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研学基地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 罗铠 李东升 燕亚飞 赵思梦 杨智伟 张一冰
摘 要:农耕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母、根和魂。将农耕文化融入研学基地会提升研学人员文化认同感,使农耕文化更好地得以传承。在论述传承农耕文化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农耕文化与研学基地相结合的策略,提出农耕文化研学基地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景观设计元素应用、课程设计内容和景观设计策略;并以开封尉澜研学基地为例,从研学基地现存问题出发,提出依托当地农耕资源打造特色研学景观、借助多感官交互景观激发主动探索精神、立足沉浸式体验空间营造自主研学氛围这3项研学基地景观设计策略,探究农耕文化在研学基地景观中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农耕文化;研学基地;景观;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6-141-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6.032
0 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化代表着我国从古至今劳动人民对新事物的探索和对学习经验的总结[1]。研学实践基地是指依托各类资源,为特定人群提供相应的研学实践教育的场所。国内关于农耕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研究在2020年后逐渐增多,但多数集中在农耕研学课程及产品设计、开发策略分析和基地综合建设等方面,较少有结合实例来探究农耕文化研学基地景观设计策略的研究。在研学基地分布方面,河南省内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研学基地数量较少,而且多数没有全面展示农耕文化,仅流于表面;在景观方面,主题表现止步于农业生产生活类园林小品的堆积,文化内涵与深度不足。探究如何将农耕文化与研学基地的景观设计进行有机结合,不仅可为农耕文化资源利用及产业化提供了新思路,也可为农耕文化景观设计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
1 研学景观是传播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
研学基地是一种集体学习活动场所,其主题通过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方面来体现。而农耕文化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是独一无二且自成体系的[2]。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农耕文化,如我国北方地区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虽均为农耕文化的内容,但由于种植作物不同,形成的生活习惯与风俗也不同。因此,不仅要在研学内容上体现主题,更要在研学基地的景观设计中体现主题。例如,开封市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厚,在设计农耕文化研学基地景观时,应将农耕文化的形式、风格和符号等应用于不同层面的景观设计,设计出属于开封地区农耕文化的景观。开封地区农耕文化的景观元素及设计运用情况见表1。
2 农耕文化为研学基地课程设计提供新方向
研学基地可为研学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内容和身临其境的氛围感受,确定合适的主题对研学基地来说至关重要[3]。若研学基地将农耕文化作为主题并将其进行多层次的展示,并设计组织合理的研学课程,将会提升研学者的实践能力,拓宽其视野,丰富其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对于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研学基地课程设计,可以将二十四节气作为主线,在不同节气推出当地独具特色的研学内容,如开封地区在清明踢蹴鞠、芒种吃新鲜蔬菜瓜果、冬至组织包饺子等。而不同的节气有不同的民俗活动,因此研学内容也各不相同。
3 农耕文化研学基地景观设计策略
农耕文化融入研学基地不仅可以开启研学新方向,也能使农耕文化更好地传承[4]。对于农耕文化而言,选择恰当的景观设计方式,会对场地的主题表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 利用物质文化提供互动体验
在景观设计中,物质载体是其最直观的表达方式之一。没有美的风景,研学基地就很难吸引研学者前来参观体验,因此设计适合研学基地主题的景观载体就显得尤为重要[5]。在景观设计中,可将农业耕作工具景观小品化,设置互动装置,向研学者展示风光和提供体验,不仅可以在视觉和触觉方面为其提供具象化的感受,而且还可以在构建研学基地景观小品设计方面开拓新思路、新方向,并重塑农耕田园风光。
以开封地区为例,该地区的农耕文化是中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包括精耕细作技术和传统农业技术两大类,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6]。若将其应用在研学基地的景观设计中,会为研学者带来触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视觉的多感官体验[7]。如在景观中设置模仿农田的水利系统,融合灌溉和观赏等多种功能,将会带来视觉、触觉和听觉的三重体验,形成可供游憩的农耕水景,增加研学基地的美观性和互动性。
3.2 利用精神文化营造沉浸氛围
除了前文所提到的物质文化,农耕文化还包括精神文化,如城市自然风光、民间节日活动和风土民俗文化等均属于精神文化。景观设计更要注重其精神文化的展现,而不同类型的精神文化会加深研学氛围。在农耕文化研学基地的空间景观和研学活动中引入农耕精神文化,将会增加研学主题的沉浸感,加深研学者对农耕文化的理解。
开封地区精神文化丰富多样,从历史遗址到风土民俗,都是农耕文化的展现,如“城摞城”展现当地人们坚韧不拔的精神,胡同文化是开封市的另一种特征[8]。在打造农耕文化研学基地时,不能将目光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要涵盖当地的城市风貌、人文地理和环境,将其应用在景观设计和研学活动中,指明开封农耕文化的地区特色,增加当地研学基地的文化沉浸感和地区氛围感。开封地区农耕精神文化景观设计及可用研学活动分类见表2。
4 开封尉澜研学基地景观设计实践
4.1 场地概况
该场地位于开封市尉氏县北三环道路南侧、大营镇枣朱村东侧,占地面积约为5.2 hm2。周围交通便利,场地内土质良好。尉氏县坐落于豫东平原,古称“尉州”,是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中原农耕文化氛围最为浓厚的地区之一。当地历史文化悠久,拥有多处历史名胜古迹,有如尉氏曲艺、荷花舞和渔鼓道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4.2 基地调研分析
4.2.1 开封地区农耕文化研学基地现状分析
近年来,开封市加快研学旅游项目建设,完善研学基础设施,推出相当数量的研学项目[9]。但在这些项目中,与农耕文化相关的研学基地并未将农耕文化系统展示。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总结出目前开封地区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研学基地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见表3。
4.2.2 场地现状问题分析
基地前身为废弃的雅特丽苗圃,场地内道路系统较为完整,土壤条件良好,遗留的部分桃树可重新用于植物造景。但当前场地存在以下3方面问题。
4.2.2.1 原有景观营造主题不突出
当前基地内景观结构单一,缺乏标志性景观,人工痕迹明显,部分空间未能得到有效利用,没有真正合理利用当地景观资源,无法展现农耕文化主题并呈现研学基地的学习价值。
4.2.2.2 残留小品及设施缺乏探索性
残留小品及设施现状如图1所示,现状小品及设施损坏严重,杂草多,景观缺少体验性,无法担负起展示研学基地形象的任务。现状景观小品功能性不强,无法承担研学主题任务。
4.2.2.3 园内场地维护管理不足
园内道路、基础设施损坏严重,园中林地缺乏有效维护与管理,植物养护不足,大量原有植物濒临死亡,部分土壤表层沙化严重(如图2所示)。
4.3 开封尉澜研学基地景观设计策略
对现存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打造田园综合研学基地为目标,对开封尉澜研学基地进行景观设计,如图3所示。此次设计从景观设计要素、构造多感官互动和营造沉浸式体验空间3个方面出发,将农耕文化分别以物质精神文化、民风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形式在景观中全面展现。
4.3.1 依托当地农耕资源,点明研学主题
对于农耕文化研学基地,保留当地具有特色的农耕景观和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是其景观设计的任务与使命。在此基础上,景观设计不能只注重物质文化的展现,更应该注重精神文化的展现。
因此,研学基地的景观设计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特色资源,结合当地精神文化,打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田园风光。而河南地区农作物以小麦为主,可以设计与小麦农作物相关的农耕景观,展现风采,研学基地大门改造效果如图4所示。与此类似的农耕物质元素还包括历史遗址的复现、农作物耕田、水车磨坊等,这些设计元素不仅能够展现田园生活和农耕劳作的情景,还可以让前来参观的研学者直观地感受到农耕文化。
4.3.2 构建多感官交互景观,激发主动探索精神
以往的研学景观设计多侧重于景观小品的单体交互,如将耒耜制成小品并摆放在环境中。这些互动只停留在人与物的层面,未将研学者更多的情感激发出来,与场地产生共鸣。而交互不仅需要体现多感官体验,还要考虑心理和情感方面的体验[10]。
此次案例设计中,将五感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以此为核心进行场地的构建和串联,构建环境与研学者的联系,使研学者产生认同感和情感共鸣,进而让人自发地参与交互体验,学习并传承农耕文化。研学基地研学广场入口改造效果如图5所示,利用原先场地入口处废弃遗址,重建出将视觉、听觉、触觉融为一体的景观,打造出多层次的互动体验,并学习农耕文化知识。
4.3.3 营造农耕体验空间,引导自主学习
农耕研学空间体验是对农业田园、生态自然、历史人文、旅游产品等相关方面的综合性体验。此次景观设计将围绕物质感官、情感认知两个方面来设计,营造出具有特色的农耕研学空间。
在物质感官方面,应该循序渐进地利用景观指向和导视系统,将人自然地引导进入下一节点。二级路网交接口效果如图6所示,在场地西侧利用纵横交错的二级路网,模拟开封古时街巷文化,并连接“农耕田居”和“蹴鞠广场”。这为研学者营造出古代街巷的氛围,在不经意间完成了景观节点的过渡,使不同节点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
在情感认知方面,以往的农耕小品局限于稻草人、农作器具等,注重环境氛围的营造,以此来引起游人心中的乡愁或对儿时的回忆,并未展现更多的情感倾向。此次设计将民俗文化融于景观之中,展现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农耕用具和节气民俗。木版年画拼图景观小品效果如图7所示,将朱仙镇木版年画进行拼图化小品设计,伫立在节点内部,引导并激发研学者的主动交互。这不仅可以增加趣味性,也能宣传相关农耕文化知识。
5 结束语
研学基地是教育引导大众学习、继承并弘扬我国农耕文化的场所。笔者以研学基地与农耕文化相结合为切入点,对基地景观和研学课程设计进行分析,研究了研学基地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策略。在尉澜研学基地景观设计中,对当前开封地区的农耕研学基地和现状场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要依托当地农耕文化资源,构建出多感官交互景观,并营造出具有氛围感和沉浸感的农耕体验空间。但目前如何将当地的农耕文化更深层次地融入研学基地的景观设计中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探索并创新景观设计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形式,进而展现出更多样的农耕文化。该研究能为今后农耕文化研学基地的景观设计提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促进农耕文化的传播及研学基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传统农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22,20(1):56-58,65.
[2]吕艳灵.双减背景下青少年农耕文化体验科普基地设计[D].荆州:长江大学,2023.
[3]陆明华,杨洁.农业“三生”视角下的乡村研学产品设计:以金陵水乡钱家渡为例[J].南方农机,2023,54(20) :117-120.
[4]邵勤.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传承农耕文化与开展劳动教育融合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3,9(18) :94-98.
[5]舒昳颖,黄炼.耕读文化视角下研学基地设计[J].现代园艺,2023,46(10) :83-85.
[6]张熠,龙岳林.农耕文化园的规划探究[J].河南农业,2021(2) :28-29.
[7]左振男.庆阳农耕文化园体验式景观设计探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1.
[8]李晓曦.“双创”视角下依托高校联合打造开封优秀传统文化IP和生态圈[J].现代职业教育,2023(19):137-140.
[9]王灿.关于开封市研学旅游发展情况的探究:以开封城墙为例[J].西部旅游,2021(18):28-30.
[10]荀方兵.基于交互理念下的北京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吉林:东北电力大学,2023.
作者简介:罗铠(1999—),男,硕士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