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农业标准地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作者: 汪永亮 陈艳 葛媛颖 叶慧青

作者简介:汪永亮(1986—),男,大专,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发展。

摘 要:为破解山区土地碎片化问题,浙江省建德市积极探索山区农业标准地建设,通过土地流转、发展模式创新,构建利益共同体,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但当前建德市农业标准地建设中存在以下制约因素:土地流转集中连片程度不够,农业产业发展现代化观念不强,农业数字化、机械化程度不高,财政、社会资金合力不足。为有效破解以上制约因素,提出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形成多方合力、加强主体培育、依托数字技术、强化要素支持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标准地;经验

中图分类号:F327;F32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54-5

DOI:10.19345/j.cnki.xckj.1674-7909.2024.01.012

0 引言

标准地改革刚开始主要针对工业标准地。政府为了简化企业办事手续,减少“寻租”行为,提升土地要素供给和配置效率,设立标准,打包将产业用地出让,形成工业标准地。近些年,为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标准地改革逐步转向农业领域。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的指导意见》,农业标准地改革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完成必要的区域评估基础上,按照一定标准建设,并设置主体标准、产业标准、投入产出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等控制性指标,实现农用地资源优化配置、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提高[1]。

杭州市“七山一水两分田”,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13.3 m2。建德市地处杭州西部、钱塘江上游,行政区域总面积为2 321 km2,总人口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万人,境域内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88.6%,呈现山多地少的整体格局。近年来,建德市开展以“标准地改革+农业‘双强’”“数字化改革+强村富民”为主要类型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实践,发展农业标准地1 066.67 hm2,实施招商项目14个,总投资2.2亿元,涉及草莓、西红花、水稻等优势主导产业,运行效果明显,实现农民增收1.5亿元,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近2 000万元。

1 基础优势

1.1 农业产业特色鲜明

建德市是中国的草莓之乡、高山蔬菜之乡、有机茶之乡、西红花之乡、优质柑橘之乡,形成了草莓、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和蔬菜、柑橘等特色产业。建德市以“建德草莓”“建德苞茶”等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为引领,提质发展草莓、茶叶、蛋鸡等优势产业,梯度培育了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省级特色农业强镇等一批“一镇一业”特色产业平台,先后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6个,其中草莓全产业链产值超45亿元。

1.2 集体经济稳步增长

建德市创新发展模式,多措并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逐步形成了“建德模式”。2022年,建德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6 000元,增速达6.1%(比城镇居民快了3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73;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9 573元,增长15.1%;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62亿元,其中经营性收入2.04亿元,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同比分别增长11.4%、28.3%,239个村(经合社)实现“5030”(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50万元、经营性收入超30万元)全覆盖,其中158个村实现“8050”(占比66.1%),59个村实现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占比24.7%)。

1.3 改革探索成效初显

建德市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全市土地流转率达66.7%,规模经营率达81.7%,积极探索农业标准地建设,通过统一流转、统一布局、统一建设、统一招商、统一服务,形成西乡草莓园、安仁共富体等一批共富联合体。目前,建德市基本形成以杨村桥镇、乾潭镇为核心的草莓标准地,以三都镇、航头镇为核心的西红花标准地,以及以大同镇、钦堂乡为核心的水稻标准地的建设区块布局,并有序向周边辐射,在全域推广。

2 主要经验

2.1 注重示范创建,推进标准化建设

建德市根据前期农业标准地建设经验,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要求,重点推进五类标准地建设。

2.1.1 打造粮食标准地

建德市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标改造,实施绿色农田、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等土地整治项目,每667 m2提标改造补助2 000~10 000元不等,每年整合3 000万元用于水稻、小麦、油菜等粮油作物规模种植补贴。

2.1.2 升级草莓标准地

目前,建德市已建成草莓分拣中心、三级育苗体系、贮运冷链,引进了数字化生产管理设施设备,对配套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购置冷藏运输车、建设分拣中心等给予不超过投资额50%的补助。

2.1.3 建设茶叶标准园

建德市鼓励各乡镇利用园地或现有荒芜茶园,以“村集体+公司(大户)+农户”的合作形式,通过改园、改土、改种、改善生态环境及标准化生产等综合措施,建设茶叶标准园、苞茶工坊,政府对其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设备购置等给予一定的扶持。

2.1.4 改造生态养殖园

建德市支持现有蛋鸡养殖场按照自动化、生态化要求进行升级改造,鼓励利用荒山、荒坡等非耕地建设现代化蛋鸡养殖基地,对通过竞争性评审的养殖场给予一定扶持,并择优推荐实施省市现代畜牧业发展项目。

2.1.5 推进农房标准地建设

建德市以农村闲置农房为主推进农房标准地建设,包含集体用房、辅助用房等。同时,鼓励各镇、村在试点期间,结合当地实际探索更多农业标准地类型。

2.2 聚焦“规模集聚”,推动规模化发展

建德市为了有效解决山区土地低效化、碎片化的瓶颈,大力推进耕地规模化发展。

2.2.1 加强“两非”整治力度

建德市鼓励各地有效利用“两非”整治后的土地空间,在存量用地和抛荒地上建设标准地。建德市制订了农业标准地建设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新流转的土地全部纳入农业标准地建设范畴,让“荒地”变“良田”,有序推进全市耕地连片流转[2]。如航头镇航景村,利用“两非”整治后的土地,推行“水稻+草莓”“玉米+草莓”等轮作模式,每667 m2增加收益1 000~5 000元,实现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双丰收。

2.2.2 优化产业布局

建德市依托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等“一镇一业”产业发展平台,整乡镇推进标准地建设。2022年,建德市建成320国道沿线8个区块251 hm2草莓标准地,通过产业、交通、旅游一体融合,实现人流、物流、商流同步拓展。同时,建德市按照各乡镇(街道)产业总体规划布局,利用园地、林地等建设中药材、水果、蔬菜、莲子、油茶、水产等市场前景良好的特色产业标准地,对通过竞争性评审的建设项目给予不超过投资额50%的补助。

2.2.3 项目招引促落地

建德市以抓制造业理念抓农业,大力推进农业“双招双引”。2022年,建德市新入库产业项目9个、总投资1.16亿元,新引育农创客433人,培育省级龙头企业3家,发展家庭农场112家。

2.3 立足三级联动,推进组团发展

2.3.1 多形式组团共建

建德市推行“链组党建”,试点打造乾潭安仁、十里寿昌江共富联合体,主动与高校合作共建,试行强村带弱村、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等新形式、新路径,打造集体经济增收新平台。2022年,建德市集中打造草莓标准地251 hm2,年租金可达1 100万元,每个村的收益在10万元以上。

2.3.2 多元化利益共赢

建德市政府搭建主导平台,由国有企业负责主建、镇村负责主管,让市场主体自主经营,形成一个产业利益共同体,探索国企、村级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例如,三都镇“千亩方”农业标准地项目,连片流转土地超过140 hm2,通过规模化发展“西红花—水稻”轮作,667 m2产值达3万元,比仅种植水稻产值高近14倍。

2.3.3 多方面成果共享

建德市坚持“单产论英雄”,设置控制性指标和投入产出要求,既保障土地效益最大化,又实现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同时,对实施农业标准地建设的项目主体、所在村集体一次性给予100元/667 m2奖励,并优先提供产业扶持。

2.4 注重产业链赋能,推进全要素改革

2.4.1 生产方式更趋现代化

建德市通过优化土地流转、招商引资、签约供应地、指导服务、综合评估等工作流程,并依托数字化改革和科技赋能,推动农业生产降本增效。例如,草莓标准地在“数智草莓”平台发布推介,实现“即拍即用”,并成功签约“植物工厂”科研项目,建成集约化、规模化、全天候生产的草莓种植示范基地。

2.4.2 经营方式更趋专业化

建德市不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业引智和创新人才培养建设,让“好地”流向“好主体”;同时,大力开展农业招商,重点引进单产效益高、科技化程度高的现代农业项目[3]。例如,大同西乡草莓园引进杭州沃农现代农业发展公司,通过标准化生产、清洁化管理、品牌化营销,使土地产出率提高30%左右。

2.4.3 发展方式更趋融合化

建德市逐步将农业标准地连片打造成“标准园”,搭建园区综合服务平台,植入金融服务、技术交流、销售服务等功能,做好“产业+”文章,加快推进农业、旅游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5 依靠农业“双强”,有效提升价值链

2.5.1 实施农机购置补贴

为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建德市优先支持引进与农业标准地建设相适应的农业机械设备,对新型常规农业机械、智能农机装备,按照不超过购置价格50%、单台(套)补贴额度不超过3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对按照规划布局建设农事服务中心的,优先支持申报省市农业“双强”项目。

2.5.2 推进标准地数字农业建设

建德市大同镇围绕万亩水稻标准地建设,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通过发展智慧育秧、智慧田园、智慧农机、智慧服务(测土配方、精准植保)、智慧农资、智慧工厂(仓储和加工)、智慧营销(线上线下结合)、智慧旅游(稻旅融合),全镇域、全要素打造稻米全产业链的数字化生产、数字化加工、数字化营销等关键环节,全面提升稻米产业链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建德市还着力打造数字化蛋鸡养殖示范基地,在蛋鸡标准地选择优秀合作主体,通过引进自动环控、精准饲喂、机械人巡检等全程数字化养殖设施,引领建德蛋鸡养殖业高标准转型发展。同时,建德市以市场化为导向,发力新零售、社区团购、研学旅游等营销模式,打响了“建德草莓”品牌。

3 制约因素

3.1 土地流转集中连片程度不够

目前,建德市大面积、大规模的耕地集中连片流转较少,耕地主要流向小农户。部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愿意流转承包地,有“土地情结”,认为土地流转价格不合理、收益不高;还有部分在外务工的农民视土地为退路,担心返乡后无地可种。土地流转的碎片化,不仅影响农村整体观感,也对日常田间管理和机械化作业造成一定阻碍。

3.2 农业产业发展现代化观念不强

当地农业经营主体普遍缺少“优质才有优价”的观念。他们通常认为按照标准要求生产不仅产量会受到损失,而且费时费力,因而缺乏按标准生产管理的主观能动性。此类人群对标准的概念不了解,没有深刻认识到标准就是竞争力,反而将实施标准视为束缚自身的行为,存在抵触情绪,更别说用其指导生产。

3.3 农业数字化、机械化程度不高

一些农业经营主体在数字化管理、现代农机引进等方面缺少经验,对使用新设备、新技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种植基地由于本身规模小,其经营主体主观认为不需要购置现代化设备。有些基层农技人员对标准的概念还不了解,导致标准化实施不能成为一种自觉行动,难以指导农民生产[4]。同时,温室大棚生产缺乏小型化机械,面临“无机好用,无好机用”的问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