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县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探索
作者: 张立伟 唐坤 马慧慧摘 要:稻蟹综合种养是一种以水稻种植为基础、与中华绒螯蟹养殖相结合的复合型生态种养模式。自2016年以来,灌南县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已发展至6 666.67 hm2,初步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互惠共赢目标,在水稻稳产、水产品增产增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对灌南县稻蟹综合种养模式的技术要点进行系统总结,为“三农”工作者开展稻蟹综合种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综合种养;种养模式;水稻;中华绒螯蟹;灌南县
中图分类号:S96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2-105-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2.024
0 引言
在稻蟹综合种养模式下,中华绒螯蟹在稻田中活动、觅食,在清除杂草、捕食害虫的同时,还能减少农药使用;可改善土壤通透性,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其排泄物能促进水稻生长。同时,稻田为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和天然饵料。这种生态位分化有助于二者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协调共生,形成良性生态循环,在提高综合效益的同时,为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新途径。目前,灌南县采用稻蟹综合种养模式的稻田,每667 m2水稻产量稳定在500 kg左右、成蟹产量为80~100 kg。笔者通过对灌南县稻蟹综合种养模式技术要点进行分析,以完善稻蟹综合种养模式的技术和理论体系,从而促进稻蟹种养模式的推广应用。
1 稻田选址及田间工程
1.1 稻田选址
在选址方面,应选择远离污染源、地势平坦的田块;在水源方面,要求取水方便、供给充足、无污染,水质要符合《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在基础设施方面,要求有配套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灌溉、排水设施完备,排灌方便,要确保在恶劣天气下稻田不被淹没;在土壤土质方面,要求土壤保水性能好、含沙量低,以壤土、黏土为好;在稻田面积方面,一般以0.67~3.33 hm2、集中连片的田地为宜。
1.2 田间工程
1.2.1 沟池和田埂
为解决水稻不宜长期淹水和中华绒螯蟹不能缺水的矛盾,以“深沟高畦”为原则对稻田进行工程改造,改造涉及稻田沟池、田埂等设施。沟池包括环形沟、田间沟和暂养池。环形沟一般在稻田四周,在距离田埂2~3 m处开挖,建议上口宽60 cm、下底宽40 cm、深50 cm。如果稻田面积较大,还应在田间开挖“井”字形、“十”字形或“目”字形的田间沟,并与环形沟连通。暂养池深度在1 m左右,沟池面积通常占稻田面积的10%~15%。挖出的多余泥土可用来加高加宽田埂,并逐层夯实,田埂应高出田面50~60 cm,埂面宽40 cm左右,埂底宽1 m左右。
1.2.2 进排水措施
稻蟹种养田块应设置独立的进排水系统,进排水口最好设在稻田对角两端,由水泵供水。管道内侧需设置双层60~80目的过滤网袋,防止杂物、鱼卵、蛙卵等进入稻田;需要在排水口设置多层拦网,以防止中华绒螯蟹外逃。
1.2.3 防逃设施
中华绒螯蟹的攀爬能力强,能迅速逃逸,甚至会采取互相堆叠方式来逃逸。因此,在采用稻蟹综合种养模式时,应在稻田四周安装牢固、可靠的防逃设施。防逃设施一般埋入地下10~20 cm处,至少高出地面50 cm。建设防逃设施时,多选择塑料薄膜、铁皮等材料,辅以木桩、竹桩或钢筋等支撑物,或采用砖砌水泥墙、搭建铝塑板隔离墙等方法。
1.2.4 水草种植
在环形沟内种植水草,能起到净化水质、为中华绒螯蟹提供饵料及活动栖息场所的作用。可选择种植轮叶黑藻、伊乐藻、茭白、浮萍等水草,种植量以覆盖沟面积的30%~40%为宜,最多不超过沟面积的60%[1]。
2 稻种选培及蟹苗选养
2.1 稻种选择及栽培
结合灌南县自然条件,适合稻蟹综合种养模式的水稻品种有宁粳7号、南粳5055、虾优100、苏垦118、扬粳805、淮稻5号等。
为降低中华绒螯蟹活动对水稻秧苗产生的影响,采用“早播早栽、宽行窄株”的栽培原则,选择健壮秧苗,于5月上中旬开始插秧,行株距为30 cm×15 cm。施用畜禽粪便、腐植酸等生物有机肥,适当增施氮、磷、钾等无机化学肥料(每667 m2施用60~80 kg),一次性施足基肥,结合旋耕将肥料混入耕层7~10 cm,后期不再追施任何肥料。
2.2 蟹种选择
中华绒螯蟹又称河蟹、毛蟹等,分为长江蟹、闽江蟹、瓯江蟹、辽河蟹。其中,长江蟹青壳白肚、金爪黄毛,具有体型大、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等特点。从养殖效果来看,长江蟹的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生产速度快、成蟹个体大、规格整齐、回捕率高,最适合在灌南地区养殖。
在选择蟹苗时,从体色、活动、肢体等方面来鉴别蟹苗品质,应选择自繁自育、当地繁育的种苗。刚出水的蟹苗以青灰色、背甲鲜亮有光泽为好;蟹苗以爬行活跃、翻身敏捷为好;蟹苗应整齐健壮,绒螯、附肢齐全,无病无伤[2]。蟹苗规格建议为100~160只/kg,播种密度建议为300~600只/667 m2,且放养时同一批蟹苗应放入同一片稻田中。
2.3 蟹苗放养
应在蟹苗放养前10~15 d,每667 m2稻田用50~100 kg生石灰兑水溶化后,对稻田进行彻底消毒,重点对蟹沟进行泼洒,增加水中钙离子含量,促进中华绒螯蟹生长;或用二氧化氯等消毒剂对稻田进行彻底消毒。
一般在每年的3月底到5月初放养蟹苗,理想放养水温为8 ℃及以上。放养前,可将蟹苗用3%~5%的食盐水浸浴5~10 min进行消毒。放苗时要注意环境温差,不能将蟹苗直接倒入沟池内,避免蟹苗出现应激死亡。应选择天气温暖、水温较高时放养,先将蟹苗放入池水中浸泡2~3 min,然后取出放置10 min,如此反复2~3次[3]。待蟹苗吸足水分、适应水温后,再将其均匀放养在池塘四周,让其自行爬入水中,从而提高蟹苗的成活率。
3 日常管理
3.1 饲养管理
中华绒螯蟹属杂食性动物,饲料主要包括植物性、动物性和全价性的中华绒螯蟹专用配合饲料,稻蟹综合种养应坚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则。
从放养到收获,中华绒螯蟹有6~8个月的生长期。为了促进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提高产出效益,应根据中华绒螯蟹的生长阶段及时调整饵料投喂结构。在饲养前期(3—6月),中华绒螯蟹的生长速度快,蜕壳次数多,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6月—8月中旬,以投喂植物性饲料为主,促进中华绒螯蟹个体增大,防止中华绒螯蟹过早性成熟,避免出现消化道疾病;在8月下旬—11月,应及时补充动物性饲料[4],这样才能使中华绒螯蟹体型增大、肉质鲜美。
投喂饲料的时间应遵守中华绒螯蟹昼伏夜出的习性,每天在早上和傍晚分别投喂。早上投喂饵料总量的30%,傍晚投喂饵料总量的70%,将饵料投在环沟内两侧。坚持定点投喂与撒投相结合的方式,每日检查吃食情况,控制投饲总量,不得过量投喂[5]。投饲量以投饵后1.5~2.0 h基本吃完略有剩余为标准,并根据季节、天气、水质及中华绒螯蟹的活动情况及时对投饲量进行调整。
3.2 水位管理
在水稻育秧期,稻田水位应维持在3~5 cm;秧苗移栽时,可采取浅水插秧方式,稻田水位维持在5~10 cm;在水稻孕穗期前后会出现高温天气,应适当加深稻田水位,稻田水位应保持在15~20 cm,可提高受粉率,确保稻谷正常发育和充分灌浆;在水稻抽穗期,稻田水位应保持在20~25 cm;在水稻灌浆期,稻田水位应保持在25~30 cm,以确保稻谷能充分灌浆。水稻收割前15 d左右开始排水,收割前7~10 d排尽稻田里的水,晾田待收。
3.3 病虫害防治
3.3.1 水稻病虫害防治
稻蟹综合种养中的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对养殖中华绒螯蟹的稻田进行管理时,应尽量避免大规模使用农药,或在必要时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可选用苏云金杆菌对稻纵卷叶螟、螟虫进行防治,可选用烯啶虫胺对稻飞虱进行防治,可选用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进行防治,可选用春雷霉素对稻瘟病进行防治[1]。在施药时,应采用喷雾方式,这样对中华绒螯蟹的潜在危害会降到最低。
3.3.2 中华绒螯蟹病虫害防治
在中华绒螯蟹生长期,每隔15 d左右在围沟内撒一次生石灰,每667 m2撒15 kg生石灰,起到抑制致病菌生长、提高水体肥力、增加水体透明度的作用,还能增加水体中钙含量,为蟹苗提供钙源。在撒施生石灰7 d后,可施撒EM菌生物制剂,增加水中有益菌数量。如果条件允许,每7~10 d换水一次。除定期换水外,还可在饲料中加入胆汁酸、多糖、复合维生素等,增强中华绒螯蟹的抗病能力[6]。要经常检查中华绒螯蟹的生长状况,如果蟹体出现病害,应先检测水质,诊断病害种类,并对症下药。
3.4 日常巡视
蟹苗放入稻田后,每日应多次巡塘,重点关注水质、中华绒螯蟹摄食量、水草天然饵料数量、病虫害侵袭等情况,并检查防逃设施的完整性等。注意防范中华绒螯蟹的天敌,及时清除泥鳅、鲫鱼和黑鱼等杂鱼,并加强对恶劣天气的防范,从而减少恶劣天气对中华绒螯蟹的影响。
3.5 稻蟹收获
灌南地区养殖的成蟹一般是在8月中旬—10月中旬进行捕捞,常见的捕捞方式有人工捕捞、地笼捕捞、排水捕捞等。中华绒螯蟹性成熟后有夜间上岸的习性,可在夜间进行人工捕捞。采用地笼捕捞时,可在环沟内布置地笼,1~2 h后收网。捕捉后直接出售或集中到网箱和洼塘中暂养,大部分中华绒螯蟹被捕出,可采取排尽沟池水方式进行捕捞。捕捞完毕,可进行水稻收割。
4 经济效益分析
由灌南县农业农村局公布的数据可知,应用稻蟹综合种养模式的稻田每667 m2的水稻产量可稳定在500 kg左右、中华绒螯蟹产量为80~100 kg。按照水稻市场收购均价(5元/kg)来计算,每667 m2水稻产值为2 500元;按每667 m2平均年产中华绒螯蟹90 kg、中华绒螯蟹市场年收购均价(65元/kg)来计算,每667 m2的中华绒螯蟹产值为5 850元。与传统稻麦两季生产相比,采用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后,平均每667 m2可增收2 500~3 000元,该模式带动农户增收效果显著。
5 结束语
稻蟹综合种养模式是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将水稻栽培与中华绒螯蟹养殖相结合。该模式实现了单位稻田内水稻与中华绒螯蟹的互利共生,可提高稻田综合利用率,提高中华绒螯蟹的规格和产量,改善稻米品质,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稻蟹综合种养模式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对提升稻田综合效益、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产品提质增效及推动农业增产增收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展飞,沈建彬,刘传松,等.太仓地区稻蟹综合种养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10):217-218.
[2]李长娥.稻蟹综合种养实用技术[J].天津农林科技,2016(2):39-40.
[3]陈卫新.北方稻田成蟹综合种养技术[J].中国水产,2014(12):64-67.
[4]刘忠松,刘学光,朴元植,等.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与案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
[5]史福成.兴安盟稻蟹综合种养技术[J].中国水产,2021(4):77-78.
[6]王治畅,袁娇,陈灿,等.稻-虾-蟹综合种养技术要点[J].湖南农业,2021(1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