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现状与路径优化
作者: 刘润民 朱峰 李珍
基金项目:浙江省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课题“八八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创业与发展研究”(145353);中国青少年研究会课题“共同富裕视域下返乡创业青年现状与发展研究”(2022B04)。
作者简介:刘润民(1991—),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农村教育经济、农村职教。
摘 要:新型职业农民肩负振兴乡村的社会责任。以浙江省S市乡村振兴先行村为研究区域,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分析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的行动逻辑、影响因素与需要获得的支持,提出了优化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发展的路径:加强思想引领、强化新型职业农民责任担当,统筹社会力量、建立多元协同的运行体系,满足综合服务需求、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关键词:“八八战略”;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新创业;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C913;D6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23-5
DOI:10.19345/j.cnki.xckj.1674-7909.2024.01.005
0 引言
在“八八战略[1]”指引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创业是高质量开展乡村振兴实践的重点。乡村振兴先行村建设为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在此契机下,正视并解决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是摆在当下的重点课题。基于此,以浙江省S市乡村振兴先行村为研究区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分析,并提出破解之策。
1 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相关文献回顾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通过专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而获利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具有高文化素质、懂现代化生产技术、擅于规模化经营管理等特征。纵观各类文献,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以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起步较晚,在时间上以近6年居多(集中在近4年),内容以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创业模式、人员培训、存在问题等为主。例如,杨璐璐[2]聚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涌现的院校参与模式,分析了农民学院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驱动力、运行机制、影响因素与绩效评价方式;王漪鸥[3]针对乡村振兴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在关系和就业问题,从宣传、培训、融资渠道等3方面提出解决对策;彭英等[4]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苏省返乡农民工创业现状和典型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王轶和刘蕾[5]采用RIF回归和重加权RIF-OB分解法,从创业企业、农民收入、引进成功者、正规信贷等方面提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路径。“八八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振兴研究以实例分析为主。如张睿[6]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例,多方面、多层次探究了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推进“四大振兴”的重要举措。
2 研究的测量方法、维度划分与数据来源
2.1 测量方法
为全面了解浙江省S市乡村振兴先行村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情况,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当地实际,设计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情况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质量评判从其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此研究设计的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情况见表1。经信度分析,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条件支持和服务支持的标准化后的α系数分别为0.930、0.728、0.829、0.851,综合15个测量项的α系数为0.888,信度水平较高。效度检验主要采用因子分析,其表征指标为KMO值和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经分析,此问卷KMO值均大于0.791(资金支持),Bartlett's球形检验显著性均为0.000,效度水平达到要求。
2.2 测量维度划分与数据来源
测量从3个维度进行,一级维度包括基本情况、创业行为和服务需求,二级维度包括人口学特征、青年返乡行动逻辑、政策支持等8个测量指标,三级维度包括性别、创业经济新业态、信息化服务等30余个指标(见表2)。
在浙江省S市首批乡村振兴先行村发放《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现状调查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196份,有效回收率89.10%。其中,在人口学特征方面,参与调研者男性占60.2%、女性占39.8%,多集中于25~35岁年龄段;在社会学特征方面,学历水平以高学历人员为主,专科和本科学历占比较大,政治面貌多数为群众,少数为党员。
3 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的行动逻辑、影响因素与需求支持分析
3.1 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的行动逻辑
在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潮流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党团人员和群众视角对新型职业农民行动逻辑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此研究从创业经济新业态、创业环境现代化及创业文明新建设3方面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详见表3。
在创业经济新业态方面,群众对创业经济新业态4个子方面的认可占比高于党团员这一群体,其中选择“农家休闲产业”的人数占比(37.8%)高于其余3个选项。有15.8%的人选择了“传统农业和服务业”,侧面反映了当前农业生产劳作较传统农业耕种需要更高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素养等。经卡方检验,发现不同群体在创业经济新业态方面无显著差异,即群众和党团员在创业经济新业态方面各指标数据分布较为均匀。
在创业环境现代化方面,群众整体上对年龄结构、人才结构、文化素养及治理法治化的选择多于党团员,占比55.1%。新型职业农民对创业环境维度各指标的选择均占有一定比例,侧面反映出创业环境较好。新型职业农民返乡缓解了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为乡村治理提供了高素质人才,使乡村更具活力。
在创业文明新建设方面,除了选择“乡村文化”的群众人数占比少于党团员外,其余选项的群众选择占比均比较高。其中,选择“文明理念”的占比最高,表明其秉承先进农业生产理念和创业文化回到乡村,将在较大程度上带动未来乡村建设;选择“移风易俗”的人数最少(占比8.2%),表明普及科学知识、移风易俗的任务依然繁重。
3.2 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影响因素
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影响因素主要从创业意识、创业效果、创业次数、创业规模、启动资金、创业领域、创业动因、创业环境、隐性条件共9个方面分析(见表4)。
在创业意识上,参与调研者创业意识水平处于“一般”及以上的有169人,占比较大,反映其整体具有较高创业意识水平。在创业效果上,多数创业企业存活时间在3年内(132人),存活时间在6年以上的仅占15.3%,表明创业效果相对较差,其原因可能包括创业经验不足、对乡村创业环境不熟悉等。在创业次数上,创业次数多为1次,即创业失败次数多数为1次,表明新型职业农民有较低次数的试错成本,其在创业领域能用较短时间实现获利。在创业规模上,创业规模为10人以上的较少,多数为6人以内。在启动资金上,启动资金多为5万元以内,以小微企业居多。结合访谈情况得知,返乡新型职业农民多以家庭家族为单位创立企业,其失败成本低、能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需求。在创业领域上,进行第三产业创业的人数最多,第一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少,反映出创业领域从传统农业转向服务业,且呈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情况。在创业动因上,政府支持占主导地位,但也不乏“不满工作现状”“情感回归”等个人原因。在创业环境方面,对创业环境的认可度整体呈现中等偏上水平。在隐性条件方面,选择“个人幸福家庭团聚”的人数最多,表明创业者更关注自身的情感归属。选择医疗条件的占比最低但人数仍较多,侧面反映乡村医疗卫生条件有较大改善。
3.3 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的需求支持分析
3.3.1 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的需求支持宏观概述
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总体服务需求中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条件支持、服务支持分别取均值,进行考察项目数平均水平、标准偏差处理,得出相关结论(见表5)。从均值看,“服务支持”在需求支持各项中表现最好(为3.4881),表明新型职业农民在返乡创业中获得创业个性化服务、信息化服务等支持,反映出浙江省政府相关部门个性化服务较好。参与调研的新型职业农民对“政策需求”的选择排名次之(为3.464);对“资金支持”的选择排名最差,低于总体平均水平。因此,当地政府和相关金融机构应采取适当措施提高资金支持力度,提升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服务水平。
此外,总体需求支持均值为3.392,表明新型职业农民的返乡创业支持援助处中等偏上水平(67.84%),说明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整体服务支持环境较好。
3.3.2 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的需求支持微观分述
对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的需求支持微观分述进行统计分析(见表6),得到相关结论。
就政策支持而言,横向看,参与调研者对各测量指标持“一般”态度的占比最高,分别为38.8%、42.9%、48.5%和48.5%,表明多数新型职业农民对返乡创业政策持一般态度;纵向看,宏观政策得分最低,配套政策得分最高,反映出新型职业农民对宏观政策关注度较低,对贴近自身生活的县市配套政策关注度较高(这为后续各类政策的制定与宣传提供了方向)。
就资金支持而言,横向看,参与调研者对各指标持“一般”态度的占比最高,持“比较支持”观点的占比次之,反映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对资金支持多数为中肯偏好的态度;纵向看,“家庭支撑”得分最高(3.526),即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资金来源多为个人家庭支持,又因家庭资金来源存在不稳定性大、单次输出性强的特点,故新型职业农民所创企业较可能出现联锁倒闭、创业失败(此点也验证了前文“创业次数多集中在1次”的结论);“学校奖励”均值最低,也为高校发挥好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指明了方向。
就条件支持而言,横向看,参与调研者对各指标持“一般”态度的占比最高,持“比较支持”态度的占比次之,持“非常不支持”态度的占比最低,即对条件支持整体较满意;纵向看,“高校创业教育”的均值为3.352(分值最低),反映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和活动有待真正发挥作用。
就服务支持而言,横向看,参与调研者对各测量指标持“一般”态度的占比最高,“比较支持”的占比次之,“非常不支持”的占比最低;纵向看,“个性化服务”的均值最低(3.444),“创业氛围”的均值最高(3.561),反映出新型职业农民对返乡创业氛围整体持乐观态度。
4 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发展的路径优化
4.1 加强思想引领,强化新型职业农民责任担当
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行动逻辑表明,创业经济新业态、创业环境现代化、创业文明新建设等整体表现较好,且不同群体无显著差异。为促使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治理、移风易俗、文化建设等方面实现更大发展,应对其加强思想引领,强化其责任担当。
一是要帮助新型职业农民树立个人成长同社会发展休戚与共的意识,激发其从事农业生产的热情,尤其要不断增强年轻人对新型职业农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二是要端正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态度,明晰其创业目标,形成恰当的创业情感和认知态度,从而激发其独立的创业行为,吸引更多人返乡创业。此外,浙江省乡村振兴先行村应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情感归属,把乡村振兴变为新型职业农民的自愿自觉行为。
4.2 统筹社会力量,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创业意识、创业效果、启动资金等9个要素均会影响新型职业农民的返乡创业行动。因此,要统筹社会力量,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一方面,各地应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各地应完善村规民约,用好宣传阵地,加强对农村道德模范等典型人物的宣传,营造文明乡风,引导全村人民参与乡村振兴;可组织开展青年联谊会等活动,帮助新型职业农民扩大交际圈,拓宽创业路径。另一方面,各地应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打造整洁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部门应联合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检查,发现并解决问题,不定期“回头看”,对共性的、典型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督办。
4.3 满足综合服务需求,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活力
分析表明,浙江省乡村振兴先行村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整体服务支持环境较好,但资金支持相对偏弱,故各地应多渠道提供资金支持,使政策支持、条件支持、服务支持、资金支持合力发挥作用,全面激发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的活力。一是提供多元化资金支持。浙江省乡村振兴先行村应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做大“农村创业资金蛋糕”。二是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基层政府应建立与返乡人才的对接机制,动员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三是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扶持培养一批“土专家”“乡创客”。
参考文献:
[1]李中文,刘军国.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N].人民日报,2024-02-20(002).
[2]杨璐璐.乡村振兴战略视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298-307.
[3]王漪鸥.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就业创业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3,44(9):80,89.
[4]彭英,周雨濛,耿茂林.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苏返乡农民工创业现状、典型模式及对策建议[J].江苏农业科学,2022,50(1):222-225.
[5]王轶,刘蕾.农民工返乡创业何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J].中国农村经济,2022(9):44-62.
[6]张睿.乡村振兴 走好共富之路[N].温州日报,2023-07-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