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作者: 李梅

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0

摘 要:新乡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目前,在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中存在对新乡贤认知有待加深、平台搭建有待完善、保障机制有待细化等问题。基于此,提出营造氛围识才、增强民众对新乡贤的认可度,建设平台引才、拓宽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渠道,科学用才、充分发挥新乡贤助力乡村的作用,制度留才、完善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激励保障机制的对策,促使新乡贤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新乡贤;乡村振兴;路径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2-14-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2.003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新乡贤是或有经验、或有学识、或有专长、或有技艺、或有财富,从城市回流到农村,并对推动乡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做出贡献的群体。

新乡贤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带来新的力量。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不仅能壮大乡村人才队伍,还能促进乡村文化自信及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等。目前,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不足。学界对乡村振兴的研究较多,但对新乡贤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研究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1 新乡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1.1 新乡贤“新”的内涵

传统乡贤一般指在一定区域内,受人尊重和推崇的、有品德有才能的社会贤达,而新乡贤脱胎于传统乡贤。新乡贤一词最早出现于2014年《光明日报》“新乡贤—新农村”专题报道中,新乡贤一出现就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并对其进行广泛的探讨。该议题也引起政府的关注。2014年9月,中宣部原部长刘奇葆提出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此后,中央一号文件连续4年对“新乡贤”提出有关要求,强调要培育新乡贤文化。新乡贤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1 主体范围“新”

1.1.1.1 新乡贤主体地域广

乡贤中的“乡”即“乡村”,贤即“有才有德行的人”,乡贤是“在乡村有德有才的人”或“与乡邑具有地缘关系的德行并举的人”,即“本土乡贤”。而在新时代背景下,乡贤主体范围已经突破了地域限制,是指那些愿意带各种资源回归乡村,致力于乡村建设的人才。因此,新乡贤的主体构成已不再局限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人才,还包括一些外来人才。

1.1.1.2 新乡贤主体构成丰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乡贤多由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组成。而目前乡贤的主体构成范围不断扩大,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人才,包括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企业家、创客、投资者、致富能人、身边好人、先进模范、文化名人、德高望重者、乡愁河长等。新乡贤的主体构成具体见表1。

1.1.2 核心价值的“新”

乡贤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下的产物,代表着一定社会阶层的利益。乡绅是传统乡贤,是连接政府与地方的中介,是政府的传话筒,向乡民传递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是乡土社会实际的掌权者,起到教化乡民、维护社会稳定等作用。乡贤所传递的主流价值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优秀美德[1]。而新乡贤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新乡贤见贤思齐、明礼知耻、诚实守信、勤勉笃行、尊老爱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相契合。

1.1.3 实践功能的“新”

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2]。传统乡贤凭借其地缘、人缘、亲缘等优势,在乡土社会扮演着教化乡民、管理乡村的重要角色。而新时代的新乡贤,除了有以上功能外,还化身为脱贫致富的助推者、乡村社会稳定的辅助者和乡村生态文明的管理者。

1.2 新乡贤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新乡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资源。一直以来,新乡贤在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得到群众普遍认可。新乡贤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心公益事业,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是新文化、新观念、新思想、新技能的传播者,是带动乡村脱贫致富的引领者,其行为对当地村民起到引导、教育和示范作用。新乡贤的力量正激起乡村振兴的“一池活水”。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新乡贤投身于农村建设。例如,享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之誉的天府农博园,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广大新乡贤的参与下,探索出“农业+”产业复合发展模式,搭建“数字农博+乡村振兴”平台,发展田园经济、林盘经济,培育壮大现代乡村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天府农博园引进途远·集趣共享农庄、58科技农业全国总部、通威·渔光一体、渔耕田等产业化项目46个,投入资金41.43亿元。显然,新乡贤已成为助力“三农”发展的重要力量。

2 新乡贤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价值

多年来,我国高度关注“三农”问题,把“三农”问题视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支持培养本土急需紧缺人才。这为新乡贤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发展差距正逐步缩小,但农村精英流失、文化断层、乡村治理窘迫等现状并未改变。乡村亟须注入一批新血液。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大量新乡贤因或有才、或有德、或有能回归乡土社会,为乡村带来了人才、文化和治理经验,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做出贡献。

2.1 有利于壮大农村人才队伍

新乡贤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动力。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乡村常住人口不断减少,乡村人力资源流失严重,导致乡村因缺少活力而陷入困境。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较2010年增加2.36亿人,乡村人口减少1.6亿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从2020年至2022年,全国城镇人口持续上升,农村常住人口却连年下降(如图1所示)。农村流失的人口不乏青年优秀劳动力,人口流失导致乡村土地荒芜、留守儿童增加等问题。乡村急需一批优秀人才注入。新乡贤中致富能手、科技专才、专家能人、管理能手等的回归有效缓解了农村缺人才、缺技术、缺先进管理经验等难题,为乡村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动力。

近年来,为吸引更多的贤者能人反哺家乡,全国各地积极实行一系列引凤归巢举措,如“乡贤回归”工程、“筑巢引凤”工程。新乡贤返乡,为乡村带来大量资金,并培育特色产业,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更把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活方式带回乡村。例如,“中国乡贤文化之乡”浙江上虞在“回归桥”的牵引下,广大新乡贤不断携资金、项目、信息、科技回乡。截至目前,当地由新乡贤牵头的回归项目有80个,回归资金已逾400亿元。一系列乡贤项目的落地,为上虞实体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2.2 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新乡贤助力乡村发展对提升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新乡贤道德品质、言行举止、善行义举、知识信念等凝练升华成一种新型文化样态,即新乡贤文化。这种文化既蕴含仁爱、诚信、正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又涵养着反哺桑梓、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凝聚人心的时代道德力量。新乡贤反哺家乡不仅是人的助力,更是一种文化的回归。这种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融合新时代的新鲜元素,是一种集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产物。其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绵延几千年的优秀成果,又是彰显新时代新风气的创新成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3]。因而,新乡贤回归带来的文化元素,在社会转型期和思想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对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有着重要作用。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省利用丰富的新乡贤资源,用优惠政策牵引新乡贤回归家乡,回报桑梓。例如,福建省南安市历史悠久,侨贤资源丰富,自实施“乡贤回归”工程,乡情乡愁激发了在外侨乡的投资热情,增强了南安市的新乡贤文化软实力。

2.3 有利于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挥新乡贤的作用[4]。由此可以看出,新乡贤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性。目前,乡土社会处于转型发展期,基层治理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乡村基层组织因缺乏权威和公信力而陷入能力困境,出现村庄自治权力失序、村“两委”权责不清、村民自治参与不足等问题。乡村需要一批明乡情、爱乡民、懂基层治理的人来解决这些问题。新乡贤中治理经验丰富的能者,具备乡村治理所需的内源性治理资源,也能有效衔接政策、法律、人力等外源性资源,实现内外资源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形成多主体共同治理基层格局,促进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因而,新乡贤助力有利于实现基层治理多元化,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实现乡村善治。

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乡贤可作为网格员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新乡贤以“贤调”为路径,发挥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助力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的善治新局面。

2.4 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5]。新乡贤可作为沟通城市与乡村的桥梁和纽带,在协调城乡发展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新乡贤的助力可带动项目、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由城市流向乡村,能有效促进城乡资源良性循环。

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政策,许多新乡贤回流乡村。以科技特派员为例,其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等要素带向农村,打破农村缺技术、缺人才的窘状,带动了乡村产业升级,激发了农村居民创新创业热情,有效推动了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福建是全国率先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省份,其成绩受到党中央的高度肯定。截至2023年,福建省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超过7万人,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超过2.5万项,实施科技开发项目近1.8万项[6]。

3 新乡贤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困境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广大新乡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纷纷投身于农村建设事业。但目前乡土社会处于转型期,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给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新乡贤带来一定挑战。

3.1 对新乡贤的认知有待加深

充分认识新乡贤,是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前提条件。目前,社会各界对新乡贤的认知有待加深,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一是不了解新乡贤及其优势,二是不愿意发挥新乡贤的优势,三是不敢发挥新乡贤的优势。因此,要充分认识新乡贤、了解新乡贤、尊重新乡贤、信任新乡贤,发挥新乡贤优势和作用。

3.2 新乡贤助力的平台有待完善

有效而完备的平台是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从目前情况来看,平台的搭建仍有待完善。

3.2.1 平台种类有待丰富

目前,虽然有许多地方都建立了平台(如参事会)让乡贤参事议事,但大都侧重于招商引贤,在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平台较为欠缺,急需补充建立这类平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