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及评价研究

作者: 周东亚 越琳 马静

河南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及评价研究0

摘 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县域是落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区划单元,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难点。没有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没有国家现代化。依据2020—2022年河南省102个县(县级市)面板数据,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简称SPSS熵权法、Stata(统计分析软件)处理面板数据,构建了横向年度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和纵向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计算横向年度发展指数和纵向发展指数,完成河南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并从空间差异和时间趋势多个维度对比分析,得出年度发展指数超均值42县(县级市)、年度发展指数10强县(县级市),纵向发展指数超均值34县(县级市)、纵向发展指数10强县(县级市),客观评价了各县域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同时提出政策建议,为河南省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为企业投资提供基本指南。

关键词:县域;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发展指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4-23-7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4.005

0 引言

县域区划单元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1]。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

县域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最大难点,需要各个层面给予更多关注。只有客观正确地评价现阶段县域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和引领县域经济发展。河南省有必要建立一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为河南省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1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要立足于县域发展的客观实际,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紧扣主要矛盾的变化,以结果为导向,突出质量与效率,强调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经济和社会、生产和生活等各方面。

1.1 评价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度量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依据,要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县域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各指标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数据资料来源要以政府机构公布数据和公开报告为主,补充各类大数据资源,保证数据来源的权威性,统计指标的一致性,确保指标体系和指数评价的权威性。发展指数应具有可比较性:通过横向比较,能够明确每个县(县级市)在全省县域中的位次,找出发展的优势和不足;通过纵向比较,能够分析县域发展各方面的进展,成为评价每个县(县级市)高质量发展进展状况的客观依据。

1.2 维度划分依据

目前,我国学者主要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对外开放、共享发展等多个维度考察经济发展水平[3],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迪。为了全面、客观、准确评价县域发展状况,引导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据新发展理念,在借鉴《2022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年度指数报告》[4]指标体系和张永恒等[5]提出的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基础上,结合河南省县域经济实际情况,延用总体实力、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指标,增加了产业结构水平指标构建了,共4个维度、15个二级指标的河南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3 指标体系

根据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维度划分依据和评价重点,构建了包含综合实力、共享发展、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水平4个维度共15个二级指标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 数据来源及处理

2.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21—2023年《河南统计年鉴》、地方政府公开报告等官方正式渠道,包含河南省102个县(县级市)2020—2022年的发展数据(采用2023年官方公布县市名单)。

2.2 指数系列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指数包括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年度指数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年度指数是评价样本县在河南省县域发展中所处水平,用来横向比较县与县之间高质量发展的相对程度,指数的大小说明该地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高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是评价一定时期内样本县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和程度,作为反映一定时期内该县高质量发展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用来纵向比较样本县高质量发展的趋势。

2.3 指数计算

测算过程包括:一是将河南省102个县(县级市)2020—2022年面板数据整合;二是进行数据标准化;三是依据各领域指标重要程度进行权重赋权,各一级指标权重加总为1,一级指标所属二级指标权重之和为1;四是基于对总体实力、共享发展、协调发展、县域产业结构4个维度15个二级指标的标准化分值计算,通过加权合成指数。每项指数都是根据所选择的指标,将指标面板数据进行标准化以后,得出结果乘以其权重;将各二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乘以权重相加得出二级指标数值,将二级指标乘以权重相加后得出相应一级指标值,将一级指标乘以权重相加得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值。

2.4 数据缺失值处理及标准化

使用SPSS软件采用普通填充平均值方式进行处理,使用min-max数据标准化方式对数据标准化。数据标准化的本质是通过线性变换的方式消除数据间的计量单位差异。数据无量纲化处理是对具有不同量纲的数据进行转化,以消除不同量纲对数据分析和建模的影响,主要解决数据的可比性问题。在此采用指数化处理方法。指数化处理以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距进行数学计算,其结果介于[0,1]。转换函数如下:

x*=(x-min)/(max-min)                   (1)

式中(1),x*、x、max、min依次代表各指标经标准化后的数值、原始数值、数值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经过上述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均转换为无量纲指标数值,即各指标值都处于同一个数量级别上,可以进行加权合成。为了分析方便,对数据进行同等量级扩大处理,将标准化数值区间扩大为[0,100],每一个指数值代表一个县在某方面的水平高低,指数为100代表年度的最好水平。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年度指数中,每个指数值代表该县域在本年的发展水平。

2.5 指标赋权

在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需要将县域发展的各个层级指数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重。根据当前宏观政策和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使用SPSS熵权法,根据信息熵值和信息效用值综合对权重进行客观确定。根据以上要求,本研究确定了具体权重系数(见表2)。

2.6 高质量发展年度指数

采用以上算法,得出2020—2022年河南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年度指数,其中超发展年度指数均值的42县市见表3。

3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年度指数描述统计分析

3.1 “超均值42县(县级市)”分析

河南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年度指数均值以上42个县(县级市)(以下简称超均值42县)的分布体现了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郑州、洛阳、南阳、周口四个市占21个,占超均值42县的一半。

从图1可以看出,超均值占比最高的是洛阳市和郑州市,发展较快,处于领跑地位,但是漯河市和驻马店市相对滞后基本低于均值,从整体县域个数来看南阳、驻马店、新乡、信阳等市县域个数较多发展空间较大,可以加大投入和政策指引。

3.2 “年度发展指数10强县(县级市)”分析

2020—2022年度综合指数排名前10的县(县级市)(以下简称10强县)依次是新郑市、巩义市、永城市、中牟县、汝州市、新密市、荥阳市、禹州市、林州市、长垣市。

10强县平均居民可支配收入86 317.52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534 3,比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低了0.524 0。这说明10强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低于全省总体水平。生产总值进入800亿元,居民收入水平高,城乡收入差距小,10强县财政自给率平均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61.98%,保持了较高的财政自给率水平。从全省整体来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39.92%,比10强县低22.06个百分点。

2020—2022年,10强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0.11%、10.50%、10.80%,均高于全省财政质量,但同比下降了3.70个百分点,反映了10强县政府财政收入质量略有下降。另外,10强县之间的财政收入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别,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最高的县级市汝州市0.193约为最低县级市禹州市0.013 7的14倍。但是,10强县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4 443.8元,不仅低于市辖区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全省县域人均水平7 201元。较高的财政自给率和较低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水平,说明10强县发展获取较少的行政资源支持,主要是利用市场化手段吸引资源要素投入,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即10强县具有较强的内生增长能力,发展充满活力。

10强县住户人均存款为2.24万元,比1.89万元的全省平均水平高18.4%。10强县金融机构存贷比为1.56,比上年提高了2.86个百分点。比省存贷比1.23高了27%。较高比例的存贷比,表明金融机构对10强县经济社会发展、金融生态和企业项目持续看好,认可度较高,信贷资源更多地向10强县倾斜。这说明10强县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活力,能够吸引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入当地经济发展,丰富了10强县资本投入渠道,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

10强县存在较大消费潜力。2022年10强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9万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4.4%,比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0.3979低4.1个百分点,并且比县域(2022年)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这说明10强县在过去发展中过于强调以生产为中心,对生活消费关注不够,消费载体建设不足,居民收入并未同步转化为现实消费,还有较大的消费空间可以挖掘,可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空间。从消费增长数据来看,2022年10强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了14.2%,消费对10强县发展的拉动作用在不断增强。

2020—2022年,河南省县域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均取得一定进展。例如,在医疗卫生方面,千人病床数、千人医生数和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综合医疗水平提高了8个百分点;在社保覆盖率方面,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增长了9.32个百分点,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增长”“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增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都处于减小趋势。综合来看,虽然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较快,但是部分指标和全省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政府重视并加大投入。

4 2020—2022年纵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

为客观评价河南省102个县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和程度,便于纵向比较各县的高质量发展情况,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年度指数的基础上,保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年度指数四类一级指标设置,选择可纵向比较的指标,构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指标体系。

4.1 纵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