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比较分析
作者: 石花亭基金项目:三亚学院校级科研课题“三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治理及升级对策研究”(USYJSPY23-03)。
作者简介:石花亭(1993—),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地方政府治理、基层治理。
摘 要:海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是“两山”转化的重要试验区。海南省多个地市都在积极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并取得积极成效。以海南(白沙)生态资源资产运行平台、三亚大茅水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为典型案例,运用比较分析法,探究其在实践过程中的共性与特点,以及两者在生态产品价值的广度和深度的不同点。研究发现,要想有效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必须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协调好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关键词:海南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37-4
DOI:10.19345/j.cnki.xckj.1674-7909.2024.01.008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为贯彻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我国多地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探索,并在多个领域取得重要成效。2021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2],目的是建立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一步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近年来,海南省全力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
海南省积极开展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创建“两山”转化实践创新基地,积极探索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新模式。2023年9月,海南省发布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分别是白沙生态资源资产运行平台(以下简称白沙“两山平台”)、五指山市永训村生态立体循环农业、三亚大茅水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为进一步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我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选取白沙“两山平台”、三亚大茅水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两个案例为研究对象,从基本情况、具体做法、主要成效等方面出发,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这两个案例实践模式的共性与特点,以期为其他地区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 案例述评
1.1 白沙“两山平台”
白沙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中部生态核心区,是海南省3条河流的发源地,森林覆盖率达到83.2%,有57.9%的土地被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至少有30%的土地被纳入海南省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范围[3],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是海南省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白沙黎族自治县曾是一个深度贫困县,直到2020年才在全县人民共同努力下实现脱贫。2022年,海南省率先在白沙黎族自治县试点推行“两山平台”建设,积极开展“两山”转化的实践探索,将生态价值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价值。白沙“两山平台”作为海南省“两山”转化试点项目之一,其建设目的是探索建立生态资源价值“调查评估—收储流转—提升开发—风险监管”转化机制,从而打造集生态产品品牌推广与产品市场交易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运行平台,探索走出一条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之道。
白沙“两山平台”于2022年7月挂牌成立,至今已登记生态资源共759项,通过整合山水林田茶药花等优质资源,目前已落地实施青松乡山兰稻生态有机种植产业、牙叉镇金线莲产业、金波乡生态循环农业等15个资源转化项目,完成金波乡闲置厂房、牙叉镇茶博园、南开乡大叶茶等“两山平台”招商项目,招商引资项目资金超过2 000万元。该平台探索并达成全海南省首笔金融“两山贷”(茶叶贷)、首笔“GEP贷”(生态产品价值变现)及首个林业碳汇开发试点项目等,形成多元化生态价值实现路径。白沙黎族自治县通过开发线上资源平台,联通了12个政府部门和11个乡镇,从而实现生态资源资产线上收储、线上查询、线上招商的一体化发展。白沙黎族自治县通过“两山平台”对该地区所蕴含的优质生态资源(如热带高效特色农业)、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和村落等碎片化资源进行清单化盘点,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项目化推进,为优质生态资源招商融资,并投入市场,将生态资源转化为资本和资产。
1.2 三亚大茅水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
大茅水流域位于三亚市中部地区,流域总面积为117 km2。流域内拥有热带雨林、水田、盐田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黎苗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产业发展空间。在治理前,大量生活和建设垃圾堆积在河岸两侧,生活污水也直接排入河流,导致大茅水流域水质黑臭,河道内的生态也逐渐退化;尤其是下游,因人工鱼塘、违法建筑等侵占河道,导致水质更加恶劣。大茅水流域面积大,导致其生态治理问题十分复杂,涉及多个村庄及政府部门。2019年,为了对大茅水流域进行科学修复和治理,三亚市政府提出“1+8+8”的创新模式,即成立1个治水工作领导小组,且由8个流域组和8个工作专班协同治理[4]。在治水工作领导小组的科学领导和统筹协调下,各负责部门通力合作、分工明确,对大茅水流域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并逐一解决。在治理过程中,不仅恢复和提升了水质,还促进了经济转型,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将大茅水流域上游建设成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为一体的田园美丽乡村,使“臭水河”变回“幸福河”。
三亚大茅水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落地实施,不仅增强了当地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还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远洋集团和大茅村依托当地水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将大茅远洋生态村打造成一个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2021年,大茅远洋生态村入选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名单(海南省唯一通过财政部批复的建设试点)。大茅村采用村企合作和农民—企业合作的模式,成立村企合资公司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休闲采摘果园,将生态绿道、田园风光、湿地等人文与自然景观串珠成链,打造大茅村文化旅游综合体,实现了多产业融合。截至目前,当地共发展1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9个家庭农场和350个农民自主创业店铺。2022年,大茅村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了28 500元,村集体收入153万元。大茅水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让当地居民拥有“山青、水绿”的良好生态环境,利用河湖建设推动了产业发展,实现了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全面提升。
2 白沙“两山平台”、三亚大茅水流域实践探索的共同之处
白沙黎族自治县和三亚大茅河均位于海南省,均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二者作为海南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试点,利用自身良好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之路,且取得一定成效,其路径具有较多的相同之处。
2.1 政府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起主导作用
政府在政策支持、组织保障和资源整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策支持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海南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等均体现了海南省对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视。从顶层设计到海南省相关制度建设,都体现出我国政府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大力支持。在组织保障上,白沙“两山平台”联通了12个政府部门,并与11个乡镇通力合作,有效打通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的通道。为推进大茅水流域治理,三亚市政府提出“1+8+8”的治水模式,由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各负责部门通力合作,在实现改善水质的基本目标上,实现生态价值的转化。在资源整合上,白沙黎族自治县利用“两山平台”对当地优质生态资源、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和村落等碎片化资源进行清单化盘点,通过网格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开展招商引资,从而实现资源转化。此外,监管服务是生态产品价值有效实现的关键一环。当地政府在生态资源转化各环节,不断完善GEP考核内容,加强生态资源监管,健全相关制度与法规建设,从而保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高效运转。
2.2 利用市场机制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市场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生态产品价值必须在市场中完成交易和转换。白沙“两山平台”通过整合当地优质资源,落地实施15个资源转化项目,通过招商引进项目资金超过2 000万元,探索并形成多元化的生态价值变现途径。远洋集团和大茅村充分发挥当地农业生产资源优势,建设大茅远洋生态村,使当地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大大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居民收入。上述两个项目都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的全面提升。
2.3 民众参与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保证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最终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在白沙“两山平台”中,对山、水、林、田、茶、药、花等优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离不开民众。农民、个体经商户及乡村企业都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自身收入有了更加坚实的保障。大茅水流域成功治理和开发既消除了群众的生活困扰,使其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又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使村民可以在自家门口创业就业,带动了当地餐饮、民宿发展,促进了经济转型,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3 白沙“两山平台”、三亚大茅水流域实践探索的特点
白沙黎族自治县和三亚市作为海南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试点,在实践探索中存在很多共同点,但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也存在不同之处[5]。
3.1 两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广度不同
白沙“两山平台”涉及的生态资源类型较多,通过整合利用当地各种优质资源,落地实施了多个资源转化项目,并将其投放市场。在运行模式上,白沙“两山平台”建立了生态资源价值“调查评估—收储流转—提升开发—风险监管”的转化机制,打造出集生态产品品牌推广与产品市场交易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运行模式,将生态产品推广到整个市场,实现生态资源的转化。三亚大茅水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对大茅水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挖掘该区域内的生态资源,在该流域水质得到改善后,利用沿岸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形成了互相依托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从而促进沿河经济带发展。
3.2 两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深度不同
白沙“两山平台”在推进“两山贷”(茶叶贷)基础上,探索并达成了首笔“GEP贷”(生态产品价值变现),开展碳汇交易,形成了多条生态价值变现路径。当地不仅建立了生态资源价值“调查评估—收储流转—提升开发—风险监管”的转化机制,还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了“线上收储—线上查询—线上招商”的一体化发展。三亚大茅水流域在开展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利用当地良好生态环境,对沿河地区进行开发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自主创业店铺等,即通过河湖建设来推动当地产业发展。
4 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建议
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人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切实享受到发展的红利,推进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是关键[6]。白沙“两山平台”和三亚大茅水流域作为海南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实践,为其他地区探索和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提供了借鉴,但其自身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基于此,从上述案例实际情况出发,对推动生态产品打造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提出一些建议。
4.1 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政府和市场应当有效结合起来,协同发力,确保生态产品价值有效实现。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完善生态产品价值相关的法规制度。同时,要加强生态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尤其是对乡村生态改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从而促进乡村振兴。此外,政府应做好对生态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规划,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和整合生态资源,做好质量监管与市场秩序维护。各地还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建立生态产品的品牌推广与产品市场交易一体化模式,同时完善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
4.2 协调好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
生态产业化是指将生态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工业等生态经济优势。当然,在转化过程中应当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避免出现为了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而过度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导致过度商业化。产业生态化是指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原则,应用科学先进的技术,使传统产业向生态效益高、可持续发展的新兴绿色产业转变,即在保护生态环境过程中实现生态价值的转化,在发展中保护好绿水青山。总之,各地应促进生态产品实现“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良性循环,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4.3 满足人民需求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最终目的
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公共生态产品成为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必然会涌入大量的社会资本,而资本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因此,各地应避免因一味追求利润而过度开发、胡乱开发生态资源而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最终造成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极大损害。各地应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坚持生态产品开发要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导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所带来的红利应当用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从而实现共同富裕[7]。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9):4-8.
[2]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J].水利建设与管理,2021(5):1-5.
[3]曾毓慧.“生态银行”的山水账本[N].海南日报,2023-09-22(A07).
[4]徐慧玲.一条河的身价[N].海南日报,2023-10-25(A05).
[5]华启和,王代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地域模式:丽水市、抚州市比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7-12.
[6]宋昌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键在于“就是”[N].学习时报,2021-5-10(1).
[7]张二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五维立体融合与路径:基于多案例的扎根理论分析[J].行政与法,2023(10):1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