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虫嗪不同施药方式对点蜂缘蝽成虫的防治效果

作者: 王自杰

噻虫嗪不同施药方式对点蜂缘蝽成虫的防治效果0

摘 要:为明确噻虫嗪的最佳施药方式和持效期,并用来指导生产中对点蜂缘蝽成虫的防治,选择3种不同施药方式对大豆盆栽进行处理,在施药不同天数后罩网接虫,在接虫3 d、7 d后分别调查死亡虫数,并计算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种子包衣处理对点蜂缘蝽无防治效果;使用灌根方式施药时,在相同天数接虫的前提下,不同药剂浓度的防治效果为高浓度>中浓度>低浓度;与灌根方式相比,在施用相同浓度药剂、相同接虫天数的前提下,茎叶喷雾方式的即时药效最好。茎叶喷雾与灌根低浓度、中浓度的持效期均为5 ~10 d,灌根高浓度的持效期为10 d~15 d。虽然灌根高浓度的持效期比茎叶喷雾的更长,但二者的防治效果相差不多。茎叶喷雾的速效性远高于灌根方式,灌根方式的持效期略高于茎叶喷雾方式。综合考虑,在农业生产中建议采用茎叶喷施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14.04 ga.i./hm2的方式防治点蜂缘蝽,药剂的有效间隔期为10 d。

关键词:点蜂缘蝽;噻虫嗪;施药方式;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TG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3-82-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3.018

0 引言

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 (Fabricius)]属半翅目蛛缘蝽科,主要分布在我国华东、华南、华北和西南等地区[1-2],东北地区也时有发生[3-4]。点蜂缘蝽主要危害大豆,其若虫和成虫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寄主植物的汁液为害,导致寄主植株发育不良、籽粒不饱满,不能正常落叶(俗称“症青”)[5-7]。近年来,“症青”现象从黄淮海大豆产区向其他大豆产区扩散蔓延的趋势逐渐加重。目前,我国尚无登记针对此类害虫的杀虫剂,生产中大多使用广谱性杀虫剂对其进行防治。笔者已探究不同药剂对点蜂缘蝽的田间防效,发现噻虫嗪对点蜂缘蝽的防治效果最优[8]。噻虫嗪是一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其与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具有高亲和性,能诱导神经元亢奋,从而使昆虫在短时间内死亡[9-10],广泛应用于我国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种植过程。笔者选用噻虫嗪作为试验药剂,通过观察不同施药方式对点蜂缘蝽成虫的防治效果,从而确定该药剂的最佳施药方式和持效期,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生产中对点蜂缘蝽成虫的防治。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试验所用的点蜂缘蝽是由吉林农业大学经济害虫防控创新团队提供的室内稳定试验种群。

1.2 供试盆栽

选用优良的蒙豆46种子,采用5点播种法将其播种于花盆中,每点播种3粒种子。在豆苗长到一节期(V1)时,每个花盆只保留生长均匀的5株豆株;在豆苗生长到始花期(R1)时再次间苗,保留3株生长均匀的豆株,用于后续试验[11]。

1.3 供试药剂

选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对种子进行包衣。在茎叶喷雾和灌根处理中,选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上海悦联化工有限公司研发生产)。

1.4 试验器材

试验所用到的器材有养虫笼(50 cm×50 cm×45 cm)、养虫罐(直径为9 cm、高为15 cm)、离心管(50 mL、5 mL)、烧杯(2 L)、量筒(100 mL)、气压式喷雾器、电子天平(沈阳亮衡天平仪器有限公司,MODEL ES200-2B)、硫酸纸、网罩等。

1.5 田间防效试验

试验于吉林农业大学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基地进行。

1.5.1 不同拌种剂浓度对点蜂缘蝽成虫的防效试验

播种前,用拌种剂对大豆进行拌种,播种量为100 kg/hm2。对拌种剂设置5个浓度处理,分别为25.00 ga.i./hm2、50.00 ga.i./hm2、75.00 ga.i./hm2、100.00 ga.i./hm2、125.00 ga.i./hm2,并设清水对照组(CK)。在大豆植株生长至R4期时,每盆接5对点蜂缘蝽成虫,每个处理重复4次,罩网后接虫;在接虫3 d后分别调查死亡的虫数,并计算防治效果。

1.5.2 不同接虫时间对点蜂缘蝽成虫的防效试验

选择长到R4期、长势均一的大豆盆栽,用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施药,药剂浓度为14.04 ga.i./hm2,每盆施药量均为15 mL。分别在施药0 d、5 d、10 d、15 d后,对每盆大豆植株罩网接5对点蜂缘蝽成虫,并设清水对照组(CK),每个处理重复4次。在接虫3 d和7 d后分别调查死亡虫数,并计算防治效果。

1.5.3 不同灌根浓度对点蜂缘蝽成虫的防效试验

选择处于R4期、长势均一的大豆盆栽,设3个施药浓度,分别为14.04 ga.i./hm2、22.31 ga.i./hm2、30.58 ga.i./hm2,每盆施药量均为100 mL。分别在施药0 d、5 d、10 d、15 d后罩网后接虫,每盆大豆植株接5对点蜂缘蝽成虫,并设清水对照组(CK),每个处理重复4次。在接虫3 d和7 d后分别调查死亡虫数,并计算防治效果。

1.6 统计方法

防治效果的计算公式见式(1)。

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并使用DPS 13.5软件中的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拌种剂浓度对点蜂缘蝽成虫的防治效果

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对大豆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后,大豆植株生长至R4期,各处理对点蜂缘蝽成虫均无防治效果(见表1)。

2.2 不同接虫时间对点蜂缘蝽成虫的防治效果

大豆植株生长至R4期,茎叶喷施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14.04 ga.i./hm2,对点蜂缘蝽成虫的防治效果与药后接虫天数呈负相关(见表2)。药后0 d和5 d接虫,7 d调查的防治效果要高于3 d调查的防治效果;药后10 d和15 d接虫,7 d调查的防治效果要低于3 d调查的防治效果。对不同药后天数接虫的3 d调查结果进行对比,药后0 d接虫的防治效果最好(73.33%),药后10 d接虫的防治效果降低到10.56%,药后15 d接虫则无防治效果;在7 d调查结果对比中,药后0 d接虫的防治效果最好(91.32%),药后10 d接虫的防治效果仅为5.00%,药后15 d接虫则无防治效果。

2.3 不同灌根浓度对点蜂缘蝽成虫的防治效果

大豆植株生长至R4期,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灌根,相同浓度处理的防治效果均与药后接虫天数呈负相关;在药后接虫天数相同的前提下,相同调查时间的防治效果由高到低为高浓度、中浓度、低浓度(见表3)。

灌根浓度为14.04 ga.i./hm2时,在药后0 d和5 d接虫,7 d调查的防治效果要高于3 d调查的防治效果;在药后10 d和15 d接虫,7 d调查的防治效果要低于3 d调查的防治效果。在3 d调查结果对比中,不同药后天数接虫的防治效果不同,药后0 d的接虫防治效果最好(34.17%),药后15 d接虫时无防治效果;在7 d调查结果对比中,药后0 d接虫的防治效果最好(55.28%),药后15 d接虫无防治效果。

灌根浓度为22.31 ga.i./hm2时,在药后相同接虫天数对比中,7 d调查的防治效果均高于3 d调查的防治效果。在3 d调查结果对比中,不同药后接虫天数的防治效果不同,药后0 d接虫的防治效果最好(47.50%),药后15 d接虫的防治效果仅有5.00%;在7 d调查对比结果中,药后0 d的接虫防治效果最好(71.11%),药后15 d的接虫防治效果降到6.35%。

灌根浓度为30.58 ga.i./hm2时,在药后相同接虫天数对比中,7 d调查的防治效果均高于3 d调查的防治效果。在3 d调查的防治效果对比中,不同药后接虫天数的防治效果不同,药后0 d接虫的防治效果最好(65.56%),药后15 d接虫的防治效果为15.28%;在7 d调查对比中,药后0 d接虫的防治效果最好(84.17%),药后15 d接虫的防治效果与3 d调查结果相近。

2.4 不同施药方式对点蜂缘蝽成虫的防治效果

在大豆植株生长至R4期,采用茎叶喷雾与灌根方式施用噻虫嗪,茎叶喷雾的浓度与灌根方式的低浓度相同,不同施药方式对点蜂缘蝽成虫的防治效果见表4。于药后0 d接虫,在3 d和7 d调查中,茎叶喷雾方式的防治效果最好,与灌根高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灌根中浓度、低浓度(P<0.05);于药后5 d接虫,在3 d和7 d调查中,茎叶喷雾方式的防治效果最好,与灌根中浓度、高浓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灌根低浓度(P<0.05);于药后10 d接虫,在3 d调查中,灌根高浓度防治效果最好,与茎叶喷雾、灌根中浓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灌根低浓度(P<0.05)。在7 d调查时,灌根高浓度的防治效果最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于药后15 d接虫,在3 d和7 d调查时,灌根高浓度的防治效果最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

3 结论

选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对大豆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在大豆植株生长到R4期时,所有浓度处理对点蜂缘蝽均无防治效果,故在农业生产中不建议使用此施药方式。刘爱之等[12]使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来处理小麦种子,对整个小麦生育期的麦蚜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与此研究的试验结果相反,这可能与作物品种和试验昆虫不同有关。李冠楠等[13]使用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处理,不影响玉米田中节肢动物物种数,而非靶标鳞翅目穗部害虫的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这与此研究的试验结果相符。

采用灌根方式施药,在相同药后接虫天数中,对点蜂缘蝽成虫的防治效果为高浓度>中浓度>低浓度。在茎叶喷雾与灌根方式对点蜂缘蝽成虫的防治效果对比中,茎叶喷雾的速效性远高于灌根方式,灌根高浓度处理的持效期略高于茎叶喷雾处理,但防治效果相差不多。此结果与杨庆喜等[14]采用茎叶喷雾和灌根方式施用吡虫啉来防治草莓蚜虫时得出的结论相似。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植株生长至R4期,优先选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14.04 ga.i. /hm2、采用茎叶喷雾方式对点蜂缘蝽成虫进行防治,药剂的有效间隔期为10 d。但还需结合生产的实际情况,从害虫的发生量和产品的商业用途及安全期出发,适当调整施药用量及施药间隔期。

参考文献:

[1]陈庆恩,白金铠.中国大豆病虫图志[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高宇,陈菊红,史树森.大豆害虫点蜂缘蝽研究进展[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9(5):804-815.

[3]史树森.大豆害虫综合防控理论与技术[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4]郭江龙,李耀发,安静杰,等.点蜂缘蝽试验种群的室内饲养技术[J].天津农业科学,2023(S1):111-115.

[5]李小花,吕德东,李文博,等.大豆荚皮结构特征与点蜂缘蝽刺吸为害的相关性分析[J/OL].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2023-09-05)[2024-02-20].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2dRWw02s3kyHRjzEUEvhBN3fMbAy8htcjOv8IB2eduRa5yLVV8v-vyw8zeEjA7xdwXAl-Er-eODBaMxeLiKwVE2VpHkJbsotf67SYLusubxYkuevbXvlECDg6ieTdxpHBPxP0YOfeQ=&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6]王师君,伊文博,赵清,等.基于形态与COI条形码的蜂缘蝽物种鉴定[J].贵州农业科学,2023(7):68-73.

[7]郭建秋,亢江飞,李林,等.大豆“症青”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23(4):16-22.

[8]王自杰,田鑫月,李文博,等.5种药剂对点蜂缘蝽室内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效[J].农药,2020(7):537-540.

[9]毛连纲,徐冬梅,袁善奎,等.基于推荐用量分析我国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登记现状[J].植物保护,2020(5):200-210.

[10]GAO Y,CHEN L,HU Y L,et al.Laboratory evaluation of leguminous plant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bean bug Riptortus pedestris(Hemiptera:Alydidae)[J].Entomological Science,2022(4):e12525.

[11]LI W J,GAO Y,HU Y L,et al.Field cage assessment of feeding damage by Riptortus pedestris on soybeans in China[J].Insects,2021(3):255.

[12]刘爱芝,韩松,梁九进.新烟碱类杀虫剂拌种防治麦蚜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2(12):94-97,145.

[13]李冠楠,苗昌见,李为争,等.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及主要非靶标害虫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7(24):4735-4746.

[14]杨庆喜,李东阳,纪明山,等.喷雾和灌根施药后吡虫啉在草莓植株中的分布及其对草莓蚜虫的防效[J].植物保护,2019(4):250-25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