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和美乡村建设现状与优化对策
作者: 李海婷摘 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天祝藏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天祝县”)虽然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取得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全面分析天祝县和美乡村建设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天祝县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6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推进天祝县和美乡村建设建言献策。
关键词:天祝藏族自治县;和美乡村;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D4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2-10-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2.002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明确了目标。
近年来,天祝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建设的重要讲话及指示精神,坚持把乡村建设示范行动作为“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的重要抓手,按照甘肃省“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部署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和美乡村纵深建设。笔者通过走访查看天祝县6个乡(镇)、8个村和2个社区,并就相关问题进行座谈交流,发现天祝县在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虽取得不小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各方通力合作才能顺利解决。
1 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1.1 基本情况
天祝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有“中国高原藜麦之都”“白牦牛之乡”等美誉。天祝县总人口有23万人(截至2020年12月),辖19个乡(镇)、178个行政村。截至2022年底,天祝县已完成对18个乡(镇)、79个村的和美乡村建设任务,建成率达44.3%。2023年,天祝县谋划建设和美乡村建设示范村52个。
1.2 主要做法
1.2.1 统筹协同,上下联动布局
天祝县紧盯省、市重点工作,将乡村建设项目纳入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清单,高起点谋划,高站位部署,高标准推进。天祝县通过建立县级领导包抓责任制、成立乡村建设领导小组、组建全县乡村建设示范村创建工作群、组织县乡干部外出考察、召开乡村建设示范村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等方式来展示成果、分析不足、互学互促,集中项目、资金,统筹人力、物力、财力,有效推动工作任务的落实。
1.2.2 规划先行,因村施策绘蓝图
天祝县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坚持规划引领,做到宽视野谋划、全覆盖推进,在统筹考虑土地资源、产业规划、生态保护、居民点布局及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的基础上,逐村分析,并因村施策。天祝县秉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科学布局,精准设计,建设聚集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4大类示范村庄,确保规划设计合规合理。同时,还将马头墙、街门楼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村庄建设,做到“一村一特色、千村千面貌”,全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1.2.3 点面结合,完善设施夯基础
天祝县按照“填平补齐、完善功能、改造提升”的思路,结合民族、地域和民俗文化,在和美乡村建设中精准补短板、强弱项。天祝县通过对住房上下水、垃圾处理等功能提升的一体考虑,对水、电、路、气、讯等基础配套设施的一体谋划,实现了高质量“建点”、精品化“连线”、一体化“布面”。天祝县通过稳步推进乡镇教育辅导站“大学区”“站校一体化”管理改革,实现了教育和和美乡村建设的深度融合;通过建设标准化卫生室,充分保障村民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通过建立健全村民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红白事服务场所,使乡村逐步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1.2.4 聚焦产业,凝心聚力促发展
天祝县按照高原夏菜生产标准化、食用菌生产规模化、藜麦藏(中)药材生产精细化、牛羊养殖现代化思路,持续打造高原夏菜、食用菌、藜麦藏(中)药材、牛羊4个10亿级产业集群。天祝县实施“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农牧互补”模式,探索“牧草种植+牛羊养殖”草畜融合发展道路,做优石门产业园孵化平台,锚定企业精准招商,做好“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大文章。
1.2.5 典型示范,强化治理提效能
天祝县坚持打造一批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建设示范村,并引领带动全县其他村庄开展宜居和美丽乡村建设;精心选树“最美家庭”先进典型,深入开展“两富一美”活动、“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主题实践活动,为全县推动和美乡村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丰厚道德滋养。天祝县还坚持“政府打基础、群众靓庭院”原则,推进“四个归整、三项清理、四化治理”(即归整土堆、粪堆、柴堆、草堆,清理杂物垃圾、荒草枯树、私拉乱接,推进绿化、亮化、美化、文化),强化全县治污治乱。天祝县通过健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提升乡村建设示范村管理水平;通过完善“三委”治村、六会理事、村组两级自治的“362”自治体系和“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信息化运行”的综治中心服务管理体系,大力推广16种基层治理新模式,确保“大小事不出村”,打造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
2 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2.1 资金保障力度不足,融资渠道较为单一
在天祝县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是建设资金来源单一。天祝县和美乡村建设基本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缺乏企业、个人及其他社会资本的投入。二是融资渠道不畅。成本和效益是企业在投资时必然会考虑的因素。受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天祝县引进社会资金难度大,而帮扶、捐建捐赠及其他社会资金的投入非常有限,导致后备资金缺乏,发展动力不足。三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2022年,天祝县村集体经济超过20万元的寥寥无几,在乡村建设资金支持中出现无力感。四是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薄弱,标准不高。天祝县乡村道路多为单行道,且缺少健身广场和公共卫生间[2]。
2.2 政策宣传力度不足,群众参与度不高
和美乡村建设的主体是群众。在天祝县和美乡村建设中,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从资金筹措到乡村规划建设多是由政府全面管理,加之政府对和美乡村建设政策的宣传广度、深度不到位,在实践中主动参与的农民不多,会出现“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现象。二是各级政府、干部及群众对和美乡村建设的认知参差不齐,在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响应程度和执行力度也存在差异,导致方向不一,没有形成一股合力。三是村民多为留守老年人,老旧思想根深蒂固,且经济力量薄弱、适应力不强,这些因素会严重影响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2.3 村落分散、人才缺乏,建设主体力量缺失
一是受地形限制,天祝县村落规模小,且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小,导致规模经营较为困难,对自来水、污水、垃圾的处理和道路维修维护等的成本较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也不好提供。二是人口流失严重,普遍存在村庄建设空心化、村庄人口老龄化问题。三是大规模人口流出导致乡村治理中坚力量缺位,致富带头人较少,管理人才缺乏,客观上制约了和美乡村建设。
2.4 结构单一、支撑不强,产业缺乏提升空间
一是农村产业结构低效,多低端、粗加工、传统型产业,群众创新能力较弱、农民收益不高,不利于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二是产业融合发展不理想,农村经济发展大多是单一的种植业或畜牧业,投资金额少、技术水平低,导致农村经济发展难以融入城乡联动发展。三是农业、旅游业等产业项目的投入高、风险大、回报周期长,难以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
2.5 乡村治理制度机制不完善,治理效能有待提升
天祝县各村普遍存在治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一是村民对乡村治理主体地位的认识模糊,参与的意愿和积极性不高,常常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二是缺乏对村规民约的有效宣传,不少群众对村规民约缺乏清晰认识和理解,执行的意识和自觉性有待提升。三是“一约四会”的作用发挥不充分,村规民约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和针对性。
3 对策建议
3.1 用好政策,拓宽方式,破解资金难题
一是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基于天祝县“国家生态屏障保护区”“国家西北贫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实际,积极向国家、省、市申请异地扶贫搬迁、生态避险搬迁、示范性乡村建设等项目资金,以项目建设带动天祝县全域乡村建设快速发展。二是牢牢抓住国家“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及甘肃省“一核三带”建设等重大战略,出台扶持政策、优惠政策、奖补政策,积极引导企业落户武威市、落户天祝县。三是学习借鉴浙江省“千万工程”做法,统筹整合对口帮扶、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等多方资金,赋能乡村建设。四是积极探索建立资源整合激励机制,对开展“群众自筹、自主建设、自我管理”工作较好的村庄实行财政奖补。五是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3]。天祝县应通过探索推广资产经营型、土地运营型等发展模式,发展乡村旅游、农牧业园区产业,引导村集体发展路径由单一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应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村企联动、抱团发展”“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开展“百企兴百村”结对帮扶活动,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增收渠道。
3.2 加大宣传,更新观念,提高群众参与热情
一是通过“党委发动、党员引领”“乡贤顾问团出谋”“党群议事会献策”等方式,与村民理事会、村内老党员联合,向老百姓讲政策、交真情,使农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和美乡村建设带来的生活质量提高,打通乡村建设的“任督二脉”。二是加大“请进来”力度,拓宽“走出去”渠道,组织乡村建设交流学习活动,引导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进村入户,为群众提供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全链条上门咨询服务。天祝县发动组织村“两委”、村民代表学习示范样板村建设经验,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纳入村规民约,鼓励村民通过捐款捐物、投工投劳、志愿服务方式参与乡村建设。三是壮大特色农业产业,着力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让农民钱包真正鼓起来,提高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与信心。四是完善和创新乡村治理组织结构,强化村民的主人翁意识,组织动员广大村民自觉参与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让村民成为“最强当家人”,增强村民荣誉感,切实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3.3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4],构建和美乡村新蓝图
和美乡村建设是带动乡村发展的百年大计。编制村庄发展规划要坚持因地制宜,实现百花齐放,充分展现村庄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一是坚持县域统筹,着力打造示范品牌。天祝县应利用2~3年时间着力打造两三个省级示范带;例如,在金强河流域的华藏镇、打柴沟镇、抓喜秀龙镇打造高原夏菜示范带,应计划每年定点打造国家级示范村、省级示范村。例如,抓喜秀龙镇炭窑沟和美乡村建设“六个美”示范村(“一条主线”强队伍,创出活力之美;“一个目标”育产业,创出富裕之美;“一套办法”建新村,创出宜居之美;“一本存折”储道德,创出文明之美;“一碗烩菜”办丧事,创出乡风之美;“一张网格”抓治理,创出和谐之美)。二是要高标准设计建设基础设施。对新建乡村道路至少要规划设计双车道,要求每个村都有蓬式大舞台、公共卫生间、绿化广场、健身广场等,各种管网统一规划为高标准管道井,修建防洪、防泥石流墙、泄洪道等。对已建成的和美乡村,按新建乡村标准进行提升改造、动态升级,并完善后期维护机制。三是要深挖细挖历史文化。邀请相关领域教授共同挖掘乡村历史、地域、民族、家庭等文化,并将其融入和美乡村建设中,以此来提升和美乡村建设水平,从而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3.4 建强队伍、招揽人才,充实乡村建设主力军
一是强化村“两委”班子建设。天祝县应坚决贯彻村“两委”班子“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通过实施定向、定专业招收“一村两名大学生”工程等,筛选出一批有知识、有能力、懂农业、爱农村的干部作为村“两委”班子主力军。二是培养一支党员队伍。天祝县应鼓励支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吸纳乡土能人、种植大户、致富带头人等加入党员队伍,加入村“两委”,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主心骨”作用,为基层工作提供新活力,引领群众建设幸福美好家园。三是招揽扶持一批专业人才。天祝县应招揽一批有志在农村创业的优秀青年回乡创业、守业,培养一批带头致富的高素质农业专业人才,打造一支“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带得动”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四是推进“万人计划”(万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万名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万名农村劳务经纪人),形成有人做事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