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对黑松松针盾蚧的防治效果
作者: 殷有伟
摘 要:为探寻黑松松针盾蚧适宜的防治药剂,笔者以35年龄黑松纯林为试验对象,对比了100 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2%噻虫啉悬浮剂、森得保粉剂3种药剂对黑松松针盾蚧的防治效果,发现这3种药剂均具备一定的防治效果,其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上,其中以2%噻虫啉悬浮剂防治效果最佳(达到98.37%)。建议在龙口市采用2%噻虫啉悬浮剂防治黑松松针盾蚧,施用方式为稀释2 500倍喷施。
关键词:药剂;黑松松针盾蚧;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76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3-107-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3.025
0 引言
黑松(Pinus thunbergii Parl.)是松科松属常绿乔木植物,原产自日本及朝鲜南部海岸地区,在我国山东、江苏、安徽等省份普遍栽种[1]。黑松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含腐殖酸的砂质土壤,具备较强的耐寒、耐热、耐旱、耐瘠特性[2]。黑松可作建筑、矿柱、器具、板料及薪炭等用材,也可提取树脂、用于造纸或提炼精油[3]。黑松叶可入药,有祛风活血、明目安神、解毒和燥湿止痒的功效[4]。另外,在山东、江苏及浙江沿海地区,黑松也用作造林树种。由此可以看出,种植黑松具备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
松针盾蚧又称松针雪盾蚧,于2013年首次传入我国,并迅速蔓延。树木感染松针盾蚧后,因汁液被吸食,针叶变为黄褐色,从远处看树叶呈霜状或银色;随着侵染时间的延长,枝叶枯萎,严重时可导致全株死亡[6-7]。松针盾蚧若虫可被风从一棵树上吹至另一棵树上[8],若树枝相碰则传播速度加快;其若虫也可以通过鸟类等动物的活动进行传播[9]。另外,苗木运输可能会导致松针盾蚧的远距离传播。在美国及加拿大部分地区,松针盾蚧是针叶林发生最为普遍的一种介壳虫[10]。短稳杆菌是近年来新开发的一种微生物杀虫剂,可通过害虫的取食进入其消化道,并转移至体腔和血淋巴而感染杀死害虫,具有较强的杀虫活性,对茶尺蠖、小菜蛾、斜纹夜蛾、稻纵卷叶螟、棉铃虫等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非靶标生物毒性小,具有推广应用价值[11-12]。噻虫啉是一类新型氯代烟碱类杀虫剂,具有内吸、胃毒和触杀作用,可作用于昆虫的中枢神经以抑制虫害。该药剂对人畜安全、无刺激,进入土壤和河流后可快速分解,是一类较为安全的杀虫剂,目前主要用来防治天牛、粉虱、蚜虫等害虫[13-14]。森得保粉剂是目前替代高毒农药的理想产品之一,其杀虫谱广,具有阻断害虫神经传导功能,使害虫在数小时内迅速麻痹、拒食、缓动或不动,48 h后逐渐死亡,对毛虫、油茶尺蠖、黄脊蝗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15-16]。目前,有关黑松松针盾蚧防治药剂的研究较少。基于此,笔者于山东省龙口市进行了田间试验,以35年龄黑松纯林为试验对象,比较了不同药剂对黑松松针盾蚧的防治效果,以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山东省龙口市,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1.8 ℃,无霜期为191.6 d,年降水量为600 mm,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试验地土层深度超过1 m,腐殖质层厚度达到1 cm。
1.2 试验材料
试验用林分为黑松纯林,林龄为35 a,平均树高为9 m,平均胸径为23 cm,郁闭度为0.6。选择受松针盾蚧虫害较为严重的地块,虫口密度为3.2头/10 cm2。
试验用100 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由镇江市润宇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供,试验用2%噻虫啉悬浮剂由浙江奥马药业有限公司提供,试验用森得保粉剂由浙江乐斯化学有限公司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T1处理(喷施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700倍液)、T2处理(喷施2%噻虫啉悬浮剂2 500倍液)、T3处理(喷施7 500 g/hm2森得保粉剂)、CK处理(清水对照)。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12个试验小区,各小区面积均为300 m2。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于9:00—13:00喷雾,确保药剂喷在受害黑松松针上。每株植株分别选择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枝条一条,第1次施药前调查枝条雌虫虫口密度,第1次喷药7 d后第2次喷药,并于第2次施药后15 d调查雌虫虫口密度。
1.4 测量指标及方法
1.4.1 安全性评价
分别于第1次施药后3 d、7 d,第2次施药后7 d观察黑松安全性。
1.4.2 防治效果评价
按照式(1)计算虫口减退率,按照式(2)计算防治效果。
虫口减退率=(施药前虫口数-施药后虫口数)/施药前虫口数×100% (1)
防治效果=(防治后处理区虫口减退率-防治后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防治后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2)
1.5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和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调查
在第1次施药后3 d、7 d,第2次施药后7 d比较各药剂处理区与对照区黑松情况,发现各处理黑松均可正常生长,不存在药害问题,说明施用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700倍液、2%噻虫啉悬浮剂2 500倍液、7 500 g/hm2森得保粉剂对黑松均较为安全。
2.2 防治效果评价
不同药剂对黑松松针盾蚧的防治效果见表1。由表1可知,各处理虫口减退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T2处理(88.66%)>T1处理(82.01%)>T3处理(75.83%)>CK处理(7.72%)。其中,T1与T2处理虫口减退率差异不显著,T1与T3处理虫口减退率差异不显著,3种施药处理的松针盾蚧虫口减退率明显高于不施药处理。从虫口减退情况来看,以2%噻虫啉悬浮剂2 500倍液、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700倍液施用效果较好。
通过计算不同药剂的防治效果可以看出,防治效果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T2处理(98.37%)>T1处理(80.51%)>T3处理(72.72%),3个处理间均存在显著差异。3种药剂对黑松松针盾蚧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均超过了70%),其中2%噻虫啉悬浮剂2 500倍液防治效果最佳。
3 讨论与结论
树木感染松针盾蚧后,其针叶因汁液被吸食而变为黄褐色,导致树叶呈银色或者霜状,影响观赏价值[17]。若松针盾蚧危害时间较长,可能会造成枝叶枯萎,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植株全株死亡[18]。目前,有关松针盾蚧防治药剂的研究较少。董济国[19]分析了氧乐果、毒死蜱、吡虫啉、马拉硫磷、高效氯氰菊酯5 种农药对黑松松针盾蚧的防治效果,发现吡虫啉2倍液、马拉硫磷3倍液、毒死蜱2倍液防治效果较好。笔者研究了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2%噻虫啉悬浮剂、森得保粉剂3种药剂对黑松松针盾蚧的防治效果。研究发现,100 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2%噻虫啉悬浮剂、森得保粉剂3种药剂均具备一定的防治效果,其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上,其中2%噻虫啉悬浮剂2 500倍液防治效果最佳(防治效果达到98.37%)。
综合考虑用药安全性及防治效果,建议在龙口市用2%噻虫啉悬浮剂防治黑松松针盾蚧,建议施用方式为稀释2 500倍喷施。同时,还需积极采取营林技术措施,及时修枝间伐,发现有虫枝时及时剪除。在松针盾蚧大发生时,要保护和利用松蚧瘿蚊、异色瓢虫 、红缘瓢虫、 红点唇瓢虫 、大草蛉等天敌,以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清清,叶建仁,朱丽华,等.黑松未成熟胚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J].林业科学,2012,48(12):39-44.
[2]韩广轩,张志东,王光美,等.山东半岛北部黑松海防林幼龄植株生长动态及其种群数量特征[J].生态学杂志,2009,28(6):1013-1020.
[3]郑庆新,程金华,郭同彬,等.应用注射机防治黑松短叶松长蛎蚧的试验[J].林业科技开发,1993(4):26.
[4]王淑惠,陈丽英,路兆军,等.配方施肥对黑松初级种子园种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广西林业科学,2022,51(5):641-646.
[5]魏等郎,杜坤,潘春林.黑松引种试验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2006(4):23-27.
[6]韩阳,刘侠.松针蛎盾蚧防治方法[J].辽宁林业科技,2015(6):75-76.
[7]李丹春,付作霖,徐红霞,等.白龙江林区油松林分因子对中华松针蚧危害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21,34(3):180-186.
[8]杨工,雍海娟,吴琼,等.烟碱·苦参碱、敌敌畏烟剂防治中华松针蚧药效对比分析[J].林业科技通讯,2022(9):75-78.
[9]刘杨青,王瑛,刘勇,等.九寨沟中华松针蚧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10,29(2):26-27,20.
[10]王学山,武峰,郭永福,等.固定期柳蛎盾蚧药剂防治试验[J].林业科技通讯,1993(6):28-29.
[11]王迎春,李兰英,龚雪蛟,等.6种杀虫剂对茶园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5):145-147.
[12]沈迎春,刘琴.短稳杆菌100亿孢子/毫升悬浮剂防治甘蓝小菜蛾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2,33(1):46-49.
[13]程圆杰,崔蕊蕊,郭雯婷,等.噻虫啉的研究开发现状与展望[J].山东化工,2019,48(6):59-62.
[14]薛正帅,汤士勇,江生泉.3%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防治美国白蛾药效试验[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7,14(6):4-7,3.
[15]刘际建,周明者,林青兰.森得保林间防治黄脊蝗虫的药效试验[J].现代农药,2004(6):28-29.
[16]韩其飞,赵丹阳,林玲玲,等.新型制剂森得保粉剂(增强型)防治林木食叶害虫效果研究[J].林业与环境科学,2016,32(2):23-26.
[17]戴普灿,孙道枢,邵登坤,等.中华松针蚧生物学特性与防治[J].中国森林病虫,2006(3):33-35.
[18]林学义,刘江林.中华松针蚧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的研究[J].甘肃科技,2009,25(18):144-146,119.
[19]董济国.几种农药防治黑松松针盾蚧试验[J].林业科技情报,2020,52(3):32-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