果,使农药在使用以后仍然不能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产生较好的效果。首先是喷雾法,在进行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时这种方式十分常见,但同时,在使用喷雾法时种植户容易因为使用方式的错误导致大量的农药未对水稻的病虫害产生直接的效果,而是在水稻种植的水田中丧失了大部分的药力。其次是喷粉法,在进行播撒的过程中很容易由于错误的方法造成药剂的大量浪费,同时,在水稻种植的幼苗期使用喷粉法,很容易因为药力过高对植株的生长造成影响,甚至产生死苗的现象。另外,错误的使用方式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使之后的水稻或其他农作物的种植难以进行,对种植户的经济效益造成影响。

3、农药的使用人员不够注重科学防护

大部分农药中的毒性会对人类造成一定的影响,在不进行科学防护的情况下进行农药的使用,很可能对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产生一定的威胁。在进行科学防护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皮肤、眼、鼻、口的全面防护,防治农药中的化学毒性进入人体。尤其在进行剧毒的农药乳剂调配时,由于农药乳剂的毒性和吸附性都比较强,应该佩戴好橡胶类手套后再进行工作。一旦未做好防护,乳剂很可能会借助吸附性使毒性进入人体,影响身体健康。同时,进行喷雾类作业时,更应该做好口鼻的防护,防止雾状药剂在空气中滞留,从口鼻进入人体,造成对人体的影响。在农药播撒过程中进行相应的科学防护是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关键部分,能够使种植户安全进行农药增效技术的实施,使农药使用技术更加科学合理。

三、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策略

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方式有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其中化学防治是产生效果最快,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主要使用各类化学制剂进行病虫害的施治,由人工进行使用比例、数量、方式的判断,并在判断后进行施治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对水稻的稻瘟病、纹枯病、条纹叶枯病、稻曲病、胡麻斑病、恶苗病等病害进行有效施治,对水稻的象甲、卷叶螟、钻心虫、负泥虫等虫害做到有效施治。但同时,在传统的农药使用过程中,很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大范围的污染,并造成农药的大量浪费,提高水稻的维护成本,降低收益。而通过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科学合理的使用,就能够在减少农药使用的情况下,保证病虫害防治效果的提升,并借此达成绿色生态种植和低成本防治。因此,有必要对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

1、对水稻种植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

农药的减量增效技术是一种专业的农业技术,在进行使用时需要对农业技术存在一定的了解。只有在进行农业技术的了解之后,才能够详细制定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使用规划,使减量增效技术发挥真正的效果。首先,应当对水稻种植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种植人员能够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全面的认识,并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能够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制定合理的计划,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让防治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可以让水稻种植人员进行长期的自我学习,使种植人员能够不断对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产生了解,在使用过程找到最优的病虫害防治方案。其次,应对种植人员进行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培训,让种植人员逐渐对减量增效技术产生深入的了解,养成使用减量增效技术的水稻种植思维和习惯。同时,通过技术培训,可以让种植人员对农药之间的调配方式和使用方式产生深刻的理解,并在之后的水稻种植工作中能够充分使用减量增效技术,将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另外,在进行专业的培训过程中,应当注重对种植人员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水稻种植人员能够充分将教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工作,充分发掘减量增效技术的作用。

2、设定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具体规划

在进行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前,应该对防治工作进行具体的规划,使防治工作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通过减量增效技术的融入,还可以更好地节约防治成本,使防治工作能够达到更加优秀的效果。

(1)浸种

水稻的浸种是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一步,做好浸种工作可以使种子出芽期的大部分病害得到防治,减少种子生长期出现病虫害的概率。通过浸种工作的正确落实,可以有效减少之后的农药使用,节约水稻的维护成本。水稻的浸种工作大多是将选好的良种浸入比例科学的杀菌剂中,如氰烯菌酯25%浓度与水1∶4000倍调和,进行种子的浸泡工作。

(2)合理防治

①水稻稻瘟病防治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的常见病症,大多数发生在夏季高温时期,由真菌引起。发病时会在水稻植株上出现各色的斑点和霉层,对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十分巨大,患病程度较轻时会造成水稻20%左右的减产,较重时减产甚至达到40%到50%,如持续未进行防治工作,可能会造成水稻的绝收。在进行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时,可以使用75%三环唑1∶1000兑水调匀,对水稻的叶片进行喷洒,在喷洒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做好防护且在无风天气,防止药剂大部分喷洒在水田中,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造成农药使用的浪费。

②水稻纹枯病防治

水稻纹枯病的产生大多由植株过密且积热积湿引起,以辽宁省为例,由于水田的种植面积较小,大多数农户会将插秧的密度自行增加,导致纹枯病有很大的几率产生。纹枯病的特点是水稻的叶片上出现中间灰白,四周深褐色的斑点,在植株抽穗时的发病率较高,纹枯病的不断发展容易导致植株的叶片丧失光合作用的能力,在生长过程中难以吸取营养,最终导致水稻的大面积减产。纹枯病的防治工作可以使用混合肥料撒施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补充水稻生长过程中所需的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可以使农药直接被水稻的根部吸收,提高水稻的吸收效率,增强治疗效果。肥料可以选用氮磷钾肥,药剂可以使用井冈霉素,两者按照合适的比例结合之后加入大量的湿土拌匀,使农药和肥料在撒施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土壤的重量进入水底,防止大部分的肥力和药力在水流中丧失。

③卷叶螟防治

卷叶螟是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常见害虫,卷叶螟在幼虫期及成虫期都会拥有一定的危害性。卷叶螟幼虫会大范围啃食水稻的叶片,并且留下白色的痕迹,辽宁省的6月下旬、8月中旬都是卷叶螟活动的盛季,在这个期间,如不及时进行防治工作,会造成稻田十分严重的减产,危害十分严重。卷叶螟的防治工作可以在6月中旬进行,可以使用75%灭胺杀虫单以1∶1000比例兑水进行喷洒,病虫害严重时可以适当补充播撒次数。

3、进行农药的合理选用

农药的合理选用是农药减量增产过程中的关键,通过对合适农药的选择和应用,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可以发挥最优秀的效果。同时,在水稻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农药的合理选用也可以使农药的药效和特性恰好对应相应的病虫害,在产生良好防治效果的同时,减少农药的使用。首先,在进行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时,针对生存能力较强的叶片害虫或持续时间较长的疾病,可以选择油脂类农药,这类农药一般拥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可以使农药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防止农药效果因为外界因素减弱。同时,油脂类农药大多具有较强的毒性,使用时应合理控制剂量并做好防护工作,防止农药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其次,在进行雾状制剂的喷洒时,应寻找无风、晴朗的天气进行,同时在喷洒时应当使喷头朝上,使喷雾从下向上喷淋,使药剂能够被植株的叶片充分吸收,使农药的效果最大化,同时减少农药的使用。再次,进行粉状农药的使用时,应当在傍晚和清晨进行,喷粉量一定要保证科学合理,喷粉完成以后,使叶片上难以观察到粉层。粉状的农药未经稀释,药效较强且直接作用于叶片,可以进行作用于叶片病虫害的防治。

总而言之,通过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合理应用,种植人员在进行水稻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减少农药用量,增加农药的使用效果。同时,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使用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使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应用技术的指导,通过对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水稻种植工作一定可以迈向新的台阶,达成新的辉煌。

(作者单位:114200辽宁省海城市农业农村发展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