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下移民生计能力研究热点与演进
作者: 顾妙雯
摘 要: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生计能力受到外部资源拉力和内生驱动力共同影响,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因素。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016—2024年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能力研究领域的139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能力研究领域已出现少量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作者和机构,相关研究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为生计资本、精准扶贫、生计恢复力等,关键词聚类结果则将研究主体分为生计能力的科学内涵、成效测度和提升对策。从关键词时区分布看,移民生计能力研究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深入发展、稳步提升3个阶段,未来将促进移民生计能力研究与实现共同富裕相衔接。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生计能力;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9-34-8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9.008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自2001年起,国家就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并制定了专门的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以确保工作顺利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居住地转移,移民原有居住方式、生活生产方式、福利保障政策等都会发生转变,会促使移民改变生计方式、重组生计资本。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虽实施已久,但涉及内容繁多。当前,学者对移民生计能力的研究总体呈现分散化、碎片化特征,缺少系统性梳理及对移民扶贫搬迁生计能力研究热点与趋势的整体性把握,不利于了解本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基于此,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旨在分析该领域研究热点,总结研究重点,探寻未来研究趋势,为制定易地扶贫搬迁生计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此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关键词设定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能力”和“易地扶贫搬迁AND生计”,时间限定在2016年1月1日至2024年4月6日。在剔除会议报道、学位论文等文献后,共检索出347篇期刊论文,其中期刊文章来源类别属于CSSCI的为145篇、北大核心的为147篇。通过阅读文献摘要和关键词,最终筛选出139篇文献作为分析样本。
1.2 研究方法
此研究选取的研究方法为文献计量法,以文献外部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和数学的科学分析方法来了解某个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1]。CiteSpace作为探寻学科领域演化关键路径和知识拐点的重要文献分析工具之一,其能深入分析不同文献间的关联性和隐含性[2]。CiteSpace软件主要通过捕捉名词性术语来探究领域研究热点,通过图谱中的突变词使研究者把握研究方向[3]。此研究采用可视化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分析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下移民生计能力研究的时空分布、演进路径和热点等,以动态图谱清晰地呈现了本领域相关研究演进过程。
2 移民生计能力研究的时空分布
2.1 移民生计能力研究的时间分布
2016—2024年,与移民生计相关的文献数量平均每年为15.3篇,在2022年达到27篇。在“十三五”时期,中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助力近1 000万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2016年,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文献数量增长速度变快,但大部分学者主要关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执行及总结扶贫搬迁经验,忽略了移民的生计能力、社会交往及能否稳定脱贫等问题,仅有4篇文献围绕“生计”展开。“十四五”时期,为进一步巩固易地扶贫搬迁的脱贫成果,2019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力度的指导意见》,使得社会各界聚焦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扶持问题。移民生计能力与贫困具有直接联系,如何提高移民的生计能力,保障生计资本、降低生计风险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因此,2021—2023年,关于移民生计的研究文献数量保持在20篇左右。可以看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能力的研究受政策影响较大。
2.2 移民生计能力研究的空间分布
2.2.1 作者分布
通过作者合作图谱了解该研究领域核心作者群体及合作疏密程度,文字和节点大小代表作者发文数量,连线粗细代表作者间合作次数。作者合作图谱中总共呈现作者173人,连线数量134条,网络密度为0.009,说明易地扶贫搬迁生计研究作者间合作较松散。从节点大小来看,有5个节点较大,分别是李聪、陈绍军、刘伟、黎洁、汪三贵。总体来看,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研究的作者呈现部分聚集趋势,核心团队共有7个。
第一个核心团队是以李聪为核心,由雷昊博、李树茁、高梦等学者组成的团队。其研究内容大致分为4个方面:一是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比较不同搬迁影响因素下移民生计风险水平差异,探讨后续扶持政策和家庭资源禀赋对生计风险的影响[4];二是在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移民的生计恢复力因安置方式、搬迁类型、原居住地不同而具有显著差异,此外教育投入、政府投资、社会网络等是影响生计恢复力的主要因素[5];三是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理论,并从教育、健康及生活水平3个方面测度移民贫困程度,探索移民生计恢复力对多维贫困的影响路径[6];四是探究新型城镇化对移民生计恢复力的作用机制,发现推动就业和公共服务城镇化有助于强化生计恢复力,转变移民思想意识具有同效[7]。
第二个核心团队是由刘伟、黎洁、徐洁等学者组成的团队。其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3点:一是发现在具体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过程中,易出现收入贫困与移民搬迁瞄准机制错位,导致识别偏差,利用生计资本和生计环境共同识别符合易地扶贫搬迁的目标农户,能保障政策公平有序[8];二是剖析扶贫搬迁政策,围绕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贫困脆弱性等探讨移民生计模式,提出解决移民家庭人口动态性变化与生计发展困境、生计与生态系统耦合等问题的新路径[9];三是探讨不同移民群体生计脆弱性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发现影响移民生计脆弱性的因素主要有风险冲击、家庭内部因素和教育等[10]。
第三个核心团队是由陈绍军、马明、陶思吉等学者组成的团队。其研究内容如下:一是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易地扶贫搬迁后移民生计发展中存在的难题,提出生计转型发展新路径[11];二是建立移民收入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生计资本、不同生计策略对移民家庭收入的影响[12];三是深入分析易地扶贫搬迁对改善移民可持续生计的作用效果,发现扶贫搬迁的减贫效应和溢出效应显著,能有效增加家庭收入并提高移民可持续生计能力[13]。
2.2.2 发文机构
从发文机构的合作图谱可见,形成了以西安交通大学(20篇)、中国人民大学(11篇)、河海大学(7篇)等为中心的代表性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在发文总量上,这3个机构发文量之和占文献总量的10.95%,反映出发文机构分散的现象。发文机构以高等院校为主,仅有少量研究基地、研究中心参与,说明当前研究机构类型单一;而高校内部研究机构的学科类型主要为经济类、管理类、农业与农村类等领域,可见发文机构涉及的学科领域具有多元性。总体可见,同地区机构间存在一定合作关系,但主要为高校间形成的合作网络,其他研究机构参与较少,未来应进一步深化不同类型、不同地区机构之间的合作。
3 移民生计能力研究的热点主题
3.1 研究热点:高频关键词分析
某领域内学者共同研究的话题是研究热点,而关键词能高度概括文献的研究主题,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能探寻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通过对139篇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能力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得出关键词共现图谱(图1)。图1中网络节点数量为211,连线数量为341。其中,“易地扶贫搬迁”节点最大,出现频次最高,覆盖时间区域最大,但在选择样本文献时选用的主要主题词为“易地扶贫搬迁”,因此剔除“易地扶贫搬迁”节点。依据热点词出现频数和中心系数大小对关键词进行排序,得到频数和中心性都较高的关键词有生计资本(0.72)、易地搬迁(0.32)、精准扶贫(0.14)、农户(0.56)、生计恢复力(0.27),可见这些关键词在本领域研究中较为重要。从图谱与文献分析结果可知,当前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能力研究重点为重构生计资本,以及为生计恢复力提供物质基础和支持,降低生计风险,稳固精准扶贫的实施成果,促进乡村振兴。这可以说明,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与当前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后移民“稳得住、能致富”背景下对如何提升移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探讨趋势基本一致。
3.2 研究主题:关键词聚类分析
通过分析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2)发现,当前国内研究形成了生计资本、易地搬迁、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人力资本等12个关键词子聚类。根据标签内关键词相似程度,可将易地扶贫搬迁生计能力研究主题划分为科学内涵、成效测度和提升对策3个方面。
3.2.1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能力的科学内涵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能力的科学内涵包括易地扶贫搬迁、易地搬迁、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子聚类,体现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演变过程。一是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和精准扶贫展开研究。易地扶贫搬迁具有显著脱贫效应和增收效果,还能通过配套精准扶贫项目发挥作用[14]。而移民的相对贫困程度、贫困一致性和家庭特征会抑制扶贫精准性[15]。二是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和乡村振兴展开研究。部分学者认为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至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一环[16],应将安置点融入县域经济产业发展布局中,健全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政策,提高移民市场参与能力和社区集体行动能力、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探索移民群体生计改善、社会融入的新路径[17]。部分学者就移民在生存环境改变和风险冲击下的就业影响展开分析,认为在后续扶持过程中应以大规模无土安置群众为重点帮扶对象,并加大就业公共服务供给,培育和扶持各类劳动力需求主体[18]。
3.2.2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能力的成效测度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能力的成效测度包含减贫效应、内生转换回归、影响因素等3个子聚类。首先,易地扶贫搬迁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源禀赋差导致的贫困,并通过政策扶持、社会保障、企业帮扶促使移民积累生计资本,提升生计能力[19];以城镇化集中安置的方式实现区域产业集群化,并通过精准就业和城乡福利保障相衔接的方式实现移民福利最大化[20]。其次,生计资本会影响移民生计策略选择,进而产生不同类型的收入。移民对生计策略的选择逻辑受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是特定环境下做出的主观决策[21]。易地扶贫搬迁有效提高了移民的家庭总收入,并且移民的生计策略选择呈现非农化趋势,可有效缩小移民内部收入差距[22]。而地区差异、安置方式、生计策略等因素对降低移民生计脆弱性的作用存在异质性影响,家庭收入多样化和个人能力提升是降低生计脆弱性的重要路径[23]。最后,易地扶贫搬迁对移民的生计能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24]。具体而言,可将生计资本分为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易地扶贫搬迁增加了移民的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并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由于搬迁后距离原有土地较远,限制了移民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而损耗了移民的自然资本。
3.2.3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能力的提升对策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能力的提升对策,主要包括非农就业、发展性抗逆能力、内生动力、公益性岗位就业等4个子聚类。易地扶贫搬迁可改善移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实现移民就业和收入多元化发展,从而夯实社会保障基础[25]。但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搬迁,会使安置区面临产业发展水平低、就业机会缺乏、移民群体社会融入困难等问题[26]。移民生计能力受到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内部因素主要有移民自我实现需要、利益驱动、社会需要,而外部因素则包括产业帮扶、政策保障、就业培训和教育指导[27]。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通过重置移民的空间位置,来改善外部发展环境,增加移民就业培训机会,进而提升移民内生发展动力,促进移民选择非农就业[28]。而非农就业又受到内部缓冲力和外部组织力的影响,年龄和健康是最根本的直接影响因素,参加合作社、非农帮扶、非农培训和参与公益性岗位等为间接影响因素,其对移民生计恢复力作用强度不同[29]。只有提升移民生计能力,才能巩固脱贫成果。政府应建立以市场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机制,以及提升移民可行能力的主体培育机制,从而激发移民内生动力[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