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苗木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探究
作者: 杨晨辉因我国北方气候温度原因,人工植树造林有着较大的难度,冬季天气寒冷,植树成活率低。同时,北方山地环境较多,植树点位于山坡地带则难度相对更大,因为山坡土层较薄且岩石多,导致了植树的成活率更低。病虫害也受到北方气候温度的影响,产生了相对较强的抗寒性,增加了病虫害发生的可能。由于我国很多工业产生的污染没有经过有效地处理便向外排放,使得土壤污染、空气污染、水源污染愈加严重,很多生物受到了工业废物的影响,自身产生了不同程度变化,也可以说是变异,导致原本可以有效控制其生存繁殖的措施有所减弱,加大了对病虫害防治的难度,也影响了苗木种植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一、北方苗木病虫害的特点分析
1、北方苗木病虫害具有普遍性
就我国北方地区苗木种植而言,病虫害问题已成为影响发展的主要原因。北方植树造林面积大,但人工种植的种类相对比较单一,容易被病虫害侵入从而受到破坏,再加上北方的环境气候、温度湿度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更为适宜,使得害虫、微生物等病虫害的繁殖能力以及生存能力逐渐变强,种类也随之多样,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率。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北方苗木的生长,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影响生态平衡。
2、北方苗木病虫害具有可预防性
病虫害属于自然灾害的一种,虽然有着不可抗力的因素,但如果我们可以熟知病虫害的特性以及弱点,便在病虫害发生之前进行有效地控制和预防。例如很多昆虫的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也不同,我们通过对昆虫的口器进行研究和了解,可以识别害虫的种类,进行药物防治,从而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因此作为苗木种植的工作者,我们应该对此有着充分的了解,不断地查阅相关资料,对病虫害的特点进行研究,有效地应对病虫害带来的威胁。
二、苗木常见病害防治策略
1、黑斑病概述及其防治
黑斑病主要是由细菌引起。该病害主要危害叶片、枝条和果实,易致使植株落叶、落果,降低产量或使果实失去商品价值,这会对某些经济作物种植业带来致命打击。在发病初期,植株叶片上呈现水渍状小斑,随后颜色逐渐加深,形成直径2mm左右的病斑,在此基础上病斑会进一步扩大,严重破坏叶片的组织结构。黑斑病细菌具有一定的潜伏性,会在感染植株上越冬,当次年气温达到一定条件时就会发病,且在高温潮湿的天气易扩散,通过植株伤口或叶片呼吸孔进入植株体内。对于黑斑病的防治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药物防治。当气温开始升高时,需要以15d为一个周期对苗木进行药物喷洒,连续喷洒4次即可,尤其是在降雨前后,应及时落实喷洒工作。通常选择的药物质量比为1∶1∶100的波尔多液+瑞农800倍液、1000万国际单位的链霉素2000倍液、40%的氧氯化铜700倍液、78%的科博700倍液。但在进行药物喷洒时切忌长时间使用同一种药物,这样会使致病菌产生抗药性,需要在喷洒的过程中轮换使用药剂。另一方面,重剪防治。在发现黑斑病后,需要标记好患病苗木,在春季气温升高时及时剪去患病枝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枝条重剪,直至剪到二级分枝为止,同时需要及时清除枝条上的叶片,使其重新发芽,以此有效减少致病细菌的数量。
2、煤污病概述及其防治
煤污病主要是由一种极细枝孢属真菌引起,主要发病部位为苗木叶片和枝梢。在植株患病初期,新生的嫩叶上会出现深色霉状物斑点,之后斑点会逐渐扩大侵蚀叶片、枝梢甚至花蕾,严重阻碍植株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会导致植株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病多发生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传播的媒介有水、昆虫、风等,其中以昆虫传播最为普遍。为了有效防治煤污病,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养护人员应遵循防治为主的原则,需要在苗木种植前对种植区域进行全面消毒,在此基础上做好病虫害监测,一旦发现潜在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以此有效降低煤污病发生的概率,也减少了煤污病的传播途径。其次,由于煤污病多发生在高温潮湿的夏季,因此,需要控制好种植区域的温度和灌溉。若是大棚种植,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5℃,同时采用滴灌技术避免环境过于潮湿;若是露地种植,需要选用合适灌溉方式,要求在满足苗木需水量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环境湿度。此外,当发生煤污病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化学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煤污病的影响。
3、白粉病概述及其防治
白粉病可发生在苗木的各个生长阶段,主要危害植株的叶片,有时也会影响茎秆、叶鞘、穗部等,抑制植株的光合作用,进一步影响养分转化与运输功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白粉病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植株叶片上出现黄色斑点,随后斑点会逐渐扩大变成接近圆形的病斑,病斑表面会出现分生孢子,而且叶片背面的患病程度往往较正面更严重,最后病斑会连接成片,使植株叶片全面枯黄。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传播。患病叶片的孢子成熟后会释放到空气中,随气流扩散到其他叶片,造成大面积感染。尤其是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不仅有利于孢子的生长发育,也为孢子的扩散提供了便利,这就为白粉病的防治指明了方向。该病的防治也是以预防为主:一方面,需要检测空气中真菌的含量;另一方面,需要检测苗木的抗菌性,一旦发现潜在的白粉病发生风险,养护人员需要立即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当苗木出现白粉病时,需要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如在温度逐渐升高的春季,一旦发现患病苗木需要单独进行治疗,可使用12.5%烯唑醇或戊唑醇杀死植株上的真菌。此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或物理防治措施。其中,进行生物防治时通常采用EA19菌体抑制白粉病菌孢子的发育,而物理防治主要是及时清除患病枝条,避免病害进一步传播。
三、苗木常见虫害防治策略
1、蚜虫概述及其防治
蚜虫为半翅目蚜科害虫,种类繁多,无论是成虫还是若虫均可对苗木造成危害。蚜虫具有聚集特性,一经发现就是庞大的群体,而且具有很强的迁移能力,能在大范围内迅速扩散;蚜虫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尤其在高温的夏季,其繁殖能力更是达到顶峰,不仅生育周期短,而且生殖数量多;在寒冷天气下,成虫和虫卵能在杂草丛、缝隙中越冬,温度升高时开始活动或孵化。蚜虫对苗木的危害主要如下:作为一种刺吸式昆虫,蚜虫会聚集在植株的叶片、茎秆、果实等处吸取汁液,使植株无法得到充足的营养供应,抑制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就目前来看,防治蚜虫最好的方式是药物防治,具体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在进行苗木的移栽前,养护人员需要对土壤进行处理,土壤处理要与底肥施加同时进行,通常需要在667m2种植区域施加2%吡虫啉1000g或者2%噻虫嗪500g,与肥料一起施加在种植区域,上述两种药物具有内吸传导性,能被植株吸收并传送至叶片、茎秆、花、果实等部位,直接杀死吸食汁液的蚜虫。其次,由于蚜虫体积小,可潜藏在植株的各个部位,因此,需要对苗木进行处理,杀死其中的蚜虫或虫卵,通常会选择70%吡虫啉4~6g,兑水45~60kg,均匀喷雾,能够通过内吸传导或者直接杀死蚜虫的方式控制其数量。最后,在苗木生长过程中,需要定期追肥,这个过程中可将药剂融入肥料,结合灌溉方式帮助植株吸收,达到杀虫目的。
2、红蜘蛛概述及其防治
红蜘蛛体型较小,肉眼较难分辨,其对柑橘、无花果、蔷薇等植物危害较大。同蚜虫一样,红蜘蛛在各个阶段都会对苗木造成危害,通常聚集在植株的叶片、嫩梢及果皮上,吸食植株体内的汁液,严重破坏植株叶片与果实的组织结构,造成叶片和果实掉落。与蚜虫不同的是,红蜘蛛聚集的叶片表面会出现针头大小的灰白色点,当红蜘蛛数量较多时,这些点会进一步扩大,甚至蔓延整个叶片,最终导致叶片脱落。由此可以看出,红蜘蛛对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会造成影响,需要对其进行科学防治。通常,针对红蜘蛛可采取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采用化学防治时,主要是通过药物进行消杀:在春季温度升高时按照每叶3~4头、有虫叶率65%的标准或者夏季每叶5~7头、有虫叶率85%的标准进行控制,每叶的具体头数可通过放大镜进行观察;在药物的选择上,需要选择针对红蜘蛛的特异性药物,最大限度降低对其天敌的毒害作用,通常会选择机油乳剂2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5000倍液等。采用生物防治时,可在树木上投放红蜘蛛的天敌如捕食螨、蓟马、草蛉等。为了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需要在红蜘蛛达到一定数量后进行投放,同时注意科学控制投放量,避免投放过多导致出现生态环境问题。
3、介壳虫概述及其防治
介壳虫是雌雄异体的害虫,喜阴喜湿,主要寄生在苗木的空气不流通处,且该虫害易发生在炎热的夏季。介壳虫体型较小,行动能力有限,但可以借助风力、其他动物等进行扩散,并且传播范围极广。介壳虫也拥有聚集特性,通常会集中在树叶、枝干、果实上吸食汁液,长此以往导致植株叶片发黄、卷曲、脱落,进一步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阻碍植株的正常生长,最终导致植株死亡。此外,感染介壳虫的植株也易出现其他病害(如煤烟病),对植株产生极大的危害。为了降低介壳虫对苗木的影响,需要科学地落实防治工作。一方面,为了保障苗木的正常生长,养护人员需要采取恰当的物理防治措施:从每年5月介壳虫繁殖开始,需要检测察看苗木上介壳虫的发生情况,一旦发现感染枝条就立即剪下并予以集中销毁;为了破坏介壳虫的越冬环境,需要在冬季对种植区域进行全面清理,可通过洒水的方式冻住介壳虫,之后将冰敲下使冰和介壳虫一起掉落。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化学药剂进行消杀:在冬季介壳虫休眠期,对苗木喷洒99%矿物油绿颖200倍液+40%毒死蜱·噻嗪酮乳油600倍液,可有效消杀介壳虫成虫与虫卵;在夏季,可以喷洒阿克泰400倍液对介壳虫进行消杀,喷洒2次就可保证消灭率在90%以上,也可以使用30%松脂酸钠300倍液消杀2次,具有同样的消杀效果。
4、粉虱概述及其防治
粉虱是在世界范围发生的一种重大农业害虫,有“超级害虫”之称。粉虱危害范围广,危害的植物种类繁多,目前已知的有600多种。粉虱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北方地区也有分布,虽不能自然越冬,但可在温室、大棚环境下常年生存。粉虱对苗木的危害包括以下3种形式:第一,粉虱属于刺吸式昆虫,可通过口刺吸食植株体内的营养物质,抑制植株的生长发育;第二,粉虱会引发煤污病,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第三,粉虱自身容易携带各种植物病毒,容易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其死亡。针对粉虱的防治,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首先,物理防治。经研究发现,粉虱具有较强的趋黄性,容易被黄色吸引。因此,养护人员可在种植区域悬挂一定数量的黄色粘虫板,按照每667m2悬挂100张的数量进行分配;若是大棚种植,需要在通风孔处设置防虫网,避免外部粉虱的进入。其次,粉虱具有极广的分布范围,这也意味着其天敌的种类较多。以我国为例,粉虱的天敌接近200种。因此,可在粉虱暴发前投放一定数量的天敌,通过天敌的捕食或寄生达到控制粉虱数量的目的,不仅降低了粉虱的危害,也满足了生态保护要求。最后,粉虱繁殖速度快,在同一植株上发现的粉虱群可能是多代重叠的结果。因此,可根据不同阶段采取针对性的化学防治措施:使用20%呋虫胺800倍溶液可杀死虫卵;使用25%扑虱灵1000倍液和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乳油3000倍液可有效消杀若虫;40%吡虫啉4000倍液、25%阿克泰3000倍液、2.5%联苯菊酯可有效杀死若虫和成虫;25%灭螨猛1000倍液可消杀全部阶段的粉虱。
5、叶蝉概述及其防治
叶蝉属于同翅目叶蝉科,是树木幼苗的常见害虫,并且有着极广的寄生范围。其对苗木的危害有两种形式:一是成虫、若虫刺吸苗木枝干中的汁液,导致叶片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应出现变黄、蜷缩、落叶等;二是成虫在枝干内产卵会造成枝干损伤,出现水分蒸发、枝干干枯等,也为其他病菌的入侵创造了条件。对于叶蝉的防治,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间作苜蓿或禾本植物能够有效降低叶蝉对幼苗的影响,因此可在幼苗生长期采取间作的方式进行防治。第二,在叶蝉每年的产卵季,可在植株树干上涂抹石灰,阻止成虫产卵;第三,对于叶蝉成虫,可采取生物灯诱杀、粘虫胶带捕捉的方式进行数量控制。第四,当出现大量的叶蝉时,可喷洒5%高效氯氰菊酯2000倍液或者10%吡虫啉3000倍液;为了阻断叶蝉的繁殖,可喷洒20%叶蝉散乳油800倍液。
四、北方苗木病虫害的生态防治措施
1、利用天敌昆虫对病虫害进行控制
天敌防治是利用一种生物的引进从而起到对另一种生物的消灭作用。天敌防治相对于其他防治措施而言更环保且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只需要引进病虫害的天敌便可以有效地抑制其生存,在降低病虫害危害的同时,也保护了对苗木有益的生物,有效地保护了生态平衡。在防治过程中,常常会采用化学的方式来消灭病虫害,也就是常说的农药,虽然可以有效地对病虫害进行消灭,但该措施仅仅适用于短期,若长期使用不仅会对苗木产生危害,还会使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增加防治病虫害的难度,同时也会危害到病虫害的天敌,影响天敌防治的效果。所以在当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中,天敌防治的应用尤为重要,苗木种植工作人员要对病虫害有着熟悉的认知,并了解其天敌,通过天敌防治来进行控制,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利用微生物对病虫害进行控制
细菌、真菌、病毒都属于微生物,对于北方目前苗木种植的现状而言,熟练地运用微生物防治病虫害会有显著的效果。例如,球杆菌和孢芽杆菌在苗木病虫害的防治中都可以起到较为显著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也比较常见;利用病毒粗提取液可以有效地防治泡桐大袋蛾、毒蛾等。
综上所述,伴随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要充分关注苗木种植,主动将病虫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使生态环境受到有效地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010000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