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区油茶林的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分析

作者: 陆日文

广西地区油茶林的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分析0

摘 要:广西地区是我国油茶主要产地之一,年产油茶籽30万t,居全国第3位。为降低病虫害对油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笔者以广西地区为研究区域,分析了该地区油茶林的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地区油茶林病虫害具有害虫及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传播途径多样、发病季节性规律明显、纯林发病率高于混交林的特点。同时,根据广西地区油茶林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为该地区的油茶病虫害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西地区;油茶;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4-127-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4.028

0 引言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属于山茶科山茶属,油茶籽是油茶树的果实。油茶是我国本土树种,广泛分布在广东、广西、湖南及江西等地[1-2]。油茶林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个方面。从经济效益来看,油茶籽是食品生产、制药、化工及化妆品工业的重要优质原材料,可制作肥皂、润滑油、凡士林等产品[3-4];油茶茶壳、茶麸也可制成洗涤剂、化妆品、生物肥料等,进一步提高其附加值[5]。从生态效益来看,油茶林及其混交林可有效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固碳释氧、调节小气候,还具有抗氟和吸氯的作用[6-8]。

广西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截至2021年底,森林覆盖率达62.55%),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富集区、森林生态优势区和林业产业集中区[9]。油茶是广西地区主要的经济林树种之一,目前种植面积高达54.9万hm2,年产油茶籽30 万t,居全国第3位。但在油茶林经营过程中病虫害问题频发,且危害程度大,严重影响油茶的品质和产量。笔者分析了广西地区油茶林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旨在为该地区油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广西地区油茶林病虫害特点

1.1 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

广西地区危害油茶林的害虫和病原微生物多样,包括蜡蝉科、叶蝉科、蚜科、蚧科等科的多种害虫,及黑盘孢科、球壳孢科、瘤座孢科、桑寄生科、煤炱科等科的多种病原微生物,对油茶叶片、嫩枝、树干、根系、花朵、果实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1.2 传播途径多样

广西地区油茶林病虫害的传播途径多样,主要可分为自然传播和人为传播两种。其中,自然传播主要是通过风雨、昆虫、鸟类等媒介进行传播,一般可以在短时间内扩散到整个林分,对油茶林的生长造成很大威胁。人为传播主要出现在苗圃育苗和造林地造林阶段,在调运种子、苗木时,因疏忽、检疫不到位等导致染病种子、苗木上的病原微生物和害虫被人为地传播到其他地区,从而造成新的危害。此外,运输疫木进入油茶林也可能导致病虫害的发生。

1.3 发病季节性规律明显

广西地区油茶林的病虫害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是大部分病虫害开始活跃的时期;夏季和初秋为病虫害的高发期,此时正值雨季,林内温度、湿度偏高,极易滋生病虫,尤其是抚育管理较差的林分,林内通风透光性差,林分抗性低,是病虫害的“重灾区”;晚秋病虫害种类有所减少,但仍有如茶树茶二叉蚜等部分病虫害高发;冬季病虫害发生较少。

1.4 纯林发病率高于混交林

首先,混交林的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多种林木协同生长,形成相对复杂且平衡的生态系统,其他树种可起到屏障或延缓扩散的作用,林分的稳定性和抵抗力较强,可有效抵御病虫害的侵袭;而油茶纯林生物多样性匮乏,林分抗性相对脆弱,一旦发生病虫害,很难得到有效控制[10]。其次,在混交林中,部分植物的化感效应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虫害的发生;部分植物可以吸引害虫的天敌,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而在油茶纯林中,由于缺乏这种相互抑制和共生的关系,其病虫害的防御机制相对较弱,病害和虫害发生率也显著高于混交林。最后,混交种植多种植物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促进树木的生长和发育;而油茶纯林对环境的调节能力较差,一旦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发生变化,极易引发病虫害。

2 广西地区油茶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2.1 油茶炭疽病

油茶炭疽病是由胶孢炭疽菌引发的一种病害,对油茶的叶、梢、枝、花、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油茶炭疽病危害叶片时,叶片上会出现红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内生黑点状分生孢子;危害枝干时,枝干上出现不规则形凹陷,部分枝干会出现梭形溃疡,受害枝干木质部呈黑色;危害新梢时,新梢上分布有椭圆形病斑,发病初期病斑为淡红色,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转为黑褐色,内生黑点状分生孢子;危害花蕾时,病斑则呈黑褐色或黄褐色不规则形,内生黑点状分生孢子;危害果实时,发病初期果皮上出现较小的褐色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部分病斑会组合成更大的不规则形病斑,内生黑点状分生孢子。该病最终会造成油茶落叶、枝干枯死、异常落花落果,严重危害油茶的生长发育及油茶果的产量。

广西地区油茶炭疽病在春季平均气温高于17 ℃且湿度较高时即可发病,平均气温高于25 ℃的雨季为高发期。预防该病害的重点是降低林内湿度,减少病原菌的滋生。造林时,初植密度不宜过大;幼龄林适当修剪、整形,成林则适当间伐,增大林内的通风透光性;及时清除枯枝残枝病枝,以降低湿度、减少病原菌滋生,抑制油茶炭疽病的发生。一旦发病,应及时清除病株、落叶、落花、落果,避免病害蔓延,同时可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进行防治,并在未染病的油茶上喷施1%波尔多液预防。

2.2 油茶煤污病

油茶煤污病是由煤炱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油茶叶片。发病初期,油茶叶片正面主脉两侧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色病斑,呈烟尘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增厚,并可蔓延至叶片背面,形成一层黑色烟尘状菌苔。该病害对油茶的危害相对较小,主要影响油茶的光合作用,导致油茶生长缓慢。该病菌主要以同翅目昆虫分泌的蜜露为营养。因此,油茶煤污病发病时常伴有介壳虫类、蚜虫等昆虫为害。

该病害在广西地区多发于海拔300 ~ 600 m的密度过大或阴坡、山窝等湿度较大的林分。防治该病害时应针对介壳虫、蚜虫等进行防治,切断病原菌的养分来源。用50%马拉硫磷1 000倍液涂干处理,可有效防治油茶煤污病。

2.3 油茶软腐病

油茶软腐病是由油茶黑黏座孢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油茶叶片、果实和尚未木质化的幼芽和嫩梢。该病害发生时,叶片上出现黄色圆形病斑,呈水渍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颜色逐渐加深至茶褐色,可形成深浅不同的同心轮纹;病情严重后,染病部位叶肉开始呈水渍状腐烂,最终造成全叶腐烂、脱落。危害果实时,果实表皮开始出现黄色圆形病斑,病斑呈水渍状,并逐渐扩大、转变为土黄色,可能会导致全果腐烂、脱落;部分果实不脱落,逐渐干枯为僵果。危害幼芽和嫩梢时,幼芽和嫩梢在发病初期呈淡黄褐色,并逐渐转为棕褐色,最终导致幼芽和嫩梢干枯、死亡。

该病害在广西地区多发于4—6 月,高发于密林和排水不良等湿度较大的林地。防治油茶软腐病的关键在于合理的抚育管理,一般于每年的5月、7月和9月进行抚育管理。采取松土除草、修剪枝叶、清除病枝病叶病果、疏伐等营林措施可有效减少油茶软腐病的发生,还可以在晴天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进行化学防治。

2.4 油茶半边疯

油茶半边疯是由伏革菌科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是危害油茶树干的毁灭性病害。发病后,染病树干韧皮部腐烂,木质部干枯,染病部位分布有白色膜状菌体(呈石膏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染病部位下陷形成溃疡,导致植株生长衰弱、叶片失绿,并逐渐落叶、落果,发病3~5 a内植株半边或整株枯死。

在广西地区,油茶半边疯发病率相对较低,一般在5%左右,多发于过熟林和萌芽林。防范油茶半边疯需从提高油茶自身的抗病性入手,加强林分抚育,对过熟林适当滴灌营养液,提高老龄油茶抵抗力;及时修剪幼龄林繁密的枝干,改善林内通风条件,合理施磷肥、钾肥,增强幼树树势,减小染病风险。油茶林一旦发生油茶半边疯,应及时择伐染病植株,清除林下落花、落果,防止病原菌扩散。发病较轻时,可用波尔多液涂刷病斑进行防治。

2.5 油茶白绢病

油茶白绢病是由齐整小核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油茶苗木的根茎。油茶白绢病发病初期苗木基部出现暗褐色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呈褐色块状,近地表处出现白色菌丝,并向根部蔓延,引起油茶苗木根部腐烂,导致苗木养分、水分输送被切断,引起苗木生长不良,叶片逐渐失绿、枯萎变黄,最终整株枯死。

该病害在广西地区于6月开始发生,7—8 月为高发期。该病原菌可在土壤内存活,因此应选择未发生过油茶白绢病的地块作为苗圃,并在育苗、造林前用生石灰对土壤进行消毒杀菌处理。一旦发现油茶林感染油茶白绢病,应及时清理感染苗木并用生石灰对土壤进行消毒,或用10%硫酸铜溶液浇灌苗木根茎部进行防治,也可使用木霉菌进行生物防治。

2.6 生理性病害

油茶的生理性病害也很常见,一般由缺水缺肥、肥害、根部积水等引起,大都归因于经营管理不善、立地条件差等,采取针对性措施基本能得到有效缓解或恢复。肥害大多发生在幼苗期的追肥中,施用高氮肥料、施放过近、高温时段施肥及施肥后下较大的雨等,均容易导致油茶发生肥害。因此,应注意施肥时间及施肥方式。

3 广西地区油茶主要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3.1 广西地区油茶主要虫害

广西地区油茶主要虫害大致可分为食叶害虫、蛀干害虫和吸汁害虫3类(见表1)。其中,食叶害虫以植物叶片为食,多为咀嚼式口器;这类害虫会啃食植物的叶片,导致油茶光合作用效率降低、生长受阻、落花、落果,严重时可导致植株死亡。蛀干害虫多以油茶的树干、树皮、根系、果实为食,部分蛀干害虫通过钻蛀虫道越冬;这类害虫会钻蛀树木的组织,破坏树木的结构和功能,导致油茶树干中空,抗风折能力降低,使树木衰弱甚至死亡。吸汁害虫以植物的茎、叶、果实等部位的汁液为食,多为刺吸型口器;这类害虫会吸取植物的汁液,导致植物不同程度受损和营养不良,除了会对油茶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外,还可能传播病原体,对植物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3.2 广西地区油茶主要虫害的防治措施

3.2.1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以诱捕为主,主要包括灯诱、食诱和色诱。受电力供应影响,灯诱多用于苗圃;部分未郁闭、透光性好的林地,也可采用太阳能供电进行灯诱。该方法主要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诱捕并杀灭害虫;在虫害高发季节,于每天18:00—22:30开灯诱虫。食诱法是利用昆虫食性进行诱捕并杀灭害虫,可用自配的“糖醋诱捕液”或商用食诱剂诱捕并杀灭害虫。该方法对地表害虫的诱杀效果较佳。色诱是利用害虫对黄颜色、蓝颜色或红颜色的敏感性诱捕并杀灭害虫,于虫害的高发季节在林内悬挂粘虫板,消灭害虫。食诱主要针对幼虫;灯诱和色诱主要针对害虫成虫,可大幅减少成虫产卵率,降低虫口密度。

3.2.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药剂的毒性杀灭害虫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成本低、见效快、使用方便,但可能存在污染环境和危害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因此,在进行化学防治时应注意化学药剂的用量和用法。同时,长期使用同一种化学农药会导致害虫产生耐药性,因此需注意轮换用药。广西地区常见害虫的化学防治药剂见表2。

3.2.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及生物因素控制害虫虫口密度的方法,主要利用天敌生物、害虫病原微生物、性信息素等防治害虫,防治有效期长、环境负荷小。但引入新物种进入林区前需提前做好评估,避免造成生物入侵;同时还应与化学防治期错开,避免农药危害天敌生物。广西地区常见害虫的生物防治方法见表3。

3.2.4 营林措施

加强营林管理,提高油茶生长质量,增强林木抗性,是做好油茶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石。技术人员应加强巡护和病虫害监测预报,做到早发现早防治。林业部门应培育对病虫害抗性强的油茶品种,并大力推广种植。林农应采取混交、林下套种等造林模式,提高油茶林分抑制病虫害的能力。此外,应保护好油茶林区的冲沟区植被。冲沟区是病虫害天然的隔离带,也是病虫天敌的家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