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与破解路径
作者: 苑浩畅 姚楠 伊佳磊 刘伟 王亚荣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也日益加剧,农村空巢家庭日渐增多、收入不稳定、养老支出增加、养老观念淡薄等养老问题亟待解决。笔者采用实地考察、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河北省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当前农村养老生活状况进行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对养老服务体系、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及精神文化生活等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以期推动河北省农村养老健康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养老;养老收入;养老消费;养老方式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5-14-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5.003
0 引言
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极其突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有1/3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且在农村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8.70%。特别是,65岁及以上人口占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72.2%,高龄老年人口比重较高。2011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确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架构。2022年,《“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使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好的养老服务,通过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村(社区)下沉,实现社员(村民)就近养老,强化社区养老。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村养老服务的精准化。因此,要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情况和养老状况全面了解识别,并根据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来制定出合适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
目前,已有的对农村养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养老需求、供给、影响因素、养老模式等方面,对农村养老需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疗养老、精神慰藉等方面。在对养老服务需求进行分析时发现,农村老年人对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等服务的需求较高,但因老年人身体状况、观念意识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1-2],且不同地区老年人对医疗、生活照料等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在大多数研究中,生活照料和医疗保健是目前农村老年人最为迫切的需求,影响老年人意愿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因素[3]。在所有养老模式中,农村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目前,农村养老模式由同一性向差异化方向转变,而面对养老需求的差异性,需要多主体为农村养老提供助力,从而保障老年人权益[4]。农村养老虽以家庭养老为主,但仍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等主体的参与和协作。在农村养老服务中,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资金和制度保障不足等问题[5]。因此,政府、村组织要在农村养老事业发展中发挥出更大作用。政府通过整合多方供给主体,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等,建立具有活力的多元供给共同体,从而提高要素保障的效率,并提升农村养老的服务质量[6]。此外,不同地区的农村养老保障存在很大差异。其中,养老保险、代际支持等方式对农村老年人消费的影响较为突出。同时,养老保险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效应存在异质性特征[7]。现有研究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农村的养老需求,但农村养老不仅关系到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消费、观念等,还与子女代际的经济支持、目前的养老资源供应等都有很大关系。
1 调研区域与方法
笔者采用实地考察、座谈交流、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征求意见等方式,对河北省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养老方式等进行专项调研。其中,实地调研涵盖河北省所有省辖市、2个省管县(辛集和定州)及雄安新区。共收回有效问卷260份,占总问卷(300份)的86.7%,占收回问卷(279份)的93.2%。通过系统调研能详细了解河北省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养老供需意愿等,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 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养老生活基本情况
河北省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北省常住人口为7 461万人,农村人口为2 979万人(占总人口的39.93%),比全国农村人口占比高出3.8个百分点。河北省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有729万人,占河北省60岁及以上总人口的49.2%,占河北省农村总人口的24.47%。其中,河北省农村65岁及以上人口有516.6万人,占河北省65岁及以上总人口的49.72%。因此,河北省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有一半左右都居住在农村,但农村的整体养老环境与城镇有着很大差别。且随着人口的流动,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还会进一步加深。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程度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仍在继续加深,已接近深度老龄化标准。
2.1 收入低,支出偏高
从收入来看,河北省农村养老主要靠退休金(养老保险金)、多年积蓄和子女赡养。2022年,农村家庭年收入在5 000元以下、5 000~10 000元的占比分别为32.31%、24.23%,即年收入在10 000元以下的家庭占农村家庭总数的50%以上;而农村家庭收入在10 000~15 000元、15 000~20 000元的占比分别为16.92%、9.23%(总共不到1/3),年收入在20 000元以上的家庭占比仅为17.31%。由此可知,大多数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普遍偏低。从家庭支出来看,主要支出项目有日常生活支出和医疗费用支出,只有少量支出用于农业投入、抚养晚辈、人情和出游。在每月生活开支中,100元以下、100~500元分别占比7.69%、26.15%,500~1 500元、1 500~3 000元、3 000~5 000元、5 000元以上的占比分别为41.54%、18.85%、3.85%、1.92%。对比收入与支出可知,河北省农村老年人的支出较高。
2.2 农村“空巢”老人较多
随着人口流动,留守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在走访调查中,独居的老年人占比为17.69%,主要是不习惯城镇生活,所以没跟子女一起生活;和配偶居住的老年人占比为53.85%,这是因为河北省农村老年人一般不愿麻烦子女;与子女同住或与孙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占比为26.92%;因子女外出而与未成年孙辈一起住的老年人占比为0.38%;在社会养老机构中居住的老年人占比为1.15%;有其他人陪伴居住的老年人占比不到1/3。
随着老年人的年龄增长,“空巢”现象也日趋严重。在此次调查中,在老伴已过世的77位老年人中,独居的占比为42.86%,与子女或成年孙辈一起住的老年人占比为51.95%。
2.3 精神赡养成为关键诉求,更倾向居家养老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主要有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紧急救助、休闲娱乐活动、心理护理等。调查显示,农村老年人更希望在感情上得到家人关爱。虽然网络越来越发达,但老年人仍希望得到家人陪伴。在老年人需要的养老服务内容调查中,选择子女陪伴的占比最高(79.23%),其次是聊天解闷、文娱活动、文化培训等。在养老方式选择中,88.08%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选择跟随子女到外地养老、请保姆、社区服务、老人院的老年人占比分别为5.00%、1.15%、1.15%、3.08%。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服务更加注重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也在发生转变。随着农村老人养老需求的转变,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业也开始增设精神慰藉方面的服务。随着养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养老服务供给应具有更高的综合性、专业性、针对性等,从而为老年人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2.4 子女普遍较多,赡养老人支出占比不高
在此次调查问卷中,有1个子女的老年人占比为12.32%,有2个及以上子女的老年人占比为87.68%,无子女的老年人占比为3.46%。农村老年人普遍子女较多,无子女的老年人较少。
农村老年人子女的家庭年收入为1万~5万元、5万~10万元的占比分别为33.85%、36.92%,即年收入在10万以下的占比在2/3以上。农村老年人子女的家庭年收入为10万~20万元、20万~30万元的占比分别为16.92%、6.54%,而30万元以上的占比仅为3.08%。子女赡养是农村老年人收入来源之一,而每年子女赡养老年人费用在5 000元以下的占比为77.3%,在5 000~10 000元、10 000元以上的占比分别为11.15%、8.85%,即每年子女提供的赡养费用在5 000以上占比仅为20%。往往农村子女的收入越高,对老年人养老生活的投入也越高。
3 河北省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村老年人经济收入不高
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万元。河北省农村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收入来源相对较少,主要靠劳动收入、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金等来实现养老。河北省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收入以劳动收入和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为主,二者的占比为79.4%。在此次调查中,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有退休金、多年积蓄和子女赡养等。其中,来自子女赡养的占比为46.54%,且家庭收入在10 000元以下的占比为56.54%。部分地区重幼轻老的观念比较严重,导致大部分资金用于子女结婚买房、后代教育等,每月生活开支在500元以上的老年人占比为66.16%,。
3.2 医疗费用支出较高,老年人生病主要靠子女照料
在医疗方面,老年人每年支出100~500元、500~1 000元的占比分别为12.31%、25.38%,1 000~3 000元、3 000~5 000元、5 000元以上的占比分别为29.62%、19.23%、13.47%。对比经济收入与支出,其医疗费用支出较高。
在老年人生病时,多选择老伴和子女来照料,而选择亲戚、护工等人员的较少。其中,选择老伴照顾的占比为35.2%,选择女子照顾的占比为48.35%,老年人自己照顾自己的占比为10.6%,其他占比为5.85%。
通过走访发现,农村老年人普遍认为治疗疾病的费用较高,不愿在治疗过程中继续增加负担,只有在子女确实没有时间或老伴实在不能照料的情况下,才会请护工或寻求其他人进行照料。
3.3 养老观念淡薄,存在重幼轻老观念
河北省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识不强,且对养老内容和未来规划都不明确。农村老年人认为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且大多数农村老年人的观念陈旧,不太关注医疗卫生,平时不太注重锻炼身体,更不注重饮食营养。目前,河北省农村老年人以与子女或孙辈一起生活为主,不主动谋求更好的养老条件。如巨鹿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口占比较高,村中留守人员基本为老人和小孩,且当地7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多不接受居家养老服务,更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对某村委组建的大食堂,很多老年人因观念陈旧而不愿意去就餐。此外,人们重幼轻老的观念比较严重,村民都怕自己的子孙输在起跑线上,认为再穷不能穷孩子,对子孙的教育和生活费用支出较高。
3.4 日常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较为单调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会帮忙带孩子、做家务和从事农业活动。在对社区或村庄文体设施满意度调查中,选择满意、基本满意的占比分别为29.62%、53.08%,选择不太满意、不满意的占比分别为13.46%、3.85%。虽然人们对社区或村庄所提供的设施的满意度较高,但文化娱乐活动较为单调。60%以上的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主要为看电视、听广播、刷手机视频、串门和朋友聊天,参加广场舞、老年人模特大赛、诗歌朗诵等娱乐活动的老年人占比为16.92%,而参加老年大学学习、外出旅游的占比却十分低。通过走访发现,老年人期望多举办广场舞、老年人模特大赛、诗歌朗颂、棋艺比赛等娱乐活动。
4 促进河北省农村养老生活健康发展建议
4.1 增加收入渠道,稳定农村老人收入
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应向老年人倾斜,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老年人,应提供就近务工的机会。政府有关部门应将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农村,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老年人进行再培训,助其实现再就业。对从事农业的农村老年人,应积极对其进行技能培训,提高机械的使用率,进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农产品品质。基层政府应积极引导村中大户带领老年人学习新技术,使其发挥辐射效应,从而实现共同致富。村干部应多多走访,时刻关注农村老年人的生计问题,宣传敬老、爱老的美好品德,倡导家庭资金向老年人倾斜。总之,应多途径增加农村老年人收入,为农村老人幸福养老提供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