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脱贫地区乡村企业社会创业意愿激励机制研究
作者: 李杰茜 刘雅苹 吕迅 吴俊余 邓焘
摘 要:社会创业是一种以创造社会价值为核心,同时追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创业形式。以武陵山脱贫地区乡村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个人因素、支撑因素和反馈因素对武陵山脱贫地区乡村企业社会创业意愿产生的影响;结合研究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阐述武陵山脱贫地区乡村企业社会创业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动机诱发、过程保障、协同共生等3个视角对该地区乡村企业社会创业激励机制提出建议。
关键词:社会创业意愿;个人因素;支撑因素;反馈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9-48-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9.010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乡村振兴做出了深刻论述和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和总目标: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社会创业是振兴农村地区的有效途径,应关注乡村地区对社会创业者的培育,以进一步振兴乡村。武陵山脱贫地区位于湖北省、湖南省、贵州省和重庆市的交会处,地理范围广,资源优势显著。1949年后,武陵山地区逐渐摆脱了贫穷和衰弱,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但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文化历史和社会经济条件,武陵山地区很难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改善以往积累的贫困状况,与中国中东部地区相比,武陵山地区仍然处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洼地。在此背景下,研究武陵山脱贫地区乡村企业社会创业行为的激励机制,探讨个人因素、支撑因素、反馈因素与社会创业意愿之间的作用关系,为该地区社会创业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社会创业激励机制,本质上是个人或企业在社会环境引导下形成社会创业意愿进而转化为社会创业行动的过程。社会创业行为的产生,依赖于社会创业意愿,而创业意愿则受个人因素、支撑因素和反馈因素三者的相互作用影响。
1.1 个人因素与社会创业意愿
个人因素通常指的是影响一个人行为、决策和表现的内在特征和属性。在社会创业意愿的形成过程中,个人因素可能包括个人的性格、经验、知识、技能、社会认知、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等。王玙颉[1]研究发现,内蒙古自治区居民的个人特质,包括风险容忍度、成就需要、创新性及内控特质,与创业意愿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相关性。李姗霖[2]的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个体更倾向于进行社会创业,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闫晓涵[3]研究认为具有更强的创业自我效能的个体会有足够的意向去进行创业活动,创业自我效能的强弱程度显著影响着创业意图。NIKOLAOU等[4]研究发现具有较高情商特质的人会更倾向于参与创业活动,因为他们可以轻松地处理工作压力,从而更轻松地面对创业难题。这些研究均表明,包括个性特质、社会责任感、风险承受能力、创业自我效能、情商特质等的个人因素,对社会创业意愿有着重要的影响。
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H1:个人因素正向影响社会创业意愿。
1.2 支撑因素与社会创业意愿
支撑因素通常指的是那些能够支持某个过程、活动或系统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和资源。大多数学者认为政策支持是社会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积极作用。政府不仅可以通过筹集资金、减税等政策为社会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增加利润,还能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创业。宋晓凡[5]研究发现,在社会创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财政政策的精准支持可以有效缓解资源约束,帮助社会企业获得关键资源。刘国芳[6]研究指出,社会创业者在开启社会创业时,其创业意向受到社会资本的影响。肖为群等[7]研究提出,科技与创新环境对社会创业意愿有着显著的影响。赵向阳等[8]研究发现,很多企业创业活跃程度之间所呈现的差异与当地文化的发展存在显著的关系,最终得出企业所处地域的文化影响当地企业的社会创业意愿的结论。综上所述,政策、资金、科技与创新环境、地域文化等,均会显著影响社会创业意愿。
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H2:支撑因素正向影响社会创业意愿。
1.3 反馈因素与社会创业意愿
李姗霖[2]研究发现,当社会创业者深入调查弱势群体并了解社会问题时,他们会通过个人同理心产生利他动机,从而激励他们发起以解决社会问题为核心目标的社会创业活动。在社会创业活动中获得的社会认可、自尊、满足感和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了个体的自利动机,保持了社会创业的方向和强度。孙艺卓[9]指出,社会企业运行外部要素的企业主要指给予社会企业支持的企业,这类企业负有较大的社会责任,对社会问题较为关注。与此同时,此类企业需要通过应对社会问题来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和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也为其他企业树立了榜样,具有示范性作用。汤淑琴等[10]研究指出,在创业研究领域,具有创业经验等先前经验的企业更愿意参与社会创业活动,因为创业企业在过往的创业相关活动中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使得社会企业创业成功的信心增强,二次创业的意愿也更强烈。因此,社会认可、企业信誉、社会地位、社会经验等反馈因素,对社会创业意愿有显著性影响。
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H3:反馈因素正向影响社会创业意愿。
通过文献梳理可知,目前国内社会创业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相比国外还存在一定差距,国内学者在对社会创业进行研究时,多从意愿或动机的角度进行分析,因此难以与传统的社会创业意愿区分开。随着社会创业实践发展和学术界对社会创业者关注度的提升,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针对激励机制对社会创业的影响因素问题,国内学者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国内还没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此研究基于对武陵山脱贫地区乡村企业社会创业行为激励机制的研究,阐释社会创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现状,提出新形势下武陵山脱贫地区开展社会创业的实践路径,以主动对接乡村振兴。
综上所述,此研究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E:\2024年工作\乡村科技\5月\5上\5上知网\5上内文\Image\D6224047-DA4C-46f3-AE35-8CA78FD68B55.jpg>
图1 概念模型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数据收集
为保证样本数据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在大量阅读与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的同时,采用自编问卷,通过面对面访谈、电话访问、邮件调查等方式对武陵山脱贫地区乡村企业进行社会创业意愿的调查。此次调查从2023年11月开始至2024年3月结束,历时5个月,总共回收问卷327份,筛选掉有明显数据逻辑不清晰、信息缺失严重的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305份,问卷有效率为93.27%。有效样本基本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
2.2 问卷设计
为保证问项的合理性和易理解性,在阅读大量文献及对部分武陵山脱贫地区乡村企业事前访问的前提下,经过预调查反馈对量表中的题目进行严格筛选与修正,确定最终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评分,有“非常不同意”“较不同意”“一般”“较同意”“非常同意”5个量级,每个量级对应的分数为1分、2分、3分、4分、5分。同时,为防止将乱写乱填、无效的问卷纳入有效问卷中,此次问卷设置了一道测试问卷有效性的题目。各变量测量题项如表2所示。
2.3 模型构建
为研究武陵山脱贫地区乡村企业社会创业意愿,构建模型见式(1)。
[ SW=α0+α1PF+α2SF+α3FF+α4EDU+α5EP+α6EN+α7YE+α8ES+ε] (1)
式(1)中:被解释变量为社会创业意愿(SW),解释变量为个人因素(PF)、支撑因素(SF)、反馈因素(FF)。其中,学历(EDU)、企业职位(EP)、企业性质(EN)、企业成立年限(YE)、企业规模(ES)为控制变量。
3 实证分析
3.1 信效度检验
在正式分析前,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测量指标进行信效度检验。信效度分析结果显示,量表整体的Cronbach's α值为0.949,其中个人因素、支撑因素、反馈因素和社会创业意愿的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865、0.849、0.786和0.890,表明量表内部一致性较好;问卷KMO值为0.890,大于0.7,Bartlett检验卡方值为4 150.080,显著性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1,说明量表有效性较强。
3.2 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序列相关检验
为确保回归分析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对检测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检验是十分必要的。多重共线性检验的VIF值显示,被调查者学历、企业职位、企业性质、企业成立年限、企业规模、个人因素、支撑因素、反馈因素的VIF值分别为1.010、1.019、1.023、1.008、1.029、3.663、1.834和4.771,均小于10,表明上述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异方差检验则采用残差散点图,最后结果显示,残差项的散点图呈现无规律分布状态,表明此研究构建的模型中也不存在异方差情况。此外,通过Durbin-Watson检验得出DW值为1.795,接近于2,说明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综上所述,此研究构建的回归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异方差等问题,并且通过了序列相关检验,可以展开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相关研究假设的检验。
3.3 相关性分析
对各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检验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结果如表3所示。
注:**表示在0.01的置信水平下,相关性是显著的。
由表3可知,在0.01的置信度水平下,各变量相互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社会创业意愿分别与个人因素、支撑因素、反馈因素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3.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在模型通过相关数据的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序列相关检验及进行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展开更深层次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选用具有解释性回归分析特征的强迫进入变量法(Enter Method)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如表4所示。
表4多元回归结果显示,个人因素、支撑因素与反馈因素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均为小于1的正数,且在0.01的置信度水平下有显著的统计意义,表明个人因素、支撑因素和反馈因素都对武陵山脱贫地区乡村企业社会创业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1、H2和H3成立。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此研究以武陵山脱贫地区为考察区域,探讨激励机制对此区域乡村企业社会创业行为的影响,并以调研所得数据展开实证分析,主要得到如下几方面结论。第一,与前文假设一致,个人因素、支撑因素和支持因素均能正向影响武陵山脱贫地区乡村企业的社会创业意愿。第二,乡村企业的社会创业意愿分别与个人因素、支撑因素、反馈因素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比较而言,脱贫地区乡村企业的个人因素和支撑因素对其社会创业意愿的影响效应接近,明显高于反馈因素。同时,各变量相互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个人因素与支撑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较个人因素与反馈因素的高,反馈因素与支撑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较反馈因素与个人因素的高。第三,学历和企业性质显著正向影响脱贫地区乡村企业社会创业的行为,企业成立年限和企业规模的影响不显著。学历影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此研究绝大多数被调查者的学历是大学本科,不仅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具备一定的创业动力和能力。企业性质不同,其发展目标也会有差异,从而影响企业的社会创业意愿。企业成立年限和企业规模之所以影响不显著,则可能与被调查企业成立年限普遍较短及被调查企业规模普遍不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