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县和美乡村建设现状与优化对策
作者: 贾浩 朱显鸽 樊惠芳基金项目: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项目(ZK21-06);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2009)。
作者简介:贾浩(1993—),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节水灌溉理论与新技术。
摘 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有助于实现百姓安居乐业的民生工程,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还将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引领乡村健康发展。基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百名教授进百村”乡村振兴调研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周至县16个行政村和美乡村建设现况,研究发现当地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节水农业投入不足、劳动力紧缺、野生动物的威胁和破坏力上升、群众文化生活还不丰富等问题,并针对此提出“四个着力”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和美乡村;乡村振兴;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28-4
DOI:10.19345/j.cnki.xckj.1674-7909.2024.01.006
0 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1]。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新部署,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2]。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一项重大任务,是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要求的实践路径[3-4]。建设高标准农田可以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可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进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5]。因此,建设高标准农田也是和美乡村建设的关键任务[6]。
基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百名教授进百村”乡村振兴调研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了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和美乡村建设情况,研究分析当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应对策略,以推动周至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顺利进行,并为其他地区建设和美乡村提供可行方案。
1 研究方法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开展“百名教授进百村”乡村振兴调研实践活动,选取陕西省周至县竹峪镇16个行政村,对其节水农业发展、农业生产设施建设与和美乡村建设相关情况进行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人员重点关注乡村建设与当地生态、文化、产业的结合程度,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特别是对农村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处理等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例如,在节水农业发展方面,调研人员对节水工程投入情况,能不能满足工程建设需要;节水管理水平能不能跟得上;当地农民对旱作农业的新技术、新产品了解多少,对农业信息化了解多少;水价改革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当地水库的运行制度是什么;农田中的小型水利建筑是否满足目前农业生产需要等问题,进行了详细了解。
2 调研地概况
此研究以周至县西部的竹峪镇为案例,主要在当地开展调研工作。竹峪镇东与翠峰镇接壤,南依秦岭同厚畛子镇接界,西同宝鸡市眉县青化镇以泥峪河为界,北与宝鸡市眉县青化镇、哑柏镇相连,总面积为101.86 km2。截至2021年6月,竹峪镇下辖1个社区、15个行政村,户籍人口为26 099人,农业耕地面积为1 833 hm2,林地面积为4887 hm2。2020年,该镇农业总产值约为15 000万元。竹峪镇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蔬菜、林果为主,畜牧业以饲养猪、牛、羊等家畜为主。当地栽培的蔬菜主要有黄瓜、番茄、豆角、洋葱等,林果主要有油桃、猕猴桃、杏、核桃、柿等。2020年,该镇油桃产量为12 995 t,猕猴桃量为11 000 t。竹峪镇建有自来水厂1个(生产能力为900 t/d),铺设干线水管65 km,自来水普及率达99.5%。竹峪镇境内有众多的名胜古迹,著名的有苍城县遗址、扶眉战役任家城战场遗址、泥峪河景区等。
3 调研地和美乡村建设现状
3.1 旅游资源丰富,产业发展有优势
竹峪镇靠近秦岭山脉,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是天然“氧吧”。该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夏季天气凉爽,是休闲旅游度假的好去处。依托西安市南部旅游环线建设,竹峪镇已实现了村村通。凭借上述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目前竹峪镇的农家乐蓬勃发展,经营的特色产品是用山泉水养的生态鱼和用草虫养的生态鸡。
此外,周至县地方财政能力较好,民间投资也相对活跃。竹峪镇号召各村村委会联合村民发展乡村旅游、核桃和猕猴桃深加工等产业,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后发优势明显。
3.2 致富薪火相传,安居富民有方法
竹峪镇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乡风民风热情淳朴,在安居富民方面涌现出了一批薪火相传的典型案例。例如,民主村现任村支部书记是退役军人,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带领村民团结奋进,以顽强拼搏的干劲促使全村水、电、路基本三通,帮助群众安居乐业,实现了先富带动后富。近几年来,这种致富薪火传承的事例在竹峪镇各个村庄都有发生。
3.3 生态持续向好,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周至县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县之路,通过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工程,全县的森林覆盖率已超过66.6%,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的“幸福靠山”。竹峪镇地处秦岭腹地,每个村子都有居住在山上的村民。党的好政策让这部分山民走出了深山,在山边的村口安上了新家。在上级政府的帮扶下,竹峪镇各村修建了幼儿园、小学和卫生所。此外,竹峪镇政府还为村民修建了休闲广场、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竹峪镇各村环境卫生、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4 调研地和美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对照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调研人员发现竹峪镇在生态宜居、乡风文明2个方面做得较好,同时也发现当地在和美乡村建设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4.1 节水农业投入不足
竹峪镇地处秦岭腹地,地势起伏较大,所辖区域70%为山地,仅有耕地1 833 hm2,当地防渗渠道占比仅为56%。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仅是将土地修整平齐,将小块土地连接扩大成片,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土壤改良、提高肥力、调整种植结构,同时完善相关水利灌溉设施。调研发现,当地在农田建设方面存在2方面问题。一是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耕地占比较小,农田水利工程运行效果较差。当地对节水灌溉工程投入资金较少,导致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抗旱灾能力较差。二是由于位于山区、信息闭塞,当地群众对旱作农业认识不够,导致旱作节水技术无法得到推广应用。
4.2 发展驱动要素紧缺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竹峪镇98%的青年人才流向城市,劳动力紧缺,目前全镇人口平均年龄达到61岁,导致“空壳村”“老龄村”不断涌现。目前,留守在竹峪镇的大多数村民文化水平不高,没有生产技术和经营能力,也不容易接受新技术、新观念,通常无法在村庄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中贡献力量。竹峪镇各村由于缺人才、缺产业,导致政府相关政策无法落地,现有产业无法实现蓬勃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新兴产业尚未兴起,发展速度缓慢。
4.3 野生动物的威胁和破坏力上升
多年来,周至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把守好大秦岭、护好黑河水作为重大任务,生态特色日益彰显,全县环境山清水秀。竹峪镇各村位于山区,林木生长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却引发了另一个问题。野生动物得到保护后,繁殖数量增多,其破坏力也随之增大,尤其是野猪对当地种植业发展威胁较大,甚至会发生毁灭性破坏,同时对村民生命财产安全也是一种潜在威胁。
4.4 群众文化生活不够丰富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包括“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要求有“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竹峪镇各村群众具有较为丰富的才艺,会各种才艺的群众占比达到50%,但缺乏才艺展示平台,也较少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政府部门只关注群众物质生活的改善,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群众精神层面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竹峪镇各村精神文明建设。
5 周至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策略
5.1 增大水利投资,着力加强节水农业建设
竹峪镇各村耕地较少。为确保农产品优质高产,当地需要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持续进行土壤改良;需要优化灌溉系统,维修老旧灌溉渠道;需要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及配套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需要推广应用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需要加大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需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供多元化农业生产服务。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周至县计划在2024年建设667.67 hm2高标准良田。在此规划部署下,竹峪镇应该积极响应,动员村民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地平整、小块并大块等方式促使耕地连片集中,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尽快形成“沟相通、渠相连,小沟通大沟、大沟入河流”的农田灌溉排涝体系。水利投资是制约竹峪镇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地政府应加大对竹峪镇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同时,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竹峪镇应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植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配套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监测等农业智能生产设备,加快实现农田灌溉、施肥与喷药等自动控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进而增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最终将自身打造成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5.2 发展核心产业链,着力补齐人才队伍短板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核心。周至县栽培生产的猕猴桃香甜可口,入选2023年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录。按照“一村一品”发展基调,竹峪镇各村要大力推进猕猴桃“九大提升工程”,发展猕猴桃产业。竹峪镇应依托陕西省首家猕猴桃产销联盟、猕猴桃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首批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2023年度十大最具代表性中欧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充分发挥西安慧秦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周至县猕猴桃果枝综合利用示范点、西安慧万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和资金优势,指导农民开展猕猴桃种植,促使当地猕猴桃产业发展实现品牌化、标准化。竹峪镇还应顺应农村“互联网+”发展潮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让农户获得更高收益。此外,竹峪镇还应探索发展田园经济综合体周至模式,培育一批有潜力的产业,引进一批有活力的企业。
为实现上述目标,竹峪镇各村要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着力培养一大批有活力的青年人才,同时也要引进敢想敢干的大学毕业生,打造新型农村人才队伍,并动员其投身和美乡村建设。
5.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要致富,先修路。竹峪镇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农产品种类繁多,但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制约当地旅游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为更好地促进产业发展,当地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整个乡镇的道路进行重新规划和修建。这样竹峪镇各村宜居宜业的优势才能充分展现出来。
加强乡镇供电管理是建设和美乡村的重点。竹峪镇供电管理部门应充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结合农村地区社会发展新形势和客户用电新需求,制定创建“村网共建”电力便民服务示范点的工作方案,建立健全电力便民规范化服务体系,确保全镇供电所均达到标准型数字化供电所水平,全面提升服务响应效率和水平,确保客户服务满意率100%,助力周至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竹峪镇还应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学习借鉴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周至县骆峪镇骆峪村发展经验,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采用“户保洁、村收集、乡转运”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保洁制度,深化“四美乡村、美丽庭院”创建,为群众创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休闲舒适的美丽家园。
竹峪镇还在发展中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设置森林防护区,加快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