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作者: 贾斌斌 曾新德 杨雅婷 杨晓宝 邱作金
摘 要:为维护生物多样性,对甘肃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实施监测,结合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二期综合科学考察情况,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发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80种(隶属4纲28目63科115属)。同时,分析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保护
中图分类号:Q9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8-148-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8.035
0 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仅脊椎动物就有7 300多种,约占全球脊椎动物种类的10%[1]。生物多样性锐减是全球人类共同面临的紧迫危机,对野生动物的捕杀、销售等行为是影响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2]。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根据中国地理区划,河西走廊属古北界蒙新区的西部荒漠亚区。对保护区野生动物本底状况进行调查,是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势必会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最终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3]。对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进行调查,掌握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的第一手资料,可以完善保护区动物数据资料,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的民勤县境内,在巴丹吉林与腾格里两大沙漠之间。保护区南北长约90 km,东西宽6.5~125 km,保护区总面积为389 882.5 hm2;具有明显的蒙新沙漠气候特征;年均降水量为110 mm,雨量少而集中;常年干燥,蒸发强烈,年均温度为7.8 ℃,极端最高气温为38.1 ℃,极端最低气温为-28.8 ℃;无霜期为162 d;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为3 073.5 h [4]。保护区植被以旱生、超旱生荒漠灌木群落为主。
2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资源现状
调查以《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为依据,结合民勤县的地形特征、野生动物生物学特征,采用布设样线、直接计数法、资料搜集和访问调查法等方法,用相机对物种及其生境拍照,参考《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中国鸟类识别手册》(第二版)进行物种鉴定[5-6]。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收集历史相关数据,访问当地居民,并对访问结果加以核实。2015年起,历时9余年的野外调查,在保护区及周边共拍摄动物群落、种群和个体等层次的数码照片3 500余幅,经鉴定和按照系统顺序整理,建成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图片库。对图片库中的图片进行筛选,鉴定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164种;根据文献记载与访问调查情况,确定野生脊椎动物16种。据调查[7-10],保护区共发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80种,隶属4纲28目63科115属。其中,两栖纲有3种,占总数的1.7%;爬行纲有9种,占总数的5.0%;鸟纲有151种,占总数的83.9%;兽纲有17种,占总数的9.4%(见表1)。经统计分析,单种科共29种(占总数的16.1%),其中两栖纲1种、爬行纲4种、鸟纲19种、兽纲5种;单种属82种,其中两栖纲3种、爬行纲6种、鸟纲58种、兽纲15种。数量最多的科是鸭科,有18种。保护区分布的野生动物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的有41种[11-15],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黑鹳(Ciconia nigra)、卷羽鹈鹕(Pelecanus crispus)、金雕(Aquila chrysaetos)、白肩雕(Aquila heliaca)、草原雕(Aquila nipalensis)、玉带海雕(Haliaeetus leucoryphus)、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猎隼(Falco cherrug)、大鸨(Otis tarda)、荒漠猫(Felis bieti)等1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红沙蟒(Eryx miliaris)、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斑头秋沙鸭(Mergellus albellus)、大天鹅(Cygnus cygnus)、苍鹰(Accipiter gentilis)、雀鹰(Accipiter nisus)、凤头蜂鹰(Pernis ptilorhynchus)、白头鹞(Circus aeruginosus)、棕尾鵟(Buteo rufinus)、普通鵟(Buteo buteo)、大鵟(Buteo hemilasius)、鹗(Pandion haliaetus)、游隼(Falco peregrinus)、灰背隼(Falco columbarius)、红隼(Falco tinnunculus)、燕隼(Falco subbuteo)、红脚隼(Falco amurensis)、灰鹤(Grus grus)、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长耳鸮(Asio otus)、短耳鸮(Asio flammeus)、雕鸮(Bubo bubo)、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黑颈䴙䴘(Podiceps nigricollis)、云雀(Alauda arvensis)、白尾地鸦(Podoces biddulphi)、黑尾地鸦(Podoces hendersoni)、沙狐(Vulpes corsac)、赤狐(Vulpes vulpes)、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等30种(见表2)。
3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保护现状
近年来,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监测、栖息生境保护等工作,使极其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保护区内设立野生动物救助站3处,建立野生动物饮水点6处,修建招鹰架120个,多次救治蓑羽鹤、大鵟、大天鹅、短儿鸮、红隼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区内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群由89种增加到180种,隶属4纲28目63科115属,占甘肃省物种总数的21.25%,占全国物种总数的7.24%。保护区内各类植被种群有了明显恢复和增长,植被盖度较建区前提高了8个百分点。利用红外相机陆续监测到鹅喉羚、苍鹰、沙狐等野生动物活动影像,并于2019年10月首次拍摄到白天活动的赤狐,生物多样性呈恢复性上升趋势。
4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019年9月底,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挂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牌子。2019年11月1日正式启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但也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方面,没有专门的机构和管理系统,技术人员专业知识相对匮乏,没有专项资金,缺少与监测防控工作相配套的应急装备和防护、防控设施,监控设备在数量和覆盖面上还远远不够。目前,技术人员只能用肉眼或望远镜观察动物活动及植被消长动态,监控手段比较落后,亟须配备先进的科学监测设备。另一方面,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境内,战线长、面积大、管控难度大。保护区下辖黄岭、三角城、连古城、南湖、勤锋、红崖山、花儿园等7个基层保护站,有个别保护站没有专用车辆,在开展野外巡护监测、案件查处等工作时难度较大。
5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保护对策
5.1 狠抓宣传引导不放松
保护区应以“世界野生动物保护日”“爱鸟周”等林草节庆日为契机,充分利用保护区门户网站、LED滚动大屏、微信公众号等载体,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车载大喇叭播放、编印画册、制作展板和专题片等方式,充分发挥护林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等优势,深入周边村社,广泛宣传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重要性,普及保护鸟类和预防禽流感等野生动物疫病的科学知识、野生动植物法律法规、保护区特殊的生态区位,提高人民群众保护意识、法律意识,增强全社会关心与参与保护区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关爱野生动物、共建共管保护区的良好氛围。
5.2 狠抓巡查管护不放松
保护区应协调网信、邮政等部门和互联网企业,密切监测网上非法交易鸟类等野生动物的信息,坚决取缔并依法惩处非法交易鸟类等野生动物和销售鸟网等违法猎捕工具的活动,净化市场和网络空间;持续加强对红崖山水库、青土湖、南湖阿拉古山、红砂岗莱菔山等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地、迁徙停歇地、迁徙通道、繁育区域等部位的巡护,对出入保护区内的可疑车辆、可疑人员进行细致盘查询问,从源头上严防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区与森林公安分局及各保护站之间要持续加强联动巡护,加大对“五条路”“四座山”“两条线”盗猎活动多发区域、路段、时段的巡护力度,强化对来自阿盟、发往金昌和临夏交运物品的查验工作,对南湖管护区的阿拉古山、小青山、红崖山管护区的红崖山水库、黄岭管护区的青土湖等鸟类迁徙、停留的重点地区进行反复巡查巡护,深挖违法案件线索,彻底斩断乱捕滥猎、走私和非法出售、购买、利用野生动物的利益链条,形成多部门联合打击的高压势态。
5.3 狠抓监测监管不放松
保护区应继续探索优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模式和宣传手段,向数字化方向转型,持续强化红外相机监测,无人机、野外视频监控等数字技术及装备在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调查监测、执法监管和宣传教育中的运用,不断提高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科学化、精准化、高效化保护监管水平,努力开创野生动植物保护新格局,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连古城力量。
参考文献:
[1]杨中杰,张涵雨,胡洵瑀,等.江西省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名录初探[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2,25(11):66-72.
[2]俞树毅,李泓铮.生态化视域下野生动物刑法保护的立法反思与完善[J].西部学刊,2022(22):84-88.
[3]马克平.生物多样性的测度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4]高万林,王承勋,曾新德,等.石羊河下游柠条锦鸡儿群落结构特征研究[J].温带林业研究,2023,6(2):63-66.
[5]郑光美.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M].北京:3版.科学出版社,2017.
[6]聂延秋.中国鸟类识别手册[M].2版.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
[7]马存世,闫好原,李进军,等.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新记录:凤头百灵[J].甘肃林业科技,2010,35(4):8-9.
[8]顾振东,马存世,王承勋,等.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新记录:黑尾地鸦Podoces hendersoni[J].甘肃林业科技,2012,37(4):11-12,19.
[9]张杰,马存世,杨宇翔,等.石羊河下游荒漠区3种鸟类新记录:猎隼、红隼、崖沙燕[J].甘肃林业科技,2014,39(3):38-40.
[10]赵多明,张杰,张有佳,等.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两栖、爬行类资源调查研究[J].甘肃科技,2015,31(16):11-13.
[11]赵多明,闫好原,张杰,等.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鸟类资源研究[J].甘肃科技,2016,32(13):133-137.
[12]赵多明,张杰,闫好原,等.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兽类资源调查与评价[J].甘肃科技,2015,31(12):145-148.
[13]李隆,龚大洁,张利平,等.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时空变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32(11):150-155.
[14]张勇,龚大洁,贺俊生,等.甘肃民勤县陆栖野生脊椎动物地理区系及多样性研究[J].野生动物学报,2020,41(1):47-53.
[15]唐小平,何承仁,宋朝枢.甘肃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武威市科技计划B类项目(WW23B02NY124)。
作者简介:贾斌斌(1981—),男,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荒漠化防治。
通信作者:杨雅婷(1993—),女,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荒漠化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