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措施

作者: 雷尊科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迎来了发展良机,挑战与机遇并存,立足于时代背景,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入手,能够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畜牧养殖是当前我国大力推动的产业项目,影响范围大,是经济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产业。畜牧养殖的技术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形成了规模化养殖,在经济效益方面上升了一个台阶,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本文简单介绍了当前规模化畜牧养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对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方面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几点防治措施,旨在促进规模化畜牧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规模化畜牧养殖是养殖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经阶段,同时也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通过规模化养殖代替个体养殖,可以集中养殖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经济效益持续增长。规模化畜牧养殖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带动了养殖业的经济发展、技术革新,而且实现了畜牧养殖的规范化与整体性。同时,规模化畜牧养殖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土壤、大气、水源污染。由此可见,如何推进规模化畜牧养殖的绿色发展,平衡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当前急需考虑并解决的问题。规模化畜牧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键是明确影响内容及产生原因,从根源解决问题,形成绿色养殖模式,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做好畜牧养殖管理及监督。

一、规模化畜牧养殖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如今,我国畜牧养殖的主流形式为规模化养殖,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将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让养殖户得到真正的实惠,推动养殖模式的积极转变,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逐步实现了产业化及区域化的根本目标。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家一户的畜牧养殖模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当前市场的现实需求,尤其是在小农经济不断转化为商品经济以后,规模化畜牧养殖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从我国目前规模化畜牧养殖的发展趋势来看,规模不断扩大、新型养殖形式的产生是今后发展的重点,根本目的是提升经济效益。需要注意的是,规模化养殖虽然经济效益更好,但是其问题也已经凸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肉眼可见,需要在今后的产业发展与推进中深思熟虑,落实防治措施。

二、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规模化畜牧养殖会对养殖地周边的土壤、水源、大气造成污染,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给动植物、人类的生存造成直接影响,危害性极大。

1、土壤

推进规模化畜牧养殖的前提条件是土地的准备,对于土地的面积有比较高的要求。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址占地面积很大,动物数量也很大,日常的排便问题十分重要。动物粪便在很多规模化畜牧养殖场中都没有彻底落实无害化处理,而是简单处理后集中堆放。动物粪便的长时间堆放,一旦粪便总量超过了土壤本身的承受能力,就会造成土壤肥力的下降。动物粪便的量过大时,无法对其完全的分解,其中一些有害物质会向土壤内部进行渗透,影响土壤的性能,容易引起土壤板结情况,造成土壤的功能下降。

2、水源

规模化畜牧养殖动物基数大,容易发生聚集性传染病,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减少动物患病,在喂养过程中经常会使用药物添加到饲料中,对动物的抵抗力进行增强。药物可以在动物体内留存,也有一部分药物会存在于动物粪便、尿液中被排出体外。另外,动物粪便中可能存在重金属、病原维生素等有害物质。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在处理动物排泄物的时候,有时会为了节省处理成本,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将动物排泄物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在雨水的冲刷下会直接进入河流与湖泊,或者渗透到土壤中并进入深层地下水中,对附近水源造成影响。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周围的水源容易出现重金属超标问题。水源中微生物、有机物含量超标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繁殖过快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使得水体逐渐恶化,威胁水体中其他动植物的安全,并对居民饮用水有很大威胁。

3、大气

规模化畜牧养殖破坏大气环境是重点问题,与动物数量增加,排泄物量大,长时间堆积会产生一定的危害气体,污染大气。动物喂养主要使用饲料,饲料中包括粗饲料与能量饲料,同时会添加一定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如果饲料配比不科学,动物食用饲料以后不能进行彻底消化,导致动物粪便中存在没有被消化的饲料。粪便堆积期间其中的营养物质会进行发酵,从而产生污染大气的有害气体。另外,动物粪便会滋生病原微生物、蚊虫等,对周围的大气环境有较大的影响。

三、规模化畜牧养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几方面原因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明确原因。从规模化畜牧养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规模化畜牧养殖是新型的养殖模式,发展起步相较于发达国家较晚,目前缺乏经验,未能形成规范的形式,对养殖技术的应用不熟练。另外,畜牧养殖户中部分受教育程度低,对规模化畜牧养殖的形式、发展趋势等认识不全,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更多地关注经济效益,忽略了养殖管理,没有按照规定对动物排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2、畜牧养殖选址不科学

规模化畜牧养殖场为了提高销售运输效率,会将场址选择在离城镇比较近的地区,交通比较便利。但是,交通便利的地方一般人群比较集中,周围有商业圈或者居民区,养殖场的存在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3、无害化管理不到位

由于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发展较晚,市场环境并不乐观,市场竞争强烈,很多养殖场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在处理动物排泄物方面没有按照规定使用无害化技术,而是进行简单堆放处理。另外,受制于投入、运营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存在无害化处理设施不全问题,或者在无害化处理程序上有不足,都会影响无害化管理缺失,埋下破坏生态环境的隐患。

4、畜牧养殖技术水平不够

畜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动物数量越来越多,排泄物的量也随之增加,给养殖户的日常管理工作带去很大挑战。由于缺乏管理经验,管理水平低,日常工作中对畜牧养殖技术的应用不够熟练,缺少技术支持与监管,导致养殖随意、管理松散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体的管理效能,畜牧养殖问题较多,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5、畜牧养殖环境监督力度不够

为了提升经济效益,牺牲环境的情况时有发生,体现在畜牧养殖环境监督力度不够,环境监测缺少规范性、及时性,存在形式化问题,没有真实、准确反映生态环境被规模畜牧养殖破坏的现实情况,涉及利益问题。另外,农业部门没有针对生态环境破坏对规模化畜牧养殖户提出具体的管理要求,没有在环境保护方面形成监督机制,对规模化畜牧养殖户的监督力度不够,属于管理失察。

四、规模化畜牧养殖生态环境破坏的防治措施

为了避免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确定几个方面的主要原因以后,可以针对具体的原因制定相关的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需要符合畜牧养殖业的发展需求,秉承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的根本原则,保证防治措施可行、科学、有效,推动规模化畜牧养殖持续、绿色发展。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

推动规模化畜牧养殖持续、绿色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属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需要将环境摆在第一位。在解决、减少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方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是关键,同时也是提高畜牧养殖户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前提。首先,当地环境保护部门与农业部门需要联合举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邀请当地规模化畜牧养殖户、其他农户参加,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并通过真实的案例、图片、视频等介绍农业活动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指出危害的影响。其次,做到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到户工作,每个月、季度、年度定期到达畜牧养殖场,发放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手册,并传达最新的指示与精神,要求其配合。再次,环境、农业职能部门需要保持与畜牧养殖户的沟通,以便于了解其技术方面、管理方面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帮助其解决。最后,组织畜牧养殖户参观先进的规模化畜牧养殖场,介绍新型的养殖技术,对比彼此之间的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找出自己的不足,积累经验。

2、合理规划畜牧养殖场地

规模化畜牧养殖的可持续、绿色发展,选址是第一要务。养殖场的选址需要兼顾运输与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做好前期的实地考察,并听取环境保护部门与农业部门的建议,对畜牧养殖场地进行合理规划,保证后续管理效果。第一,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地需要有足够大的面积,土地尽量平整,方便整理和后续管理。第二,规模化畜牧养殖场的选址应该距离城镇较远的地方,以此减少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现有的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已经在城镇周边的情况下,则需要对场地内部的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将生活区、养殖区进行物理隔断,并做好防护。同时需要对动物排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第三,畜牧养殖场地内需要对饲料进行集中存放,不能随意堆放。动物排泄物要有专门的收集池,尽量与自然环境进行隔离,减少动物粪便与土壤、水源、大气的直接接触。可以采用先进的分流排污技术,将养殖污水与雨水进行分流排放,避免污染水源。

3、加强无害化管理

规模化畜牧养殖发展进程中,无害化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是确保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相协调的重要前提,需要引起畜牧养殖户的高度重视。规模化畜牧养殖中需要加大无害化处理的投入,配备先进、完整地无害化处理设施,全面落实动物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对动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时,应用沼气处理技术可以减少细菌及微生物的滋生,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同时,进行规模化畜牧养殖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动物粪便干湿分离机,对粪便进行固体和液体的分离,对粪便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处理、减少,满足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再进行自然环境排放,保证动物粪便的排放量在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范围内。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可以引进分流排污设施,分开排放污水及雨水,避免污水与雨水混合后一起排放到自然环境中污染水源。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可以与有机肥厂家进行合作,将动物粪便出售给有机肥厂家作为原料使用,用于生产有机肥,实现资源整合和粪便的再利用。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将处理粪便的一部分费用转移到有机肥厂家,有机肥厂家也可以通过较少的成本投入得到生产原料,实现双赢。

4、学习先进畜牧养殖技术

减少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根本上是提高畜牧养殖技术。首先,规模化畜牧养殖场需要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选择优良的动物品种进行养殖,减少病死率。同时加强对动物的健康管理,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疾病并给予治疗,避免大面积传播。其次,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尽量少用化学药剂,在饲料中减少化学药剂的添加。为了动物的健康,提高经济收入,要求养殖户做好动物的管理,日常工作中经常通风,对养殖栏、棚定期清洁、消毒,为动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减少细菌滋生。再次,养殖户喂养动物时需要科学配比饲料,根据动物健康状况调整营养摄入方法,并对营养的摄入量进行严格的控制、科学配比,确保动物吃得健康。最后,规模化畜牧养殖需要立足于实际,不断引进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喂养动物时使用绿色饲料,并合理、科学处理动物粪便,加强饲料管理。

5、加强畜牧养殖环境监督

规模化畜牧养殖破坏生态环境不容忽视,需要畜牧养殖户、环境保护部门、农业部门与百姓的共同参与,合力保护我国赖以生存的环境。现如今,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农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惠农助农政策切实落实到每个农户上,对规模化畜牧养殖户给予了政策支持与经济补助等。一方面要求养殖户做好自我管理,合理选址并积极进行动物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加强自我监督。另一方面要求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农业部门等对规模化畜牧养殖进行联合监督,定期检查养殖户的无害化处理效果,了解动物喂养情况、排泄物处理情况等,给予养殖户必要的技术指导。同时,环境保护部门需要对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周围的土壤、水源、大气等进行监测,收集相关信息与资料,了解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从而评估生态环境,确定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与农业部门商量后向养殖户进行告知,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环境保护部门需要对规模化畜牧养殖户进行专项教育和指导,在养殖场内设立专业的大气监测点,实时监测养殖场内及周围的大气情况,有助于掌握具体的大气污染情况与程度,提醒其做好日常管理,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另外,加大生态环境破坏的惩罚力度,增加养殖户的违法、违规成本,可以很好地强化管理,同时也是对养殖户的一种警示。

综上所述,规模化畜牧养殖是养殖业的一项重大改变,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随之而来,造成土壤、水源、大气污染,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探究生态环境破坏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防治措施,能够推动规模化畜牧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畜牧养殖的经济效益,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实现畜牧养殖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 563416贵州省正安县班竹镇农业服务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