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视域下南宁市特色农业示范区“三链同构”的机制、困境与优化进路

作者: 苏芳莹

摘 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产业振兴的核心是产业融合发展。为推动我国农村产业提质增效,从产业融合角度出发,围绕“三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协同发展,从主体、制度、资源、平台这4个方面出发,探索“三链同构”的优化策略。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特色农业示范区实践进行分析,发现其在提升产业融合能力、提高特色产业优势、增强龙头企业产业升级的主引擎作用等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但仍存在主体定位不清、制度融合不全、资源活力不足、平台衔接不畅等问题,建议相关部门通过增强多元主体的协作性、加大制度共建的有效性、增强资源要素融合性、提高平台支持可靠性等途径,推动农村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促进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关键词:产业融合;三链同构;特色农业示范区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6-26-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6.005

1 问题提出与研究现状

1.1 研究背景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1],通过产业振兴打好乡村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部分3批认定了28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近年来高度重视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截至2023年底,广西累计支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8个、自治区级44个、市县级650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产业园累计投入各类财政资金超99亿元,有效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707亿元,实现总产值1 786亿元,吸纳就业农民人数147.9万人,带动脱贫人口超13万人[2],有效提高了广西农村产业融合的能力和竞争力。

目前,新兴技术正不断向传统农业渗透,农业发展不但面临着日益紧迫的资源环境刚性约束,还要应对持续加大的农业生产成本压力。在此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好产业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从而推动农业的降本增效。广西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广西的农业发展有着显著提升。但综合来看,当前广西农业的发展仍存在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三链同构”内涵的研究现状

在“三链同构”中,产业链是基础,供应链是纽带,价值链是目标。通过“三链同构”来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从而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目前,学术界对“三链同构”内涵的研究相对较少。周玉银等[3]对广西来宾市蔗糖产业进行研究,推动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三链”同构,即产业链聚焦产业规模化、现代化、高端化、绿色化,推动上下游产业融合;利益链侧重多方联动,从而形成发展共同体,保障产业多元主体的利益;价值链突出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常素宁[4]对粮食产业“三链同构”进行研究,认为产业链注重整个生产链条的技术经济关系,价值链主要反映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的价值创造和分配,供应链是强调市场主体供需关系的链条。

1.2.2 “三链同构”存在的问题

陈蓉[5]以津市藠果产业为例进行深入研究,认为“三链同构”高质量发展面临产业链发展动力不足、供应链体系不完善、价值链增值困难等问题。王亚辉[6]从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实际出发,发现在粮食产业“三链同构”中存在产业链短且窄、价值链低端、供应链断节等问题。陈咏雪等[7]对豫东地区小麦生产产业“三链同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机制不完善、发展空间有限、资金欠缺等问题。

1.2.3 “三链同构”优化路径研究

李凤玲等[8]认为绿色食品产业“三链同构”应采取集群化、品牌化和市场化措施,促进品牌走深走实。奚宾[9]在“三链同构”视域下对黄淮海地区的粮食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采用金融驱动、科技赋能、市场化促进等方式,来促进黄淮海地区粮食产业发展,保卫国家粮食安全。蒋和平[10]提出通过“四大工程”(即粮食产业升级工程、金融贷款创新工程、人才培育集聚工程、农户增收工程)来融合粮食技术创新,助推粮食“三链同构”。

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完善特色农业示范区“三链同构”机制提供方法和路径。目前,农业产业融合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大多是对“三链”中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或是对3个链条的发展分别进行分析,而将3个链条结合起来的研究相对较少,即从整体视角对农业产业“三链同构”的研究不多,且相关内容多见于新闻报道,相关学术研究还不深入,同时国内学者对农业产业“三链同构”的具体案例研究多见于河南省,且研究案例相对较少[11],导致农业产业“三链同构”的运行模式缺乏普遍适用性。因此,在学术上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2 南宁市特色农业示范区“三链同构”的运行机制

2.1 通过建强主体来推动“三链同构”

南宁市相关部门以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主要企业的引领发展作用;与农户形成明晰的利益联结和分享机制,使示范园的农户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当地年平均增长,且超过5%。各大产业园区也积极发挥主骨架的支撑作用,实现在高起点上的推进。广西南宁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以沃柑为主导的特色水果经济。鸣鸣果园作为该园区的核心建设单位之一,积极推进智慧果园的建设。通过引入先进的数字技术和管理理念,该果园引领园区农业生产的数字化转型,为当地沃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南宁市人民政府还与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聘请一批优秀的科研队伍,对当地特色农业示范区的产业建设进行指导,为品种培育和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新动力。

2.2 通过完善制度来保障“三链同构”

南宁市人民政府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产业融合工作机制。近年来,南宁市先后印发《关于印发南宁休闲农业示范区(2017-2019年)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2021年南宁市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南宁市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支持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南宁市为推动以沃柑为主的亚热带特色水果产业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得到有效保障。此外,通过制定《沃柑采收及保鲜贮运技术规程》和商品果的分级标准来提高沃柑的供应效率,确保沃柑品质;通过发布《“武鸣沃柑”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来规范“武鸣沃柑”地理标志商标的使用,加快武鸣沃柑产业形成自上而下的制度。

2.3 通过整合资源来助力“三链同构”

位于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各类企业充分利用园区提供的资源,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南宁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在绿色栽培、标准化生产等方面进行有益实践,强化科技支撑。园区内大部分沃柑产业园从施肥灌溉到采果洗果都已初步实现自动化和机械化,实现工作效率、产品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园区创新产销服务模式,利用数字化管理技术,帮扶和带动多名沃柑种植户,实现公司有发展、农户有收入、村集体有收益。为提高农民对生产经营的认识,安排专家为农民提供短期的集中技能培训,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农村劳动力素质。

2.4 通过搭建平台来支持“三链同构”

南宁市深入推进“三园三区一体”建设,为产业融合提供发展平台。在园区内,各个企业依托政府、信息资源、电子商务等平台,主动引导行业纵深发展;建立武鸣沃柑大数据运营中心,利用卫星地图、物联网追溯等技术,全面细致地掌控武鸣沃柑的种植情况;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在线上推广当地特色农产品;建立系统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实现产销一体化。信息平台的建设成为宣传当地农产品的良好渠道,通过举办“2023年南宁柑橘网络展销节”“2023年广西柑橘交易会”等活动,并依托“广西农产品交易网”和“南宁农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打造“中国沃柑看武鸣”亮丽“名片”,从而有效扩大品牌影响力。

3 南宁市特色农业示范区“三链同构”实践发展中的问题

3.1 主体定位不清

目前,农村产业的治理主要依靠政府权威和企业生产经营的自觉性,民间组织、家庭等社会组织及个人等行为体的参与度不高[12],且在对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管理时,政府过于依赖强制力,以单边命令来促进发展,这种做法既不利于调动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统筹规划和科学实施。

此外,农业企业和其他主体仍采用“公司+订单农户”等方式进行合作,较难实现双赢。大多数农业企业仍维持农产品产业的原始形态,没有深入挖掘农产品的深层价值,导致综合利用率较低。

3.2 制度融合不全

价值分配机制不完善导致农民在农业价值链中的收益比例偏低,这种不平等的收益分配不仅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还会影响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农民缺乏有效的议价能力,导致农民在销售过程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由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不健全,导致农产品品牌侵权事件时有发生,既损害品牌利益,又影响农产品价值潜能的进一步激发;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导致产业用地供应不足,与之相对应的产业融合所需的资源也较为匮乏;审批体系不完善会导致企业在后续项目申请与审批过程中与有关部门的交流不充分,对土地政策的把握出现偏差,一些园区企业面临用地难题。

3.3 资源活力不足

资源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以南宁市武鸣沃柑产业为例,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一大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到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导致农村产业缺乏劳动力。除了普通劳动力流失外,农村地区还缺乏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这将直接影响产业的纵深发展和整个“三链”的稳定性。

农业产业融合缺乏技术协同,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尽管园区内许多企业也进行科研活动,且具有一定的技术应用,但大多数企业仍依赖常规技术和初步加工技术,缺乏高新技术、品质技术及深层次技术,这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提升[13]。

3.4 平台衔接不畅

随着互联网发展,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已成为获取信息、交流经验、销售产品的重要渠道。但由于该类平台存在诸多问题,使企业与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易出现“信息孤岛”,导致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信息无法有效整合,从而影响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且不同平台各自为政、相互封锁,加之平台共享机制不健全,很难实现信息的共用共享。此外,平台更新维护不及时,导致信息滞后,无法满足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实际需求。

以银行为主的金融平台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因此,通过金融平台对三链上下游企业进行支持,确保关键环节“不断链”。目前,因银行信贷制度不完善、政府资金扶持少,农业企业面临资金短缺、融资难的困扰。且各银行之间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各有政策,导致信贷投放不集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尤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的资金投放不足,导致金融服务与农业产业发展实际供需失衡问题日益突出。

4 产业融合视域下“三链同构”的优化进路

4.1 增强多元主体协作性

4.1.1 制定落实整体规划,明确治理主体责任

政府应立足全局,精准施策,并根据当地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发展特征,制订出不同的总体规划,使主体职能更加清晰;加强组织领导,履行主体职责,不断对农业、科技、金融、投资等的支持进行调整,推动构建“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农户受益”的农业园区。

政府应加强政企合作,避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企业“发号施令”。政府在处理与企业的关系时,应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原则,既要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共利益,又要尊重企业的自主权和合法权益。采用加强沟通、增进互信、深化合作等方式,实现政府与企业间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