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观察

作者: 郭勤华

摘 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农户生活水平、促进乡村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宁夏)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践成效与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挖掘绿色特色农产品历史文化内涵、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组织体系、引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等对策,以推进宁夏乡村振兴。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营运模式;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9-21-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9.005

0 引言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高农业生产合作化程度,增强农民互助合作意识,改善农户的生活状况,增加农户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助力地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提高。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为了完善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体制,一般应设置以土地公有为基础的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这种组织可以叫农业合作社、经济联合社或群众选定的其他名称;可以以村(大队或联队)为范围设置,也可以以生产队为单位设置;可以同村民委员会分立,也可以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2018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法人地位,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合规运行和健康发展。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提升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生产经营水平,增强其服务带动小农户的能力,明确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空间和发展目的[2]。

宁夏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枸杞、葡萄酒、肉牛和滩羊等特色产业,形成了组织形式多元、地域分布广泛、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衔接通畅、产加销全程化服务的发展新格局,架起了农产品生产销售的桥梁纽带,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农文旅融合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模式

创新运营模式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不同的运营模式在打造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激发乡村动力和活力,聚集周边要素资源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同,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有差别。

1.1 党群联合发展模式

党群联合发展模式,即“支部+合作社+农户+……”运营方式。其目的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村集体经济组织增强“造血”功能和小农户拓展增收渠道,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宁夏灵武市通过党群联合发展模式,创建各类县级以上示范社93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5家、自治区级示范社31家)、新培育联合社6家、产业联合体2家、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2家、整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5家,在抖音、快手、微视、拼多多、淘宝等平台上涌现出“草编哥”“大米姐夫”等网红达人。灵武长枣、滩羊肉、大米、粮油等名优特农产品销售覆盖全国各地。该市还设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专项担保金,为全市“一村一品”“一乡一业”20个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园、10个田园综合体和白土岗养殖基地76家规模养殖场提供资金支持,多渠道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1.2 品牌建设和联农带农发展模式

品牌建设和联农带农发展模式,即“合作社+注册商标+农户+……”运营模式。其目的是通过发挥品牌优势助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范制度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融合发展、发挥经营主体的作用等,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收入和农民收入双增长。近年来,宁夏平罗县不断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办社、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效果[3]。红翔沙漠甜瓜专业合作社依托沙漠瓜菜种植,先后注册“宁北钢葱”“宁农红翔”“陶乐红宝”等绿色食品商标,生产的大葱、甜瓜、番茄获得“绿色蔬菜”认证。该合作社每年吸纳40余名移民村留守妇女务工,建立的“田间学校”每年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培训,树立起宁夏黄河灌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

1.3 托管模式推动全链条联农带农

全链条联农带农经营模式,即“村集体+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其目的是通过经营主体连片作业增加农民收入,服务标准统一规范实现提质增效。宁夏彭阳县通过托管模式推动全链条联农带农,创新生产经营方式,使农户边看边学边致富。

该模式可发挥村集体优势,带动群众参与实践。按照乡村推选、县级遴选的方式,宁夏彭阳县遴选23家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托管服务。仅2023年,彭阳县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托管服务55 320 hm2,打造66.7 hm2以上托管服务示范点12个,利用闲置设施农业园区打造大葱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带动合作社、农户订单种植大葱100 hm2。

利用该模式,可规范服务,建立完善服务标准。彭阳县部分村集体对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分作物、分环节制定了服务标准。县乡农业农村部门全程数字化监管、科学技术指导,推进项目区标准化生产。此举带动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74%,托管项目区主导品种覆盖率达到96%,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100%。同时,村集体通过托管服务将农民不会干、不愿干的环节交由村集体、合作社统一实施,提高了农村闲置农机具使用率,实现农户、村集体、合作社三方增收。截至2022年底,23家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种、加、销全环节收入1 000万元以上,农户通过全产业链多渠道增加收入[4]。

1.4 特色平台销售模式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

特色农产品平台销售模式,即电商+特色运营模式。其目的是发展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此形成集研发、种养、加工、营销、文化、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再通过电商村、电商镇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以村镇为单位形成的村镇联合体,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中农民专业合作社业态发展的创新。

近年来,宁夏电商村、电商镇以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中宁县发展枸杞电商村。该县围绕宁夏枸杞核心产区,发展电商企业22家,有网店、微商超过5万户、物流快递企业23家,跻身全国农产品电商“百强县”。盐池县发展滩羊电商村、电商镇。该县依托宁夏唯一的牧区县,将滩羊作为盐池网销产品的“领头羊”,发展6家电商企业,并在淘宝、832、1688等平台新设网店6家。永宁县打造葡萄酒电商镇。该县借助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以网为媒、触网升级,有活跃网店300个以上,展现了闽宁镇红酒一条街的独好风景,实现年电子商务销售额3 000万元以上,打造出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山海情”文旅园[5]。

2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成效

经过多年的实践,宁夏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整合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产品走向市场等方面成效显著。

2.1 运营机制科学规范

宁夏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关于推进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2022年)》,不断完善合作社章程制度,创新工作机构,建立成员台账,量化成员工作绩效,依法依规进行盈余分配,基本实现了科学民主管理。

2.2 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

宁夏农业农村厅加大投资力度,用占全区22.5%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对全区35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投入资金,用于购买和建设仓储保鲜、清洗包装、烘干晾晒、秸秆打捆压块、灭茬等先进设施设备和基础设施。银行为合作社发放信用贷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的联合营运模式,组建村社农户三方参与的联合合作社。

2.3 农民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宁夏持续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四级联创,建立示范社名录,累计创建国家级示范社52家、自治区级示范社113家、市级示范社147家、县级示范社305家。宁夏在全区县级农经部门业务人员、乡镇农经专干、农村科技特派员、示范社技术人员、专业财务人员、农村双创导师、农业技术人员中优选整合资源,组建起辅导员队伍,推广新技术、新设备。农民专业合作社选派工作人员参与多期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培训班,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培养懂管理经营的管理人员。先后有2个合作社被农业农村部树立为全国典型,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入选“中国农业合作社500强”。融侨丰霖(宁夏)肉牛生态产业园与当地30家合作社签订了合作协议,带动周边群众获得资产性收益[6]。

2.4 监督管理机制有效

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高效发展,宁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摸底排查,分门别类做好支撑保障工作,以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仅2023年,宁夏市场监管部门对全区1.7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全面摸底排查,畅通退出机制,简化注销程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培育乡村新质生产力创造了条件[7]。

3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合作社基础条件薄弱

宁夏交通落后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数在相对封闭的农村,具有“以城带乡”辐射作用的国道与乡村级公路对接联通单一,路幅偏窄,路面状况较差且干扰大。村镇内部道路建设及控制情况不力,沿路沿街货物杂物堆放、摆摊设点占用路面普遍存在。

3.2 特色产业生产成本偏高

宁夏特色农产品的季节性生产、产品单一、规模偏小,不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经营。宁夏特色农产品生产仍存在种植分散、生产规模较小现象。农产品加工设备和工艺落后、标准化生产不足、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导致特色产业生产成本偏高。

3.3 特色产业文化附加值低

宁夏农民专业合作社虽注重农产品销售,但对产品的包装缺乏深入的文化内涵阐释。多数特色农产品的古法工艺技术与文化的市场化运作不够。农产品文化内涵挖掘缺乏领域内龙头企业引领。

3.4 经营主体网络链尚未形成

近年来,通过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但乡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各种类型经营主体层出不穷,尚未完全形成较完整的农村合作社网络组织。

3.5 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紧缺

宁夏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业人员多数是本土农民,文化水平低,技术水平和能力有限。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人员年龄偏大,思想陈旧。

4 新时代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发展的对策

4.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是地方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需要。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合理布局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实现村村通路、通电、通网的基础上,对外吸引投资,不断完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吸引乡村劳动力回流。

4.2 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各地应不断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降低合作社服务成本。农民专业合作社要采用现代生产要素和现代生产方式,统筹布局农业机械、新品种、新技术和社会化服务,通过土地流转,改变“小规模、兼业化”生产经营状态,适度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农民专业合作社应搭建平台,采用统一采购生产物资、统一耕种、统一进行品牌建设、统一进行市场运营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

4.3 挖掘绿色特色农产品历史文化内涵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立足农村,依托特色资源创新发展农产品,并以此为纽带架起城乡、文旅融合发展的桥梁。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在乡村原有特色产业基础上,注重多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运营过程中聚集资源优势、区域丰裕要素,打造特色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8]。这是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初衷,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的路径之一。宁夏拥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农业文明,要立足当地资源,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各自的环境、生态和传统文化,坚持文旅融合,释放生态价值,推进乡村旅游等产业高质量发展。这是农民专业合作发展社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