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耳液体菌种制备及袋料高效栽培技术

作者: 金丽 李宾 田芳

摘 要:金耳液体菌种制备及袋料栽培技术是实现金耳标准化、工厂化、周年化生产的重要技术,而金耳有效液体菌种的制备是金耳栽培能否成功的关键。通过对金耳栽培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多年来的生产经验进行总结,探索出一套操作简便、重复率高、出耳率高的高效液体菌种制备及配套的袋料栽培技术,以期为金耳产业的健康、高效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金耳;液体菌种;袋料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7.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9-69-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9.015

0 引言

金耳又名橙黄银耳、黄金银耳、脑耳、胶耳等[1],属担子菌门,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大批量栽培的一种食药兼用胶质食用菌。金耳子实体气味清香、食味鲜美;富含粗蛋白、粗纤维、矿质元素等营养物质[2-4],营养价值较高;性温中带寒,味甘,能化痰止咳、平肝阳、降血糖,能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理想的保健食品。

金耳子实体是一种由金耳菌丝和毛韧革菌菌丝扭结形成的异质复合体,因受特定生物因子(伴生毛韧革菌)的制约,其营养需求、生长条件较为复杂,从而限制金耳的大规模栽培生产。

目前,对金耳的生理需求、生长环境条件、营养成分及栽培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相继取得进展。但在金耳栽培过程中,制备和毛韧革菌配比合理的有效菌种仍是其栽培成功与否的关键与难点。现有的金耳制种方法有直接投耳法、直接接种金耳与毛韧革菌液体混合培养法。直接投耳法要用到大量菌种,会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且菌种培养周期长、工艺复杂;在直接接种金耳和毛韧革菌液体混合物培养法中,2种菌丝的配比不易人为调控,且重复率不高,易因此造成经济损失。金耳液体菌种制备及袋料栽培技术是实现金耳大规模标准化、工厂化、周年化的栽培关键技术[5]。笔者对金耳栽培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多年来的生产经验进行总结,探索出一套金耳液体菌种制备及配套的袋料栽培技术,以期为金耳产业实现健康、高效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1 生物学特征

1.1 形态特征

金耳有菌丝体和子实体两种形态。金耳菌丝体是由金耳菌丝和粗毛韧革菌菌丝按一定比例扭结而成的,在母种培养基上,扭结的菌丝呈白色,中间部位略带淡黄色,气生菌丝旺盛;子实体为半球形或脑状,直径为4~12 cm,高为3~7 cm[6];金耳晒干后,体积收缩,呈黄褐色,近角质,泡水后可恢复鲜耳形态。

1.2 生长条件

1.2.1 温度

温度是影响金耳菌丝生长、原基形成及幼菇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金耳属中温型食用菌,在8~33 ℃均可生长,且最适宜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2~25 ℃。当温度低于10 ℃时,菌丝生长缓慢;高于33 ℃时,菌丝停止生长[7]。最适宜金耳原基分化和子实体生长的温度为18~22 ℃[8]。

1.2.2 湿度

湿度对金耳子实体的分化、膨大及品质的影响较大。最适宜的金耳培养料含水量为60%左右,菌丝生长阶段的最适宜空气湿度为70%,子实体生长阶段的最适宜空气湿度为80%~90%。当空气湿度低于80%时,子实体会因缺水而变干,最终停止生长;高于95%时,易引起杂菌污染[9]。

1.2.3 pH值

金耳适宜在弱酸性环境中生长,最适宜金耳生长的pH值为5.5~6.5,此时金耳菌丝长势最好[10]。

1.2.4 空气

金耳为好氧型真菌,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长成都要供应充足的氧气。出耳期要注意经常通风换气,CO2含量过高会导致金耳子实体生长缓慢,甚至会出现“吐黄水”的现象[11]。

1.2.5 光照

金耳菌丝的生长对光照要求不高,可避光培养,但在子实体分化和生长阶段,要提供散射光,最适宜光照强度为600~700 lx[12]。

2. 菌种制备

2.1 有效母种制备

一般用3%麦粒煎汁-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来制备母种。培养基制作过程如下:将30 g麦粒、200 g马铃薯(去皮后切成1 cm3大小)加适量水后煮沸20~30 min,用4层纱布过滤残渣,并将20 g葡萄糖、20 g琼脂加入过滤液中,继续煮沸,待琼脂全部溶化后,用蒸馏水定容至1 000 mL,于121 ℃高温灭菌20 min,冷却后备用,分装至三角瓶内,每瓶50 mL。用子实体组织分离培养法来制备母种的过程如下。取1 cm3子实体组织块置于3%麦粒煎汁-PDA培养基上,并于22℃培养至菌丝长满整个平板。“有效母种”为无杂菌污染,菌丝长势均匀,菌丝体为稀疏白色或浅黄色,组织块膨大。

2.2 有效原种制备

原种培养料配方为木屑(30.0%)、棉籽壳(50.0%)、麸皮(17.8%)、蔗糖(1.0%)、生石膏(1.0%)、KH2PO4(0.2%),含水量为60%,pH值为5.5~6.5。以750 mL的透明玻璃瓶为制种容器。装料至瓶子的1/2处或距离瓶口5~6 cm处,并适当压实,常压灭菌18~24 h或高压灭菌2~3 h。用子实体块加少量混合菌丝的接种法来制备原种,即将母种膨大的子实体块和菌丝体一同接入原种瓶培养料中央坑穴内。采取变温法进行培养,即先在22 ℃的环境中培养至菌丝满瓶或组织块开始膨大,再转为18 ℃的环境中继续培养至长成子实体。

2.3 液体菌种制备

液体发酵培养基为改良的PDB培养基,将200 g马铃薯(去皮后切成1 cm3大小),加适量蒸馏水后煮沸 20~30 min,用4层纱布过滤,弃残渣,在过滤液中加入20 g 葡萄糖、3 g磷酸二氢钾、1.5 g硫酸镁、2 mg维生素B1,搅拌完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至1 000 mL,并分装至250 mL锥形瓶中,每瓶100 mL,于121 ℃高温灭菌20 min,冷却后备用。取有效原种瓶内的1 cm3子实体组织块,并将其在经过灭菌处理的研钵中研磨成泥,加入适量的PDB培养基后混合成混悬液后,并装入有PDB培养基(100 mL)的锥形瓶中,于22 ℃摇床(大于200 r/min)后培养7~10 d。

2.4 栽培种制备

栽培种培养料的配方为棉籽壳(80.0%)、麸皮(17.8%)、蔗糖(1.0%)、生石膏(1.0%)、KH2PO4(0.2%),基质pH值为5.5~6.5。用15 cm×30 cm规格的聚丙烯塑料袋装料,装满后适当压实,袋口用4.0~4.5 cm套环套好后加盖或插棒。常压灭菌18~24 h或高压灭菌2~3 h,冷却后再使用。

可采用针管注射法接种,即在超净工作台或杀菌后的接种室内,用无菌注射器(带刻度,针头直径为1.2 mm)吸取适量发酵好的金耳液体菌种,用75%酒精棉球对栽培种菌棒两侧适当位置进行消毒,并迅速将注射器针头扎入消毒部位表层(不宜深入袋料深处),注射1 mL金耳液体菌种。当培养环境较清洁,且注射口较小时,可不做处理,也可在注射口处贴上食用菌专用透气贴。

3 栽培技术

3.1 场地选择

一般在具有温度和湿度控制装置、通风良好、采光较好的标准厂房、培养间、菇房等进行金耳袋料栽培,也可在地势较高、远离污染源、背风向阳、水源充足的地方搭建温室大棚进行栽培[13]。

3.2 栽培时间

金耳栽培时间一般为9月至次年5月,且可安排2个生产周期,即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每个生产周期为50~80 d。此外,应根据栽培地气候及金耳的生理特性来选择栽培时间。

3.3 栽培管理

3.3.1 发菌管理

金耳母种、原种、栽培种菌丝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2~25 ℃,要避光培养;原基分化和子实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8~22 ℃。由于金耳为2种菌丝的混合体,适宜生长的条件较为复杂。考虑到金耳属伴生菌,在原基分化期、幼耳生长发育期,菌丝过于旺盛会影响原基发育和子实体膨大,还会出现“黄水”“自溶”等不良现象[14]。因此,在原种、栽培种接种后,可采用变温培养方式来提高成耳率,即接种后先在22 ℃环境中培养7~10 d,再将温度调整到18 ℃继续培养。

3.3.2 出耳管理

菌丝长满袋、生理成熟后,基质表面开始分化出子实体。此时,应撕下透气贴,在接种处划开适当大小的出耳口进行透气培养,并适当提高空气湿度;待子实体对环境变化逐渐适应后,将空气湿度调整为80%~90%、温度控制在18 ℃左右。此期,可适当增加光照强度,但不能让太阳光直射。

3.4 病虫害防治

3.4.1 害虫及防治措施

金耳栽培过程中常见的害虫有跳虫、线虫、螨类、蝇类、蛞蝓、鼠害等,以预防为主,一般不使用农药。栽培前,对培养室或栽培大棚进行清理消毒,减少害虫数量。当发现害虫时,可用粘虫板、捕蝇灯等对其进行诱杀。

3.4.2 真菌性病害及防治措施

常见的真菌性病害有链孢霉、绿霉、木霉、曲霉、毛霉等。防治其菌性病害的措施:栽培前,对栽培环境进行消毒;采用菌龄不超过45 d的“有效原种”来制备栽培种,或制备菌种时用75%酒精、0.1%升汞对子实体表面进行消毒;对袋料进行常压或高压灭菌;出耳时规范温度、湿度管理。

若出耳后发现杂菌,要及时采摘,将生石灰粉撒在杂菌感染处,并进行掩埋,防止病菌继续生长扩散,同时加速棚内空气流通,降低环境温湿度,以控制杂菌的发生和蔓延。

3.5 采收、干制与储藏

3.5.1 采收

当金耳子实体长到成熟初期,充分开瓣、转色后,要及时采收。采收时,用快刀贴近其基部切下。采收后停止喷水1~2 d,既保证金耳品质,也有利于菌丝体休养生息,更有利于再次出耳。在通风保湿及采收方式得当的前提下,每袋可连续出耳2~3次。

3.5.2 干制

可通过自然风干、晒干或烘干来完成干制。烘干时,先在30~40 ℃低温下烘至半干,再逐渐升高温度烘至全干。

3.5.3 储藏

金耳的干制品要用无毒塑料袋进行密封储存,袋内放置食品级干燥剂,于阴凉、干燥、洁净、无虫害、无污染处单独存放。

参考文献:

[1]张光亚.中国常见食用菌图鉴[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

[2]ZHOU S,TANG Q J,ZHANG Z,et al.Nutritional composition of three domesticated culinary-medicinal mushrooms:oudemansiella sudmusida,lentinus squarrosulus,and tremella aurantialb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inal Mushrooms,2015,17(1):43-49.

[3]李元伟.金耳子实体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6.

[4]杜秀菊,张劲松,贾薇.金耳子实体体外抗肿瘤和免疫活性部位的筛选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1,23(2):351-355.

[5]杨学英.金耳液体制种及袋料栽培技术研究[D].汉中:陕西理工大学,2021.

[6]刘正南,郑淑芳.金耳子实体结构特性的初步订正[J].食用菌,1994(5):12-13.

[7]张林.金耳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05(11):37-38.

[8]何容,罗晓莉,李建英,等.金耳研究现状与展望[J].食药用菌,2019,27(1):41-47.

[9]钟冬季,钟秀媚.金耳栽培技术[J].食用菌,2008(4):50-51.

[10]孟丽君,刘芰华,李荣儿.金耳段木高产栽培技术[J].食用菌,1999(4):23-24.

[11]高昱昕.金耳袋料栽培关键技术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1.

[12]刘欣,刘虹,赵照林,等.金耳栽培条件的初步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9,38(5):15-17.

[13]吴锡鹏.金耳袋栽技术要点.浙江食用菌[J].1994(1):17-19.

[14]刘书畅,李荣春,马布平,等.金耳菌种生产技术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9,38(9):94-99.

作者简介:金丽(1990—),女,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等。

通信作者:李宾(1984—),男,本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