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淙祥现代农业合作社创新实践对保障粮食安全的启示

作者: 杨雪 王秀平

摘 要:目前,粮食安全正面临着生产能力提升遭遇瓶颈和生产积极性下降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解决“谁来种粮”“怎么种粮”等问题。笔者采用实证调研、跟踪访谈等方式,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徐淙祥现代农业合作社进行调查,发现该合作社在应用“五化一体”生产模式后,可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提供实践参考,也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关键词:徐淙祥现代农业合作社;创新实践;粮食安全;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5-26-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5.006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但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2022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肯定徐淙祥在农业增产增收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勉励其带动更多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2022—2024年,笔者所在团队对徐淙祥现代农业合作社发展创新情况进行了30余次的实地调研与跟踪访谈,发现该合作社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引领,坚持采用“五化一体”生产经营模式,不仅在农业生产上取得显著成绩,还在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助力粮食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样本。笔者以在保障粮食安全时面临的风险挑战为导向,结合徐淙祥现代农业合作社的创新实践,总结出对保障粮食安全有效的经验启示,为新时代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1 保障粮食安全的意义

1.1 民以食为天

粮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对其的需求是刚性且稳定的。因此,粮食市场很难实现稳定的供求平衡。此外,粮价上涨会导致粮油、养殖等用粮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必然会引发猪肉、食用油等产品的价格上涨[1]。此时,需要政府进行有效干预,平衡市场流通的粮食数量与粮价,使经济实现稳定发展。

1.2 国有粮才安

历史反复证明,粮食匮乏极易导致社会矛盾表面化、集结化和尖锐化[2]。

当新冠病毒感染席卷全球时,多国经济社会稳定受到重大冲击,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的稳定供给功不可没。

目前,美国 ADM、邦吉、嘉吉和法国路易达孚四大国际粮商垄断了全球近80%的粮食贸易量,主导着国际粮食定价权[3]。而一旦国际粮商资本渗透到一个国家粮食生产、销售等环节,粮食自主权将旁落他手,国家安全也会受到威胁。因此,粮食成为国家参与国际政治博弈的重要资本,需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 保障粮食安全中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2.1 粮食生产能力提升遭遇瓶颈

一是耕地资源和种子资源受限。2009年至今,全国总耕地面积减少了约7 733 333 hm2[4]。当耕地资源受限,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成为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关键,且其核心在“种子”。目前,我国和世界种子强国在高品质、高附加值种子的自给率上存在差距,部分种子依赖进口,且价格昂贵,这极易导致农业发展陷入两难的境地,风险极高。

二是规模化经营不足。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的比例在98%以上,户均经营规模约为0.52 hm2。过小的生产经营规模导致土地产出率降低,农民难以通过种粮来获得较高收入。

2.2 粮食生产积极性下降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农民对种粮的积极性下降将会给粮食安全带来较大的风险和隐患[5]。一是农民收益被压缩。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现象使农民种粮收益被压缩。二是种粮比较效益的持续降低。农民种粮与打工的收入比由2005年的1∶5下降至2018年的1∶10以上[2]。种粮比较效益的持续降低,导致年轻人的种粮意愿低,而种粮意愿强的以老人居多,但因其受教育水平低,导致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受限。

综上所述,迫切需要解决“谁来种粮”“怎么种好粮”的问题,从而保障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考察时提出,发展农业现代化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而徐淙祥现代农业合作社是积极发挥规模经营优势、实现高产促农的先进实践样本。

3 徐淙祥现代农业合作社的创新实践

徐淙祥现代农业合作社的种植面积达233.33 hm2,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合作社固定资产为370万元,有大型农业机械10台,一幢面积共1 500 m2的农业科技大楼。合作社共打造了面积为82 hm2的现代农业示范田,坚持良种繁育+绿色模式攻关+科研院校合作,于2014年8月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

3.1 坚持人才引领与科技支撑

3.1.1 坚持以高素质农民为引领

带头人素质能力高低是合作社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徐淙祥作为合作社带头人,50年来先后荣获12项国家级称号,连续3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并荣获“中国十佳农民”称号,被聘任为安徽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生态食材联盟副会长和中国大豆产业协会理事。自2011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著名小麦专家李振声院士、中国工程院著名大豆专家盖钧镒院士等先后深入徐淙祥农业创新示范田进行观摩考察,并给予指导意见;徐淙祥与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承富、乔玉强等开展深度合作,承担国家及省、市、县农业科技攻关协作试验示范项目,每年都有主持或参与研制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审定后在安徽省及黄淮地区进行推广应用。合作社新任理事长徐旭东带领10多名年轻新农人开展种植技术创新、良种繁育与农产品深加工,先后荣获“安徽省种子管理先进个人”“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

3.1.2 坚持“良种配良法”

一方面,合作社通过自主选育和引进新品种,先后培育出“太丰8号”“太丰3号”小麦新品种,最高单产为818.52 kg。合作社研制的“太丰6号”大豆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节水等特点,并于2014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安徽省推广种植[5]。另一方面,加强良技良法的配套是服务好“一粒种子”的关键环节,徐淙祥与安徽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乔玉强、黄志平、李杰坤等进行合作,开展农技创新试验,总结出小麦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栽培技术,即小麦60首谚语绿色栽培法、20项关键技术栽培法和农时季节栽培法[6]。其中,玉米绿色增效技术、大豆绿色高产技术先后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和省、市、县科技进步奖。

此外,合作社还与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土肥所、玉米室等院所进行深度合作,并在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丰乐集团、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提供的技术基础上,主攻土壤肥力提升、玉米等作物育种增产,开展氮肥高效新品种筛选与示范、高产高效新型肥料筛选与示范、砂姜黑土地肥力提升等专题技术研究。合作社充分发挥科技在稳粮增粮中的作用,使农业增长动力由依赖农资消耗向依赖科技方向转变。

3.2 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

3.2.1 创新“五化一体”的生产经营模式

合作社因千亩连片种植,实现耕种收机械化,种植生产的小麦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粮食生产要严格按种植技术标准,生产流程清晰,记录可追溯。合作社将培育的良种以高出市场价15%的价格,订单式销售给王杰种业公司;商品粮优质麦以高出市场价3%~5%的价格与三泰面粉厂签订长期供销合同[6],综合增加产值为300元/667 m2。合作开创了生产规模化、销售订单化、产品品牌化、技术标准化、管理科学化(即“五化一体”)的生产经营模式[7],极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3.2.2 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徐淙祥现代农业合作社与附近村民签订绿色农业科技承包合同,由合作社提供种植管理技术,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不可抗力因素除外),当小麦产量少于500 kg/667 m2、大豆产量少于150 kg/667 m2时,少收部分由合作社全赔;如果超过这个产量,合作社收取超产部分的20%作为技术服务费[6]。在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合作社与安徽农科院皖北研究院、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合作,开展农机农艺融合、新型农机推广对接等行动,为小农户提供代耕代种、托管代管、联耕联种、统防统治等专业化服务和优质、可获取、易应用的农业科技服务。合作社依托种粮大户协会帮助广大农户落实小麦优质高产的20项关键技术,增强小麦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使阜阳市小麦平均产量超500 kg/667 m2,实现丰产丰收。

3.3.3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徐淙祥现代农业合作社与周边乡镇的养牛、养羊大户签订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协议,把收获后的农作物秸秆打捆后无偿提供给养牛、养羊大户,换回发酵后的牛羊粪用以肥田,从而实现粮食丰产秸秆多、秸秆养牛养羊发育快、牛羊粪便发酵肥田的良性循环,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生物的多样性[8]。

3.3 紧密合作社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

调查后发现,大多数农业合作社以统购、统销的方式,与小农户建立利益联结,而徐淙祥现代农业合作社采用流转、劳务、技术、入股等方式,与小农户建立利益联结[9]。合作社通过不断扩展服务范围、项目、环节,对接农资生产厂家,实施带量采购,使农资成本减少10%~15%。例如,2022年小麦种子的市场价格在5.6元/kg左右,合作社的采购价格为4.6元/kg,即每667 m2可节省15元的成本。合作社通过与小农户签订合作协议,专种专收专储专用,以高于市场价格进行收购,推动粮食生产从“产量为主”向“量质并重”跨越。徐淙祥作为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理事长,利用协会信息、技术、分工和市场优势,搭建科学种粮学习平台,开展优质小麦丰产高效栽培、优质粮食丰产三新技术推广、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等技术培训,培训种植大户1 000余人次。目前,协会已发展会员500余户,覆盖耕地面积约10 000 hm2,带动小农户3万户。太和县农业农村部门在每个乡(镇)分会中选取1~2个试点,因地制宜建立粮食生产百亩攻关田、千亩丰产方和万亩示范片,开展主要粮食作物的高产技术攻关,筛选出一批优良品种,并推广一批实用技术,与更多农户建立起技术、装备、市场、农资等利益联结,从而开拓更广阔的农业市场。

4 徐淙祥现代农业合作社创新实践对保障粮食安全的启示

4.1 夯实“两藏”物质基础

4.1.1 藏粮于地

对耕地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保数量”,即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提高撂荒地的利用率;二是“提质量”,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重要抓手,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直接参与到高标准农田的改造和管护中,强化全过程监管,确保建一块成一块。

4.1.2 藏粮于技

一是“育良种”,要加强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育种科研的攻关,既要打造由高精尖人才组成的国家科研队伍,也要充分发挥农民育种家的作用。二是“提良技”,要提高粮食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开辟适用农机鉴定的“绿色通道”,为徐淙祥现代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驾护航。此外,要推进种植技术的创新,推广绿色高效种植技术,要注重“以技适地”,积极推广适合当地情况的高效种植技术。

4.2 推进“两化”融合发展

4.2.1 坚持农业规模化经营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安徽省太和县的种粮大户徐淙祥的回信中强调:“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规模化经营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实施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社会化服务,以提高经济效益。例如,通过农资统购、大中型机械统一耕种收来降低生产成本,而粮食统一订单化销售能有效提高农民收益。此外,在土地流转、集中规模化经营模式方面发力,开展“小田并大田”,逐步解决农田细碎化问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