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乡融合的中外乡村建设范式比较研究

作者: 习丽 费涵

摘 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与推进,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兴起极大加强了城乡间的互动连接,使城乡间各类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变得更加频繁和便利。笔者基于对国内外优秀乡村建设范式案例的对比分析,总结优秀的设计经验,并为城乡融合在重构乡土传统美学方面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城乡融合;乡村建设范式;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9.2;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2-19-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2.004

0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城乡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关系[1]。城乡融合是指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关系,是对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而言的。城乡融合是指在结合城乡各自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流动和组合优化,打破城乡生产要素相互分割的壁垒,促使城乡经济和社会紧密结合,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2]。

笔者通过阐述中外乡村建设的不同范式,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中国乡村振兴之路提供有效参考。

1 城乡融合背景下国内乡村建设面临的困境

1.1 乡村建设趋于同质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国家日益重视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各地都开始积极规划和建设美丽乡村来响应国家号召。但部分地区政府部门因迫切追求实际效益,缺乏对乡村本土资源的深入挖掘,对乡村整体发展没有进行长远明确的规划。这些地区在进行乡村建设时,只是简单地将农村与旅游业结合,盲目跟随、模仿城市,导致乡村建设同质化严重,使乡村失去内在活力和独特吸引力。

1.2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衰败

中华文明植根于农耕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民间沃土。乡村是中国的根脉,是国家大厦的基础。但在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的虹吸效应导致乡村文化逐步被城市文化吞噬,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甚至有部分村民对城市文化盲目追随,放弃乃至贬低乡村本土文化。人们逐渐忽视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导致其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逐渐衰败下来。

1.3 乡村建设人才流失

乡村建设除了要吸纳各界专业人士外,更需要本土人才的助力。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快,许多乡村的年轻劳动力,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进入大中型城市谋求发展,留守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导致乡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及农村主体价值丧失。本土人才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继承与弘扬乡村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 中外乡村建设范式概况

2.1 国外乡村建设范式

2.1.1 日本的田园驿站模式

日本的田园驿站概念诞生于1990年建设省道路局召开的一次地方性营造意见交流高峰论坛。田园驿站是给非高速公路的使用者提供休憩环境,并带动道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多功能复合的公共服务站点,由日本国土交通省统一管理,市镇村和当地协会团体共同运营[3]。

东京都市圈的川场田园驿站是集休闲、购物、餐饮功能于一体的娱乐场所,吸引了各地游客,并于2015年被评为日本全国模范驿站。

2.1.2 日本的“一村一品”模式

20世纪70年代,为了缩小因经济快速发展而导致的城乡差距,日本政府提出“地方开发理论”,要求乡村立足当地资源,自主、积极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2],即采用内生式发展模式来建设乡村。

根据大山町农民的成功探索经验,平松守彦于1979年在大分县首次提出“一村一品”的概念[2]。“一村一品”的关键在于提升乡民的自主性,鼓励农民自力更生、深入挖掘本土资源,依托当地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通过复兴农业来带动村镇经济发展。“一村一品”模式以村、町和较小规模的市为单位,充分发挥各地特色,发展本土特色产品或服务,以此提升当地经济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

2.1.3 英国的乡村旅游模式

英国是步入城市化之后最早关注城乡融合发展的国家。英国以推进中心村发展、统筹乡村建设和自然生态环境为核心来进行乡村建设。随着乡村居民逐步采用城市的生活生产方式,乡村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也逐步得到完善,英国乡村也开始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乡村旅游产业开始逐渐兴起。

英国的科茨沃尔德因具有优美的景致、传统建筑、村落豪宅而被誉为“英格兰心脏”。当地政府基于别具一格的自然美景,引入第三方旅游公司来整合当地旅游资源,通过聚集乡旅群、举办文化节等文旅结合的方式来活化当地历史和文化艺术。通过上述措施,科茨沃尔德在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

2.1.4 德国的城乡等值战略模式

城乡等值发展模式源于二战后的德国巴伐利亚州。在战后重建过程中,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乡村产业逐渐式微,城乡经济社会差距快速扩大。为了恢复乡村活力,德国赛德尔基金会于1950年提出城乡等值理念[4],旨在通过土地整理、村庄更新等手段,遵循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系统化治理的城乡等值化发展原则[5],带动落后农业地区的发展。

在城乡等值理念的指导下,乡村发展要充分挖掘所在地文化和本土价值,并结合市场等方面的力量,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进行社会投资和政府财政再分配,以实现城乡等值融合。经过多年建设,德国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尽管年轻人仍更青睐城市,但乡村也成功吸引了大量的城市退休老人,使乡村聚集人气,实现了城乡互通。

2.2 中国乡村建设范式

2.2.1 文农旅融合模式

文农旅融合模式是多元产业和业态融合的一种新型模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模式强调发挥乡村产业链优势(生态农业是基础、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6],注重乡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为核心,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莫干山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境内。为了保护当地水源,当地几乎取缔了会产生污染的畜牧业和加工业。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当地引入了“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一体的建设模式。当地利用传统的建筑方法将废弃的小学改造成具有特色的山间民宿,通过种植大豆、牧草等具有固氮作用的植物来恢复土地产能,通过开展文化市集等艺术活动来建强当地文化根基。通过上述一系列改造,当地成功吸引了众多艺术家、文化创意人、绿色生活提倡者等,成功加强了城市与乡村的要素流动,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

2.2.2 艺术赋能模式

宝鸡市金台区于2017年启动西府里文化艺术村建设项目,这是一个城乡融合的典型案例。在金台区人民政府、村委会、村民、经营方、民俗收藏家等的协同助力下,西府里村在原有乡村的基础上,利用闲置的老旧废宅发展商业街,激活“小店经济”,在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的同时,也为第三产业融入乡村提供了生存空间,从而展现出具有内在生命力的新面貌。

西府里文化艺术村凭借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吸引了大批青年艺术创作者入驻,在特色民宿、艺术馆、手工作坊、非遗小院、主题博物馆等载体的支撑下,共带动当地50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提供就业岗位150个,真正实现了文化振兴乡村。

2.2.3 田园综合体模式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 田园社区于一体的特色小镇,是在城乡一体发展格局下,顺应农村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7]。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的“田园鲁家”是当地首个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当地政府引入企业组建鲁家乡土公司,并使其成为“田园鲁家”开发运营的主体。该公司进行合理规划招商,构建“公司+村庄+家庭农场”的村庄经济开发模式,因地制宜,加速推进以农业为支撑的“三产”融合发展计划。除了开发新型产业模式外,在“两山”理论指导下,丽水市设立了“两山”学院,将教育、培训作为其主要功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2.2.4 城郊集约型模式

城郊集约型模式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之一,主要应用于大中型城市的郊区,是一种立足农业发展、着眼生态保护,并利用先进生产技术来发展农业的集约、绿色、高效、生态、可持续的城郊乡村发展模式。

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是松江浦南地区三镇的中心。泖港镇不依靠工业,而是依托“气净、水净、土净”的独特资源优势进行发展,注重环境卫生的治理,并基于优良的自然条件来大力发展环保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成为上海市的“菜篮子”基地,为上海市及周边的大中城市提供物资。这是城郊集约型模式在实现城乡有机融合的成功应用。

3 个案对比分析

3.1 乡村建设主导者比较

应用艺术赋能模式的西府里文化艺术村,是由艺术家主导,政府、村民、经营者等协助建设的。艺术家主导的乡村建设模式更偏向对当地村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继承,艺术家更聚焦于人与物质之间的情感、精神交流,乡村建设是围绕村民的信仰展开的。因此,艺术家所主导的乡村建设在文化传承方面更加优秀。但西府里文化艺术村的乡村建设体现多方主体的作用,包括政府做出的整体科学规划、村集体和村民从自身出发而提出的实践性建议,导致设计过于理想化。设计师主导的乡村建设模式具有多元化特点,通过环境设计、服务设计、商业模式设计等方式来激活城乡要素的流动和交互。

国外乡村建设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主导的,这类模式具有在地性强、乡民接纳程度高的特点。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政府的引领作用十分重要,不仅能提供财政和制度保障,还能在建设时充分考虑民众的切实利益,但是这类范式在重视物质生活、环境生活的同时,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致使乡土文化有流失的可能。

3.2 乡村建设方向比较

国内乡村建设主要是为了复兴凋敝的乡村传统文化。建设时,主导者先激活乡村自身的生命活力,再考虑运用学识为乡村建设添砖加瓦。例如,在西府里艺术村的建设过程中,建设初期的主旨是“非遗进乡村,文化助振兴”,通过推动当地传统文化习俗来带动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国外乡村建设范式更侧重于挖掘和发展当地特色,以及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通过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来提高乡村的经济吸引力。例如,美国发展小城镇的模式和纳帕谷的葡萄酒品牌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都体现了政府全力打造乡村特色品牌来激发其内生动力。这种策略将乡村产业和旅游休闲产业结合,来带动周边小镇经济发展,甚至以村庄资源来反哺城市。

3.3 乡村建设空间布局比较

国内乡村建设,更注重对现状进行改造和提升,强调合理的整体规划和系统性设计,以此来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国内乡村建设在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布局上,对村庄、农田、水网、山脉等自然地理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强调村庄功能区的划分和土地利用优化,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乡村居民生活水平。例如,在鲁家村建设过程中,村集体通过多种途径筹集了1 700万元,用于村庄绿化及基础设施修缮,并建设18个不同风格的家庭农场,还与旅游公司合作,建设旅游配套基础设施。鲁家村通过多元化的农文旅融合,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

在国外乡村规划设计中,空间布局更倾向于保持乡村的原始风貌,更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在规划时,优先保护村落的生态敏感区域,强调过程中的参与性和透明度,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相比于国内乡村建设时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国外更看重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通过改善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来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3.4 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策略比较

国内乡村建设的产业发展策略更注重发挥地域优势和特色资源,以传统农业产业为支撑,强调产业多元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拓展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休闲农业、绿色农业等,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例如,泖港镇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通过三产融合成为上海的“后花园”,为周边大中型城市提供资源补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