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构成要件存在的缺憾及完善措施

作者: 李铜山 徐艺辰

摘 要: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多元化食物供给来源、种类、产地、产品、手段、链条等。要构建好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就要在充分认知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构成要件存在的多元化食物供给来源不够稳妥、种类不够均衡、产地不够宽松、产品不够多样、手段不够先进、链条不够完善等现实缺憾,有的放矢地采取稳固多元化食物供给来源、统筹多元化食物供给种类、拓展多元化食物供给产地、丰富多元化食物供给产品、提升多元化食物供给手段、健全多元化食物供给链条等完善措施。

关键词: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构成要件;现实缺憾;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9-29-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9.007

0 引言

由于关系到国计民生,影响到美好生活实现,因此,构建好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对扎实践行大食物观、保障食物安全至关重要。遗憾的是,国内学者对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研究却不多。

已知文献中有3篇具备较高学术价值。普蓂喆[1]从政策端、供给端、需求端、技术端分析并提出了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对策。龙文进等[2]在分析我国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不利影响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龙文进等[3]在探讨我国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现实基础、梳理我国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主要做法及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总体来看,国内关于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研究视野均落在宏观层面,还没有人从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微观层面——构成要件开展研究。此研究试图跳出对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进行总论的传统研究思路,另辟蹊径地对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构成要件及其完善措施进行探索性讨论。

1 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构成要件的现实缺憾

1.1 多元化食物供给来源不够稳妥

一方面,食品产业不够丰富。食品产业包括食品生产、食用加工、食品制造等产业。目前,我国这些产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以食品生产中的农业产业为例,我国发展农业产业仍倾向于种植业、畜牧业,而林业、渔业等非耕地生产经营发展不足;仍倾向于发展传统田地耕作的“绿色农业”,而海洋水产农牧化的“蓝色农业”、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白色农业”等产业潜力尚未充分挖掘,限制了食物供给来源多元化。

另一方面,食物生产基地不够牢靠。食物生产基地包括食品生产基地、食用加工基地、食品制造基地。遗憾的是,我国的这些食物生产基地还比较松散,没有形成各种要素齐全的产业集群。

1.2 多元化食物供给种类不够均衡

一方面,重主食轻副食。中国老百姓以往的饮食构成中大约有80%是主食[4],重视传统餐桌上富含碳水化合物特别是淀粉主摄入源的谷类、豆类和块茎类等主要食物,轻视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鱼、肉、蛋、蔬菜、水果等所谓的非主要食物。殊不知,对于人类“吃饱”或“饱腹”来说,主食与副食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副食也可能是“主角”。

另一方面,重精食轻粗食。目前,人们普遍重视精工细作、味道多样而鲜美、营养成分高、人体容易吸收的精加工食物,轻视加工工序少、制作较简单较粗糙、味道原始、营养成分很少流失的粗加工食物。殊不知,对于人类健康来说,精加工食物虽然外观、味道等优势明显,但也存在营养成分大量丢失等问题。有研究表明,加工精度较高的面粉与全麦粉相比,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铁、钙、锌等分别损失了15%、83%、67%、50%、80%、50%、80%[5]。粗加工食物虽然可能在外观、味道等方面没有明显优势,但其营养成分基本上没有丢失,也没有使用可能影响人类健康的食品添加剂,并非一无是处。

1.3 多元化食物供给产地不够宽松

一是食物生产区狭窄化。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飞速发展,铁路、公路等基建工程建设与农业争地、争水、争发展空间日趋严重,不仅使耕地资源、水资源等生产要素不断被挤占,而且使我国的粮食产销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粮食生产向粮食主产区集中[2],由过去的“南粮北运”变成了现在的“北粮南运”。这导致适合进行食物生产的区域日益狭小,保障粮食安全后能够调出粮食的省份也越来越少。目前仅存5个粮食调出省,国内粮食生产区域布局不平衡[3]。

二是粮食作物布局单一化。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纯收入少,加之留在农村种田的妇女、儿童和老人身体弱、文化程度低、科学种田能力差,只能年复一年地种植那些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不需要精耕细作就能进行生产的“懒庄稼”,如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日益单一化的种植业结构,甚至导致了农产品种植布局的不合理,严重影响农产品的多样化有效供给。

三是国外食物进口局限化。近些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食物进口、粮食进口的来源地受到局限。而国外食物进口过度集中,不利于食物的稳定供给。针对此,我国与世界各国加强粮食贸易合作,促使巴西、美国、阿根廷的大豆,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俄罗斯、美国的小麦,巴西、美国、乌克兰的玉米,源源不断流向中国[6]。

1.4 多元化食物供给产品不够多样

一方面,食物数量与质量难以兼顾。由于增加产量与提高质量难以兼顾,优质优价机制长时间也没有形成,增加产量与提高质量之争从未停歇。

另一方面,食用农产品生产与加工难以共荣。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所生产出来的食用农产品,大多是“原字号”“初字号”售卖,没有经过精深加工,以至于我国生产的食用农产品有很大比例没有作为加工原料充分利用,使我国的食用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滞后于很多发达国家。据估算,每年我国在粮食加工环节的损失就高达75亿 kg[7]。只有尽快补齐食用农产品加工短板,做强食用农产品加工环节,才能健全食用农产品全产业链,提升食用农产品附加值,发展和繁荣食物供给。

1.5 多元化食物供给手段不够先进

一方面,技术研发水平落后。食物供给技术研发包括食用农产品生产技术研发、食用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和食品制造技术研发。就食用农产品生产技术研发来说,目前我国品种培育与农业装备研发都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芯片”“农业武装”的主动权还没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就食用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来说,已经投入使用的加工技术多为粗加工技术,能够加工出来的产品多为低价值产品,高新的精深加工技术、超长的加工全产业链还没有大的突破。就食品制造技术研发来说,还没有围绕标准化加工、智能化控制、健康型消费等食品制造技术,以及食品制造工程化技术、食品制造成套装备制造技术、食品安全防护关键技术等食品制造产业急需技术进行革命性创新,亟待形成完备的现代食品制造技术体系。

另一方面,设施农业发展滞后。从形态看,中小拱棚和塑料大棚等传统形式占比在70%以上;从单产看,设施种植的黄瓜每667 m2产量仅为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番茄单产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从育种看,高品质番茄、长季节栽培彩椒等品种的种子大部分依赖进口;从装备看,大型连栋玻璃温室综合环境智能调控、施肥精准管控等关键技术装备还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8]。这主要体现在顶层设计不到位不完善、设施覆盖比重和装备水平低、机械化程度低、环境控制能力弱、设施利用率生产率低、劳动强度大、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经营者素质跟不上等多个方面。因此,至今为止,我国设施农业无论是技术装备,还是产能和产品种类,都不尽理想。

1.6 多元化食物供给链条不够完善

一方面,食物链条完整度较差。食物供给链包括食物生产链和食物供应链。我国无论是食物生产链还是食物供应链,都显得不尽完整。食物生产链方面,以农业产业为例,还没有践行包括稻谷、小麦等口粮作物及大枣、核桃、板栗等木本粮油和森林食品在内的“大粮食观”,包括绿色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设施农业、混合农业、立体农业、生态农业、草地农业、生物农业等在内的“大农业观”,包括“地田功”“山海经”“林草戏”“水沙牌”等在内的“大耕作观”,包括耕地生产、水产生产、草原生产、森林生产、海洋生产、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微生物生产、加工生产等在内的“大生产观”。食物供应链方面,我国还存在鲜活产品品质难以保证、供应过程环节过多、渠道管理难度大、品牌信誉难以建立、数字化管理发展不足等遗憾。

另一方面,食物链条价值较低。食物链条价值包括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我国无论是食物链条的显性价值还是食物链条的隐性价值,都水平较低。食物链条的显性价值方面,由于食物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缺少个性化、差异化、精品化的标签,知名品牌还比较少,还无法产生价值品牌效应。食物链条的隐性价值方面,其潜力尚未充分发掘。由于良种选育少有重大突破,食品精深加工技术不够发达,还无法实现食物产品质的飞跃和加工食品价值的突破性猛增,致使食物产品的隐性附加价值较低。

2 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构成要件的完善措施

2.1 稳固多元化食物供给来源

一方面,要健全食品产业。在全面认知“食品产业”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全力健全食用产品生产产业、食用产品加工产业和食用产品制造产业。就食用产品生产产业来说,要全面审视和制定食用产品开源政策,积极挖掘食用产品种植、养殖渠道和空间,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充分挖掘利用后,嬗变为人类需要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脂肪、蛋白质等“能吃的”“能喝的”。就食用产品加工产业来说,要系统制定和启动食用产品加工振兴行动,改变传统的加工思维模式,全面树立“可加工、尽加工”理念,做大做强食用产品加工产业,大幅度增加食用产品的产量、种类。就食用产品制造产业来说,要迎合国内外消费水平提高、口味改变等需要,全力研发、精心制造消费市场上畅销、紧缺的稀有、高档食用产品,用美味佳肴开发占领国内外潜在的食品消费市场。

另一方面,要建好食物生产基地。在全面认知“食物生产基地”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全力建好食物生产基地。就食物生产基地来说,要按部就班地实施食物生产基地建设计划,建好稻谷、小麦、玉米等粮食生产基地,建好大豆、油菜、糖料蔗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好生猪、茶叶、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使生产的食物丰富而多彩。就食物加工基地来说,要分门别类地实施食物加工基地建设计划,建好烘干类加工基地、腌制类加工基地、鲜切类加工基地和加工配送类加工基地等农产品初加工基地,建好粮食类食品加工、果蔬类食品加工、肉类食品加工、水产品类食品加工、其他食用类农产品加工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坚持不懈地追求“无所不加”“无不能加”。就食物制造基地来说,要全面树立“制造创造和改变消费”理念,与时俱进地实施食物制造基地建设计划,建好饮料、糖果、巧克力、乳制品、麦制品、方便食品等制造基地,以琳琅满目的制造食品满足人们生活快捷化、便利化、优质化需要。

2.2 统筹多元化食物供给种类

一方面,要做到主食副食并重。主食、副食都是食物,在保障食物安全中同等重要。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正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发生根本性转变,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分别由1978年的152 kg、248 kg下降到了2021年的124.8 kg、170.8 kg,形成了主食越来越不“主”、副食越来越不“副”的消费结构嬗变态势[4]。为此,既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顾此失彼,要做到统筹兼顾,全力做好主食与副食科学合理搭配的研究、宣传、推广工作,坚决杜绝因为“偏食”而影响身体健康。

另一方面,要做到精食粗食兼顾。精食、粗食都有营养,在保障营养供给时同样重要,既不能另眼相待,也不能此消彼长,要做到不偏不倚。要在重视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精食的同时,不忽视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粗食。为此,要全力做好精食与粗食科学合理搭配的研究、宣传、推广工作,坚决杜绝因为“挑食”而导致营养不良。

2.3 拓展多元化食物供给产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