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综合性农民合作社发展路径探析

作者: 谷远近

作者简介:谷远近(1982—),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摘 要:发展综合性农民合作社,适合我国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既满足“统”的现实要求,又契合“分”的客观实际,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以江苏省如皋市综合性农民合作社的创建为例,在分析综合性农民合作社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综合性农民合作社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合作社;综合社;土地流转;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45-5

DOI:10.19345/j.cnki.xckj.1674-7909.2024.01.010

0 引言

我国面临着小农户生产实际与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要求的矛盾,发展合作经济是适应我国农村“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此背景下,我国各地的综合性农民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但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需要解决,特别是综合性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模式,还需要深入研究,总结经验,合理推进。

如皋市是江苏省南通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是江苏省第三轮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着综合性农民合作社建设试点工作。为进一步推动如皋市综合性农民合作社发展,针对当地合作社社员发放调研问卷176份,收回有效问卷145份,并以3家国家级综合示范社为例,对如皋市综合性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1 关于综合性农民合作社的研究综述

农民合作社按其业务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性农民合作社,另一类是综合性农民合作社[1]。专业性农民合作社,是指从事畜牧养殖、农产品购销、农村信用合作等某项专门事业的合作社。综合性农民合作社既从事农产品购销等经济活动,又从事信用保险等金融活动,还涉及卫生、养老等社会活动。农民在从事农业活动时,如果遇到资金紧张,可以直接向综合性农民合作社求助,以获得资金保障。由此可见,综合性农民合作社可以起到一定的社会保障作用。

专业性农民合作社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发展,相关研究也较多,而综合性农民合作社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成熟的体系,国内相关研究尚不够广泛和深入。孔祥智[2]把综合性农民合作社分为两类,一类是纵向综合,即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之间不同主体的合作;一类是横向综合,即从事相同农业产业的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之间的联合。申龙均、韩忠富[3]分析了韩国综合农协的发展史,探讨了如何实现农村金融、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兼营,为我国综合性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温铁军[4]认为,综合性农民合作社是指业务范围涉及生产、流通、金融及文化等多领域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优势在于节约交易费用。王军、王真[5]从金融赋能农业产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了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形成逻辑,提出发展“三位一体”综合性农民合作社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联结机制,以更好地实现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从宏观角度来分析我国综合性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需求。此研究从县域层面,对综合性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实际进行调研,总结分析其发展现状和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

2 如皋市发展综合性农民合作社的基本做法

截至目前,如皋市已累计创建各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00多家(其中综合性农民合作社24家),有国家级示范社8家,逐渐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2.1 平园池村的“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

2014年以前,平园池村还是一个位置偏僻、经济落后、环境较差的纯农业村。2017年,南通市发布了《关于深化农民合作社综合社创建试点工作的意见》。如皋市平园池村抓住这次契机,以超然果蔬农地股份合作社为基础进行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将股份权属关系厘清,把村里的资产、资源、资金进行全面的统筹整合,成立了南通市首家综合性农民合作社,实现了“四个全覆盖”(即农户入社全覆盖,村集体资产管理运营全覆盖,村内各类经营主体全覆盖和利润分配全覆盖)。平园池村通过合作社,加强土地流转,发展乡村旅游业,现在已经建成了全国文明村、江苏省乡村振兴先进村。2022年,平园池村的村集体收入超3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超3万元。

平园池村依托综合性农民合作社,请同济大学进行规划设计,将村庄划分为五个功能区(分别是农业生产区、农业景观区、休闲娱乐区、生活居住区、公共服务区),一体化打造田园综合体。平园池村是远近闻名的荷花村,有千亩荷塘、百种荷花,还有水竹园、太平井等历史文化景点,景观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种藕是当地的特色农业产业。另外,当地还有优质稻米生产区、花木盆景种植区、特色水果种植区、特种家禽养殖区、特种水产养殖区等7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平园池村合作社将原本荒废闲置的土地资源盘活利用,建设智能温室大棚,用于种植精品果蔬等,进一步提高集体土地利用率和增加村集体收入。依托千亩藕池和花木盆景产业园等特色农业景观,平园池村合作社规划了2条观光线路,开发了荷塘月色景区小火车旅游项目,让游客在小火车上就能领略藕池荷香的乡村美景;还建设了亲子采摘园、农耕体验园、休闲垂钓区等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合作社还深度挖掘荷花文化和农耕文化,建立了农耕文化馆和农产品展示馆,开发了一系列特色农产品,如藕粉、荷叶茶等,延长了农业产业链。2023年,平园池村在发现温泉后,启动了温泉小镇项目建设,进一步推动农家乐、精品民宿等发展,提高乡村旅游项目的吸引力。平园池村以如皋市传统街区为模板,打造村民集中居住区,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与第三方旅游公司等合作经营,将村里农户的空余房屋组织起来,创办民宿合作社,配套建设乡村大舞台、健身公园等生活设施,丰富村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让村民生活方便、舒心。合作社办公地位于村公共服务中心,除了提供村级基本公共服务外,不断增加服务内容,满足群众需求。合作社的盈余资金用于村集体资产的积累和循环发展,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域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投入,而环境的改善又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平园池村合作社还成立了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每年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50多万元。

平园池村从一个落后的农业村发展成为今天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跟村党组织的领导力和凝聚力是密不可分的。平园池村党总支书记刘炜建,当过兵,从事过运输、养殖行业,20岁就加入了党组织。进入村委班子以后,刘炜建放弃了自家农场,全身心投入富民强村事业发展,推进合作社建设是其中重要一步。刘炜建当选村委书记后,第一步就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选用优秀大学生、退伍军人、致富能人等担任党小组组长,把党小组建成凝聚群众、服务村民的坚强堡垒。村委班子通过跑项目、拉赞助、找政策,寻找一切有利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资源。终于,平园池村在2015年争取到江苏省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项目,2016年又争取到了省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平园池村从当地传统的莲藕产业入手,讲好平园池村故事,发展乡村旅游,2017年举办了首届荷花节,吸引了5万多名游客。

目前,平园池村合作社已流转土地300多hm2,推动当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每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建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平园池村依托综合性农民合作社的平台优势,统筹开发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因地制宜发展各类特色农业产业,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体验、农业文化传承等深度融合,创造性地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2 白蒲镇合兴村的“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

白蒲镇合兴村以恒孚农地股份合作社为基础,积极打造综合性农民合作社,并很快将其建设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恒孚稻米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目前有农地200多hm2,其中100多hm2用于种植有机稻米。合兴村曾经也是一个纯农业村,工业基础几乎为零,人均耕地面积不足667 m2。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村“两委”曾尝试创办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但为村民解决就业问题效果有限,增收效果并不理想。通过不断摸索、认真分析,村“两委”还是把目光放在了现代农业上,决定走农业转型的道路。通过认真分析,他们也发现了当地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一是土地相对平整,科学种田有基础;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较高,发展合作社相对容易;三是勘查发现当地土壤含硒量高,污染指数低,可以达到生产绿色食品的土壤环境要求。经过村“两委”不断的努力争取和上级部门的帮助支持,合兴村成立恒孚有机稻米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村民加入合作社,并将土地交由合作社统一耕种运营,村民则全力配合。

依托恒孚有机稻米土地股份合作社,合兴村成功打造集稻米种植、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合作社的“梓韵有机米”生产模式也成为江苏省首批中高端稻米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优秀案例。为了提高规模效益,延长产业链,提升稻米的附加值,合作社购买了收割机、烘干机、碾米机流水线、智能包装设备等农业机械40多台(套),对稻米进行深加工,同时要求合作社成员按照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收割等“六个统一”的标准进行生产。合作社还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合作,拓展产品种类,研发出了“梓韵”牌元麦麦片,使“水稻+元麦”成为合作社种植的标准模式。合作社通过参加农产品展销会等方式,将产品远销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并与客户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合兴村为了继续发挥好特色产业优势,还建立了黑塌菜种植基地,提升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用产业振兴促进共同富裕。2022年,合作社取得了销售额416万元、纯利润超80万元的成绩,村民人均收入超4万元。

2.3 东陈镇长蝶观赏鱼合作社“基地销售+直播电商”模式

如皋市“蝶尾金鱼”以其似蝶飞舞的尾巴和优美的游姿,成为观赏鱼一绝,每年有成千上万的蝶尾金鱼销往全球各地。施伯林是长蝶观赏鱼合作社的创始人,经营着一个家庭农场,主要开展蝶尾金鱼的孵化、培育、养殖和销售。施伯林是个养鱼专家,也是个“鱼痴”。他培育养殖的蝶尾鱼在国内外相关比赛中多次获得金奖,如2016年获得北京金鱼大赛蝶尾冠军。长蝶观赏鱼合作社现有社员300多名,流转土地100多hm2,注册了“如蝶”金鱼商标,年销售500多万尾,销售额达3 000多万元,是长三角地区最大的蝶尾金鱼养殖基地。

2017年,施伯林的儿子施浩文从大学毕业后,接过了父亲蝶尾金鱼养殖的接力棒,自己在大学里学的生物技术专业知识也有了用武之地。施浩文将父亲的养殖经验与科学养殖理论结合起来,培育出抗病虫性更强,颜色、形态更多样的金鱼品种,进一步扩大市场销量。他与福州大学合作,利用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了透明金鱼、荧光金鱼等新品种。

长蝶观赏鱼合作社之前通常是通过参加全国各地的观赏鱼展会、比赛等方式,在获奖后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进而获得客户和订单,一般采用批发销售形式。随着电商和直播带货等销售方式的兴起,施浩文把观赏鱼带入了电商平台。他先在社交平台发布消息,吸引观赏鱼爱好者的关注,有了一定的粉丝后再开直播拓展销售渠道。在开直播以后,以前靠双腿跑单的销售模式被彻底改变,网络销售模式使合作社观赏鱼销量大增。在生意越做越红火的同时,施家父子将观赏鱼养殖技术无偿分享给合作社社员,带动社员共同致富。目前,东陈镇的观赏鱼养殖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建立了长三角地区最大的蝶尾金鱼养殖基地。长蝶观赏鱼合作社也开始向综合性农民合作社转型。

3 综合性农民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成员的异质性导致合作效果不佳

发展农民合作社的初衷是促进合作社成员的生产合作,提高成员的共同利益。如果合作社成员是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且生产经营规模类似(即合作社成员具有同质性),那么其合作的基础就较为牢固。但是综合性农民合作社发展中,面临着合作社成员异质性问题。合作社成员种植作物种类不同、种植面积不同,需要合作社提供的服务不同等,都可能导致成员之间的异质性。如果合作社引进外部资本,与不同的公司进行股份合作,那么合作社内部的股权关系就将更为复杂,有的甚至会出现“大农吃小农”“精英俘获”等问题,大大增加了合作社的治理成本和交易成本。根据问卷调查结果,50%以上的合作社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合作社成员异质性问题。合作社如果被外部资本控制,或由大农完全主导,那么小农的利益就无法得到保障,而这与合作社成立的初衷背道而驰。在这种情况下,小农可能就不会将农产品或土地交给合作社生产经营,合作社就会面临信任危机,甚至出现崩塌的风险。因此,正确处理合作社内部成员异质性问题,提高成员的合作度,是综合性合作社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难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