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作者: 朱桐 张鑫 毕美琴 高富掬 翟晶

摘 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管理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是关系乡村振兴成功与否的关键抉择。从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其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现有的问题,提出了明确培训目标和内容、拓宽政府宣传渠道、完善培育扶持政策等有针对性的对策。以促进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推动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4-15-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4.003

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意义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拥有现代农业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将农业作为主业,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人才[1]。

农民兴则乡村兴,农民富则乡村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性举措,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中央一系列文件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被多次提及。

1.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在就业、社会福利、教育资源、医疗服务保障等方面均呈现出明显差异,城镇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农村[2]。这使得原本留在农村的年轻劳动力不得不去城市寻求发展机会。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发现城市更符合自己的期望之后,积极涌入城市寻求发展;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中国农村将来就要面临“空心化”的问题。在农村地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能吸引更多青壮年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活动,可为农村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加快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谁来种地”的问题。

1.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农民是农业劳动者,是在农村生活的主体。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在于提高农民的劳动力和生产水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可以有效增强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民进行科学高效生产和管理[3]。新型职业农民是中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打造一支优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从而让农村发展更繁盛,农民生活更美好。

1.3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产业机械化程度在逐步提高,传统精耕细作生产技术已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4]。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其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掌握程度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但现在我国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主要依赖日常积累的经验,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生产目标仅仅是维持生计。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现代农业理论知识比较匮乏,导致农业科研成果难以得到实际转化;不具备现代农业生产的专业技能,导致高效农业机械设备及先进种植技术无法被充分利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可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转变农民小农生产经营理念,提升农民农业生产素质和文化,不断增强其对现代农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促进科研成果的实际转化,提高农业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高效利用,逐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从我国农民身份的演变可以看出,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农民自身的要求在逐步提高[5]。

2.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足

有调查发现,现在农村地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6]。首先农村地区在交通、电力和通信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民发展。其次,农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农村地区相比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水平较低,农民在农业生产知识、技能操作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最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不够多样化,经过实地走访调查了解,目前农村地区的培育模式主要是以课堂授课的方式为主,缺乏与实际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教学方式单一,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模式。

2.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所改变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与之前相比也呈现出积极的一面[7]。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农民传统的耕作方式有很大的发展,如新型的水培技术、智能化的喷灌技术、精准的施肥技术等在农业生产劳动中得以运用。政府的扶持力度、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要求,要加快促进农村发展,重视农民的培育,发挥农民在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中的主体作用。农村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发展,同时各地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如政府提供免费技能培育、组织农业高职院校师生下乡、农作物专家下乡进地等方式促进农民获得专业知识。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并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参与性不高。据调查发现,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年龄多为中年,他们“小农”思想较为浓厚,存在严重的传统思想和观念,对“农民”身份持否定态度。农民认为靠他们积累的经验能较好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不需再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培育。由于农民文化水平及文化素养不高,当前在家务农的农民文化水平大多为小学,只有极少数人是初中文化,导致农民对于培育的内容难以理解掌握,对于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也比较欠缺,无法真正理解知识内涵,进而使农民积极性下降,参与培育的意愿不足。

3.2 政府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宣传存在一定问题,农民无法真正理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发展农业产业、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根据实际调查,农村中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农民从未听说过政府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百分之三十农民听说过此项培育。此部分农民表示,听说过有关对农民的培育,但是整个培育机制很模糊,并不了解实际的培育政策。虽有部分农民参加了培育,但由于政府对此项政策没有做好事前宣传,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强迫去参加。这种强迫的形式容易让农民形成逆反心理。农民不能真正怀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去参加培育,不能显现出很好的培育效果[7]。

3.3 培育政策不健全

调查发现,有关培育的政策有很多,但没有从农民角度出发,忽略了新型职业农民这一群体。对各级管理机构、培育组织以及参训的新型职业农民等各方的扶持等配套政策欠缺具体相关规定[8]。由于没有配套的政策支持,一些新型职业农民在认真接受培育后,因为囊中羞涩,或缺乏专业知识等,不能够自主创业,严重影响了其参与培育的积极性。另外,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地区不能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来制定培育政策,而是直接照搬其他地区的政策和成功经验。但是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是有所不同的,每个地区的支柱产业、气候条件、文化环境等方面都是有所差异,只是凭借拿来主义,难以培育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

3.4 培育体系不完善

在当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建设中存在着培育主体不明确、课程内容设置不当、监管不足、考核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9]。第一,培育主体不明确,针对性不强。一些地区对新型职业农民这一主体宣传不到位,对于农村中的职业农民这一对象识别得还不准确。第二,在培育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脱离现实情景,忽视农民诉求。据了解,目前开办的培育班内容大多是理论知识,不结合具体的生产劳动,造成农民难以理解某些专业术语。另外,培育的内容不是农民即时所需,在培育过程中会把农业生产的知识按照满堂灌的方式输出给农民学员,不是当时农民生产所需。第三,培育监管体系不健全,考核不明确,更没有相关处罚措施。这就导致政策执行随意性较大,培育的各方面存在不少漏洞。

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的路径

4.1 明确培育目标和内容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点对象是从事生产经营型的新型农民、具有专业技能型的新型农民、从事社会服务的新型农民,目前培育内容仅限于农村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等[10]。首先,培育内容不能脱离生产实际,要结合农民实际生产需要设置,要进行相关实际调查,根据农民生产过程中需要的技术设置培育内容,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其次,要确定培育的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育。在选择农民培育主体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要求,既要确保参加培育人员的数量,又要保障参加培育人员的文化素质。

4.2 拓宽宣传渠道

首先,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宣传工作,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认知度和认可度。部分农村区域内,多数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理解不透彻,将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统称为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深入讲解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农业生产者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增强其对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概念的认知,使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形成统一的认识。同时政府部门要积极开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宣传工作,使农民了解培育的相关内容,并积极鼓励农业生产者按照自己的生产需求参加培育,重视新型职业农民主体、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以及有志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社会人士等主体参加培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并将所学的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活动中,促进农业发展。政府可以合理运用线上培育和技术推广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小视频、快手直播、腾讯会议APP等现代传播媒介,持续开展网络宣传工作,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宣传工作的常态化、多样化。此外,对于农村文化素质较低的主体,可以利用文字宣传、图画宣传和视频宣传,通过村集体的宣传报,向农民发放宣传页,村集体微信群转发相关视频等方式合理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工作,加强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了解和认识。

4.3 完善培育扶持政策

首先,制定并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激励机制。政府要使人能从培育中得到实惠。政府对参加培育的农民积极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技能考核大赛、先进职业农民评比等活动,在农业保险、农业补贴等方面给予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倾斜政策,对技能考核大赛中优秀的农民颁发证书、农资等方面奖励,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并认真对待培育活动。其次,制定并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体系。重视新型职业农民这一主体的作用,加强实际调查,从农民角度去完善政策的制定,根据农民的需要确定培育内容,根据农民自身能力素质确定培育制度要求。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农民的利益。第三,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资金支持。在政府方面制定一整套农民培育的财政拨款制度,设置专门部门进行管理,通过税收、财政资金及金融政策等积极扶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发挥政府主体力量的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多方力量的参与,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发展。

4.4 构建科学培育体系

第一,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规范管理制度,要求相关部门始终要坚持用科学的方法了解农民群众的心愿,倾听农民的心声,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不断完善农村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规范,积极向农民宣传。第二,培育机构应该定期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调研活动,了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内容、课程设置、授课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了解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的技术、知识等,切实掌握学员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设置。第三,建立科学的新型农民管理制度。在培育前,了解农民文化程度,根据农民自身情况匹配相应的培育课程体系;在培育中,建立农民考核制度,针对授课情况设置相应考核内容,可以分为系统知识内容的考核以及生产应用技术的考核,及时捕捉农民掌握情况,以此促进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在培育完成后,对已经取得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动态管理,明确其对培育内容的掌握,并对其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者进行定期审查,确保其培育产生应有的效益。

5 结束语

乡村振兴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指明了方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种针对农村的专业化专业教育,它是为了顺应时代的需要,积极担负起乡村振兴的重任。因此,在政府的支持下,新职业农民的培育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11]。

参考文献:

[1]郭玉伟.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路径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6(6):38-39.

[2]周晓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意愿研究: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J].安康学院学报,2023,35(1):44-49,55.

[3]吕莉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4]王华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农业经济,2022(9):106-108.

[5]高爱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22.

[6]曾一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认定的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5(13): 7-9.

[7]郭玉伟.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路径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6(6):38-39.

[8]何晓琼,钟祝.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支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78-83.

[9]马晓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 (8): 105- 107.

[10]陈鹏,周桂贤.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角色定位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3(9):122-124.

[11]钱多.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部分深度贫困地区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20,48(8):155-159.

作者简介:朱桐(1999—),女,硕士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张鑫(1999—),女,硕士生,研究方向:农业管理;毕美琴(1994—),女,硕士生,研究方向:农业管理;高富掬(1999—),女,硕士生,研究方向:农业管理;翟晶(1998—),女,硕士生,研究方向:农业管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