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疗愈性景观的影响因素与设计策略

作者: 霍晨阳 吴国玺

城市社区疗愈性景观的影响因素与设计策略0

摘 要:运用社区调查、环境分析和景观设计等方法,从环境质量、交通设施、植物配置、社区空间、安全稳静等5个方面,分析了影响疗愈性景观建设的因素。以许昌市魏都区长青社区为例,对长青社区疗愈性景观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疗愈性景观设计策略。

关键词:城市社区;疗愈景观;景观评价;长青社区

中图分类号: TU98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6-114-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6.026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如何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的舒适性,成为社会、政府及设计领域关注的课题。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承载着居民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因此,从居民需求出发对城市社区进行调研,分析城市社区建设与疗愈景观之间的关系,结合园艺疗法、压力缓释理论,探索面向社区层面的疗愈性景观设计并制定合理的设计策略,缓解社区居民压力、保障其身心健康,对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疗愈性景观概述

“疗愈”有“疗养”和“诊疗、治愈”等方面的含义。体现在环境作用方面,“疗愈”是指通过一定方式恢复人体健康,让使用者感到舒适与安心,消减其生理与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体机能、激发生命活力的过程。疗愈性景观是以园林、绿地等景观为载体,将自然元素引入疗愈过程,以自然环境与物理空间为基础,构建对人们生理和心理起到治愈或辅助治愈作用的物质环境。疗愈空间包括满足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自然空间和人文空间,即包含疗愈式环境、疗愈式建筑和具有疗养功能的医疗设施等。

国外的疗愈性景观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期诞生的园艺疗法,是疗愈性景观的雏形。到19世纪,美国园林设计师开始关注自然环境对身心健康的影响,通过营造广厅式医院及周边庭院,探索园林的疗愈性。20世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将疗愈性景观引入科学研究与实践阶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疗愈性景观设计体系。此后,疗愈性景观建设不断发展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罗杰·乌尔里希提出的减压理论,认为疗愈性景观可以减少人们的心理压力;苏索拉基于园艺活动、感知体验等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了针对压力人群的康复花园设计指南等[1]。与国外相比,我国对疗愈性景观的研究时间较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的园林从业者才逐渐意识到自然景观对人类身心健康的疗愈作用,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植物景观和园艺疗法,但是实际案例较少。2017年,孙晓红等[2]在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上,提出了景观和人是相互依存的理念,建议疗愈性景观的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兼顾情感和自然2个方面。王璐[3]结合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景观治疗理论和园林治疗理论,归纳总结了公共健康视角下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和策略。赵新月等[4]基于疗愈性理念开展了养老社区的设施设计。李倩等[5]在健康理念下对疗愈性庭院景观设计进行研究。目前,人们对疗愈性景观的设计愈发重视,其逐渐成为城市社区建设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2 疗愈性景观的影响因素

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认为影响疗愈性景观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质量、交通设施、植物配置、社区空间和安全稳静等。

2.1 环境质量

社区环境质量方面主要包括社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建成环境等要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等。优良的环境为人们提供人与自然互动的机会,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情绪。环境质量因素主要包括空间舒适度、空气清新度、水环境质量等。社区建成环境的主要指标是空间舒适度,指社区公共道路和社区活动的拥挤度。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包含社区各种元素在使用过程中对感官的刺激,能够较为全面且客观地反映社区空间的宜人特性[6]。

2.2 交通设施

区内交通是社区路网的形态空间,使居民在不同空间转移时能够安全、舒适、便利地到达目的地。交通设施建设应考虑道路宽度、运动设施、休憩设施、社区花园等,其直接影响社区结构形态及居住环境。在交通空间及交通管理上,应从车行序化、人车友好、街道活化、强化管理等方面满足人们休憩、运动、社交及社区无障碍通行等[7]。

2.3 植物配置

绿色植物可以增加社区的自然气息,有助于居民缓解压力、改善情绪、保障身心健康[8]。绿色植物在社区中的主要表达形式有绿化率、行道树的密度、灌木的规模及其构成等。社区的绿化率是反映社区植被绿化覆盖程度最直观的数据,社区的绿化分布与人流量、活动量及社区吸引力都显著相关;行道树的密度能对视觉传达、热环境营造及空气质量等方面产生复杂的影响;灌木的规模及其构成是影响街道生态美的重要因素。

2.4 社区空间

城市社区空间主要包含自然环境空间、人文环境空间和休闲社交空间等。社区景观的空间规划不只是对景观空间进行简单的填充,要从多维度考量空间的建设与布局,追求空间设计的丰富性,将自然、人文、生态等要素与居民的活动需求相结合。疗愈性社区既要注重健康物质空间,还要关注居民行为与情感的健康需求,围绕社区健康空间目标,营造公共体育锻炼场所、休闲步行空间、居住空间和健康邻里空间。

2.5 安全稳静

安全稳静的社区环境既是人们修养身心的港湾,又是社区内外交流的公共空间,其影响因素包括交通道路、无障碍设施及应急防灾设施等。采用分流道路、设置减速带和减速垫等方式,使出入社区的机动车降速;通过设计波纹形道路、设置隔离岛来减少车流和噪声;通过设置无障碍及应急防灾设施,合理引导自行车车流,改善社区居民居住环境。以此打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区环境,提高人们在社区活动的幸福感。疗愈性社区应满足无障碍通行、富有安全和可控的适度生活需求[9]。

3 城市社区疗愈性景观评价

3.1 研究区概况

许昌市长青社区位于魏都区,地处许都路中段滨河广场。该社区北起许都路,南至莲城大道,东起清潩河,与许昌胖东来天使城隔河相望,西至文峰路,西侧邻近曹魏古城。截至2022年,长青社区辖区面积0.6 km2,居民5 232户,常住人口11 336人。

3.2 疗愈性景观调查

城市社区疗愈性景观已成为健康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表明,社区疗愈性景观在设计方面考虑居住环境质量、社区交通设施、植物配置、社区空间建设和社区的安全稳静等方面[10]。研究聚焦疗愈性景观要素对居民活动的影响,将影响因素大致分为环境质量、交通设施、植物配置、社区空间和安全稳静等5个方面。

2023年9—12月,笔者对许昌市魏都区长青社区进行现场调研。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居民在社区进行的主要活动类型、参加社区内活动的意愿与目的、居民的身体健康情况、居民对所处社区疗愈性景观中环境要素的评价和建议。问卷以个人为单位,将调查对象分为少年组(18岁以下)、青年组(18~40岁)、中年组(41~60岁)和老年组(61岁及以上)。此研究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6份。数据显示,少年组有2人,青年组有25人,中年组有7人,老年组有12人。除考虑年龄外,性别也是影响景观疗愈感受的重要因素,其中男性占比63%,女性占比37%。

3.3 城市社区疗愈性景观评价

从环境质量、交通设施、植物配置、社区空间、安全稳静等5个方面, 对长青社区的疗愈性景观进行评价。采用百分制进行评价,分为好评(≥90分)、中评(60~89分)和差评(<60分)3个层次。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得到长青社区的疗愈性景观评价饼状图,如图1所示。从环境质量、交通设施、植物配置、社区空间、安全稳静等5个方面评价结果来看,好评最多的是安全稳静,占比为56%;好评最少的是社区空间,仅为26%。差评最多的是环境质量,占比为22%;差评最少的是植物配置和安全稳静,占比均为9%。中评占比最高的是社区空间,高达61%;中评占比最低的是安全稳静,仅为35%。由此可见,许昌市长青社区的居民普遍对植物配置和安全稳静比较满意;对社区空间的评价一般,但仍有改进空间;而对社区环境质量的差评率为22%,说明居民对环境质量不满意。

3.3.1 环境质量评价

在问卷调查中,长青社区居民对环境质量不满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部分基础照明不足,通往居民活动场地的部分道路在夜间漆黑一片,影响居民的活动体验;照明灯具选用单一,夜间出行趣味性不强。②滨河广场和清潩河驳岸景观带人流量过大,后期维护不足,导致服务设施陈旧与损坏,给居民的安全带来较大隐患。③社区景观建成较早,当时国内疗愈性景观建设相关技术和理念并不成熟,景观的疗愈性功能不够完善。

3.3.2 交通设施评价

调查表明,许昌市长青社区功能分区明确,社区居住区、商铺、景观等配套设施集中以居住地为基础空间,居民购物、社交及休闲活动与周边生活服务设施共同构成具备交通服务功能的交通系统。如社区内有许昌英烈文化园、滨河广场和清潩河游园3处主要景观,为居民休闲提供了活动空间;但这3处景观分布较为集中,均在社区的东北角,高峰期人流集中,社区停车难、道路拥堵等问题突出,影响社区居民交通出行安全。居民希望建设智能停车系统、推广共享停车方案改善停车难问题,增设或优化公交线路以改善交通环境。

3.3.3 植物配置评价

调查发现,长青社区的行道树主要是榉树,榉树树冠宽广,树形优美,季相变化丰富,景观效果好。但是,社区内植物种类单一,尤其是有花植物较少。居民普遍认为,小区内部植被覆盖率低,社区内常绿植物较少。社区内多种植小乔木和灌木,景观层次感较差,再加上社区内植物养护跟不上,造成植物的景观效果不佳。建议种植桂花、海桐等常绿灌木,不仅能够弥补街道色彩单调的缺憾,又可以营造富于变化的社区空间,提升城市品质。

3.3.4 社区空间评价

在景观建设层面,社区地形平坦,毗邻清潩河,但景观过于单调,亲水设施较少,社区内部缺少互动性水景。建议在社区内庭院空地、园路尽端和交叉处合理栽植海棠、丁香、紫薇等,并与地形、地貌相结合;在社区建筑周围、山石一隅,采用因借、对比、烘托等手法,将人工美与自然美有机结合,使建筑物与山石景观协调一致,既能展现植物优美的姿韵,也能形成季相变化鲜明的景观效果。

社区内部建有英烈文化园,红色文化氛围浓厚,但其他地方特色文化不明显。许昌是三国胜地、曹魏故都,但社区内“曹魏”文化特色体现不够。另外,社区内缺乏供居民学习和交流的场所,且文化建设的全龄化程度不高,不能吸引年轻人前往。居民希望建设便民图书馆及适宜年轻人阅读的趣味书屋。

社区内休闲娱乐设施较少,且桌椅等休闲设施过于单调,导致缺乏社交空间。社区场地布局不合理,部分场地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可供儿童玩耍的安全场地较少。多数居民希望增加一些凉亭、廊架等可遮风挡雨、休闲社交的公共设施。

3.3.5 安全稳静评价

长青社区在安全防护方面也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社区内缺少必要的安全防护标志,有的防护标志不够明显。例如,在出入口未设置禁止交通工具驶入的标志,非机动车的自由驶入会给居民休闲娱乐带来安全隐患。二是安全防护设施不够。例如,清潩河沿岸景观带是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沿翠林北路的一侧设置了阶梯作为社区的次入口,但是上述场地并未配备防护性扶手,安全性不够。

居民希望对非机动车进行管理,要求禁止非机动车驶入。居民在室外活动时,经常会遇到未牵绳的宠物狗,居民希望能对宠物狗进行管理,或设置专门供宠物狗游玩的空间;社区活动空间内的部分植物修剪并不及时,部分乔木枝叶垂落会对居民造成伤害;区内照明不足,无障碍设施不够完善,居民希望增加便民医疗点,方便居民生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