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农业企业绿色创业路径研究

作者: 庞曦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农业企业绿色创业路径研究0

摘 要:农业污染排放高、农产品生产能耗大,农业企业绿色创业成为引领和支撑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基于杭州萧山舒兰农业有限公司1999—2023年的绿色创业实践,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探讨农业企业通过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实现绿色创业的路径。研究发现,企业的绿色创业经历了“绿色产品创新—绿色管理创新—绿色价值链创新”三个阶段。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呈现出“中心散点结构—链式线性结构—立体网状结构”的逐级扩张演变过程。

关键词:绿色创业;创新生态系统;纵向案例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5-45-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5.009

0 引言

生态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绿色发展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2021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对农业绿色发展工作做出系统部署和具体安排。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由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不仅对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等经济层面的因素有更高要求,还对农业污染排放、农产品生产能耗和农村生态环境等生态方面的因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创业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综合考量,农业绿色创业是引领和支撑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因此,对农业企业绿色创业领域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理论基础

1.1 绿色创业

很多学者认为绿色创业是指创业的一个特殊子集,旨在创造和实施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促进社会变革,使环境不受损害。谢泼德(Shepherd)和帕策尔特(Patzelt)[1]认为绿色创业专注于保护自然,是在识别出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后将其转变为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迪恩(Dean)和麦克马伦(McMullen)[2]指出,可以根据创业理论对绿色创业加以解释。纳尔逊(Nelson)和苏梅什(Sumesh)[3]将绿色创业定义为与构建绿色企业和开拓新市场相关的创业行为,并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绿色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霍克茨(Hockerts)和伍斯滕哈根(Wü stenhagen)[4]认为绿色创业是通过市场资源的不均匀配置,从而识别和把握绿色创业机会,促进经济和环境持续发展的创业方式。高嘉勇和何勇[5]认为绿色创业是兼顾市场导向和生态导向的创业活动。

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绿色创业。柯克伍德(Kirkwood)和沃尔顿(Walton)[6]认为绿色创业可以成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而不是创业的一个子集。瓦格纳(Wagner)和施拉格特(Schaltegger)[7]认为绿色创业企业不能把眼光局限在某些社会领域,而是应该从整个市场和社会领域去配置资源、创造价值。李华晶[8]将绿色创业划分为追求竞争优势的狭义绿色创业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广义绿色创业。解春艳和朱红根[9]把绿色创业视为商业创业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概念的融合。加斯特(Gast)、贡多尔夫(Gundolf)、卡斯格(Cesinger)[10]指出绿色创业的目标是改善企业经营所在地的商业生态系统,同时促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产生影响的商业行为的改变。李先江[11]认为绿色创业是企业为了盈利、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一种绿色生态革命。

1.2 创新生态系统

1993年,摩尔(Moore)[12]对企业所处环境进行了生物学的类比,提出在一个企业生态系统中,公司围绕一项新的创新协同工作有竞争力地支持新产品,满足客户需求,共同发展能力,最终进入下一轮创新的时代。

阿德纳(Adner)[13]认为一个创新企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其创新生态环境中其他创新者的努力。Birol Mercan和Deniz Gkta[14]指出在研究中不但要留意创新组织结构,还要留意创新过程事件。曾国屏等[15]指出创新系统生态系统侧重于分析各创新行为主体之间作用机制的动态演化。赵放、曾国屏[16]认为创新生态系统能够将具有一定组织结构的系统在特定环境中的具体运行过程紧密地联系起来。李万等[17]认为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共生竞争、动态演化和开放复杂的特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在创新群体间以及在群体与环境之间联系、传递。

2 研究方法

2.1 案例选取

此研究选择杭州萧山舒兰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舒兰农业”)为案例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舒兰农业在创业过程中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始终注重环境保护,在兼顾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价值方面所采取的系列举措具有典型性。杭州萧山舒兰农业有限公司坐落于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是一家以绿色蔬菜生产、保鲜、加工、配送产业化为特征的杭州市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杭州市菜篮子基地之一,是浙江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舒兰农业从创立初期就秉持着绿色创业的理念,产品屡获殊荣,2021年获“品字标浙江农产”品牌企业称号,2023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农场。因此,基于舒兰农业的绿色发展实践来研究农业企业绿色创业路径问题极具典型性。

第二,舒兰农业从创立以来经历了农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动荡、资源环境约束、数字技术变革等系列问题,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企业转变为集生产、保鲜、加工、配送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龙头企业。因此,舒兰农业绿色发展的管理实践对农业企业开展绿色创业极具启发性。此研究从案例发展的时间视角对舒兰农业绿色创业的系列举措进行观察和分析,能更好地揭示农业企业绿色创业的路径和规律。

2.2 方法选择

此研究采取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通过案例研究深入追踪企业的经营活动,详尽地剖析企业如何制定决策、付诸行动,并揭示这些行动所取得的效果,进而探究一系列重要的研究问题。此研究探讨的是农业企业如何进行绿色创业,其路径是怎样的?选取舒兰农业这一典型案例,并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可以深入挖掘农业企业绿色创业路径背后的规律。

此研究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①对舒兰农业管理层做深度访谈,同时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②查阅国内外的文献、新闻报道等;③浏览公司官网资料、相关报告等。案例数据来源如表1所示。

3 案例分析

此研究聚焦于舒兰农业的绿色价值创造,剖析企业个体的行为特点,将企业的绿色创业过程与组织开放式创新紧密结合。采用“环境—结构—过程”框架,此研究以舒兰农业的发展历程为主线,探究农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各创新行为主体在绿色创业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

3.1 探索阶段(1999—2004年):政策驱动下的绿色产品创新

1999年,杭州萧山舒兰农业有限公司成立。此时,正值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加速时期。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高标准要求背景下,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相应的生产行为,在生态治理方面也进一步加强了法律保障。正值创业初期的舒兰农业紧抓产品质量,从种类、品牌、品质三方面找寻企业发展的突破口。

3.1.1 绿色产品引进

此阶段正值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之际,舒兰农业调整了基地的生产作物,不再局限于种植粮食、棉花,而是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引进名优新种类,开发新项目。舒兰农业每年都会引进新的蔬菜种类,优化现有的蔬菜种植结构,为农产品培育做好基础性支撑。

3.1.2 绿色品质把控

为了适应蔬菜行业的发展,舒兰农业以浙江省农科院为技术依托,广泛应用生态农业技术,大力培植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在基地安装防虫网,应用“昆虫性引诱剂诱捕”等新技术,实现了生物防治病虫害,而普施有机肥则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真正实现了蔬菜的低价高收、绿色无公害。2001年,杭州市正式启动“放心菜”工程。与此同时,舒兰农业在基地装上了钢架大棚,棚内配有微喷滴灌设备,全程应用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科学施肥,合理规范使用农药,确保“放心蔬菜”安全食用。

3.1.3 绿色品牌创建

2001年,舒兰农业成功注册“尚舒兰”商标,并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建设,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尚舒兰”牌系列产品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标准的检测。

在绿色创业的初始阶段,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极大地影响企业的创业决策,政策的约束效果和激励作用占主导地位。在政策的影响下,企业应从源头着手,推进绿色产品生产和品牌建设,培育市场的绿色消费观念,促进绿色消费。在这个阶段,绿色创业主要围绕着产品绿色化生产这一中心展开,绿色生产的理念贯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依托创业者的社会关系,建立起与农资供应商、生产技术服务商之间的合作关系。

3.2 扩张阶段(2005—2012年):行业整合下的绿色管理创新

舒兰农业抓住政策机遇,提升了企业绿色产品的综合生产力。为了进一步扩大优势,推动绿色发展,舒兰农业整合多方资源,在营销机制、生产方式上进行绿色创新。

3.2.1 绿色营销机制创新

舒兰农业基地生产的13个主导产品被认证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尚舒兰”商标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尚舒兰”生鲜蔬菜被认定为浙江省名牌产品,并多次荣获浙江省农博会“金奖”公司。舒兰农业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实行产、加、销产业化经营。舒兰农业在杭州联华华商集团所属门店开设绿色专柜16家,并在万寿亭农贸市场等建立直销点,每年向市场供应叶类菜5 000余t,番茄、黄瓜、南瓜等瓜果类4 000余t,直销配送网络初具规模。同时,舒兰农业还建立了公司网站,通过互联网开展产品销售。

3.2.2 绿色生产方式创新

2009年,舒兰农业的基地大棚均配备了无线信息智能化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够全程监控大棚内的信息,精确掌握蔬菜的温度、湿度等指标,并实现智能化喷灌。舒兰农业通过运用现代农业信息化手段,使农业生产变得更精细化和精准化。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采用合理轮作、防虫网覆盖、诱虫植物、蜜源植物种植、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等手段来控制蔬菜病虫害;在农机设备应用方面,推行了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包括采用撒肥机施有机肥、灭茬机粉碎秸秆、旋耕起垄机进行标准化起垄、叶菜播种机机械直播、叶菜流水线工厂化育苗、叶菜移栽机移栽等先进技术,同时还实施了水肥一体化管理、叶菜土上或土下机械化收获,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农业废弃物治理方面,开展农用残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秸秆集中发酵堆肥处理。采取这些措施后,“减肥减药”成效显著,实现了化肥氮替代比例25%以上,化学农药替代比例25%以上的目标。

2012年,舒兰农业建设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通过沼气工程同步实现产气、积肥,建立种养结合循环模式,将农业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将种植业、养殖业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了完整的种养循环产业链条。

在奠定了绿色创业优势基础后,舒兰农业享受到了绿色发展的红利,逐渐由政策推动下的被动绿色向主动绿色转变,由前端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到末端绿色营销,关注业务模块间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升。舒兰农业深入挖掘潜在效益点,采取绿色集约化的方式对各要素进行组合,使绿色创业从企业核心产品层延伸到了企业管理的全过程。这不仅推动了绿色生产链条向农产品深加工及流通领域拓展,进一步提升了经济效益,还打造了绿色种养循环链条,筑牢了生态农业基础。同时,舒兰农业畅通了销售服务链,提升了经营效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