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适性国审稻品种天优35的选育与应用
作者: 徐海峰 龙武华 张大双 闫志强 张习春 姜敬伟 朱速松
摘 要:选育广适性强、产量高的品种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黔恢35与天丰A进行杂交,选育出广适性国审稻品种天优35,并在2020年西南水稻科企联合体品种试验年会审议后推荐申报国家品种审定,于2021年通过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稻20210066)。天优35具有产量高、抗逆性强、广适性强的特点,可在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等地推广种植。在概述天优35的选育历程、品种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其制种技术,为天优35在云南省中低海拔地区、除武陵山区以外的贵州省中低海拔地区和海拔在800 m以下重庆市等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适性;黔恢35;天丰A;国审稻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6-84-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6.017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和最主要的口粮作物,加强水稻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3]。贵州省水稻种植面积约占全省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的25%,水稻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42%,种植稳产、高产型水稻品种对保障贵州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4-6]。选育广适性强、产量高的水稻品种已成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水稻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经过长期探索和反复实践,贵州省相继选育出一批适合在当地种植的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并进行大面积推广[7-9]。
但目前,贵州省自育的高产稳产杂交水稻品种的推广应用还比较少。结合生产实际需求,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将黔恢35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天丰A进行杂交,选育出广适性国审水稻品种天优35,其具有产量高、抗逆性强、广适性强的特点,推广应用前景好。通过对天优35的选育历程、品种特性进行剖析,为云南省中低海拔地区、除武陵山区外的贵州省中低海拔地区和海拔在800 m以下重庆市等地的水稻生产提供参考。
1 选育历程
1.1 黔恢35(父本)
黔恢35为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培育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恢复系水稻品种,是利用强恢复系R785(母本)与重穗型恢复系R894(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水稻品种,选育过程详见表1。该恢复系水稻品种于2018年通过审定,具有恢复力强、配合力高的特点,且组配产生的对应组合具有极强的杂种优势及穗粒大、增产潜力高等优势[10],已成功选育出黔优35、D优35、广8优35等水稻新品种。
[表1 父本黔恢35选育过程 时间 地点 选育过程 2010 贵阳市 强恢复系R78×重穗型恢复系R894 2010—2013 贵阳市开阳县和湄潭县及三亚市穿梭加代选育优良性状 ↓ F1 ↓ F6 ↓ 2013年冬 三亚市 F7(进行配合力测配) ↓ 2014 开阳县、湄潭县 进行组合筛选
(大穗大粒高产等性状) ↓ 2014 贵州省 农艺性状稳定的优良株系(田间代号为QR35)取名为黔恢35 ]
注:F1~F7表示杂交时代,↓表示时间循序过程,下同。
1.2 天丰A(母本)
天丰A以博B(母本)和G9248(父本)进行组配后,再从其F4代中选出优良单株为父本,与广23A(母本)进行杂交,并连续多代筛选优良单株进行回交转育而成[11]。
1.3 新组合天优35
2020年,天优35经西南水稻科企联合体品种试验年会审议后推荐申报国家品种审定,并于2021年通过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稻20210066)。天优35选育过程见表2。
2 天优35品种特性
2.1 丰产性
天优35区域试验的产量、生育期情况及主要农艺性状见表3、表4。由表3、表4可知,2018年初试,天优35的平均667 m2产量为633.87 kg,较F优498(CK)增产3.04%,增产点比例为77.8%。2019年续试,每667 m2产量为631.71 kg,较F优498(CK)增产3.31%,增产点比例为 77.8%。在2 a区域试验中,天优35平均667 m2产量为632.79 kg,比对照F优498(CK)增产3.17%,增产点比例为77.8%。在2 a区域试验中,天优35的穗长、单穗总粒数、单穗实粒数、穗结实率均小于对照组(F优498),但千粒重均高于对照组(F优498),达到32.9 g。
天优35分别在蒙自、达州、绵阳、崇州、永川、泸县等地参加生产试验,在各生产试验点的综合评级见表5,其产量、生育期、温度敏感性鉴定见表6。天优35平均667 m2产量产为650.82 kg,比对照组(F优498)增产5.03%,增产点比例为100.0%。
表5 各生产试验点综合评级
[生产试验点 天优35 F优498(CK) 蒙自 A — 达州 B B 西科大 A A 川农 B A 永川 A C 泸县 B A ]
表6 天优35生产试验产量、生育期及温度敏感性鉴定[性状 天优35 F优498(CK) 全生育期/d 154.0 151.9 比 CK±d 2.1 — 每667 m2产量/kg 650.82 619.67 产量比CK±% 5.03 — 增产点比例/% 100.0 — 抽穗期耐热性/级 3 3 抽穗期耐冷性 敏感型 中间型 ]
注:各组所有生产试验合并进行,因品种较多,部分试验点试验加设CK后安排在2块田中进行,表中产量比CK±%系与同田块CK比较的结果;综合评价等级分为A(好)、B(较好)、C(中等)、D(一般);耐热性、耐冷性分别为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恩施州农科院鉴定结果。
2.2 主要农艺性状
天优35主要农艺性状见表7。由表7可知,天优35为长粒型,整齐度、叶姿、株型、熟期转色较好,叶色偏浓绿,抗倒伏性强,落粒性适中,无叶瘟和穗颈瘟,轻感纹枯病。
2.3 稻米品质
分别从蒙自、广元、汉中试验点取样分析,天优35的糙米率为81.2%,精米率为73.4%,垩白度为6.5%,直链淀粉含量为23.4%,胶稠度为83.0 mm,碱消值为5.3级,粒长为7.2 mm,长宽比为2.8。
2.4 抗性
天优35的耐热性、耐冷性分别由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恩施州农科院鉴定,天优35抽穗期的耐热性为3级,抽穗期的耐冷性为敏感型(见表6)。
重庆渝东南农科院(CK为黄壳糯)、贵州湄潭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CK为感病糯稻)、四川农科院植保所(CK为冈优725)分别对天优35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和病虫抗性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为天优35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
2.5 适宜推广应用范围
天优35适宜在云南省中低海拔地区、除武陵山区外的贵州省中低海拔地区和海拔在800 m以下的重庆市等地进行推广应用。
3 制种技术
3.1 制种基地选择
为确保广适性国审稻天优35种子的纯度,可选择隔离条件好、与周围生产用田花期间隔20 d以上的制种基地,也可选择与周围生产田相距400 m以上的制种基地。
3.2 合理安排播种期及栽插密度
根据天优35父母本的生育期特点,结合制种地的实际气候特征来合理安排播种期及栽插密度。黔恢35(父本)应分2期进行播种,于4月15日左右安排播种第1期播种黔恢35(父本),并于4月20日左右安排播种第2期黔恢35(父本);于5月13日左右安排播种天丰A(母本),父母本播期相差35 d;父本秧龄30 d左右时先移栽第1期父本,每连续插2穴后,预留1穴插第2期父本,每穴插2粒谷苗,父本株距为26.7 cm,与母本的行距为20.0 cm,栽插密度为4.5万穴/hm2,基本苗为13.5万株/hm2,父母本行比为2∶10。母本秧龄为28~35 d,每穴3~4粒谷苗,株行距为16.7 cm×19.8 cm,栽插55.4万穴/hm2,基本苗221.5万株/hm2 。
3.3 科学管理肥水
3.3.1 田间灌溉管理
保证抽穗期和灌浆期的田间水深为3~5 cm,抽穗期和灌浆期要提供充足的水分,这样有利于穗子开花和增加穗粒数。成熟期的田间管理措施参照黔79A高产繁殖技术的田间管理措施[12],以湿为主、干湿交替方式来确定田间用水量。
3.3.2 田间施肥管理
施用的基肥以复合肥和农家肥为主,返青后浅水灌田,追施尿素、钾肥作返青肥,用法用量可参照黔79A高产繁殖技术中的施肥方法和用量[12]。
3.4 科学使用赤霉素和人工辅助授粉
通过剥查主穗法来预测和掌握父母本幼穗分化进程,在父母本抽穗至10%时喷施赤霉素。黔恢35和天丰A对赤霉素较为敏感,对亲本连续3 d喷施赤霉素(第1天施用量为60 g/hm2,第2天施用量为90 g/hm2,第3天施用量为90 g/hm2),并配合喷药适度割叶。喷施赤霉素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可采用气喷式赶粉器或绳索拖拉方式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3.5 去杂保纯
亲本去杂保纯必须要精细严谨,其纯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制种效益。去杂保纯工作主要分2个时期进行,前期根据株型长势、花药和柱头颜色、生育期情况来综合研判,后期去杂保纯建议在9:00前进行,预防开花引起杂株传粉,同时要及时去除母本可育株系。
参考文献:
[1]闫利.全国政协委员唐俊杰:发展稻谷低温保质储存技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N].消费日报,2024-03-06(A04).
[2]王腾飞.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N].农民日报,2024-03-09(003).
[3]魏潇潇,陆佳卉.为筑牢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统计支撑[N].中国信息报,2024-03-08(002).
[4]黄宗洪.贵州省一季中稻区杂交水稻的产量潜力与粮食安全[C]//中国作物学会,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作物学会,2005:6.
[5]龙江辉,王玲莉,黄培英,等.优质三系杂交籼稻新组合T香优贵福占的选育[J].杂交水稻,2023(5):77-79.
[6]龙江辉,黄培英,王玲莉,等.高产优质两系杂交籼稻新组合香两优贵福占的选育[J].杂交水稻,2023(2):96-98.
[7]黄宗洪,向关伦,潘建惠,等.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金优785的选育[J].贵州农业科学,2011(4):12-14.
[8]郭慧,张以华,向关伦,等.高产稳产杂交水稻全优785的选育[J].贵州农业科学,2017(8):1-3.
[9]黄培英,龙江辉,陈光辉,等.优质早熟新组合T香优557高产优质制种技术[J].耕作与栽培,2021(4):97-98.
[10]张大双,彭强,吴建强,等.重穗型水稻恢复系黔恢35的选育及应用[J].种子,2019(5):127-128.
[11]梁世胡,李传国,符福鸿,等.高产优质杂交稻新组合天丰优3550的选育[J].广东农业科学,2007(4):14-15
[12]张大双,宫彦龙,彭强,等.高异交率三系不育系黔79A的特征特性及高产繁殖技术[J].杂交水稻,2021(5):35-37.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黔优35米粉专用稻复合型米粉开发应用与示范”(黔科合中引地[2023]014);贵州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水稻育苗基质创新与集成应用与示范”(黔科合中引地[2023]019);贵州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支撑项目“不同类型特大粒水稻种质资源创新、优质莽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黔科合支撑[2020]1Y055号)。
作者简介:徐海峰(1987—),男,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水稻育种与水稻生理生态。
通信作者:朱速松(1966—),男,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水稻分子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