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现状、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

作者: 开景凤

摘 要:病毒性腹泻是肉牛养殖过程中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对肉牛的生长发育会产生极大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肉牛死亡,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针对此,对肉牛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流行现状、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治疗方法、防治策略进行分析,以期推动肉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肉牛;病毒性腹泻;流行现状;诊断;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6-105-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6.023

0 引言

肉牛病毒性腹泻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危害性大、致死率高等特征,一旦发病,会对肉牛养殖场乃至整个肉牛养殖业发展造成巨大的打击,不利于畜牧业实现稳步发展。在此背景下,对肉牛病毒性腹泻进行有效防控成为肉牛养殖业发展的关键。

1 病原学

肉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害。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为正单股RNA病毒,直径为40~60 nm,呈圆形,有囊膜,会产生较强的致病性。当温度超过56 ℃或pH值<3时,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活性会明显下降或出现死亡,但该病毒对低温的抵抗性较强,在低温冻干状态下可存活数年。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对常用的消毒剂非常敏感,可用这些消毒剂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进行快速杀灭[1]。

2 流行现状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会感染多个种类的牛(如黄牛、牦牛、水牛等),还会感染羊、猪等。牛病毒性腹泻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已患病的牛或携带病毒的牛,在发病期或潜伏期,病牛或携带病毒的牛的排泄物、分泌物中会携带大量病毒,且血液、流产胎儿、胎衣、羊水等也会含有大量病毒。即使牛康复痊愈,其携带的病毒也会存活0.5 a以上,易感牛在接触后极易患病。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有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主要传播途径有消化道、呼吸道、胎盘、交配、人工授精等。患病的妊娠母牛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播给腹中的胎儿,导致胎儿死亡、流产,或产下僵尸胎、畸形胎,即使产下活胎,也会长期携带病毒,并向周围排毒。

肉牛病毒性腹泻在一年四季均有发病病例,且冬季和春季的发病率要高于夏季和秋季。在新疫区,以急性发病为主,死亡率超过90%,8~24月龄的牛是主要发病群体;在老疫区,以慢性发病为主,死亡率不高,但隐性感染率超过50%。

3 临床症状

人工授精时感染肉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其潜伏期为2~3 d;自然受精时感染肉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其潜伏期为7 d左右。结合病牛发病的轻重缓急及病程长短,肉牛病毒性腹泻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

3.1 急性型

肉牛急性型病毒性腹泻多发于犊牛。病牛发病较急,初期食欲差,鼻腔会流出浆液性鼻涕,呼吸较急促,精神状态差,咳嗽、嘴角流涎,体温升至41~42 ℃,呈稽留热,白细胞数量减少。随着病情发展,病牛鼻镜出现糜烂,表皮逐渐剥落,舌面上皮坏死,呼出的气体带有浓烈的恶臭味,口腔黏膜病变后会出现明显的腹泻症状;粪便多呈水样状,并夹杂一些黏液、气泡,严重时会出现血液。一般情况下,腹泻症状会持续21~28 d或更久。同时,还伴有蹄叶炎、皮肤糜烂或坏死等症状。犊牛患急性型病毒性腹泻后的死亡率比年迈牛要高得多。若是泌乳期的牛患病,其泌乳量会明显减少,有时甚至会停止泌乳。若不及时治疗,病牛会在14~28 d后死亡[2]。

3.2 慢性型

肉牛慢性型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病例少,且病程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为0.5~1.0 a)。患病后,牛的体温基本正常,偶有升高现象,被毛黯淡无光,机体消瘦,出现间歇性腹泻,鼻镜成片糜烂,眼角流出浆液性分泌物,门齿齿龈呈红色,蹄冠皮肤充血严重,蹄壳弯曲(影响正常行走)。若处于妊娠期的母牛患病,则极易流产,或产下畸形胎。

4 病理变化

对感染病毒性腹泻病毒而亡的肉牛尸体进行解剖,发现其消化道、淋巴组织出现明显的病变,口腔到直肠的所有黏膜均出现溃疡、腐烂、坏死等病变。观察其口腔黏膜、舌部、鼻镜、咽喉黏膜等部位,发现有大量呈不规则状的浅表性烂斑。个别病牛的瘤胃黏膜糜烂或出血,真胃黏膜发炎、水肿或糜烂,小肠黏膜发红,盲肠、结肠及直肠黏膜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和糜烂,消化道、淋巴结有明显的水肿和出血。对患病而亡的新生犊牛尸体进行解剖,发现其小脑发育不完全,两侧脑室有明显的积水现象。对流产的胎儿尸体进行解剖,发现其食道、口腔及气管等部位出现出血斑点或溃疡性病灶。经组织学检查后发现,皱胃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腺腔出血,固有层黏膜下水肿、出血,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坏死,淋巴结坏死[3]。

5 诊断方法

5.1 初步诊断

兽医工作者可根据病牛体温、口腔黏膜和蹄部溃疡、腹泻等典型症状,该病在冬季和春季多发的特点,病死牛消化道和淋巴组织病变等方面的特征,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

5.2 实验室诊断

在初步诊断为牛病毒性腹泻后,应进行实验室诊断。先无菌取病死牛的鼻腔、口腔、肺脏、粪便、肺脏等病变组织,再将病变组织送往实验室进行检验。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血清中和试验、抗原捕获ELISA、RT-PCR试验、核酸探针杂交试验等,通过试验来确定是否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牛病毒性腹泻抗体快速检测卡的成功研发,为肉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临床诊断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该检测卡是基于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原理制成的,能在10 min左右完成抗原抗体反应,并结合反应结果来判断是否感染病毒性腹泻病毒,具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操作简单方便,适合对患病牛进行现场快速检测,可显著提高病牛诊断工作的效率。

5.3 鉴别诊断

肉牛病毒性腹泻在临床上的症状和水疱性口炎、口蹄疫、传染性鼻气管炎等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稍有不慎,就易误诊,从而影响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延误病情,增加病牛的死亡率。所以,做好鉴别诊断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以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为例,该病是由I型牛疱疹病毒引发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20~60日龄的犊牛是该病的高发群体,妊娠期母牛患病后可能会流产,死亡牛的上呼吸道会出现明显病变,如鼻腔黏膜潮红、口腔黏膜潮红、气管黏膜表面有出血点等[4]。

6 治疗方法

6.1 紧急隔离

肉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为避免该病毒的传播,一旦发现有牛患病,要在第一时间将其隔离在专门的隔离舍内。对被病牛污染的饲料、饮水及流产胎儿、粪便、尿液、分泌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病牛舍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清洗消毒;隔离舍每日要带牛消毒1~2次,同时保持良好的通风,做好防寒工作;要妥善管理病牛,并饲喂干净的饮水及营养均衡、适口性好的食物,从而加快病牛恢复。

6.2 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具体措施如下:首先是止泻,建议早晚各口服1次0.1%高锰酸钾(用量为4 L/头),或每天混合口服1次木炭末(150 g/头)+温水(1.5 L/头),或每天混合口服1次鞣酸蛋白(20 g/头)+次硝酸铋(10 g/头)+碳酸氢钠(40 g/头)+淀粉浆(1 L/头);其次是消炎,建议每天口服1次小檗碱(3 g/头),或早晚各混合口服1次磺胺脒(50 g/头)+碳酸氢钠(50 g/头)+温水(1 L/头);再次是预防继发感染,建议每天混合肌内注射1次青霉素(500万 IU/头)+链霉素(320万IU/头);最后是防脱水,建议早中晚各口服1次5%盐水(2.5 L/头),或每天静脉注射1~2次5%葡萄糖盐水(3 L/头)[5]。

6.3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肉牛病毒性腹泻是热毒长期在牛体内积滞而导致的。因此,在治疗时应遵循清热解毒、涩肠止泻、调补脾胃等原则,具体治疗方法如下。方法1:取陈皮、白术、乌梅、诃子、椿白皮、生地、玄参各50 g,白扁豆、白头翁、穿心莲、黄连、苦参、黄芩、茵陈、秦皮、黄柏各60 g,将上述中草药加水5 000 mL浸泡0.5 h,用文火煎熬成药液(500 mL)后去渣,早中晚各服用1次,连用3~5 d,具有清热解毒、健脾燥湿、滋阴生津、涩肠止泻的功效,治疗效果显著。方法2:取赫兹10 g,陈皮、白术、柴胡、白芍、当归各15 g,甘草20 g,黄芪、党参各25 g,将上述中草药加水2 000 mL浸泡0.5 h,用文火煎熬成药液(200 mL)后,去渣候温灌服,每天1剂,连用3~5 d,具有清热解毒、升阳益气、调补脾胃的功效,疗效颇为理想。

7 防治策略

7.1 及时接种疫苗

对肉牛病毒性腹泻最有效的防控手段是接种疫苗。因此,农业相关部门要充分重视免疫接种工作,指导广大养殖户做好疫苗接种工作,从而达到理想的免疫效果,避免肉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生。在接种疫苗时,要正确选用疫苗,常用疫苗有灭活苗、减毒活疫苗,养殖场户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以牛病毒性腹泻灭活疫苗为例,3月龄以上的牛建议每头肌内注射2 mL,隔21 d再强化免疫一次,免疫保护期为0.5 a,到期后继续组织接种疫苗即可。只能对健康牛接种该疫苗,且接种疫苗前要做好质量检验工作,若发现疫苗有杂质或过期,则禁止接种。打开的疫苗要在当天用完,屠宰前21 d禁止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后,若出现重度不良反应,可用肾上腺素进行救治。

7.2 加强牛舍管理

牛舍内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特别是在夏季,因牛舍内温度较高,应当保持全天通风,从而排出刺激性气体,保持空气清新。但进入冬季后,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避免因贼风侵入牛舍而对肉牛产生刺激,从而引发疾病。冬季牛舍的通风应在中午温度较高或牛进食饮水时进行,且不可通穿堂风,防止肉牛着凉受寒。每天要及时清理牛舍内的粪便和污水,定期更换柔软舒适的垫草,避免细菌、病毒的滋生,否则会对肉牛健康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此外,要定期使用乙醚等消毒剂对牛舍进行消毒,杀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避免疾病发生。

8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肉牛养殖过程中,病毒性腹泻的发病率较高,养殖户应提高疫病防控意识,更新防控理念,并结合肉牛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现状、特点及病因来制定合适的疫病防控措施,从而有效降低肉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率,确保肉牛健康成长。同时,养殖户要密切留意肉牛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有牛患病,要在第一时间进行隔离,并进行诊断治疗,结合病情病症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帮助病牛及早恢复健康,降低死亡率,减少经济损失,进而推动肉牛养殖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海琴.肉牛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现状及诊断防控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2(11):125-127.

[2]邓显怀,刘国华.肉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发生与防控[J].农业工程技术,2022(29):82,84.

[3]王忠.肉牛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21(9):111-112.

[4]张爱枝.肉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防控[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1(13):104-105.

[5]韩立红.肉牛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及防控方法[J].现代畜牧科技,2021(4):128-129.

作者简介:开景凤(1978—),女,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医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