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区桉树种植技术及管理方法

作者: 韦应强

广西地区桉树种植技术及管理方法0

摘 要:桉树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用途广泛等特点,已成为我国木材供应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研究从造林地选址、造林地清理与整地、造林树种选择和定植4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广西地区桉树的种植技术要点,并从除杂、水肥管理、修枝、间伐、林分更新和病虫害管理6个方面详细总结了桉树的管理方法,旨在为该地区桉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桉树;种植技术;管理方法;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79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4-131-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4.029

0 引言

桉树生长迅速、轮伐期短、木材质地优良、用途广泛、种植面积较大,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速生丰产树种之一[1],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目前,广西地区桉树种植面积达253万hm2,桉树林木蓄积量达1.7亿m3,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2]。然而,目前桉树人工林在培育和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种植方式不科学、遭遇病虫害侵袭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桉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3-4]。因此,进一步研究和优化桉树林的营造技术和管理措施,对提高桉树木材的品质和产量、实现桉树种植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5]。笔者系统地阐述了广西地区桉树的种植技术要点,并详细总结了其管理方法,旨在为该地区桉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桉树种植技术

1.1 造林地选址

造林地的选址需综合考量光照、土壤、地形等多方面因素,以实现桉树高产、高效、高质[6]。首先,桉树是喜光、好湿树种,应选择向阳面山地或丘陵地为造林地;同时造林地以坡度25°以内的缓坡为宜,坡度过大会加速水土流失,而坡度过小的低洼地湿度大、易积水,不利于桉树生长。其次,需考察土质情况,选择土层较厚、疏松、排水良好、通气性好、保肥性强的地块种植(有助于桉树根系生长)。此外,选址时尽量选择交通便利区域,以方便造林和运材。桉树造林地立地条件分级标准见表1。

1.2 造林地清理与整地

采用人工或机械化方式将造林地内的所有杂草、灌木及藤本植物全部清除,防止其与桉树争夺水分、养分和空间。对于草本植物,要从根部除去;对于藤本植物,还要切断其气生根。清理的杂、灌、草及采伐剩余物通过带状堆积的方式还林。造林地清理后,根据造林地的地形地貌特征,选择合适的整地方式。

全垦整地适用于地形平坦、土层深厚的地带。采用机械翻耕(翻耕深度为45 cm),全面打碎土壤,混合均匀,以提高土壤疏松度,增强保水保肥能力;然后挖大穴,穴规格为80 cm(穴底60 cm) ×80 cm(穴底60 cm)×45 cm。带状整地适用于土层较浅或缓坡地,整地带宽为2~3 m,深度为45 cm;然后挖大穴,穴规格为80 cm(穴底60 cm)× 80 cm(穴底60 cm) × 45 cm。在坡较陡的地块进行带状整地时,可沿等高线人工开垦林带,带宽为60 ~ 80 cm,开垦深度为35 cm;然后开设种植穴,穴规格为40 cm×40 cm×45 cm。穴状整地适用于坡度较大、不宜进行带状整地的山区,采用人工开挖种植穴,穴规格为50 cm×40 cm×30 cm。整地后,在种植穴内施入500 g桉树专用肥(总养分含量25%~28%)作为基肥。

1.3 造林树种选择

广西地区常用的桉树造林树种主要包括尾巨桉、巨尾桉、尾叶桉、尾赤桉、尾细桉、巨桉、赤桉、大花序桉等。营造混交林时,可用杉木、红锥、马尾松、大叶栎等经济、生态树种混交。

1.4 定植

选择健壮、无病虫害、根系发达的苗木进行定植,苗木应为经省级以上林木品种审(认)定委员会审(认)定公布的良种苗木。于春季3—5月进行定植,定植时避开高温和干旱时节,尽量选在雨天进行。定植时,采用“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方式将苗木定植在种植穴内。定植密度根据培育目标而定(见表2)。营造混交林时,坡度15°以下的采用块状混交,保持桉树与伴生树种交错区行间距为5 ~ 6 m;坡度15°以上的采用垂直等高线的带状混交,保持桉树与伴生树种交错区行间距为5 ~ 6 m。定植后30 d内补植一次,保证林木成活率在95%以上。

2 桉树管理方法

2.1 除杂

为保证桉树健康生长,提高桉树的生长速度和质量,需对桉树林进行除杂。除杂有助于减少资源的竞争,改善桉树林内的环境条件(如光照、空气和土壤水分等),从而促进桉树的生长和发育。造林后90 d进行第1次除杂,采用人工或喷施除草剂等方式清理桉树林内生长的杂草、杂木和其他无益植物,控制杂灌杂草高度在10 cm以下;年内再根据杂灌杂草的生长情况,进行第2次除杂。2年生和3年生桉树林于3—5月进行除杂;3年生以上的桉树林需根据杂灌杂草的生长情况,每隔1 ~ 3年以树木为圆心,清除桉树周边半径50 ~ 60 cm范围内的所有杂灌杂草。

2.2 水肥管理

桉树对水肥需求量大,需要进行科学追肥和灌溉,以促进树木生长。造林前3年,应根据土壤墒情进行灌溉或排水。定植后90 d进行第1次追肥,施用桉树专用肥(总养分含量30%~ 35%),每株施肥量为500 ~ 750 g;次年追肥,追肥量与第1年相同;造林后第3年追肥量改为500 ~ 1 000 g/株。施肥采用沟施法,即在树盘上方或左右两侧挖掘25 ~ 30 cm深的施肥沟进行施肥。同时,定期测定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以减少桉树生理性病害的发生。

2.3 修枝

造林后2~4年,桉树进入速生期,为避免维管组织发育不全、枝条过密等问题,需及时进行修枝。修枝时,在每棵树上保留2 ~ 4个生长状态最好的主枝,作为树木骨架;保留的主枝要有良好的光照条件,无病虫害,分布接近均匀。同时,需考量主枝与树干的夹角,一般为45°~90°。除保留主枝外,对其他不良枝条进行清理,主要包括交叉枝、病虫枝、枯死枝、弱势枝等,以提高林木抗逆性,减少病害传染风险,优化整体生长环境。修枝时用修枝剪、锯等,不可直接用手掰枝,避免撕扯树皮;应采用平切与斜切相结合的方式修枝,以减少树液流失,有利于抵御病害侵入。修枝后,要及时对伤口进行炭化处理或涂抹杀菌剂等,避免病虫害侵袭;同时补充水肥,减缓修枝造成的营养流失。3 ~ 5 d后再次检查,若发现病害应及时治疗。

2.4 间伐

于造林后4 ~ 9年的秋、冬季进行间伐,以调节林分密度,优化资源分配。在间伐过程中,优先保留生长状况良好、树干笔直、树冠丰满的优良树木,重点伐除存在生长缓慢、病虫害严重、材质差、主干弯曲分杈等问题的劣质树木,以达到提高整体林分质量的目的。培育中、大径材林时,一般进行2次间伐,分别于造林后4 ~ 5年和8 ~ 9年进行,每次间伐强度为30%,伐后郁闭度控制在0.6即可。对采伐后的树皮、枝条、树叶等剩余物进行还林处理,短期内难以降解的枯落物应运出伐区,以免滋生病虫。

2.5 林分更新

林相整齐、林下土壤肥沃、伐根萌芽率在90%以上的中、大径材桉树林可萌芽更新2 ~ 3代,林相参差不齐、林分长势差的桉树林则需要重新植苗更新。植苗更新时,可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处理伐根,控制或扼杀萌芽。

2.6 病虫害管理

2.6.1 常见病害

2.6.1.1 桉树枯萎病

桉树枯萎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原菌为黄萎轮枝孢。该病原菌为土壤习居菌,危害时会感染桉树的根系,在根际土壤中形成菌丝,然后逐渐沿导管向上蔓延,堵塞导管,分泌毒素,导致植株枯萎。受感染的桉树会出现叶片萎蔫、枯黄、树冠郁闭等症状,部分桉树的根部和木质部会出现褐变、软化和溃烂等现象。病株树皮脱落后会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可通过土壤、昆虫或其他动物传播。该病原菌多通过根系接触感染,也可以通过种子、嫁接、机械伤口、害虫等途径感染。

2.6.1.2 桉树青枯病

桉树青枯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严重土传性病害,主要病原菌为青枯极毛杆菌。该病原菌多存在于排水不良的潮湿土壤或植物残体中,可通过根系直接接触感染桉树苗木。桉树青枯病可分为急性型青枯病和慢性型青枯病。对于急性型青枯病,病原菌侵入后会在植株组织中快速生长和繁殖,其产生的次生感染分生孢子和菌丝可进一步阻塞植株组织导管,影响水分运输,导致病株叶片迅速脱水萎蔫,挂在枝条上不脱落,呈青枯状,严重时可在短期内导致桉树苗木大面积死亡。对于慢性型青枯病,感染植株会逐渐出现整体发育不良、根系烂软、茎基部坏死、树皮开裂、老瘤化、叶片变黄变小、枝梢枯萎等典型症状,严重时苗木整株枯死。

2.6.1.3 桉树焦枯病

桉树焦枯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原菌为帚梗柱孢属真菌。该病原菌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受感染的桉树叶片、嫩枝都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这些孢子随风飘散到其他健康桉树上,感染其他植株。桉树发生焦枯病后,叶片表面出现红褐色水渍状小斑点,后期斑点扩大且呈灰褐色,呈烫伤、焦枯状,快速脱落。感染严重时,病原菌还会从叶片传染到叶柄和嫩枝,导致植株整体枯死。该病害主要发生在温暖多雨的季节,尤其在夏、秋两季高温多雨环境下易发生。桉树幼苗和1 ~ 2年生幼树受害最为严重。该病原菌还会以菌核或菌丝体的形式在土壤中过冬造成连年感染。

2.6.1.4 桉树枝枯病

桉树枝枯病的病原体主要有3种真菌,分别为可可毛色二孢菌、新壳梭孢和拟隐孢壳菌。病原菌主要通过风雨传播,也可通过受感染的桉树碎屑向健康树传播。桉树患病后,在感染初期,嫩叶开始弯曲、畸形、扭曲枯死;嫩梢变褐、萎缩、弯曲和枯萎,生长受限,枝条皮孔增粗、肿胀、开裂、溃疡状坏死,严重影响桉树长势。该病害多发生在温暖潮湿的季节,尤其在夏、秋两季高温多雨环境下易发生,桉树抵抗力较弱时更易感染。

2.6.2 常见虫害

2.6.2.1 桉树尺蠖

桉树尺蠖是一种食叶昆虫,属于鳞翅目尺蛾科。雌虫多产卵于树干上翘起的树皮下、丛枝间、叶背或土隙中,幼虫以桉树嫩叶或新生芽为食,严重时整株光秃,片叶不留,严重影响桉树的正常生长。

2.6.2.2 金龟子类

金龟子类害虫主要以幼虫(蛴螬)危害。在金龟子科中,危害桉树的类群主要是植食性金龟子,会啃食桉树苗木的根、茎,导致桉树生长不良、畸形甚至死亡。在部分桉树林中,蛴螬还会取食桉树种子,严重影响桉树种子发芽率。

2.6.2.3 白蚁

常见的白蚁有黑翅土白蚁、家白蚁等,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广西地区桉树受白蚁危害极其严重。白蚁会蛀食土壤中的桉树根系,并直接侵入树干,导致被害树木生长衰弱甚至死亡。

2.6.3 防治措施

首先,加强病虫害监测。广西地区应建立桉树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定期开展病虫害调查,掌握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危害情况,为及时高效防治提供依据。运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病虫害大范围、高效监测。其次,选育抗病虫害新品种。林业机构可通过杂交育种等手段,选育出对青枯病、枝枯病等主要病害,以及桉树尺蠖、白蚁、蛴螬等主要虫害具有抗性的桉树新品种。种植这些抗病虫害品种,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对桉树的危害。再次,加强林分管理。林业人员应及时补充土壤养分,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桉树抗逆性;控制林分密度,定期修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滋生;尽量营造混交林,以增加种间竞争,降低病虫害风险。最后,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物理防治时,可以使用黄板诱杀、电子捕虫器捕杀、光照诱捕等手段,对成虫、若虫均有效,能减少虫口数量。对于曾有病虫害发生的造林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炼山造林的方法消灭土壤中和林内的病原菌及虫卵。进行化学防治时,应使用高效、低残留、低毒农药,轮换使用不同类型、不同作用方式的农药,避免病虫产生抗药性;应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说明,注重用量、次数和安全间隔期,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桉树常见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方法见表3。在进行生物防治时,可引入寄生蜂等天敌,减少害虫种群数量;也可施用植物源农药、病原体等抑制病原菌或害虫。桉树常见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法见表4。

3 展望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对木材及生态需求的增加,桉树已成为我国木材供应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然而,桉树种植技术及管理方法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研究人员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①进一步研究桉树的生物学特性,优化种植技术,提高桉树生长速度和木材产量。②桉树种植会引起土壤板结、水源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应集中研究如何降低桉树种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索与其他树种混交种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服务等相结合的种植模式,以实现桉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③研究桉树种植机械化与桉树管理自动化技术,加强对桉树种植机械化设备的推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桉树种植管理的智能化与精准化,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加强对桉树木材加工技术的研究,提高废木利用率,同时加强对桉叶油、生物质能等桉树非木质资源的利用研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参考文献:

[1]谢雨瑶,李鹏,颜培栋,等.桉树混交林生长特性及林下植物多样性分析[J].广西林业科学,2023,52(2):153-159.

[2]刘武平.广西桉树种植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2(12):79-80.

[3]黄国勤,赵其国.广西桉树种植的历史、现状、生态问题及应对策略[J].生态学报,2014, 34(18):5142-5152.

[4]凤鸿丽.广西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林副特产,2022(5): 92-94.

[5]HUTAPEA F J, WESTON C J, MENDHAM D, et al.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Eucalyptus pellita plantations: a review[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23, 537: 120941.

[6]李振兴.植树造林与病害防治措施研究[J].河南农业,2023(26):28-30.

作者简介:韦应强(1970—),男,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森林资源培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