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职院校农业产业学院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作者: 宋建华 赵庆枫 朱平军 王德勤 张晓嵩
摘 要:高职涉农院校产业学院是集中学校、企业等资源优势,培养符合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要阵地。在调研分析河南省涉农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扩大优质生源、建设“校企命运共同体”、建立多方参与的实践基地、推动涉农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提出产业学院建设对策,以培养“知农、爱农”综合型高素质人才,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高职院校;农业;产业学院;现状对策;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G7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5-30-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5.007
0 引言
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带,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区,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和养殖业发展。目前,河南省已经形成粮食、畜牧、特色经济作物和农产品加工等4大主导农业产业,具有鲜明的农业发展优势。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河南省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大增,对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高职涉农院校产业学院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符合农业转型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的主要阵地[1]。截至2021年底,河南省共有专科(高职)院校98所,其中涉农院校21所,设有12个涉农专业(包括食品、农学、畜牧、园林、园艺、农业经济等)。为进一步推动河南省农业发展,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对河南省高职涉农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剖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试着提出优化发展路径。
1 高职涉农院校建设产业学院的重要性
1.1 建设产业学院有助于“产学研”深度融合
建设产业学院可以推动高职涉农院校在涉农企业设立实习实训基地,推动涉农企业在涉农院校建设人才培训基地。产业学院通常由高职涉农院校和涉农企业共建共管,可在延伸涉农院校办学空间的同时,打通科学研究与产业应用之间的鸿沟,使科研方向更明确、科研成果应用更快捷,促进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1.2 建设产业学院有助于毕业生就业
高职涉农院校通过建设产业学院,可吸纳涉农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合作共建涉农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式培养[2],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对办学模式的有益探索[3]。同时,涉农行业龙头企业可以安排学生到工作岗位实习实训,可以探索实行中国特色学徒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这均有助于毕业生就业。
1.3 建设产业学院有助于乡村人才振兴
涉农院校产业学院可通过建设乡村振兴理论教育基地、涉农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涉农产业教育实践基地、农业新技术科技研发基地、农业成果转化基地、对外交流宣传基地等,培养一大批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实用人才,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4]。
2 河南省高职涉农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现状
2.1 数量较多,专业齐全
据调研,河南省目前共有高职涉农院校21所,共设有12个涉农专业大类,即食品、农学、畜牧、园林、园艺、药品、电子商务、烟草、加工、农业装备、农业经济、城乡规划。其中,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有23个具体专业,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有18个具体专业,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有15个具体专业,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有13个具体专业,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有5个具体专业。
2.2 特色学院建设成效突出
当前,河南省高职涉农院校特色学院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如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建设了烘焙产业学院蓝塔烘焙学院、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瑞派学院、中原牧业产业学院,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建设了艾草生物科技产业学院、南召丹霞产业学院、荣阳产业学院、正大产业学院,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宛丘生态产业学院等。
2.3 精准对接产业链,赋能大发展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围绕当地主导产业设置专业成为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河南省高职院校将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优化专业群布局,着力推进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全面提升涉农专业群的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3 河南省高职涉农院校产业学院建设面临的问题
3.1 高职涉农院校生源不足,产业学院建设投资力度小,发展较慢
根据2021年河南省教育厅公布的招生信息,河南省21所高职涉农院校计划招收涉农专业学生共8 776名,占招生计划总数的7.5%,生源数量非常少(详见表1)。河南省高职涉农院校涉农专业主要集中在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漯河食品职业学院、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和河南林业职业学院等5所院校,在2021年计划招生5 433名,占当年全省涉农专业总招生计划的61.94%。但这些涉农专业在上述院校并不属于优势专业,上述院校在此类专业的师资培养、实验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投资力度较小,导致其发展速度较慢,与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学院的优势不明显。
3.2 产教融合程度低,存在合而不融的现象
当前,河南省部分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合作模式、组织架构、管理体制等还处于简单的校企合作水平。产业学院通常以高职院校二级学院为主体,由企业和行业组织等共同参与建设,在产业学院建设协议下运行,存在各方融合程度低、形式化严重的问题,在资本、技术、管理、学业、职业等方面有差异和冲突,导致各方优势均得不到充分发挥,没有形成真正的多元协同治理,无法实现打造精准对接、深度融合、合作共赢、内涵式协同发展的“校企命运共同体”的目标[5]。目前,河南省高职涉农专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刚刚起步,还未清晰划分涉农高职院校二级学院与企业、政府和行业组织在产业学院中的地位和职责,没有充分考虑各参与方的利益诉求。这也导致参与方对产业学院建设不够重视。由此可见,探索形成兼顾多方利益且具可操作性的合作模式是产业学院建设面临的重大任务。
3.3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单一,示范性和实用性不强
目前,产业学院的实训基地建设存在建设理念落后、投入不足和校企主体不清等问题[8]。很多高职院校涉农学院的实训基地还停留在为学生找实习机会、为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的基础层次,与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和示范性专业实训基地的目标差距很大。部分高职涉农专业学校现有的实训中心仅仅满足在校学生的课堂简单实习,但同时涉农企业、各类种质资源库(圃)、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林草产业示范区等平台又缺少涉农专业人才,各方资源的应用性、共享性、示范性相对较差。
3.4 课程体系建设不能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人才的需求
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使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转变。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一体化发展,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案例的推广和应用,要求农业人才由单一型转变为技术型、创新型和复合型。这要求产业学院培养学生能适应岗位需求的核心能力,但目前其课程体系建设不能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人才的要求。
3.5 复合型教师团队建设经验不足,主动性和积极性仍需提高
当前,高职涉农院校产业学院主要通过“柔性引进”聘请产业教授,其主要方式是校企“互聘共育”。很多学校没有出台师资队伍聘用和激励机制,没有制定多元化的教师培训方案,没有建立学校骨干教师和企业科研能手、能工巧匠互聘兼职或定期交流制度等。此外,高职涉农院校产业学院师资团队建设还存在薪酬待遇低、政策落实不全面等问题,导致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不能为农业产业发展培养优秀的乡村专业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
4 河南省高职涉农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对策
4.1 提高涉农院校吸引力,拓宽生源,增加投资力度,快速发展产业学院
河南省应加大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国家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等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涉农院校吸引力。河南省高职涉农院校应吸引高中毕业生、转业军人、创业人才、农村致富带头人等人群报考涉农专业,扩大生源;应探索施行涉农专业订单定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入学即有编、毕业有优岗”改革试点;应根据当地实际,适当调整增加涉农专业“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村官的比例,提高涉农专业学生就业满意度。河南省政府有关部门应将生物育种、农林智能装备、现代农业等学科建设纳入有关专项计划支持范围;应出台支持校企产教融合的政策,提高涉农企业参与建设农业产业学院的积极性;应增加人、财、物等投入力度,将产业学院建成“产、学、研、转、创、用”一体化发展的产教联合体。
4.2 多措并举、多元协同建设产业学院,建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河南省涉农高职院校应深入了解地方政府、行业组织、涉农企业的需求,制定兼顾多方利益且具可操作性的涉农产业学院合作建设模式。河南省应支持有条件的涉农高职院校和涉农产业园区、普通高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支持其推进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涉农企业以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涉农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组建管理并享有相应权利。参建各方应共同构建“共设专业、共建基地、共编课程、共培团队、共创成果、共享资源”的发展机制,在打消涉农企业顾虑的同时,变高职涉农院校“一头热”为高职涉农院校和企业“两头甜”,最终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与价值链的有机衔接。
4.3 建立多方参与的实践基地,突出区域特色、现代化和示范性
建设农业强省必须集成和优化实践教学资源,系统构建高职涉农院校优质实践教学平台,打造一批高职涉农院校产业学院核心实践基地。河南省应根据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结合高职涉农专业学生成长规律,按照产业学院共建共享原则,建设基础共享型、项目实战型、岗位技能型、创新创业型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基地[6],递进式培养高职涉农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创新创业能力[7]。河南省政府有关部门应鼓励涉农高职院校、涉农企业等依托种质资源库(圃)、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林草产业示范区等平台,建设一批新型科教合作实践教学基地[8],把人才培养作为基地所依托平台建设评价的重要内容,发挥其综合育人功能。地方政府和涉农企业应根据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以实施相关农业项目参与或主导建设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将高职涉农院校现有实训中心建设成既满足农业发展需求、又满足涉农企业员工培养需求的示范性、公共性、综合性实践基地。
4.4 推动涉农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加大产业学院建设力度
河南省涉农高职院校应以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林产业发展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优化涉农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照农业生产模块化、项目化、工单式要求建设核心课程,着力推进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课程建设,强化实践类课程建设,将科技发展前沿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高质量课程体系。河南省涉农高职院校还应大力推进涉农专业教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深入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采用研讨式、探究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着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此外,河南省涉农高职院校应完善涉农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综合应用笔试、非标准化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5 “走出去、请进来、下得去”,培养高素质师资团队
河南省涉农高职院校应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下得去”的师资队伍培养思路,应常态化开展涉农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安排其到农业发达地区、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学习培训;应选择政治素质过硬、企业发展水平较高的涉农企业家、技术经理、技术厂长等到学校兼职授课,促使其将先进经验、实用技术传授给学生;应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选派涉农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挂(兼)职锻炼[10]。总之,应整合涉农高职院校和涉农企业资源,积极探索推行“一门课多人教,一门课多学期”教学新模式,发挥高职院校理论研究与讲解优势和涉农企业实操锻炼与示范优势,共同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