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江西省南昌市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研究

作者: 谢源沁

基于GIS的江西省南昌市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研究0

摘 要:以江西省南昌市为研究对象,选取高程、坡度、植被覆盖度(NDVI)、降水量、土地利用类型5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层次分析法进行生态敏感性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5个生态评价指标中,降水量对南昌市生态环境敏感性影响最大(权重为0.28),土地利用类型对南昌市生态敏感性影响最小(权重为0.12);南昌市生态环境敏感性总体偏低,极高敏感区和高敏感区面积占南昌市总面积的13.91%,中敏感区面积占南昌市总面积的15.50%,低敏感区面积占南昌市总面积的31.22%,极低敏感区面积占南昌市总面积的39.37%;整体来看,南昌市生态敏感性综合分布呈现大而破碎化分布,中部地区生态敏感性偏低,西部和东部地区生态敏感性逐渐增加。

关键词:GIS;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南昌市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7-101-6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7.024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1978年到2022年城镇化率由17.60%上升到65.22%。随着城市不断扩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系统功能日益退化,生态空间不断被挤压,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2]。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高质量发展,提高我国国土空间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必要在此背景下进行深入的生态环境研究,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3-4]。而生态敏感性是评价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其显示了生态系统对自然条件变化和对人类行为影响的敏感性,并且能够评估这些外部因素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损害。通常来说,生态敏感性较高的系统,更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5-6] 。生态敏感性评价是一项关键措施,其通过综合分析各类生态因素来评估环境的稳定性。分析特定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对制定生态环境方面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7]。

在过去,生态环境评价一直都是大范围进行的。但是近年来,生态敏感性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其研究重点已经从宏观层面逐渐转向中微观层面[8],并且这一研究已经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如国土空间规划[9]、生态安全格局构建[10]、水生态安全评估[11]、保护区开发建设[12]等。吴金华等[13]首次利用变异系数法来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通过ArcGIS区域统计技术,对延安市土地环境的生态敏感性进行全面评估;杨艺苑等[14]利用AHP和AcrGIS平台对东川区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与评价,为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倪梦静等[15]利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加权叠加法对宁德市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已开发的沿海生态风景区提出保护与规划建议。

此研究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借助GIS分析技术,针对南昌市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挑战,选取一系列适宜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旨在构建一个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空间分析技术,对南昌市的生态敏感性、生态适宜性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进行综合评估。此研究结果可为南昌市未来的生态空间优化和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南昌市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鄱阳湖西南岸,位于东经115°27′~116°35′、北纬28°10′~29°11′。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唯一毗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金三角的省会中心城市,是连接三大重要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省际交通廊道。南昌市自然环境优美,山环水绕,风光绮丽,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孕育了良好的生态景观。截至2022年底,南昌市的常住居民达到653.81万人,同时该市的生产总值达到7 203.50亿元。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的稳步推进,如何有效地协调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区域的持续发展,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研究所需的数据资料包括: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下载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分辨率为30 m的DEM数字高程数据(下载自地理空间数据云),2022年南昌市降水数据(分辨率为1 000 m),南昌市行政边界数据(下载自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下载自地理空间数据云),南昌市行政区划数据[采用审图号为 GS(2022)4308号的地图数据]。研究采用ENVI对Landsat影像进行分析,得到南昌市的用地数据,并据此计算植被指数。

2.2 研究方法

2.2.1 层次分析法

综合考量南昌市的生态现状,研究遵循科学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准则,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一个全面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南昌市的生态现状、社会经济状况和地理特征,通过实地考察、历史研究资料搜集及对遥感图像进行分析,该研究选择高程、坡度、植被覆盖度(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表示)、降水量、土地利用类型等5个关键生态敏感性指标,形成了AHP层次分析法的指标层。这些指标被划分为5个不同的敏感度等级,每个等级分别赋予1、3、5、7、9的数值,并由专家进行敏感性评估。在完成一致性检验后,利用Matlab软件,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1)[16]。

2.2.2 综合指数模型

首先,通过ArcGIS软件的网格生成工具,设定150 m×150 m的网格尺寸,并将各评价因子的得分分配给每个网格单元。其次,根据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对5个评价因子重新分类和分级,并赋予相应的数值。在此基础上,依据各因子的权重,运用Arc GIS的叠加分析工具,对这5个评价因子的数据进行综合叠加处理,从而生成南昌市综合生态敏感性分布图。最后,采用加权指数法,通过式(1)计算生态敏感性综合指数。

[Sj=i=18C(i,j)·Wi]                               (1)

式(1)中:i为评价指标;j为评价单元;Wi为评价指标i对应的权重值;Sj为评价单元j的生态敏感性指数;C(i,j)为评价单元j的评价指标i的得分。

2.3 空间统计分析与分级

根据南昌市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生态环境特性,研究从生态和水环境等方面选取高程、坡度、植被覆盖度、降水量和土地利用类型5个评价因子,对南昌市的生态环境进行敏感性分析和评价。在参考生态环境相关规范和历史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评价因素进行敏感性等级划分,对应极低敏感区、低敏感区、中敏感区、高敏感区和极高敏感区(详见表1)。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因子生态敏感性分析与评价

3.1.1 高程敏感性分析

高程是评估生态敏感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区域的垂直生态分布主要是由高程的变化决定的,而高程的波动也会引起气候变化,进而影响生物种群的分布和生态环境的垂直分层。在南昌市,高程对生态敏感性的影响相对较小,极高敏感区和高敏感区主要集中在南昌市的西部和西北部,两者面积之和为301.92 km2,占南昌市总面积的4.20%;中敏感区分布在南昌市的西部、西北部及东南部,面积为72.01 km2,占南昌市总面积的1.00%;低敏感区、极低敏感区分布在南昌市的北部、中部和西南部边缘,两者面积之和为6 815.35 km2,占南昌市总面积的94.80%(结果见图1和表2)。

3.1.2 坡度敏感性分析

坡度是衡量地形倾斜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其直接关系到地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坡度的大小可以显著影响地表侵蚀过程,进而可能引发诸如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17]。基于坡度因子的南昌市生态敏感地区主要呈集中式分布,极高敏感区和高敏感区多分布在南昌市的西部和西北部,两者面积之和为256.70 km2,占南昌市总面积的3.57%;中敏感区面积为149.40 km2,占南昌市总面积的2.08%,主要分布在南昌市的西北部和东南部;极低敏感区和低敏感区总面积为6 783.16 km2,占南昌市总面积的94.35%,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南昌市的北部、中部和西南部(结果见图1和表2)。因此,在坡度方面,南昌市的生态敏感性表现为以极低敏感区为主,受坡度影响较小。

3.1.3 NDVI敏感性分析

植被覆盖度(NDVI)是反映地面植被长势的一个主要指标,能够反映植被生长、植被分布等状况[18]。从NDVI方面分析,生态极高敏感区和高敏感区总面积为1 001.30 km2,占南昌市总面积的13.92%,主要分布在赣江流域、鄱阳湖周边和青岚湖、军山湖周边区域;中敏感区面积为422.55 km2,占南昌市总面积的5.88%,主要分布在南昌市中心城区和湾里区一带;低敏感区和极低敏感区面积分别为988.30 km2和4 776.70 km2 ,呈现分散分布,分布在南昌市西部、北部和东南部,两者占南昌市总面积的80.20%(结果见图1和表2)。在植被覆盖度方面,南昌市在的生态敏感性较低。由此可以看出,南昌市的植被丰富。南昌市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保护植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3.1.4 降水量敏感性分析

降水影响土壤湿度,从而影响植物生长。降水量的稳定性是保障流域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评价结果可知,基于降水量因子的南昌市生态敏感性整体以低敏感为主。其中,极高敏感区和高敏感区两者面积之和为723.04 km2,占南昌市总面积的10.06%,主要分布在南昌市的西北部和东南部;中敏感区面积为2 187.20 km2,占南昌市总面积的30.42%,主要分布在南昌市东部;低敏感区和极低敏感区面积占比较大,两者面积之和为4 278.86 km2,占南昌市总面积的59.52%,主要分布在南昌市的中部和西部(结果见图1和表2)。

3.1.5 土地利用类型敏感性分析

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由分析可知,从土地利用类型方面分析,南昌市的生态敏感性以中高水平为主。南昌市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括建设用地、裸地、耕地、草地、林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极低敏感区(建设用地)和低敏感区(裸地)面积之和为1 031.32 km2,占南昌市总面积的14.35%,主要分布在南昌市中心城区、西北部与东南部;中敏感区(耕地、草地)面积为3 874.34 km2,占南昌市总面积的53.89%,分布较广,在南昌市呈分散分布;高敏感区(林地)和极高敏感区(河流、湖泊)面积之和为2 283.44 km2 ,占南昌市总面积的31.77%,主要分布在赣江流域、鄱阳湖周边和青岚湖、军山湖周边区域(结果见图1和表2)。

3.2 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生态评价分析

综合南昌市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利用GIS平台,将高程、坡度、NDVI、降水量和土地利用类型5个评价因子及其相应的权重进行综合叠加分析,分析结果生成了南昌市的综合生态敏感性分布图(如图2所示),其综合生态评价指数的范围为1.00~7.56(见表3)。南昌市生态极低敏感区 (敏感指数为1.00~2.32) 面积较大,占南昌市总面积的39.37%,主要分布在南昌市中部和西北部,这些地区主要是人类集中活动区域;低敏感区(敏感指数为2.32~3.62)面积占南昌市总面积的31.22%,主要分布在南昌市的东部与东南部,西北部也有少量分布;中敏感区(敏感指数为3.62~4.94)面积占南昌市总面积的15.50%,部分集中在南昌市东南部,主要呈分散分布;高敏感区(敏感指数为4.94~6.25)和极高敏感区(敏感指数为6.25~7.56)面积分别占南昌市总面积的11.04%和2.87%,主要分布在南昌市西北部梅岭区域、东部鄱阳湖周边和青岚湖、军山湖周边区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