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泗县村级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作者: 王皓然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任务。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众多农村问题的前提,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农村基层组织活力,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和城市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泗县为研究对象,采取座谈交流、查阅资料、实地调研和入户走访等方式,主要从泗县村级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对策等方面开展研究,旨在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推动村级产业发展。

关键词:产业发展;集体经济;乡村振兴;泗县

中图分类号:F32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3-59-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3.012

0 引言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产业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气,更谈不上留住人才,农民增收路子拓不宽,文化活动很难开展起来[1]。”实践证明,以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举措,对农村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人才引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国家及安徽省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泗县各村的产业发展都取得了一定成效。2023年,泗县村集体经济收入村均67.55万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的经济强村达117个(占比达62.9%),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的村庄有29个(占比达15.6%)。虽然泗县在发展壮大村级产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村内生发展动力不强、村庄间发展不均衡、产业链条短且升级困难等,影响泗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更上一个台阶。基于此,笔者深入泗县各镇村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研究。

1 发展村级产业的意义

1.1 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

各村可通过产业发展引导村民共同参与,合力解决村容村貌不佳、卫生设施不完善、保洁机制不健全等人居环境问题。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之后,各村也可投入更多资金用在环境治理上。同时,各村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环保型产业,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从而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1.2 有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人才是农村发展、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引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可以给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进而吸引大量的青年人才回到农村创业就业。同时,政府可向他们提供人才补贴、低息创业贷款等各种福利政策,使其在农村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激发其留在农村的积极性。这一举措有助于改善农村的人口结构,为农村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

1.3 有助于稳固基层治理根基

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组织村民共同参与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方面可以增强群众的合作意识和凝聚力,提升为民办事的资本和能力,从而增强村集体威望;另一方面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群众的生活就会稳定,幸福感就会提高,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1.4 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

村级产业的发展能将城市中的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引入农村,从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质量。这不仅会激发农村的内生动力和竞争力,还会带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此外,这一举措有助于缩小城乡间的差距,为农村地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2 泗县发展村级产业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2.1 培育年度项目扶持发展

根据2022年度收入情况及村级产业发展现状,泗县有序开展2023年度中央及省、市县对扶持村的摸排工作。泗县通过严格筛选各镇村上报的产业项目,确定入库项目,制定作战图,细化项目内容、投资规模和完成时限等关键环节,确保村级产业项目能够稳步推进并取得实效。为确保项目顺利进展,泗县政府部门定期对镇村、项目单位及包保单位进行跟踪调度,及时发现并通报有关问题,督促相关单位限期整改落实。同时,泗县积极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确保项目进度稳步推进。

2.2 引导优质产业集群发展

泗县各村积极盘活集体资源和资产,因地制宜建设精品果园、绿色菜园等种植基地,以及肉牛、稻虾共养等养殖基地。泗县发挥乡村特色自然资源、特色农产品富民增收的作用,坚持因村施策,重点支持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逐步构建产业拉动、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泗县利用区域农产品聚集效应,持续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基地建设,已打造金丝绞瓜、特色山芋、薄壳山核桃、花卉苗木、优质果蔬、水产养殖等6个万亩基地,其中特色山芋种植面积超186.67 km2,产值突破30亿元大关。

2.3 大力支持村镇联合发展

泗县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统领功能,采取直接服务、合作服务或居间服务等方式,引导分散农户统一接受生产托管服务,并做好“大托管”的服务监管和质量监督。同时,泗县各村集体经济组织大力实施“三变”改革,以股份合作为纽带,推动联合发展。此外,泗县还支持地域相邻、产业相近、资源相似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村级“联盟”,以组团的方式发展乡村产业。目前,泗县共有27个村采用抱团发展模式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超450万元。

2.4 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

泗县大力支持村集体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农业服务队等合作组织,采取“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有效将党支部的政治引领优势、合作社的产业整合优势和群众的积极能动性相结合,带领党员群众形成合力、共同发展[2],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时,当地深入实施《泗县推进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主要措施,制定实施步骤,确保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和农民群众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实现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和100万元以上的经济强村占比明显提高。

3 泗县村级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3.1 基础设施不健全,人居环境待改善

虽然泗县在部分地区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但当前项目规模相对较小,大部分农田尚未覆盖,农业基础设施仍有待完善。例如,田间生产路未全部硬化,个别路段还存在断头路,这在雨雪天气会给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缺乏良好的基础设施,无疑将会限制产业发展。此外,部分行政村缺乏集中且有效的生活垃圾处理途径,垃圾桶、垃圾清运车等环卫设施配套不足,加之部分村民乱丢乱堆生活垃圾、乱排污水,这对村民的身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同时,人居环境恶劣不仅会严重影响游客的游览体验,制约旅游业的发展,还可能致使许多原本愿意为家乡贡献力量的人才望而却步,从而影响村级产业的持续发展。

3.2 人力资源较匮乏,主观能动性不强

首先,泗县外出务工的人员较多,且以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因此,当地农村留守的主要群体是妇女、老人和儿童。当地农村留守的青壮年劳动力多数技术水平偏低,而农技服务队伍力量也显得薄弱。其次,尽管村干部在农村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泗县多数村的“两委”干部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的问题。这些干部在心理上存在畏难情绪,认为资源有限、难以施展拳脚,因此在村务管理上往往以稳为主,缺乏进取心和创新思路。在产业发展方面,他们既缺乏短期目标,也缺乏长远规划,也没有对村民发展产业的意愿进行有效引导。

3.3 产业结构不均衡,产业链有待升级

长期以来,泗县大多数农村以自给自足的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其经营模式存在生产规模小、布局分散、效益低下等问题,导致规模化、标准化、专用化基地建设水平仍然较低。具体来说,泗县农村产业发展面临2个主要问题。一是泗县农村产业结构过于单一,这使得农村经济容易受市场、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此外,由于缺乏对休闲、观光农业等新业态的有效支撑,当地农村产业转型困难且资金回收慢,市场风险较大。二是泗县农村的产业链仍较短,产品储存、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存在短板,这导致产业融合比例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同时,泗县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较低,品牌效应不强。

3.4 自然资源较稀缺,发展实力待增强

泗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处黄淮海平原地带,自然资源较为稀缺。部分行政村依然存在土地资源缺乏、集体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且土地零散、承包期较短,导致村民在土地上长期投资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在资产运营、资源运作方面,泗县仍处在起步阶段,利用效率不高,难以持续增收,从而阻碍了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进程。有的村尚未形成支柱产业,缺乏主导产业的引领和带动,又碍于资源限制,难以构建有效的产业链,导致内生增长动能不足,自我发展和循环增长难以实现。因此,在市场上,这些村庄缺乏竞争力,难以吸引外部投资和合作的机会,导致产业项目发展迟缓,发展前景堪忧。

3.5 扶持政策不健全,管理机制不完善

首先,有些扶持政策缺乏足够的针对性,不能精准满足各镇村的实际需求。鉴于各地的村级产业存在差异,政策也应体现差异化原则。有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执行力度,导致政策落实不到位,难以真正惠及村级产业。其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普遍面临资金量小、产业层次低的问题,融资较为困难。尽管政府大力扶持,但在扶持资金的使用上往往缺乏统筹考虑,资金分散,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3]。这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承担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再者,目前泗县大部分村集体经济管理者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虽然他们的工作热情很高,但普遍缺乏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

4 泗县村级产业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4.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4.1.1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

泗县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农村道路、桥梁、沟渠、水井、供电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特别要优先支持交通要道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同时,该县可采取税收减免、土地高效利用等激励措施,鼓励入驻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并与政府合作开展公私伙伴关系项目,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4.1.2 打造美丽人居环境

泗县应根据各镇村需求,配足环卫设施,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明确规范垃圾收集、清运等流程,引导村民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环保部门应建立农村企业的生态环境考核机制,加大对村级产业的环保监管力度。

4.2 建强人才队伍,培育长效致富力量

4.2.1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泗县应组织农业农村局、人社局等单位在每年农闲季节对青年农民进行种植养殖、农机使用、电工焊工等一系列专业技术培训,旨在将有意愿留在农村的年轻人培育成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也要加强对各类规模经营主体的创办人、领办人的培训,为农业农村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4.2.2 吸引人才返乡发展

泗县应深入摸排当地外出能人信息,建立人才台账,并通过宣传返乡创业的政策优势,吸引他们积极投身乡村建设,让带富能力强的乡土人才成为发展村级产业和集体经济的中坚力量,以此解决缺乏致富带头人的问题。同时,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农业院校毕业生回到家乡工作。

4.2.3 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

泗县应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选拔优秀的致富能人、后备干部和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干部,通过集中教学、外出考察、相互交流等多种方式,提升他们的干事创业能力,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羊”。

4.3 充分挖掘优势,打造乡村产业新业态

4.3.1 在秸秆利用上做好文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