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与路径

作者: 张云秀 郑丽娇

摘 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然而,目前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村环境治理滞后、农民环保意识不足等问题依旧突出,这些因素给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在深入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在促进农业绿色转型、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中的关键作用的基础上,针对现有问题和挑战,分别从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大维度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旨在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生态文明;农业;农村;农民

中图分类号:F323.22;X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9-25-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9.006

0 引言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2018年3月,生态文明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性[2]。

1 文献回顾

关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看法。李伟涛[3]提出,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制定全面系统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规划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周黎鸿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问题研究》一书中提出,社会认知、实践机制、政策绩效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胥洁[4]提出,可以从农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法律制度、绿色生态农业、农村生态治理资金投入等方面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指人类为改善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取得的全部成果的总和[5]。中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正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指导下做出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正确抉择。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开创新篇章的重要维度,也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支撑[6]。

2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深远意义

2.1 农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绿色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转型升级是核心,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主要驱动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而且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采用生态化、绿色化农业技术,例如节水灌溉、有机耕作和生物防治,农民能够有效地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改善土壤质量,提升农产品的品质,而且能够满足市场对健康、安全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例如,发展乡村旅游为农民带来新的收入来源,并丰富了农村经济。这种多元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广泛的支持。

2.2 农村环境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宜居家园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改善农村环境和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力量。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和村庄绿化等环境整治措施的实施,可以显著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为农民创造一个更加清洁、美丽的居住环境。这不仅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还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幸福感与满意度。生态文明建设着重于农村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确保农村环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强调提升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系统的教育与专业培训能够激励农民成为环境保护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直接影响农村环境的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生态文明建设将为农村打造一个宜居、美丽、和谐的家园,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

2.3 农民福祉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共同富裕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以提升农民福祉和实现共同富裕为终极目标。首先,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农民带来了显著的生活质量提升,提供了更加便利和舒适的生活条件。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激励农民参与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发展,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并增加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再者,环保教育和文化活动的开展,让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生态保护意识得到加强,使他们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这促使农民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做出贡献,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在这些措施共同作用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还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朝着实现农民福祉提升和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3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

3.1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生态治理任务艰巨

农业面源污染,特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因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及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不当,导致污染物质扩散的环境污染现象[7]。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2020年发布的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农业源水污染物排放量中的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分别高达49.8%、46.5%和67.2%[8]。这些数据揭示了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不仅损害了土壤质量,还增加了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不当引发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进一步恶化了水质状况,破坏了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鉴于此,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变得尤为迫切。然而,治理工作面临多重困难,包括监测难度大、治理成本高昂及农民环保意识不足等难题。目前,农村地区普遍缺乏有效的污染监测和预警系统,难以对污染状况进行准确评估。此外,由于农民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性较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面临不少阻力。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需要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以及农民的积极参与。这要求制定并实施系统性、持续性的综合治理措施。

3.2 农村环境治理滞后:基础设施与法治监管亟须加强

农村环境治理的滞后不仅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主要问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和法治监管体系的不完善。

在基础设施方面,第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不足,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地下水位下降;第二,清洁能源在偏远地区的普及面临重大挑战,许多农户仍依赖传统能源,加剧了环境污染;第三,垃圾处理与污水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多数农村地区尚未建立基本的处理设施;第四,村民垃圾分类意识不足,导致垃圾随意堆放或焚烧现象普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在法治建设及行政监管方面存在以下4个问题。第一,尽管已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但多停留在原则性规定上,缺乏全面系统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具体实施办法 [9]。现行立法在违法行为惩处和法律后果设定上力度不足,地方性环保法规效力有限,法律效果受地区差异影响而不均衡。第二,环保法律体系尚未全面覆盖关键领域,如大气、土壤、水体等污染防治。第三,在执法和司法监管方面,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包括行政管理体系的不完善、环境执法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国尚未建立专门处理环境纠纷的司法机构。审理环境纠纷案件过程中存在周期长、取证难、费用高和执行难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案件处理的专业化和效率。第四,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中缺乏有效的责任监督。对行政主体问责措施不足,可能导致权力滥用和职务犯罪。这不仅影响了农村环境治理的效果,也削弱了农民对法治的信心。

3.3 农民环保意识薄弱:生态文明教育亟待加强

农民环保意识不足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受限于教育水平和传统观念,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不足[10]。这种认识上的不足,使其在农业生产中往往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保护。

首先,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缺乏环保知识而采取一些对环境有害的做法。例如,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不仅破坏土壤结构,还可能引发水体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此外,农民对环保政策和措施持观望态度,表现出在环保行动上的被动性,削弱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动力和群众基础。

其次,农民个人对环境负面影响的认知不足,缺乏生态保护的责任感。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农村缺乏有效的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缺乏专业的机构和人员来推广和普及生态科学知识[11];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在生态责任意识上也存在不足,往往将短期经济效益置于长远环境保护之上,导致环保工作缺乏推动力[12]。

最后,乡镇企业的环保意识不足同样不容忽视。一些企业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润,忽视了环保设施的必要投入,导致污染物的直接排放。这不仅破坏了农村的人居环境,还对生态系统造成了长远的伤害。这不但暴露了企业在环保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短视行为,还凸显其在环保法律法规上执行不力的问题。

4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化路径

4.1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构建生态治理长效机制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优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至关重要,其中的首要任务是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应增强科技支撑并推动农业向绿色发展方向转型,同时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农业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以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全面优化和可持续发展[13]。

第一,相关部门要确立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标准,以及超标排放的制裁措施。这是构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长效治理机制的基础。在法规实施过程中,必须强化执行力度,并定期进行评估和修订,以适应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新要求。

第二,相关部门要积极推广,并引导农民积极使用成熟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以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这是减轻农业对环境影响的关键。相关部门还应鼓励农业科技创新,研发和推广更加环保、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在推广过程中要考虑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性,确保农民能够接受并从中受益。

第三,相关部门要建立一个全面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这对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源至关重要。相关部门定期对农田、水体等关键区域进行污染监测,可以有效防止污染的进一步扩散。此外,不同部门还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并加强跨部门协作,以形成共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合力。在监测体系的建设与运作中,建设与运作方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政策制定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4.2 加快农村环境治理步伐:完善基础设施与强化联合执法检查

目前,农村环境治理的不足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瓶颈。要想加快农村环境治理的步伐,推动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必须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强化联合执法检查。

4.2.1 完善农村环境治理基础设施

第一,政府须显著增加财政资金的投入,专门用于建设和升级农村环境治理的关键基础设施,优先解决污水和垃圾处理问题。第二,应完善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系统,实现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第三,为了拓宽资金来源,政府还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环境治理项目,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4.2.2 强化联合执法检查

第一,健全农村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治理工作长期稳定有效。相关部门需要制定更加详尽、具有可操作性的农村环境治理法律法规,明确各相关单位在环境治理中的职责和权限,规定具体的治理目标、措施和处罚条款。这些法律法规应涵盖水资源保护、土壤污染防治、空气质量管理等多个方面,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全面的法律支撑。第二,加强法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的环保法治观念,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和支持环境治理工作。第三,加大农村环境治理的执法力度,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应建立一支专业的乡村环境执法队伍,并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管理,以提升其业务水平。该队伍应定期对农村环境治理情况进行巡查和监督,及时发现并处理违法违规行为,以确保各项环境治理法律法规得到严格执行。第四,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执法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农民和社会公众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举报和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治理的良好氛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