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廊道约束下的城乡统筹区乡村振兴规划初探

作者: 戎一翎

生态廊道约束下的城乡统筹区乡村振兴规划初探0

摘 要:生态廊道约束下的城乡统筹区乡镇是当前农村地区发展相对特殊的一种主体类型。结合乡村振兴等研究背景,在划分生态廊道约束下的城乡统筹区乡镇基本类型的基础上,从规划建设方面提出促进乡村振兴的策略,并以常州市钟楼区邹区镇为例开展实证研究。

关键词:生态廊道;城乡统筹;乡村振兴;常州市钟楼区邹区镇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9-08-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9.002

1 研究背景

生态廊道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朱强等[1]从人、地关系等角度,探讨保证地区生态系统完整的生态廊道适宜宽度。邬建国[2]从概念总结、功能特征等方面研究景观生态学。李开然[3]研究了生态廊道功能及其规划原则。范春苗等[4]提出将生态廊道与国土空间规划结合构建生态网络。吴健生等[5]研究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下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笔者认为,研究生态廊道符合当前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工作要求。一方面,生态廊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往往在市(县)等相对高等级、上位法定规划中予以明确,其作为城市生态用地不能简单地予以绿化即可。另一方面,由于城(镇)生态廊道往往位于城乡统筹区,在重视其对城(镇)发展建设“摊大饼”问题控制作用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其对涉及的、大量的乡镇发展的重要影响。

2 生态廊道约束下的城乡统筹区乡镇的基本类型与发展策略

2.1 生态廊道约束下的城乡统筹区乡镇的基本类型

生态廊道约束下城乡统筹区乡镇发展相对特殊,通常受到中心城市推力、镇村自身发展动力等复杂影响,又表现出受限于生态廊道约束的典型特点(见图1)。这一类型的乡镇往往有着较好的镇村发展基础,并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基本(至少有部分)纳入规划城镇开发边界。

笔者主要按照其现有的主导产业情况,将其分为3种基本类型(见表1)。

表1 生态廊道约束下的城乡统筹区乡镇的基本类型

[基本类型      发展概况       一产主导型    具备自然优势,农业基础良好,有相关政策扶持    二产主导型    拥有较好的工业基础或可承接城市工业       三产主导型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旅游业等服务业的

潜力较好       ]

2.2 生态廊道约束下的城乡统筹区乡镇的发展策略

城乡统筹区的二产主导型乡镇,是与生态廊道建设之间矛盾较为突出的典型代表。笔者进一步在规划建设方面,提出生态廊道约束下城乡统筹区乡镇的乡村振兴策略,主要包括3个方面:乡镇产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

2.2.1 乡镇产业高质量发展

生态廊道约束下的城乡统筹区乡镇,通常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社会经济相对发达且非农化程度高。其属于生态廊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意味着其具有优良生态资源禀赋,如重要的河流水系、山体等。因此,在其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显得极为重要,需要立足现有发展基础,明确较具优势、潜力的清洁产业和发展时序等。

2.2.2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结合当前存量时代等最新要求,生态廊道约束下城乡统筹区乡镇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需要基于生态、人文资源禀赋,重点趋向小规模、以存量为主、更新整合等方面。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自发性、规模化、新建开发等,可能对乡镇原有的、自然演变的、较具特色的整体风貌造成直接冲击。

2.2.3 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

市(县)等上位法定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往往形成系统,涉及城乡统筹区内的多个乡镇。因此,需要引导类似区位条件的乡镇群协调发展。例如,结合镇村撤并、人口分流等趋势,进行职能分化、优势互补、竞合发展,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等,促进超镇行政范围的群体发展。

3 以常州市钟楼区邹区镇为例的实证研究

位于江苏省南部的常州市,一度以“中小城市学常州”“苏南模式”重要发源地之一等闻名全国。近年来,常州市作为规划长三角核心区北翼的中心城市和共建上海大都市圈“1+8”、苏锡常都市圈成员城市之一等,提出“新能源之都”等最新建设目标,持续保持着较好的发展态势。最新官方统计数据表明,2023年常州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 000亿元,成为全国第25个、江苏省第5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此值的城市。

根据《常州统计年鉴2014》数据,常州市钟楼区城镇化率为100%。这充分说明曾经的常州市钟楼区全部纳入常州市区(城市建成区)。2015年,常州市行政区划调整之后,原常州市武进区邹区镇划归常州市钟楼区,但其现状发展依然相对独立。因此,笔者认为,常州市钟楼区邹区镇可作为原有城市建成区与相对外围乡镇推进城乡统筹的典型代表,进行实证研究。2023年底,邹区镇镇域面积66.15 km2,下辖4个社区、1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14万余人(其中,外来人口约8万人),以灯具、新材料、电子产品、旅游用品等生产为主导产业,是典型的二产主导型乡镇。

3.1 现状发展主要矛盾(规划建设方面)

3.1.1 生态廊道约束VS融合创新发展

根据《常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征求意见稿)、《钟楼区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草案公示)、《常州市“两湖”创新区概念规划》等相关上位规划,常州市钟楼区邹区镇全域基本包含在市域“一江三湖、五山五廊”的生态空间结构中的中部生态廊道核心区域内,全域纳入常州市“两湖”创新区规划范围内,为五大核心板块中的“融合创新区”,重点围绕钟楼高新区组团、现代农业园区、乡村发展重点片区等协调发展(见图2)。

3.1.2 半城镇化问题普遍存在

笔者早在2012年的常州市武进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武进区镇村布局规划等工作中,以邹区镇17个行政村(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总共发放问卷831份,回收有效问卷794份(有效回收率约为96%),调查发现以下情况。

如图3、图4所示,10多年前,邹区镇的乡村非农从业人口已占多数,且大部分在本镇区就业;乡村户均人口在3.8人左右,但核心化、老龄化等趋势明显;部分村庄家庭已通过拆迁安置或自购商品房将主要居住地转向城市和乡镇(其主要目的是方便子女上学、结婚备用等)。

10多年前,邹区镇受访者的拆迁意愿比较高,且多数愿意向镇区集中居住,社会保障、土地流转补偿等是村民关注的重点。虽然有部分选择继续留在村庄居住的村民,但愿意继续在农村工作的比例较低,多数受访者选择在本地镇区、城区工作。类似的还有从事产业意愿的调查结果,更多的受访者从业意向转向非农行业。

上述调研结果,无论是产业方面(例如农业从业意愿等),还是村庄建设(例如拆迁意愿等),基本体现了新世纪以来、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苏南地区的共性问题:半城镇化(学界类似的概念有“部分城镇化”“不完全城镇化”等)。2023年3月,笔者有幸协助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开展大四学生的实训课程:邹区镇国土空间规划。通过现场调研和部门座谈等方式进行调查,但很遗憾地发现,10多年过去,上述多种复杂矛盾依然存在,甚至更加迫在眉睫。

3.2 生态廊道约束下的城乡统筹区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策略初探

3.2.1 乡镇产业高质量发展

城市生态廊道要求外围城乡统筹区的乡镇发展建设进行规模控制,以防对生态廊道完整性造成不良影响。对于全域纳入生态廊道内的常州市钟楼区邹区镇而言,笔者建议:

一是明晰生态廊道的发展。生态廊道的高等级、法定地位要求其产业门槛设置相对较高且趋向集中。例如,严禁发展重污染工业,引导外围村庄工业向高新园(邹区镇)集中等。

二是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时序。当地原有的主导产业可能存在产业用地需求与生态严格控制用地等方面的矛盾,结合邹区镇历史悠久却遗存衰弱等情况,需要明确产业发展时序,考虑近期依然以二产为主导产业,远期应结合镇村旅游业等进一步谋划发展。

三是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这主要是指加强工业用地与其他功能用地的生态防护与修复、主要河道滨水景观廊道等公共绿地系统建设。

3.2.2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要想推进邹区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工作,必须进一步统一规划思路,必须坚持对既有建设用地的整合更新,即以旧镇改造、村庄建设用地整理为主。

一是进一步推进高新园区(邹区镇)更新相关工作。其重点是高质量推进镇区更新,高标准建设高新园区。在这一过程中,对既有建设用地的整合更新需要平衡与现状建设用地量的关系,重点结合城乡用地流转;应在仔细调研后,尊重农民意愿,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路径及机制探索,引导半城镇化向完全城镇化过渡。另外,建议同步推进卜弋桥等古镇古村的历史文化保护等相关工作。

二是根据《江苏省村庄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常州市村庄规划编制细则》等指导村庄规划编制的文件要求,进一步完善常州市钟楼区镇村相关规划工作。在此过程中,应结合省道S239、S340(常金公路)等事实上划分邹区镇为东部(以钟楼高新区组团为主)、西北部(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主)和西南部(以乡村发展重点片区为主),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笔者建议优先开展邹区镇西南部(S239以西、S340以南)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主要涉及殷村、杏塘、于家、新屋4个行政村,可以考虑结合先期规划的殷杏泰片区“农商旅产教”五业融合的美丽乡村示范建设等工作重点推进。

3.2.3 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

常州市域中部生态廊道以新孟河、德胜河—京杭大运河—武宜运河等为主体,涉及孟河镇、西夏墅镇、罗溪镇、邹区镇等多个乡镇。这些城镇建设主要依托上述主要河流等展开,总体呈现组团发展格局。基于同城辐射和相似的区位、交通、基础等条件,这些镇已经初现群体竞合的发展趋势,未来需要构建合作机制,重点引导城镇群产业分工、整体规划等。

4 结束语

生态廊道约束下的城乡统筹区乡村振兴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矛盾大,是我国推进新时代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笔者以常州市钟楼区邹区镇作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期待抛砖引玉,未来更多有志同仁能进一步丰富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

参考文献:

[1]朱强,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J].生态学报,2005(9):2406-2412.

[2]邬建国.景观生态学中的十大研究论题[J].生态学报,2004(9):2074-2076.

[3]李开然.绿道网络的生态廊道功能及其规划原则[J].中国园林,2010,26(3):24-27.

[4]范春苗,王志泰,汤娜,等.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和空间主成分的贵阳市中心城区生态网络构建[J].生态学报,2022,42(16):6620-6632.

[5]吴健生,张理卿,彭建,等.深圳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源地综合识别[J].生态学报,2013,33(13):4125-4133.

基金项目:常州市第十九届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一般资助项目“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以常州市钟楼区为例”(CZSKL-2023B133);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建设专项课题“党建引领校村协同 服务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戎一翎(1985—),女,硕士,高级城市规划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城乡统筹研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