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的丰富内涵及践行策略
作者: 李铜山 张阁阁摘 要: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应该是中国化的、安全的、顺直的、宽阔的、发展的、高水平的、双循环的,不应该是外国化的、危险的、弯曲的、狭窄的、固化的、低水平的、单循环的。要走顺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就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五项原则”,实施“两藏战略”,讲求“三量齐增”,兼顾“三方利益”,保证“三链安全”,健全“五大机制”。
关键词: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丰富内涵;践行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5-18-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5.004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举措办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此后,国内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的研究日益增多,尤其在对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内涵的理解和解释方面。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要同时体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三者的含义,是“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寓意的完美组合,不仅内涵极其丰富,而且要自觉践行于粮食安全实践中。
1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的丰富内涵
1.1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应该是中国化的,不应该是外国化的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应该是中国背景下的本土化发展之路,不应该是国外背景下的被同化的发展之路。基于国情、农情和粮情,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把“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作为一种战略思维[1],解决本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绝不依赖他国或他人,保持战略主动性,走好本土化发展之路。
多年来,党中央连续推出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和措施,来提高粮食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事实证明,我国已经克服了耕地数量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水平不高、比较效益低、进口风险大等困难,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据统计,2022年我国粮食总消费量83 661.77万t,包括国内粮食产量68 652.77万t、进口粮食14 687.00万t、出口粮食322.00万t,粮食对外依存度依然较低。
1.2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应该是安全的,不应该是危险的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应该是不受威胁、没有危险之路,不应该是造成损害、死亡或失败之路。1949年以来,我国一直把粮食安全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将粮食安全摆在首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已经做好了风险管控,从而保障了粮食安全供给。
从国内来看,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态势下,粮食产量稳定面临一定的挑战。目前,我国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以此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旱涝保收面积,规避多重风险,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从国际来看,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全球粮食供给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加,国际环境对粮食安全的限制越来越多。我国积极践行自由贸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管理,在全球粮食安全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不仅为促进世界粮食事业健康发展、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粮食领域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开放模式,在粮食安全问题上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道路。
1.3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应该是顺直的,不应该是弯曲的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应该是路途顺、道路直之路,不应该是弯弯曲曲、不顺不直之路。1949年以来,我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以薄弱的农业基础和经济条件,经过持续努力,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粮食安全程度逐步提高。
1.3.1 粮食总产量连上新台阶
194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11 318.40万t, 1979年增长到33 211.50万t,2009年增长到53 940.86万t,2022年增长到68 652.77万t。近些年,粮食产量在持续增加。
1.3.2 粮食单产显著提高
1950年我国每公顷粮食平均产量为1 154.91 kg,1980年增长到2 734.31 kg,2010年增长到4 973.58 kg,2022年增长到5 801.70 kg。近些年,每公顷粮食平均产量一直在创历史新高,而且高于世界每公顷粮食平均产量。
1.3.3 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1949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为208.90 kg, 1979年增长到342.74 kg,2009年增长到405.19 kg,2022年增长到486.15 kg。近些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一直在创历史新高,而且高于国际公认的400 kg的粮食安全线。
1.4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应该是宽阔的,不应该是狭窄的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应该是宽敞、开阔之路,不应该是狭窄之路。
从思想认知上看,1949年后,全国各地每年狠抓完善基础设施、加强育种育苗、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集成化技术等工作,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2]。
从高层决策上看,2015年我国提出将马铃薯作为主粮,使马铃薯成为稻米、小麦、玉米外的又一主粮,使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又“宽敞”了一些。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倡导践行“大食物观”“大农业观”“大粮食观”,无论是主粮或是辅粮,无论是细粮或是粗粮,无论是夏粮或是秋粮,凡是能够保障粮食安全尤其是口粮安全的粮食作物,都已经被纳入保障粮食安全战略底线的范围。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四大主粮合计产量由2015年的62 224.57万t增长到2022年的64 129.94万t。我国人均主粮占有量由2015年的449.84 kg增长到2022年的454.26 kg;2022年,我国人均主粮占有量超人均粮食占有量的93%。无论是从四大主粮合计产量来看,还是从人均主粮占有量来看,我国的粮食安全均得到了有力保障。
1.5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应该是发展的,不应该是固化的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应该是不断更新的进步变化之路,不应该是固定的难以变化之路。
从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内涵来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粮食供应紧张,提升粮食产量成为这一时期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后,由于我国粮食供应日益充裕,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在注重产量的同时兼顾了品质和效益;21世纪以来,保障粮食安全的内涵不断拓宽,更加注重食品安全、营养和均衡。
从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适时变化来看,1996年国务院发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明确表示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提出了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在粮食流通中逐渐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并利用市场机制对粮食价格进行调节;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在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强调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力求通过足量耕地产出足够数量和优质的粮食;2013年粮食安全首次被提至“国家战略”的高度[3],在严格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的同时,积极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1.6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应该是高水平的,不应该是低水平的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应该是具有先进风格、领先性质之路,不应该是具有后进风格、落后性质之路。近些年来,尤其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以来,我国牢牢把握新时代粮食安全所具有的全产业、多尺度、精准化、多维度、多因素等特征,扎扎实实地践行了多视角的粮食安全观、广要求的粮食安全观等新时代粮食安全观,使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逐步朝着高水平方向发展,走出了具有先进风格、领先性质之路。
从多视角的粮食安全观来看,中国新时代粮食安全不再是单一的“吃得饱”的数量安全观,变成了由数量、结构、生态、质量等安全要素构成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架构的广义粮食安全观。在数量安全方面,注重从“粮食”聚焦“口粮”,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在结构安全方面,注重以“市场主导+政府补贴”方式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确保不断优化;在生态安全方面,注重从“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高污染”的集约农业转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现代生态农业,实现了持续发展和绿色生产;在质量安全方面,注重以“吃得健康,吃得放心”为目标,不断完善粮食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和粮食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监管体系[5]。
从广要求的粮食安全观来看,中国确立了“营养、绿色、多元、开放”的新时代粮食安全观。在营养方面,倡导不仅需要吃饱,更多的是需要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营养;在绿色方面,倡导粮食生产与消费同样要遵循绿色发展的要求,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全面提升粮食质量和粮食安全水平;在多元方面,倡导粮食安全体系的构建既需要多方面考量,也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6],而不能仅仅依赖粮农;在开放方面,倡导政策规导和市场适度放开,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中充分利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
1.7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应该是双循环的,不应该是单循环的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应该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之路,不应该是国内单一循环之路。
鉴于已经形成了每年玉米、大豆产量和消费量之间的差距分别达到1 500万t、1亿t的产消格局,我国已经将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很好地结合起来。党中央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7]。
我国进口粮食总金额呈现出波动增长的态势。2020年至2023年,我国进口粮食总金额分别为508亿美元、748亿美元、826亿美元、805亿美元,呈现出“增—增—减”的趋势。我国没有仅仅依靠进口、依靠国内单循环来保障粮食安全,而是采取依靠自产加进口、依靠双循环来保障粮食安全,走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之路。
2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的践行策略
2.1 持之以恒地坚持“五项原则”
持之以恒地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以我为主原则、“两手”调节原则、科技兴粮原则、国外补充原则,这是走顺和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的客观要求。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吃饱吃好问题作为“最大之事”,把保粮食安全、保民生必需作为头等大事;坚持以我为主原则,把粮食丰产、粮供丰足、口粮安全、谷物自给、粮市稳定作为必须完成的分内之事,主要立足于国内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坚持“两手”调节原则,充分放手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适时适度运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坚持科技兴粮原则,追求粮食科技的连续新突破,持续提高粮食产业经济的科技贡献率;坚持国外补充原则,盯紧国内粮食市场的同时不忽视国外粮食市场,运用国内粮食资源的同时不忽视国外粮食资源。以上“五项原则”虽然权重未必相同,但绝对不能有所舍弃。
2.2 持之以恒地实施“两藏战略”
持之以恒地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藏粮于技战略,这是走顺和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的基石支撑[8]。就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而言,要在运用“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好耕地红线的基础上,通过过硬实招、压实责任、夯实高标准农田、强化激励和惩戒等方略,把耕地尤其是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好、改良好、治理好、利用好,确保粮食产能提升和粮食安全底线牢固。就实施藏粮于技战略而言,要通过体制改革和创新,把“科技兴粮”落到实处,无论是在品种上还是在技术上,都要能够真正做到研发一批、储藏一批、推广一批,无论是粮食产前、产中还是产后,所有环节都要实现科技上的完全对接和完美融合。“两藏战略”虽然在有些地方分开部署,但绝对不能“两张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