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牛羊养殖中口蹄疫病相关防治技术有效应用
作者: 孙露凝在猪、牛、羊养殖过程中,口蹄疫病是一种具有高传染性以及高危险性常见疾病,该病会对猪、牛、羊养殖户的整体经济利益造成很大负面影响。目前,在猪、牛、羊养殖过程中口蹄疫病的治疗与防治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需要广大养殖户以及相关部门积极认识、学习以及掌握口蹄疫病相关防治技术,有效推进猪、牛、羊健康养殖的长远发展。
在猪、牛、羊的养殖过程中,如果卫生清理不彻底、环境管理不到位以及免洗消毒不到位,极易造成大量猪、牛、羊出现口蹄疫病。另外,由于人民的生活水平和饮食卫生意识的提高,猪、牛、羊口蹄疫病已经成为当今的一个热点问题。猪、牛、羊如果感染口蹄疫病,不仅会影响猪、牛、羊自身生产性能,还会导致动物出现大量死亡,这对养殖户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因此,要使猪、牛、羊的实际养殖效益得到有效保障,必须有效加强对猪、牛、羊口蹄疫病防治。
一、猪牛羊口蹄疫病影响
对于养殖,做好疫病防治极为重要,是保障养殖经济效益最大化、推动基层养殖产业发展的关键。猪、牛、羊一旦爆发将会对猪、牛、羊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不仅会导致相应的养殖经济大受影响,更可能导致人传染口蹄疫病毒,也可能发生因染病死亡动物尸体处理不当而造成的大规模卫生安全事故。
1、猪口蹄疫病
猪口蹄疫一般多发生在春季以及冬季,间接或者直接接触均可引起猪感染疾病。该病对养猪业危害较大,不仅影响到整体养殖效益,还可能导致大批猪死亡,因此做好猪口蹄疫预防工作非常重要。口蹄疫病毒可通过摄取,胚胎移植,吸入和外伤、人工授精及其他各种方式感染易感猪群,在这些感染途径中,前两者占比最重,而近距离非直接接触时,气源性传染最容易感染。猪患口蹄疫病后,一般表现为趾间肿胀微红,然后出现站立不稳、水泡、食欲下降以及身体颤抖等表现。该病的病种以四足和四蹄为多见,并伴随病程进展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跛足。感染猪的潜伏期通常为一星期,在此期间一般只会出现轻微的发烧,不易被发现,猪趾间脓包会破裂,有清澈或淡黄色的液体流淌出来。部分猪还会出现鼻咽病变或者口腔粘膜。若养殖场出现仔猪感染后,因仔猪本身免疫力较弱,容易导致大量死亡。
2、牛口蹄疫病
口蹄疫病一般流行于春季以及冬季,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畜产品或者牲畜流通量的日益增加,再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口蹄疫病的发生率上升。虽然牛口蹄病是一种范围广、快速、病情突然、危害大的疾病,但只要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不会造成大量牛死亡,只有犊牛整体死亡率较高。病牛感染后,有2~7天的潜伏时间。同时,牛体温升高至42℃左右,有流涎的征兆。随后齿龈、牛舌、颊部黏膜、舌面、蹄趾间以及蹄冠部和其他软组织上会起水疱,这些小水疱破裂时会出现红肿,然后腐烂斑点会愈合形成斑痕迹。但是在这个阶段,病牛会发生不同程度溃疡。若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可使牛的病情进一步加重,进而诱发其它危害人类和其他牲畜健康的疾病。病牛食欲极差,蹄痛导致跛足和不能站立。另外,病牛还会有全身的肌肉虚弱。感染牛口蹄疫病后,通常不会造成致命性后果,但会对犊牛生长造成一定危害。受感染的牛也会引起生殖失调,使牛的乳汁减少。另外,牛犊一旦被牛口蹄疫所传染,会导致严重出血性肠炎以及心肌炎等疾病,造成严重的致死率。
3、羊口蹄疫病
羊感染后会出现发热,发病初期可达到42℃,出现食欲减退、情绪低落、脉搏以及呼吸加速等症状。病羊的蹄部、口部以及乳房等部位会出现水疱,绵羊的蹄部会出现明显症状,山羊的口部病症更为严重。在一段时间内,病羊身上的水泡可破裂,导致糜烂或者溃烂,之后逐渐好转。另外,病羊还会出现流鼻水等的情况。如果感染口蹄疫病,引起其它疾病,病情会加重,特别是在出现出血性胃肠炎以及急性心肌炎情况下,整体死亡率大大增加。
一旦发生口蹄疫病,必须采取“早到晚回、严密隔离”的原则,并采取严密的隔离、封锁、消毒以及紧急接种、检疫和其他综合防治。“早”指的是早期的检测、早期扑救,防止疾病的蔓延和扩散;“快”指的是快速确诊、快速报告、快速隔离以及快速封闭;“严”指的是尽可能减小疾病发生的范围,尽可能降低对周边人群和家畜伤害;“准”是指正确的位置,按照疾病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疫苗接种方案和接种品种。“小”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划分出一片区域,便于严密地控制,避免出现口蹄疫,降低整体伤亡。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控。疫区的每一头绵羊都要进行彻底灭菌,然后再进行一次检查,确认没有新感染绵羊,然后再进行一次彻底灭菌,然后向有关部门汇报。在病羊隔离过程中,首先要在患有脓疱的地方进行消毒。例如将病羊口腔、乳房及其他患部位洗净后,可以用高锰酸盐0.1%的药水涂抹于羊的蹄部,可以用来苏儿溶液3%洗净,然后再用鱼石脂软膏涂抹。
二、猪牛羊养殖中口蹄疫病扩散及发生的主要原因
1、养殖场环境恶劣
部分农村养殖基地环境恶劣,是致使口蹄疫病大面积加速传播以及扩散的主要因素。第一,对猪、牛、羊排出的尿液、粪便以及体毛等不及时进行清洁,极易产生口蹄疫病毒。第二,由于畜禽排出的粪便及病死性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差,加之雨水冲刷,周围生态环境与牲畜饮水源受到严重影响,致使口蹄疫病在养殖场及其他养殖场之间大面积扩散。
2、注射免疫未能取得应有的结果
疫苗主要是为了强化对健康牲畜的保护,以及有效控制口蹄疫病的大面积传播。部分养殖场未充分关注疫苗接种的使用。第一,部分养殖场在接种疫苗时,由于接种的保存温度、不同种类以及接种时长等都没有做过详细记录,极易造成接种不完全或接种不起作用的现象。第二,部分养殖户未受过专门培训,如接种位置或者接种剂量控制不好,这些全部影响到猪、牛、羊的自身抗体产生。
3、基层兽医技术人才短缺
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在预防口蹄疫流行方面起到很重要的意义,而目前的初级畜牧兽医界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当前,我国的畜牧兽医工作普遍面临着高强度、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致使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意愿不高、缺少优秀的人才。第二,部分基层畜牧兽医所配备技术人才不足,且存在责任心差、流动性大等特点,已经不能满足畜牧业规模化发展实际需要。
三、猪牛羊养殖中口蹄疫病诊断及治疗方法
1、诊断方法
①外表诊断
临床上能够通过猪、牛、羊体内口腔黏膜,如舌头、牙龈、蹄部、乳房以及鼻部等部位实施检测,判断有没有溃疡或者水泡,能够正确判断猪、牛、羊是否患有口蹄疫病。
②病原学诊断
采用病猪、牛、羊的淋脾、血液、细胞及其它病原体病毒实施培养以及分离,并应用中和试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荧光抗体以及脑脊液(CSF)实施疾病的诊断。
③血清学试验
血清学试验目前是临床上对此类口蹄疫病诊断方法之一,实施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荧光抗体、中和试验、琼扩抗体等手段进行血清学检验,使用双份血清实施抗体水平检验,若抗体实际浓度达到四次以上,即可诊断。在免疫期间,若发现有任何不正常的情况,一定要对症处理,避免耽误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对畜群繁殖能力。其基本原则是根据口蹄疫病毒对酸性的敏感程度来判断口蹄疫,能够区分出口蹄疫病以及猪水疱病,消除对猪水疱的影响。
2、治疗方法
①早期治疗
一旦发现疑似感染口蹄疫,立刻上报给兽医部门,现场封住病禽,使用过的器具和被感染的土地,可以用烧碱消毒。对疑似畜禽粪、废水进行彻底无害化处置。经过确认,立即进行了严密的封锁和隔离、消毒和预防等早期防治工作。对病较轻者或者发病时间短的猪、牛、羊,可先用盐水冲洗口蹄处,再将碘甘油涂于口蹄部位,继而包扎蹄部,最后采用体内注射,即青霉素溶液或者安乃近,预防猪、牛、羊感染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在采用以上方法进行处理,可加入适量防败毒散,用于病猪、牛、羊的饲料,强化发病猪、牛、羊实际抵抗力,有助于病猪、牛、羊尽快康复。
②中期治疗
对患病期间的猪、牛、羊实施处理,首先要对其受感染部位实施清洁,并按照其所在部位应用不同消毒剂,以确保清洁的有效性,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治疗。例如对患病的猪、牛、羊进行清洁时,可以使用浓度达1%明矾溶液以及浓度达2%醋酸溶液实施清洗;对患病猪、牛、羊实施全面消毒时,实施使用浓度达1%的硫酸铜以及浓度达0.1%高锰酸钾清洁;同时要注意去除患部位的脓汁和坏死的细胞。在患有疾病的猪、牛、羊乳房部位,可以用浓度达0.1%新杰尔灭液以及浓度达1%来苏水冲洗,然后在患处涂抹合适药物。
③中医治疗
为了改善猪、牛、羊的口蹄疫病,采用中医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口蹄疫病,经临床实践已证实猪、牛、羊的口蹄疫病有较好的疗效。关于用于口蹄疫中草药的配制包括甘草、大黄、山豆根、赤芍等,将以上所列的中药取10g研成粉末,再加蜂蜜120g,用清水浸泡,将混合后的药液喂猪、牛、羊服下,能够明显改善病畜口蹄疫病相关症状,加快恢复牲畜康复速度。
④注射治疗
在猪、牛、羊养殖过程中,采用各种不同的口蹄疫病处理方式,根据多年从事猪、牛、羊养殖业实际工作的作业人员总结,在猪、牛、羊口蹄疫疾病的防治上普遍采用注射疗法,效果明显,应该大力推广以及宣传。在临床上,要针对患病家畜的病情,制订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以实施每天1-2次连续接种,2-3天后可以按照实际病情和疾病恢复状况实施监测。另外,在浓度达10%,剂量达600-1200ml葡萄糖配合浓度达10%,剂量达15-35ml的安钠咖中,也能达到对口蹄疫病的治疗效果。
⑤隔离治疗
在养殖场周围设置隔离区,防止外界病原微生物进入养殖场所,从而为动物疫病预防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另外,还要做好日常防疫工作,确保牲畜健康安全。因口蹄疫病而死亡的家畜,需要实施科学无害化处理,病死牲畜不能随意处理。对于已经确诊为患有口蹄疫病的畜群,在进行疫病诊断时需要按照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手段实施综合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口蹄疫病可疑病畜被查出时,不容忽视,尽快办理,向有关畜牧部门进行详报。
⑥清洗治疗
在猪、牛、羊养殖过程中,口蹄疫病动物可以在蹄部、口部以及其他脆弱的地方表现出异常,并有可能被感染。对感染口蹄疫病的牲畜进行及时预防以及处理,可以降低猪、牛、羊的死亡率。在对感染的猪、牛、羊实施治疗时,根据疾病的部位而定,比如:猪、牛、羊口腔以及蹄部要保持清洁卫生,用专用的药液擦拭患病地方,常用手段是添加适量的食醋或者明矾溶液,或浓度达0.1%高锰酸钾溶液。若未对疾病实施消杀,或未对其实施彻底口腔清洁,很可能会造成二次细菌感染,从而使疾病恶化。病猪、牛、羊出现蹄伤后,用苏儿或刚触碰的浓度3%克辽林,应将病患蹄部清洗干净并晾晒。将鱼石脂软膏涂抹于患病蹄部,并对感染的地方实施包裹。
四、猪牛羊养殖中口蹄疫病防治途径
1、建立科学疫苗体系
第一,地方农业部门可以选择合适疫苗,并按照特定口蹄疫病(SAT2、SAT1以及Asia1等)科学选择疫苗实施大面积宣传。第二,针对口蹄疫病疫苗的不同类型(包括合成肽疫苗、活载体疫苗、核酸疫苗、蛋白载体疫苗)、上市时间、贮存环境、生产地址以及接种时间实施详细记录,建立完善接种疫苗制度。第三,需要专门技术工作者实施接种,保证剂量科学、接种部位科学合理,确保牲畜获得抗体,并做好接种疫苗后期保健工作,预防接种后出现副作用。
2、强化养殖户专业素养
养殖户需要全面了解猪、牛、羊口蹄疫病相关理论知识,特别要牢记相关防治措施,在养殖管理过程中认真执行上述举措,可以防止猪、牛、羊口蹄疫病大面积传播。猪、牛、羊口蹄疫病是一种以牛痘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传染性疾病,其死亡率高,传播速度快,若不及时控制,极易发生大规模暴发。养殖户要掌握口蹄疫病的主要病因、主要特点以及流行季节,并制定出相应的科学防治措施。另外还要做好防控措施,确保养殖基地的正常运转,防止疫病大范围传播。要保证圈舍整体卫生,保证通风,定时进行杀菌,可以大幅度降低猪、牛、羊感染几率。做好自身免疫工作,确保猪、牛、羊免疫抗体达到标准,防止疾病发生。保证水源清洁、饲料科学调配、不发生霉变等问题,使猪、牛、羊饮食安全得到最大程度保障。强化对猪、牛、羊饲养场所的防疫工作,防止疫情向周围蔓延,加强猪、牛、羊口蹄疫症的控制。在猪、牛、羊口蹄疫高发季节,养殖户要积极参与免疫工作,优化预防工作。
3、无害化处理
在日常生长观察过程中,如果出现可疑情况,避免感染其他牲畜,立即采取隔离处理,防止传染病再扩散和大面积传染。针对患病牲畜要实施现场隔离,及时向防疫部门或者兽医报告疑似病例,经确诊后及时消灭,并实施无害化处置。在养殖基地所使用的设备要严格密封以及全面消杀,特别是对病畜吃完后剩余的饲料要进行烧毁或者深埋,使用浓度达2%的烧碱或者浓度高于20%二氯异氰豚酸钠杀菌。如果有猪、牛、羊口腔内部出现水泡,可通过生理盐水以及硼酸溶液实施冲洗;如果猪、牛、羊蹄部出现损伤,可通过碘甘油或者紫药水实施冲洗,每次4-5次,并用绷带实施包扎,能够加速皮肤黏膜以及蹄部恢复,防止猪、牛、羊间大面积口蹄疫病传播,及时阻断大面积传播途径。
总而言之,在猪、牛、羊养殖过程中,口蹄疫病大面积流行率高,虽然整体死亡率较低,但其对猪、牛、羊实际生长发育造成很大危害。因此,养殖户必须在猪、牛、羊养殖过程中,做好口蹄疫病相关治疗以及防治工作,做好接种疫苗、环境管理以及隔离观察等措施,大幅度降低口蹄疫病发生可能性。如果猪、牛、羊感染口蹄疫病要第一时间执行上述治疗方法,对患病猪、牛、羊都是有益的,减少养殖经济亏损。
(作者单位:125200辽宁省绥中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