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村居民低碳能源消费行为影响因素探析

作者: 王元明 胡安然

河南省农村居民低碳能源消费行为影响因素探析0

作者简介:王元明(1980—),女,博士,研究方向:公共项目管理;胡安然(1999—),女,硕士生,研究方向:土地管理。

摘 要:近年来,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量不断增长,已成为阻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以河南省637位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究河南省农村居民低碳能源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单个因素均无法构成高低碳消费行为的必要条件,有6条路径可提高低碳消费行为,政府政策、社会规范、环境责任感等因素在推动低碳消费行为时发挥重要作用,低碳消费认知对低碳消费行为的作用并不显著。研究从整体论的组态视角出发,对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拓展了低碳消费行为的研究范畴,为河南省实现节能降碳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41-4

DOI:10.19345/j.cnki.xckj.1674-7909.2024.01.009

0 引言

化石能源燃烧时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化石能源的大量应用会引发气候变化、能源紧缺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及消费活动日益多元化,农村居民对能源的消耗量不断提高[1]。河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省份,农村居民的能源需求保持增长趋势。据统计,2022年河南省农村人口为4 239万人(约占全省人口的42.9%),2021年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为2.35亿 t标准煤。长期的传统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不仅影响我国生态环境,而且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2]。《河南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4.5%以上,这对引导农村居民进行低碳消费、健全节能减排机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居民的低碳消费行为进行研究。在内涵上,王建明等[3]认为,低碳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日常消费过程中自觉采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消费行为模式。在影响因素上,岳婷等[4]发现,居民自身的节能意识、行为能力、人口统计特征等因素影响江苏省城市居民节能行为;王淑新等[5]发现,能源政策、消费习惯、家庭收入、个人消费偏好、家庭规模都会影响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Schlegelmilch等[6]发现,环境知识能直接影响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石洪景[7]认为,从众心理对居民低碳能源消费行为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外研究大多从个体心理、外部环境角度进行分析,未从整体组态角度分析前因变量与结果变量间的复杂因果关系。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ABC理论、规范激活理论等构建低碳消费行为理论框架,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来分析提高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条件组合与路径,以期挖掘居民节能减碳潜力,引导农村居民能源消费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帮助政府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政策。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框架

以往研究发现,个体心理和外部环境维度中的不同因素对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如低碳消费认知[8]、环境责任感[9]、环境价值观[10]、舒适偏好、从众心理、经济成本[11]、参照群体[12]、媒体宣传[13]、政府政策[14]等。为更全面地分析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基于ABC理论、规范激活等理论搭建低碳消费行为研究框架,从个体心理和外部环境角度分析各因素对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考虑到企业生产与居民消费的关联,将反映生产情况的产品供给因素纳入模型,以丰富低碳消费行为理论研究。

1.2 研究方法

采用fsQCA探究河南省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第一,fsQCA认为条件变量组态与结果变量间存在互不冲突的完全等效性,影响低碳消费行为的路径不是唯一的,居民在不同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消费行为,而fsQCA有助于识别影响低碳消费行为的多条等效路径。第二,fsQCA结合了关注案例的定性分析和关注数量的定量分析的特点,允许部分隶属,能更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识别不同影响因素的组态路径。

1.3 数据收集与处理

此研究利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资料、低碳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选取的变量包括环境价值观(EV)、环境责任感(ER)、低碳消费认知(LC)、社会规范(SN)、政府政策(GP)、媒体宣传(MP)、从众心理(CP)、产品供给(PS)和居民低碳消费行为(LB)。调查问卷主要通过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两种形式进行发放,最终回收637份调查问卷。通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逐一检查,剔除漏填题项、恶意答题等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586份。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女性为51.4%,男性为48.6%;年龄主要分布于18~30岁和31~45岁,所占比重分别为40.1%、27.8%;本科学历占比最大,为39.4%,其次是初中学历;月收入主要分布在1 000~3 000元和3 000~6 000元,占比分别为41.1%、22.5%;家庭人口数为4人的占比为38.2%,家庭人口数为3人的占比为18.8%。从整体来看,调查数据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1.4 信度与效度检验

通过检验分析发现,选取的8个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大于0.7,说明此次调查问卷数据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在效度分析中,结果显示KMO值为0.889,大于0.7,说明选取的变量效度较好。同时,各变量测量题项的因子载荷系数均大于标准值0.5,CR值都大于标准值0.7,AVE值也都大于标准值0.5,表明各变量间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1.5 数据校准

此研究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测量,结果不是二分变量,因此无法将案例中的前因变量直接赋予完全不隶属0或完全隶属1,而模糊集数值可被校准为0到1之间的数值,代表在该集合中的隶属度。参考Fiss的研究,选择“0.95、0.5、0.05”作为3个锚点的阈值,其中“0.95”代表完全隶属、“0.5”代表交叉点、“0.05”代表完全不隶属[15]。

2 实证分析

2.1 必要性分析

在分析组态之前,需要对所有前因条件变量进行必要性分析,确认前因条件变量是否是导致结果出现的必要条件。若单个变量的一致性阈值大于0.9,则该条件变量为必要条件[16]。由表1可知,此研究所有前因变量的一致性最大为0.824,最小为0.484,均小于0.9,说明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影响的,需要进行条件组态分析。

表1 必要条件分析结果

[前因变量 一致Consistency 覆盖Coverage FEV 0.754 0.618 ~FEV 0.484 0.626 FER 0.824 0.709 ~FER 0.577 0.594 FLC 0.666 0.678 ~FLC 0.622 0.616 FSN 0.617 0.676 ~FSN 0.639 0.592 FGP 0.760 0.642 ~FGP 0.493 0.611 FMP 0.665 0.720 ~FMP 0.652 0.610 FCP 0.630 0.666 ~FCP 0.667 0.638 FPS 0.719 0.667 ~FPS 0.535 0.585 ]

2.2 组态分析

通过标准化分析,将所有前因变量都纳入分析,最终得到复杂解、简约解和中间解。此研究基于杜运周和贾良定[17]的研究结果,以中间解为主,结合简约解来区别核心条件与边缘条件。其中,核心条件是指对结果的产生有重要影响的条件,同时出现在中间解和简约解中;边缘条件是指对结果的产生起辅助性作用的条件,一般只出现在中间解中。●和⊗分别代表核心条件存在和不存在,·和×分别代表边缘条件存在和不存在,空白代表条件可存在也可不存在。

由表2可知,影响低碳消费行为的条件组态分析共有6个,即S1、S2、S3、S4、S5、S6。每一个组态的一致性分别为0.939、0.901、0.943、0.921、0.935、0.891,组合总体一致性为0.877(均高于标准值0.75),说明6个组态对低碳消费行为结果产生具有较强解释力。组合总体覆盖度为0.491,说明这些前因变量的组合结果可对49.1%的样本进行解释,满足了研究标准。对6个组态进行归纳总结,可概括为5种模式。

表2 低碳消费行为的组态

[前因变量 S1 S2 S3 S4 S5 S6 EV ● ⊗ × · ⊗ ER ● · ● · · ● LC · × × · · SN ● ● · · · ● GP ● ● ● ● ● MP ● ● ● ● CP ⊗ · ⊗ PS ● ● ● 原始覆盖度 0.370 0.389 0.285 0.325 0.290 0.369 净覆盖度 0.033 0.013 0.001 0.013 0.005 0.032 一致性 0.939 0.901 0.943 0.921 0.935 0.891 总体覆盖度 0.491 总体一致性 0.877 ]

①社会—媒体—个人联动型。路径1的核心条件为高环境价值观、高环境责任感、高社会规范、高媒体宣传,边缘条件为低碳消费认知。该类型表示居民在低碳消费认知影响下,处于高环境价值观、高环境责任感、高社会规范情境时,配合高媒体宣传,会提高低碳消费行为。

②政府—媒体—社会联动型。路径2的核心条件为高社会规范、高政府政策、高媒体宣传,边缘条件为环境责任感。该类型表示居民在环境责任感的影响下,处于高社会规范、高政府政策、高媒体宣传情境下,会提高低碳消费行为。该模式缺少居民内部心理因素,主要由外部因素构成,强调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交互作用。

③政府—媒体—个人联动型。路径3的核心条件为高环境责任感、高政府政策、高媒体宣传,边缘条件为社会规范和从众心理。该类型表示居民在社会规范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下,高环境责任感、高政府政策、高媒体宣传,会提高低碳消费行为。与其他类型相比,该类型考虑了外部环境对个人行为的效用,即媒体宣传和政府政策影响居民的个体心理,进而对消费行为产生效用。

④政府—企业联动型。路径4、5的核心条件是高政府政策、高产品供给。其中,路径4以环境价值观、环境责任感、社会规范为边缘条件,路径5以环境责任感、低碳消费认知、社会规范为边缘条件,表示当居民处于高政府政策和高产品供给的情况下,高环境价值观、高环境责任感、高社会规范或高环境责任感、高低碳消费认知、高社会规范,会提高低碳消费行为。该模式强调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联动作用,说明政企良性合作有利于提高低碳消费行为。

⑤综合作用型。路径6的核心条件为高环境责任感、高社会规范、高政府政策、高媒体宣传、高产品供给,边缘条件为低碳消费认知。该模式综合考虑内外部影响因素共同效用,路径覆盖率为0.369,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2.3 稳健性检验

此研究将一致性阈值由0.80提高到0.85,频数阈值仍为2。一致性阈值的改变,并未导致结果的变化,表明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路径具有良好的稳健性。

3 结论与启示

3.1 结论

针对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从个体心理和外部环境两个维度出发,使用fsQCA探讨了河南省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复杂驱动机制,得出以下结论。

①个体心理和外部环境中的任何单个因素都无法构成高低碳消费行为的必要条件,需要将多个条件变量组合分析低碳消费行为的复杂因果作用路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