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策略
作者: 李婷摘 要:农村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需要高素质的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基于样本地区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现状,针对顶层政策不够科学、针对性不强,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人才素质不高、新知识运用能力较弱,人才培引投入不足等现实问题,提出通过重视顶层设计、制定适用于乡村治理的人才引进政策,精选“带头人”、强化基层治理能力,回引“农民工”、分层引进乡村治理人才,增加培育引进人才投入、多途径盘活乡村治理人才资源,借力高校资源、积极培育引进乡村治理的各类人才等措施,助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乡村治理人才;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D422.6;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9-12-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9.003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1]。农业农村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2]。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农村的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息息相关。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汇聚各类人才,建立一支适应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使他们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农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产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去实现,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又需要高素质的乡村治理人才引领,没有高素质的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难以实现[3]。一方面,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离不开乡村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另一方面,高素质的乡村治理人才队伍亦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两者紧密结合,共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4]。同时,乡村生态振兴需要具备绿色发展理念、具备生态保护意识、熟悉了解国家政策的乡村治理人才去引领实施,乡村治理人才应依据自然发展规律,综合考虑乡村环境承载能力,保护资源环境,科学制定农村生态绿色发展路径,成为乡村生态绿色发展的坚实依靠[5]。此外,乡村治理人才还是组织振兴的主要力量。他们贴近基层群众,了解农民需求,从人民利益出发为群众发声,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乡村治理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带头人,是党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其关系到乡村振兴基础的夯实,更关乎能否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深远意义。
研究基于对安徽省安庆市、池州市等我国中部典型农村地区的深度实地调研,利用丰富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充分挖掘农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人才振兴的现状,系统分析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借鉴相关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成功经验,参考国内专家学者关于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及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著述,提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
1 研究综述
人才作为乡村治理的核心要素,在带动乡村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何发挥乡村治理人才的积极作用、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成为近年来国内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大致而言,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在高质量发展研究方面,李国胜[6]强调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提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等策略;姚毓春等[7]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补齐发展短板,实现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赵丹玉等[8]则从时空特征、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中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金融支农水平是影响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夏显力等[9]对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高强等[10]研判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政策。在乡村人才振兴研究方面,徐姗姗[11]认为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提出了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乡村人才队伍的建议;应小丽[12]认为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他们可以创造性整合乡土社会多元资源;郑直等[13]探讨了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对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强调了乡村人才振兴与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李宁[14]提出了中坚农民的概念,认为中坚农民通过其个体性发展激活农业农村整体性发展,重塑农村公共性,并强化小农利益联结,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驱动力。在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方面,夏小华等[15]从制度、技术和文化三重困境入手,分析了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挑战,并提出了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合理配置技术资源、优化重构文化环境等对策;王富忠[16]强调了建立乡村人才引育机制的重要性,提出了选拔、引进、管理、激励、培养等机制建设的建议;吕建春[17]则强调了专家服务基层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认为专家服务基层可以通过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等方式,为乡村治理提供智力支持;张新勤[18]针对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引、用、育、留四个方面提出了破解对策,强调了制度建设、激励机制建立和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的重要性。
目前,虽然对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乡村人才振兴及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成果丰富,但将治理人才队伍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的研究仍显不足。笔者创新地将乡村治理人才与高质量发展关系进行深入剖析,不仅丰富了乡村治理的研究内容,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2 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建设发展现状
安庆市和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是重要的农业大市,农文旅资源比较丰富。近年来,安庆市和池州市抓住乡村振兴发展机遇,积极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打造了一支现代化乡村治理人才队伍。
2.1 重视农村党员干部培训,不断加强乡村治理队伍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安庆市和池州市不断加强党员干部培训,将党员干部培训作为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深入推进。当地充分发挥县级党校、乡镇党校、职业高中的师资力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全面提高乡村基层党员的履职能力和技能素质,打造基层党员培训教育的主阵地。市政府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优势,鼓励并引导农村基层党员开展线上学习,竭力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的治理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实际工作中,安庆市和池州市举办村党支部书记、村“两委”干部、乡村财务人员、乡村宣传人员、乡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等各种培训班,组织相关基层人员赴外学习、参观、考察,始终坚持政治引领、全员覆盖,确保基层党员干部治理能力系统提升。
2.2 重视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不断壮大乡村治理人才队伍主体
安庆市和池州市一直将高质量的农业技术人才视为乡村治理队伍的重要主体,一直致力于对农业农村技术人才培养。2023年,安庆市乡村从业人员数量超过200万人,数量庞大,劳动力资源优势明显。安庆市深入探索人才驱动发展的乡村治理模式,最大限度激发乡村人才动能,充分利用域内各级职业教育院校、机构和组织,积极加强农业技术人员培养,提升人才质量和技能水平,为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其中,安庆市有效整合共享各种师资5 000余人,以培养乡村高技能人才。此外,安庆、池州两市还不断采取多种措施吸引致富能人、高学历人员和乡贤返乡,支持其参与乡村治理,鼓励其扎根乡村干事创业,打造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员队伍,助力农村高质量发展。
2.3 重视乡村治理人才体系构建,打造服务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治理队伍
乡村治理人才是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乡村振兴的引领者、推动者、实践者,既要掌握国家乡村振兴的有关政策,又要依法治理、民主管理乡村事务,妥善处理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制定乡村发展规划,挖掘乡村产业,制定文化振兴的策略,以及吸引服务乡村振兴的各类人才的政策。乡村治理人才包括农村党员干部、乡村致富能人、乡贤、返乡人员、农业技术人才等。安庆市和池州市将这些人才综合纳入乡村治理人才队伍,最大程度发挥各种人才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作用。安庆市在建立乡村振兴学院的基础上,聘请域内知名农业技术、管理、营销方面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农业企业,采取现场指导、视频授课等方式全方位培养乡村治理人员在管理、技术、营销、创业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不断提升区域内农民的素质。
3 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乡村治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提升城乡基层治理能力、创新力和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在当前乡村治理工作实践中,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顶层设计不科学,乡村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流失严重、结构失衡,村干部的年龄普遍偏大、文化偏低、知识面窄、不懂经营管理,后备干部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必将制约农村高质量发展进程。
3.1 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设计不够科学,针对性不强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乡村地区难以吸引受过良好教育和具备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虽然各级政府制定了各种针对乡村人才的激励措施,但由于政策执行不到位及人才管理机构缺失,加之乡村地区的财政支持不足、乡村治理人才的待遇偏低、职业发展空间受限等因素,人才激励政策的实行效果不够理想。一些地方虽然有人才引进政策,但大多数是针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对于基层治理所需要的大量专业人才缺少对应的政策措施,也没有建立和完善针对乡村治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
3.2 乡村治理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
乡村治理人才总量不足、供需结构失衡是目前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受诸多因素影响,乡村治理人才总体上呈现总量不足的问题。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队伍的供需,导致乡村人才队伍存在结构失衡问题。一般来说,经济发展较好的乡村,产业发展、人才环境均较好,招才引才难度较小,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就极具优势;反之,在一些经济发展欠佳的广大农村地区,招才引才的难度较大,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堪忧。总体来看人才集中流向经济发展较好、人才机制灵活、有产业优势的乡村,导致乡村治理人才供需结构失衡[19]。
3.3 乡村治理人才普遍素质不高,新知识运用能力较弱
乡村治理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力量,担负着乡村事务管理、规划制定、环境保护、乡风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的诸多事务。其素质高低将直接决定乡村治理的整体成效。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有文化有学识的人大量外流,又很难吸引外地人才流入,人才出多进少,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基层干部大都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知识老化,鲜少接受较高层次教育及相应的培训,对于互联网、新媒体、数字技术不会运用或者不熟练,缺乏现代的互联网思维方式,知识面窄,不懂经营管理,新知识运用能力较弱,缺少治理乡村的相应能力,管理力不从心。
3.4 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投入不足,培引力度不强
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投入不足,培引力度不强,也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近年来,尽管乡镇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方面做出了努力,但部分偏远农村地区的人才外引工作力度仍不够,导致乡村治理人才、农村技术人员、教育人才及现代服务型人才匮乏。由于体制机制及农村环境的影响,许多外来人才、外出务工人员、乡贤、技术能手很少回乡村发展,许多人才培训针对性较差,培训效果不明显。另外,与高等学校的合作较少或流于形式,导致高校教师、科技人才、大学生下乡服务、创业等参与乡村治理较少。
4 加强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4.1 重视顶层设计,制定适用乡村治理的人才引进政策
目前,乡村人才引进主要针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而专门针对乡村振兴需要的乡村治理人才的引进政策偏少,措施不力,致使人才的引进效果不佳。因此,各县应根据乡村振兴实际需要,制定适合村级经济发展的治理人才引进政策及激励措施。各地可以在市县范围内有针对性地开展乡村振兴的“村支部书记引进工程”,着实壮大农村基层组织力量,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一是建立符合乡村特点的正向激励引导机制。利用乡情乡愁,激发人才的家乡情结,使其积极投身乡村的各项建设当中。对于一些重大的捐献、援建活动,可以采取返乡人才冠名及授予荣誉等方式,激励各种人才热心参与,全情投入。二是给予参与乡村建设的人才相应的参与身份,在基层选举、代表委员推荐、基层治理组织成员选派、村委治理协助等方面予以倾斜和重视,鼓励其成为农村基层治理的忠实支持者,促使其热心服务群众,致力于乡村建设发展。三是培育引进并举,不断充实完善乡村治理人才资源。一方面大力加强本土能人培养;另一方面多途径引进新的人才,制定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各种激励政策,充实乡村治理人才资源,为建设高素质乡村治理人才队伍输血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