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原农区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 刘一

摘 要: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平原农区县域经济协同发展,对河南省县域经济“起高原”具有重要意义。依托地缘、文脉、产业、交通等优势,现阶段河南省一些平原农业大县具备跨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但也存在不少短板。以“浚滑一体化”为例,在分析现阶段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产业共链、生态共治、交通共网、文旅共享的发展路径,同时提出人产城、人环资、人文业、人财物融合的协同发展举措,以促进县域经济协同发展。

关键词:平原农区县域;浚滑一体化;协同发展;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9-04-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9.001

0 引言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富民强国的基石。推进县域经济“成高原”,是新时期河南省“十大战略”的重要内容。河南省平原地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4.36%。平原农业县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多数平原农业县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缓慢,人均GDP排名居于全省后列。因此,振兴平原农区县域经济,是河南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协调发展”探索平原农区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新模式、新途径,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1-2]。浚县、滑县是地处黄河冲积扇平原的产粮大县。早在“十二五”时期,“浚滑一体化”设想就被提出。近年来,两县基于各自的相对优势,进一步自主探索协同发展路径,取得一些经验成效,在河南全省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基于此,立足河南省平原地区农业大县跨区域合作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浚滑一体化”为例,分析平原农业县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和方向,期望对促进全国平原农区县域经济协同发展有所助益。

1 河南省平原农区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特征

总体上看,河南省平原农业县经济体量小、城镇化水平低,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地位偏低,影响较弱。与都市圈、城市群之间的强强联合不同,平原农业县跨区域发展多是利用土地相接、文化同源、产业相似等条件,因势利导,抱团发展。现阶段,促进河南省平原农业县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1.1 地缘相近,文脉相亲

地缘相近有利于农业县跨区统筹资源和整合市场,文脉相亲有利于邻县群众的心理认同和文化交流。近年来,信阳市提出的“潢光一体化”,濮阳市提出的“濮范台一体化”,都是基于山水相连、文化同脉优势。以浚县、滑县为例:两县均位于黄河、大运河故道,主体地形均为黄河冲积平原;两县县城距离仅7 km,是中原地区距离最近的两个县城;两县文化同脉,“赏千年运河、观庙会文化、吃道口烧鸡”是两县人民流传千年的共同习俗。得益于地缘相近、文化同源,“浚滑一体化”的呼声才10多年不绝。

1.2 农田连片,生产集中

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强产业协作,是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平原农业大县往往粮食生产集中连片,农业项目集中布局,科技资源集约利用,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生产规模效应和集群优势。浚县、滑县均是全国粮食高产区。其中,滑县是中原粮食生产第一县、全国小麦生产第一县;浚县别名“黎阳”,自古有“黎阳收,顾九州”的美誉,号称“天下粮仓”。自河南省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浚县、滑县“千亩良田”连片,不仅形成辽阔壮丽的大田农业景观,而且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1.3 人口集聚,交通一体

县城人口不断积聚,相邻县城基础设施相向延伸,人流、物流、资金流畅通无阻,是平原农区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又一个基础优势。近年来,河南省不少县(市)顺应区域人口流动趋势,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互延伸为重点,推进县城相向发展,实现首尾衔接、抱团发展。浚县和滑县则更进一步。从“十一五”开始,两县政府全力引导县城相向发展,城区距离不断缩减,农业转移人口不断向县城集聚。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一个人口近100万的带状城市呼之欲出。2023年,郑州市至济南市的高铁建成运营,在两县中间地带设立了郑济高铁滑浚站。目前,该高铁站连接两县县城、服务两县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以高铁站为中心的经济共享圈已初步成型,浚滑一体化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2 河南省平原农业县协同发展存在的短板

受产业结构、生态治理、人口迁移等因素影响,河南省平原农业县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也面临不少问题。学界针对平原农区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有过不少有益的探讨[3-4]。以浚县、滑县为例,平原农业县协同发展存在的主要短板如下。

2.1 产业结构单一制约一体化发展层次

产业互补是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河南省平原农业县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层次低端、互补性弱等问题。其中,浚县、滑县更具有典型性。两县产业结构雷同,种植业比重大,农产品加工业落后,缺乏引领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缺少大企业、大项目龙头引领,两县产业互补性不强,协同发展领域不广、层次不高。

2.2 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影响协同发展水平

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一定规模的人口支撑。近年来,河南省农村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业县人口持续外流,对当地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巨大。2023年,浚县和滑县的户籍人口合在一起超过180万,但两县的城镇化率分别为38%和37%,远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58.08%),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随着近年来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口外流的增多,两县10年间常住人口合计减少了15万人。人口红利的减弱将对两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3 资源环境压力过大不利于可持续协调发展

人口、环境、资源协同发展,是县域经济一体化、可持续的必要条件。河南省不少平原农业县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协同保护机制匮乏,影响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例如,浚县和滑县同属华北漏斗区,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农业生产长期超采地下水,引发了地面沉降、大地裂缝、水质恶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目前,两县尚未建立完善的生态空间区域协同保护机制,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不利于两县一体化发展。

2.4 文化旅游资源转化力不足影响平原农业县共荣发展

河南省农耕文化和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广、禀赋高,大部分分布在平原农业县;不少非遗文化资源和休闲农业资源跨区连片,底蕴深厚而富有独特性,是相邻县(市)共同的文化品牌。但是,不少农业县(市)文化旅游资源经济转化能力不足,影响了区域知名度和文化竞争力。例如,浚县古城号称“十里城池半入山”,且庙会文化千年不绝,是河南省唯一的县级历史文化名城;滑县的道口古镇闻名遐迩。但两县文旅产业链条短、经济转化率低、文旅品牌缺乏有效整合,影响了其共同发展。

3 推进平原农区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思路

平原农区县域经济协同发展,不是县域之间产业、资源、人口的简单相加,而是产业、生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互动互融,是在协调发展中实现同步提升,在同步提升中推进协调发展。具体来看,河南省平原农业县协调发展要遵循“一、二、三、四”发展路径。

3.1 围绕一条主线

围绕“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和发展方式,也是推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平原农业县经济实力薄弱,要将“高质量”贯穿于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全过程。县域产业发展围绕“高质量”调整结构,项目建设围绕“高质量”优化布局,文化和生态围绕“高质量”整合利用,通过优化组合和高质量提升,整体实现县域经济转型、生态优化、文化繁荣、民生幸福,达到“1+1>2”的效果。

3.2 抓住两个关键

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层次和质量。目前,平原农业县效益好、潜力大的产业项目匮乏,县域经济合作深度不够,质量不高。地方政府应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点,推动传统产业技术突破、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加快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以产业升级迭代助推县域经济融合发展。二是促进常住人口增长。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一定数量的人口支撑。地方政府应通过鼓励生育、发展产业、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公共服务等,引导本土人口回流,吸纳外地人才来县城投资兴业,形成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良性互动效应。

3.3 推进三个统筹

一是统筹部门。地方政府应秉承“一盘棋”发展理念,打破行政壁垒,统筹推进农业、林业、水利、交通、信息、文化等部门跨县联动,实现产业、交通、生态、文化、社会治理无缝对接和一体化发展。二是统筹城乡。地方政府应统筹推动产业向乡村延伸,民生和基础设施向乡村覆盖,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合力促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三是统筹区域。平原农业县应把协同发展置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大棋局中,借助中原城市群、省际区域合作发展战略谋篇布局,形成更高层级区域合作的次单元,借势争取国家更多政策支持。

3.4 激活四类要素

一是土地要素。地方政府应制定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主体功能,合理调配各类土地资源,做到地尽其利。二是人才要素。平原农业县人力资源丰富。地方政府应统一进行人力资源培训,为工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各类实用人才,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同时应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三是资金要素。平原农区各类政策性资金、涉农资金较多,应积极整合各类中央预算内资金、省市配套资金、社会资金,集中力量发展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要民生设施,实现财尽其效。四是技术要素。平原农业县在农业、食品制造等领域拥有一定数量的“小巨人”企业、“单冠”企业,掌握行业领域一批领先技术。地方政府应积极推进技术资源市场化配置,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技术源泉喷涌奔流,最大程度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

4 加快推进平原农区跨县协同发展的重点举措

综上所述,推进平原农区县域经济协调发展首在产业共链,重在生态共建,要在交通共网,贵在服务共享。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推动人产城、人资环、人文业跨县协同发展,是平原农业县区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方向。总体上看,平原农业县要扎实做好以下几点。

4.1 强化产业共链,推进“人产城”协同发展

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人产城”融合最为关键。平原农业县在推进“人产城”协同发展中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统筹考虑县域之间人口、产业、城镇发展布局,优先增强县城产业支撑能力,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引导农村人口向县城转移,避免人口大规模外流。其次,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培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农资供应、仓储物流、技术集成、农产品营销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强县城之间产业互补性,为提升县域合作层次奠定基础。再次,要注重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因地制宜发展一般性制造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以“浚滑一体化”发展为例,两县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统筹两县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继续推进县城相向发展。重点是要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促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借鉴“中原农谷”建设经验,合力建设“豫北农谷”。当地应本着“急用先干”原则,以国际一流水平布局建设生物育种、种质资源、智慧农业等研发平台,逐步把“豫北农谷”研发力量布局拓展到两县农业全产业链。三是积极承接先进地区产业。重点是牵手京津冀、长三角等先进发达地区,全力引进一批投资见效快、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高的好项目;着力发展食品经济、生物医药、电子商务和绿色节能产业,为两县合作发展提供新活力。两县应鼓励当地优势企业紧密合作,共建未来产业应用场景体系,孵化未来产业产品,为全省县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示范。

4.2 强化生态共建,推动“人资环”适配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