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发生规律、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作者: 杜瑞芝摘 要:在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病虫害问题。其中,对玉米危害最大的害虫为玉米螟。种植户在种植玉米时,基本上每年都会遇到玉米螟危害(一般会造成玉米产量减产5%~15%)。由于玉米螟为害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且其数量增多后防治困难,最终会导致玉米减产。基于此,通过对玉米螟形态、发生规律及发生原因等进行分析,探索提出有效的防治方法,从而减少玉米螟对玉米造成的危害,为提高玉米产量与品质提供保障。
关键词:玉米;玉米螟;危害及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3-95-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3.022
0 引言
玉米螟是玉米生产过程中的常见害虫,又名钻心虫,在玉米生长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发生,会导致玉米产量减少。玉米螟主要危害玉米茎秆和果穗部位,会使玉米茎秆断裂,出现倒伏的情况,使玉米无法正常吸收营养和受粉,导致玉米减产。要想提高对玉米螟的防治效率,要先了解玉米螟形态、发生规律及危害症状,再制定和采用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进而实现玉米增产增收的目标。
1 玉米螟形态
玉米螟有卵、幼虫、蛹及成虫这4种形态。玉米螟的卵呈椭圆状,初为白色,之后逐渐变为黄色,呈鱼鳞状排列;幼虫背面呈淡红褐色,肚子表面呈乳白色,有明显背线,两侧有较淡的暗褐色亚背线;蛹的颜色为黄褐色,长15~18 mm,腹部背面有纹路;雄蛾体长12~15 mm,前翅有两条褐色的波状横线,两条波状横线之间有两个斑点,翅膀最外面的颜色较暗,后翅为灰褐色,而雌蛾体色相对较浅。
2 发生规律
玉米螟对玉米的危害位置决定了玉米的受害程度,是实现玉米增产增收的最大阻碍。玉米螟幼虫会对玉米各个部位造成严重危害,从而造成减产。玉米螟幼虫越冬后会化为蛹,在化蛹前把玉米秸秆处理完[1]。在玉米螟发生初期,幼虫会在玉米茎秆和叶片上生存,会阻碍养分运输,最终造成玉米死亡。玉米螟喜爱温度高、湿度大的环境,高发期为6—9月,其生长阶段的适宜温度为20~30 ℃、湿度为60%左右。
3 玉米螟重发原因
玉米螟繁殖数量大、产生抗药性、越冬虫源比较多,再加上适合的温湿度及防治不力,从而导致玉米螟重发。
3.1 玉米螟防治不力
在自然环境中,当玉米田的温度较适宜,且湿度较高时,玉米螟的生长和繁殖速度会加快。而在防治玉米螟时,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有效遏制玉米螟的侵袭,从而对玉米造成严重危害。
3.2 品种选择不当
如果种植的玉米品种对玉米螟没有抵抗力,会加重玉米螟对玉米造成的危害。因此,种植户应选择具有抗虫性的玉米品种,从而降低玉米螟的发生概率,并减少玉米螟对玉米造成的伤害。
3.3 播种时间及间距不当
研究发现,玉米播种时间提前会导致玉米螟的发生情况变得更严重,尤其是在春季播种时,玉米螟侵害情况会更严重。此外,播种距离太近也会导致玉米螟发生情况加重。
3.4 过度使用化学药剂
喷洒化学药剂能快速消灭玉米螟,但过度使用化学药剂会使玉米螟逐渐产生抗药性,导致药物防治效果降低。玉米螟的连年发生会对玉米造成极大危害,导致玉米减产[2]。
3.5 越冬虫源过多
没经过处理的玉米秸秆存在大量越冬的玉米螟虫卵,如果不及时清理,就会对来年玉米生产造成危害。在适宜温度下,越冬玉米螟虫的数量会不断增加,从而危害玉米生长。因此,对越冬虫源的消杀也是非常关键的。
4 危害症状
4.1 心叶期危害症状
在玉米心叶期,玉米螟幼虫会潜入玉米最嫩叶子内啃食叶肉[3],使叶片逐渐变成半透明网状,导致玉米花叶不能继续生长和长势差。
4.2 孕穗期危害症状
在玉米孕穗阶段,玉米螟幼虫会在玉米打苞时啃食玉米穗的穗柄、雄穗的生节处等,导致玉米茎秆折断。玉米茎秆受损后,其营养和水分输送会受到阻碍,从而影响玉米的长势,导致雄穗发育不良、结籽率下降。此外,在风的作用下,玉米秸秆被玉米螟危害的部位极易折断、干枯,最终导致玉米减产。
4.3 抽丝灌浆期危害症状
在玉米抽丝灌浆阶段,大量玉米螟会从玉米穗部进入啃食花丝,使玉米不能正常灌浆。玉米螟幼虫除了会啃食玉米籽粒外,还会进入穗内啃食里面组织,从而导致玉米品质和产量降低。要注意的是,玉米抽丝灌浆阶段是玉米穗生长的关键期,而这个时期的玉米螟数量也是最多的。因此,种植人员应重点加强对这个阶段的玉米螟防治工作。
5 玉米螟防治方法
玉米螟是玉米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害虫,对玉米螟进行防治是玉米种植过程中的关键。如果防治不及时,玉米会出现茎秆折断、籽粒干瘪等现象,从而导致玉米产量和品质降低。应采取综合防治方式对玉米螟进行防治,以提高防治效率,同时减少经济损失。
5.1 品种选择
为切实减少玉米螟的发生及玉米螟对玉米造成的危害,可种植抗玉米螟的品种,如双抗308是专门研发出来的抗玉米螟品种,具有产量高、生长快等特点。但在种植双抗308时一定要控制好种植密度,最佳株量为7万~8万株/hm2。在选择好品种后,将不合格的种子提前挑出,只留下颗粒饱满的种子,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玉米种子的发芽率,为玉米增产奠定基础。
5.2 种子处理
在种植前,使用药剂对玉米种子进行拌种处理,能有效预防玉米螟的发生。此外,将挑好的种子进行晾晒,可提高种子的发芽率,还能消杀部分病菌,减少病虫害发生。
5.3 清理秸秆
玉米螟喜爱在玉米秸秆上越冬。在入冬前将秸秆清理干净,破坏玉米螟生长环境,能有效防止玉米螟幼虫化蛹,从根本上减少玉米螟的数量。
5.4 释放赤眼蜂
在玉米螟产卵期,种植人员可在田间释放赤眼蜂。该方法具有安全、无毒、无污染等特点[4]。
5.5 灯光诱杀
利用玉米螟具有趋光性的特点,可使用高压汞灯或频振式杀虫灯对玉米螟成虫进行诱杀。在玉米秸秆堆或玉米田周边15 m处布置高压汞灯(间距为150 m左右),将灯固定在木棍搭成的三脚架上,下设捕虫水池(水池的直径为1.2 m、高为12 cm,水池内保持6 cm水层),灯底与水面距离为15~20 cm。在6月下旬开始开灯,7月下旬结束。通常在21∶00开灯,3∶00关灯。小雨时可以开灯,但遇到强降雨时要关灯。第二天早晨将诱捕到的玉米螟捞出,池水每2~3 d换1次,并在里面添加50 g洗衣粉,水少时要及时加水。此外,在玉米螟羽化阶段,可把投射式杀虫灯安装在玉米田地边,用来诱杀玉米螟成虫,每隔200 m安装1台,一般每盏灯可覆盖3.33 hm2左右的田地[5]。
5.6 药剂防治
在虫害发生初期,可每667 m2用30%虫螨腈吡丙醚(20 mL)兑水16 kg进行叶面喷洒,或用30 mL虫螨腈甲维盐兑水16 kg喷洒玉米叶片,每隔7 d左右喷洒1次,根据实际情况喷洒2~3次。因为玉米螟是夜晚活动的虫类,所以喷洒农药的最佳时间是早晨或傍晚。如果种植面积较小,可用5%辛硫磷颗粒剂(1 kg)与10 kg细土搅拌均匀,并于傍晚时将其撒在玉米心叶内,能有效防治玉米螟。
5.7 微生物防治
长时间使用化学药物消杀玉米螟,会使其逐渐产生抗药性,导致对玉米螟的防治越来越困难。因此,可利用微生物技术对玉米螟进行防治。其中,白僵菌对人和家畜没有任何危害,可用来防治地老虎、金龟子和玉米螟等较为常见的害虫。
白僵菌产生的分生孢子具有溶解昆虫体壁的功能,通过吸收害虫体内的营养物质进行繁殖,从而加速害虫的死亡。使用白僵菌不会让害虫产生抗药性,连续使用还会使防治效率逐渐提升。每667 m2用30 g白僵菌高孢粉兑入30 kg清水,并喷施在田地中,能杀死多种害虫,且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也比较明显。在温暖的环境中,白僵菌的繁殖速度会加快,即夏天是使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的最佳时间。
6 防治最佳时间
经实践发现,在玉米心叶期和抽丝灌浆阶段对玉米螟进行防治,取得的效果是最显著的。如果判断不出玉米生长的具体阶段,可用手捏玉米喇叭口的基部,能明显感觉到雄苞前端,但从喇叭口向内看却看不到雄穗苞时,说明此时为心叶末期;抽丝灌浆期是从抽丝开始,每2 d检查1次,当抽丝株达到60%时,即为抽丝盛期。当心叶末期的花叶率在10%以上时,需要进行全面防治。
玉米螟产卵孵化盛期是大喇叭口期,即11片伸展叶时期(植株高度约为100 cm)。若提前防治,则无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农户能使用喷雾器在田间施药;若错过这个时期,就只能采取飞防施药的方式。防治玉米螟的常用施药方式有两种。一是颗粒剂丢心。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选用1%或3%辛硫磷颗粒剂进行丢心预防,虽然容易烧心,但属精准防治,持效期较长,缺点是费工费时,已逐渐被农户淘汰。二是药剂喷雾。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应选用杀卵效果比较强的杀虫剂,如每667 m2用5%甲维盐20 g+5%氯虫苯甲酰胺20 mL、12%虫螨腈·甲维盐40 mL+5%虱螨脲20 mL等,兑水60~80 L,并将乳化液进行均匀喷洒。这两种施药方式既省钱又持久,持效期可到玉米成熟。
7 结束语
玉米作为主要的农作物,其产量直接关系到种植人员的经济收益及农业发展。玉米螟是造成玉米减产的主要害虫,严重时还会导致玉米植株提前死亡。为有效防治玉米螟,种植户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虫品种、释放天敌、灯光诱杀、药剂防治、微生物防治等,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1]张晓萌,许佩佩,祁伟伟,等.玉米螟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J].乡村科技,2023(4):84-86.
[2]杨晓东.玉米螟的发生、危害与防控[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5(11):17-18,21.
[3]古海尔·买买提,王秀梅,古丽巴合提.博乐市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15(8):119.
[4]麦玉强.玉米螟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84,186.
[5]曹艳蕊,尚玉儒,张连国,等.丰宁玉米螟发生原因分析及绿色防控对策[J].河北农业,2023(9):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