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密度对马尾松人工林分化特征的影响

作者: 郑平

造林密度对马尾松人工林分化特征的影响0

摘 要:为高效培育马尾松人工林,选贵州省都匀地区为试验地点,比较2 500株/hm2、3 500株/hm2、4 500株/hm2、5 500株/hm2共4种造林密度对马尾松人工林分化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造林第10年时,A组(2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的林木密度为2 438株/hm2,存活率较高(97.52%),平均树高最高(10.89 m),平均胸径最高(11.78 cm),1级林木占比最高(55.18%)。造林第20年时,A组(2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林木存活率下降至94.28%,平均胸径仍表现最高(23.86 cm),1级林木占比最高(56.13%);B组(3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马尾松平均树高最高(20.23 m)。由此可见,随着造林时间的增加,马尾松存活林木数量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且以2 500株/hm2的造林密度为优。

关键词:造林密度;马尾松;人工林;分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S791.24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2-127-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2.030

0 引言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属松科松属植物,其适应性强、生长快、喜光、耐旱、耐贫瘠,分布广泛,是我国最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其木纤维较长,常应用于造纸、建筑等行业,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原料和用材树种[1]。松香也是许多行业的原料,可用于生产油漆、造纸等行业[2]。马尾松蓄积量较大,其森林面积约1 200万hm2,在我国乔木树种中排名第一,总蓄积量在我国排名第六[3]。马尾松在中国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种间(种内)关系、生产力等均受到林分分化的影响[4]。特别是在人工纯林生态系统中,减少林分内个体大小分化对提高林分生产力水平极其重要[5]。林木个体大小分化受空间结构中光照、养分供给与土壤水分的影响,因生长资源的获取及利用效率存在差异,导致生态位分化和个体化差异[6]。特别是在高密度种植的情况下,资源的不对称竞争会更早发生。树木的大小差异会直接导致其等级结构的变化。林木大小等级分布是反映林分结构的重要指标[7]。在纯人工林营造过程中,探索林木个体大小分化和等级分布特征,对提高林分生产力、培育中大径树木具有重要意义。造林密度可对营林的各项指标产生直接影响,科学、合理的造林密度对马尾松营造林的高产高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8]。

基于此,在贵州省都匀地区开展试验,比较不同造林密度对马尾松人工林分化特征的影响,为马尾松人工林高效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地点

此次试验在贵州省都匀地区(东经107°7′~107°46′、北纬25°51′~26°26′)进行。该地区冬行夏令,秋高气爽,气候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 ℃,无霜期300 d左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 430 mm,雨热同季。试验地坡度23°,中上坡位,坡向西南;土壤为酸性紫色土,平均土层厚50 cm。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组(见表1):A组(2 500株/hm2)、B组(3 500株/hm2)、C组(4 500株/hm2)、D组(5 500株/hm2)。马尾松试验林于2000年5月营造,平均苗高23 cm、地径0.25 cm,每个小区面积30 m×30 m,每种处理重复3次,每个小区坡度、坡向、土壤等立地因子保持一致,并设置一定距离。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造林完成后前3年进行修剪、除草、修建排水沟、培土、施肥、防虫等常规抚育,每年12月下旬进行指标测定,每年测定马尾松林木树高、胸径、林木等级等指标,并调查记录其存活状况。

1.4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19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利用SPSS 25.0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造林密度下马尾松的存活情况

不同造林密度下马尾松的存活情况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造林时间的增加,马尾松存活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造林第10年时,A组(2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的林木密度为2 438株/hm2,存活率为97.52%;造林第20年时存活率下降至94.28%。造林第10年时,B组(3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的林木密度为2 795株/hm2,存活率为79.86%;造林第20年时存活率下降至73.77%。造林第10年时,C组(4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的林木密度为3 743株/hm2,存活率为83.18%;造林第20年时存活率下降至73.67%。造林第10年时,D组(5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的林木密度为4 517株/hm2,存活率为82.13%;造林第20年时存活率下降至77.44%。

2.2 不同造林密度下马尾松的生长状况

不同造林密度下第10年马尾松的各项生长指标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随着初始造林密度的增加,造林第10年时马尾松林木的平均树高与平均胸径均显著下降。A组(2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马尾松平均树高最高(10.89 m),较B组(3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的平均树高(10.53 m)高3.42%,较C组(4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的平均树高(10.17 m)高7.08%;D组(5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的平均树高最低(9.88 m),较A组(2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马尾松平均树高低9.27%。A组(2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马尾松平均胸径最大(11.78 cm),较B组(3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的平均胸径(11.25 cm)大4.71%,较C组(4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的平均胸径(10.69 cm)大10.20%;D组(5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的平均胸径最小(10.11 cm),较A组(2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马尾松平均胸径小14.18%。通过调查林木等级发现,A组(2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1级林木占比最高(55.18%),其次为B组(3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的1级林木占比(55.22%),D组(5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1级林木占比最低(仅为38.62%)。

不同造林密度下第20年马尾松的各项生长指标见表4。B组(3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马尾松平均树高最高(20.23 m),较A组(2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的平均树高(19.15 m)高5.64%,较C组(4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的平均树高(19.05 m)高6.19%;D组(5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的平均树高最低(18.98 m),较B组(3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马尾松平均树高低6.18%。其中,A、C、D三组之间的平均树高无显著差异。A组(2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马尾松平均胸径最大(23.86 cm),与B、C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显著大于D组,较D组(5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大7.72%。通过调查林木等级发现,A组(2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1级林木占比最高,为56.13%。

3 结论

笔者对不同造林密度下马尾松的林分密度与生长状况进行研究,发现随着造林时间和密度的增加,马尾松存活林木数量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较高的种植密度会使林木之间的生长竞争过于激烈,降低了林木的光合作用效果,导致林木抗病虫害能力减弱,从而影响其成活率。造林第10年时,A组(2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的林木密度为2 438株/hm2,存活率较高(97.52%),平均树高最高(10.89 m),平均胸径最大(11.78 cm),1级林木占比最高为(55.18%)。造林第20年时,A组(2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存活率下降至94.28%,平均胸径仍表现最大(23.86 cm),1级林木占比最高(56.13%),B组(3 500株/hm2)处理条件下马尾松平均树高最高(20.23 m)。研究发现,初始造林密度越大,林分内个体大小分化程度越大。

参考文献:

[1]罗应华,孙冬婧,林建勇,等.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植物自然更新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3,33(19):6154-6162.

[2]董学凤,张家旭,叶倩女,等.松脂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林产工业,2023,60(1):56-63.

[3]覃振凯,刘润红,何鹏,等.马尾松纯林混交改造对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24,35(1):141-152.

[4] ALI A .Forest stand structure and functioning: 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challenges[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8, 98: 665-677.

[5]LEVICK S, RATCLIFFE S, NADROWSKI K, et al. Tree neighbourhood matters -Tree species composition drives diversity-productivity patterns in a nearnatural beech forest[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15, 335: 225-234.

[6]TSCHIEDER E F, MARÍA ELENA FERN

ÁNDEZ M E, SCHLICHTER  T M,et al.Influence of growth dominance and individual tree growth efficiency on Pinus taeda stand growth. A contribution to the debate about why stands productivity declines[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12, 277:116-123.

[7]STANKOVA T V , DIÉGUEZ-ARANDA, U.A two-component dynamic stand model of natural thinning[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17, 385:264-280.

[8]娄清,谌红辉,丁贵杰,等.造林密度对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被及土壤性质的影响[J].西部林业科学,2022,51(5):139-145,16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