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河生态建设管护中心落叶松人工造林及抚育技术要点

作者: 李艳桃

摘 要:我国坚持数量质量并重,深入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人工造林面积逐步扩大。落叶松由于具有生长快、成林早、产量高和易于更新等诸多优点,目前已成为我国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的主栽树种之一。然而,在落叶松人工造林过程中,造林规划不科学、造林管理不严格等问题,常导致落叶松成活率达不到预期。基于此,研究以洮河生态建设管护中心的落叶松人工造林为例,从育苗、造林、幼林抚育3个方面阐述了落叶松人工造林及抚育技术的应用要点,旨在为其他林区科学、高效开展落叶松造林、抚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落叶松;人工造林;幼林抚育

中图分类号:S79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6-134-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6.030

0 引言

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 Kuzen.]是松科落叶松属乔木,是一种对阳光、水分要求较高的树种,在沼泽、草甸、河谷等不同环境下均可生长,其繁殖方式主要是种子繁殖。落叶松具有树干笔直、材质偏硬等特性,是家具制造、建筑施工中的常用材料。由于落叶松市场需求量较大,因此部分林区大规模营造落叶松人工林。然而,在落叶松人工林营造过程中,会因育苗、造林、抚育等技术应用不到位而影响人工造林效果。为此,有必要探讨落叶松人工造林及抚育技术要点。

1 洮河生态建设管护中心概况

为积极推进生态可持续发展,洮河生态建设管护中心大力推进林草重点工程及人工造林项目,逐步提高了森林覆盖率。甘南藏族自治州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洮河生态建设管护中心总经营面积为18.226 0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为15.775 2万hm2,活立木蓄积量为523.6946万m3,森林覆盖率为31.05%。“十三五”时期,管护中心的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面积分别为3 976.9 hm2、6 450.5 hm2、11 560.6 hm2。

2 洮河生态建设管护中心落叶松育苗技术要点

2.1 种子选择与处理

培育高质量幼苗是落叶松人工造林的关键,而良种筛选则是保障幼苗培育质量的重要环节。落叶松育苗前,要筛选饱满、均匀、质量符合造林标准的优质种子,要求种子纯度与净度分别接近100%及95%、发芽率不低于60%[1]。由于落叶松在苗期抵御病害能力不强,选种后要做好种子消毒工作,以消灭种子上附带的病菌及虫卵。从优质母树上采集球果,球果先经过晾晒与脱粒,用0.5%高锰酸钾溶液对种子浸泡处理3 h,捞出种子并用清水冲洗干净,再放入40 ℃温水中浸泡24~48 h,之后再将种子捞出放入催芽室进行催芽。催芽过程中每日翻动种子1次,若种子表面变干要立即喷水,当种子露白率达到30%时便可播种。

2.2 育苗地选择与修整

落叶松幼苗培育前,需要在洮河生态建设管护中心选择地势平坦、通风性好、距水源地近、具有良好排灌能力的地块作为育苗地,要求育苗地土壤呈微酸性或中性。选地后翻耕土壤,翻耕深度要大于30 cm,同时在土壤中施入硫酸亚铁进行土壤消毒,每667 m2硫酸亚铁施入量为5.5 kg(可杀死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及虫卵)。为满足落叶松幼苗的营养需求,要结合其根系不发达、扎根较浅的特性,在土壤中施加适量肥料,主要施加腐熟的有机肥,并添加少量氮磷钾复合肥,这2类肥料每667 m2的施加量分别为4 000 kg和40 kg。施加时将这2类肥料均匀混合,而后一同施入土壤,并再次翻土将肥料埋入地下。

2.3 播种

2.3.1 播种时间

落叶松适宜早播,早播具有提升木质化抗性、延长落叶松生长期的优势。结合洮河生态建设管护中心的气候特征,综合考虑育苗地的土壤理化特性,该管护中心工作人员一般在每年3—5月、气温在8~12 ℃时开始播种,播种时间不可过早或过晚,否则会导致落叶松苗木品质下降或发生病害。

2.3.2 播种方法

播种前要测定落叶松种子的发芽率,确认发芽率达到规定要求后才正式播种。由于洮河生态建设管护中心培育落叶松幼苗时选用的是高质量品种,每667 m2播种量应为5.0~5.5 kg。落叶松有多种播种方式,如撒播、条播及穴播等,根据落叶松造林要求及林区实际情况,通常采用条播方式进行播种。播种时先在育苗地挖出深度1.0~1.5 cm的播沟,而后将种子均匀撒在播沟中。

2.3.3 覆土浇灌

播种完成后,需要用湿润的土壤覆盖种子,覆土厚度为0.5~1.0 cm,并用稻草或地膜覆盖育苗地,以提高土层温度,降低水分散失速度,营造有利于种子萌发的温湿度环境,从而加快种子萌发。落叶松种子播后至出苗期间,要求育苗地土壤持水率保持在60%~70%,若土壤墒情不足,需要及时喷水[2]。

2.3.4 炼苗与遮阴

当落叶松种子萌出率达到50%后,在气温较高的午间去除部分覆盖的稻草或地膜,待幼苗适应环境温度后,去除全部稻草或地膜。幼苗萌出后,随着气温升高、光照强度增大,落叶松幼苗会被强光灼伤。因此,需要在育苗地搭建遮阳棚,用于遮挡阳光,以降低落叶松幼苗灼伤率,遮阳棚透光率应控制在70%~75%。

2.4 施肥

落叶松幼苗生长过程中,需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追施肥料。幼苗生出新梢、长出4个左右侧根后,追施尿素,施加量为0.1 kg/m2,每15 d施肥1次;施肥量需逐步增加,最大施肥量不可超过0.25 kg/m2。当落叶松幼苗进入速生期后,洮河生态建设管护中心正值雨季,因此自7月下旬起应停止施加尿素,追施磷钾肥(每667 m2施肥量为1~3 kg),注意磷钾肥不能施加过多。

2.5 浇水与排灌

落叶松喜湿,因此在幼苗萌出前,要保持土壤湿润,每日喷水2~3次;幼苗萌出后,适当减少喷水次数。若天气较干燥,需要根据土壤缺水情况酌情增加喷水次数。雨季要加强排水管理,及时排出育苗地的积水,避免积水过多导致落叶松幼苗烂根或被淹死。

2.6 苗期管理

落叶松幼苗出土至脱壳前,要安排专人负责驱赶鸟雀,避免种子被啄食而降低出苗率。幼苗出土后,需要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通过控制温度及湿度,保障落叶松幼苗健康生长,并采用药物预防立枯病、蝼蛄等病虫害[3]。此外,还要定期松土除草,可以采用人工除草及喷洒化学除草剂相结合的方式,防止杂草与落叶松幼苗争抢营养。除草时要同步松土,以提高土壤透气性。

3 洮河生态建设管护中心落叶松人工造林技术要点

3.1 造林地选择

造林地质量对落叶松人工林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洮河生态建设管护中心技术人员应结合林区实际情况,遵循定向培育、科学造林原则,筛选适宜的造林地,尽可能集中连片栽植落叶松。通常选择林区内地势较高、通风性好的地块作为造林地,造林地坡度不可超过15°。同时,要求造林地土壤肥沃且有效层高于50 cm,并具备良好的排水灌溉条件。

3.2 造林地修整

人工造林前,需要提前修整造林地。造林地修整有2种方法:一是全面整地,二是局部整地。造林时需结合不同造林地的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整地方式。整地时,要去除造林地内残留的植物根茎、灌木枝条及杂草,以提高落叶松幼苗栽植后的成活率。

3.3 造林密度

造林时需要结合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科学设置造林密度。若营造小径材林,造林密度应设置为每667 m2栽植350~400株;如果营造大径材林,则应将造林密度控制在每667 m2栽植170~200株[4]。

3.4 造林时间

落叶松人工造林时间有春季、秋季2个时段。洮河生态建设管护中心通常选择在春季造林,一般在每年4月上中旬栽植落叶松幼苗,此时气温逐步升高,气候条件较适宜落叶松幼苗快速生长。若在降水较多的年份,则选择在秋季造林,秋季造林对落叶松苗木的生长及营养积累均十分有利,一般在10—11月完成造林。

3.5 起苗与运苗

落叶松人工造林前,需筛选高度为1~2 m、2 年生优质种苗作为栽植苗。起苗时需附带土球,结合苗木高度确定具体的土球尺寸,遵循轻、慢、缓的原则移动苗木。起苗后,立即打捆,进行包装处理,避免运输时土球松散脱落。幼苗包好后,采用担架运送至造林地,不可徒手抓住苗木树干搬运,以免落叶松苗木受损而影响成活率。

3.6 苗木栽植

由于洮河生态建设管护中心通常在春季实施造林,此时土壤刚解冻,造林时要注意深植落叶松苗木。栽植时,先将苗木放入栽植坑正中心,摆正后覆土,覆土过程中向上轻提苗木,使苗木根系充分舒展;然后将所有土壤回填到栽植坑中,踏实表土,并立即浇一次透水;将稻草覆盖在栽植坑周边,覆盖厚度应控制在5~10 cm。落叶松苗木移栽时,需边取苗边栽植,防止落叶松苗木根系长时间裸露导致水分散失过多,从而影响落叶松苗木移栽后的成活率。

4 洮河生态建设管护中心落叶松幼林抚育技术要点

4.1 松土与除草

处于幼林期的落叶松,对环境适应能力不强。为此,需要在幼林期做好抚育管理,定期疏松土壤,拔除造林地内的杂草,防止杂草生长茂盛与落叶松争抢营养。科学开展松土除草工作,可以增强落叶松根系长势,有利于落叶松根系充分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增强土壤抗寒保水性能、降低水分流失率。松土除草时,需遵循由内而外、从上到下的原则,谨慎清除杂草,防止落叶松根系及新生枝干受损。通常在幼林生长高峰期,每年5—6月、9—10月均松土与除草1次。定植前3年每年松土除草2次,定植后每年1次即可。

4.2 追肥

落叶松幼林抚育期间,需要适时追肥。洮河生态建设管护中心通常在每年9月进行追肥,施加缓效复合肥,施肥量为5 kg/株,施肥量每年逐步增加,递增率为20%。施肥时可采用人工施肥法或机械施肥法,对于面积较小的造林地,通常采用人工施肥法,即由人工将肥料均匀撒在落叶松苗木根部;对于大面积落叶松林,则采用机械施肥法进行施肥,将肥料稀释后利用小型打药车辆进行喷雾施肥[5]。

4.3 修枝

为降低落叶松树体营养消耗量、确保树干笔直生长、提高林分质量,需在幼林抚育期采用人工修枝方法及时修剪落叶松枝干。修剪后的落叶松,林内通风透光条件更佳,落叶松会获得充足的光照,可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及流行率。对于定植密度大、分枝多的落叶松幼林,要适度加大修枝力度;反之,则要降低修枝力度。修枝时主要剔除树干下部枯死枝、感染病害枝,以及影响林分通风性、透光性的树干上部枝条。修枝要彻底、全面,不可损伤落叶松树皮。

4.4 间伐

在幼林抚育期,还需要对落叶松幼林实施透光采伐。要以幼林中确定保留的树木为依据,合理间伐其余苗木来调整林分结构,确保落叶松苗木的生长需求得到有效满足。透光采伐时,要将整个林分的特征纳入考量范围,综合分析林区交通环境、劳动力,并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全面伐、局部伐、带状伐或团状伐4种方式。在落叶松苗木定植后5~6年,进行首次透光伐,之后间伐(间隔4年左右),待林分成熟后停止间伐。

4.5 病虫害防治

4.5.1 病害防治

褐锈病是落叶松的常见病害,其病原菌是担子菌亚门落叶松的拟三胞锈菌。发病初期,落叶松尖部可见褐色病斑,之后病斑叶背部会出现铁锈色的凸起斑块,感染褐锈病会导致叶片逐步变黄枯萎与脱落。修枝、间伐抚育对褐锈病具有良好的防控作用。林内落叶要定期清理、集中焚毁,并控制苗木栽植密度,做好林内通风及降湿处理,以此降低落叶松患褐锈病的概率。在落叶松幼林内,还可采用化学药剂防治褐锈病,通常采用代森铵1 200倍液进行灌根防治(用药量为0.25 kg/株),或使用敌锈纳2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667 m2用药量为60~65 kg),每月喷药1次,共给药2次,可获得良好的防治成效[6]。对于郁闭度较高的林分,可以通过释放烟剂来防治褐锈病,通常采用硫黄烟剂,用量为15 kg/hm2,防治效果较明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