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减施对玉米-大豆间作生长、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作者: 肖玲

氮肥减施对玉米-大豆间作生长、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0

摘 要:为探索出适合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玉米-大豆间作生产的施肥模式,以金玉579、齐黄34为试验对象,共设4个处理(即常规施肥、氮肥减施20%、氮肥减施40%、不施氮肥),比较不同处理下玉米、大豆的生长情况、产量及经济效益。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大豆间作的产量、经济效益均存在影响,即施入适量氮肥能维持玉米产量,确保种植的经济效益不受影响,实现氮肥的减量增效,且氮肥减施20%(施肥240 kg/hm2)是最佳的施肥量。

关键词:氮肥减施;玉米-大豆间作;产量;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S513;S56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9-72-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9.016

0 引言

氮肥对促进农业生产有着重大意义,但施入土壤中的氮肥超过50%会进入空气或水体,导致水体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加剧温室效应等,最终威胁生态环境安全[1]。目前,我国氮肥年生产量和年消耗量均位居世界首位,但氮肥利用效率却远低于发达国家。如何减少施入土壤中的氮肥损失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2]。在此背景下,减量施氮成为一种高效的氮肥利用方式。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是我国西南地区一种常见的高效栽培模式。该模式可通过大豆根瘤的固氮作用改善土壤环境、改变系统氮素循环,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在维持玉米产量的同时,提高大豆产量[3-4]。近年来,减量施氮技术被应用于小麦[5]、玉米[6]、苹果[7]、黄瓜[8]、苦荞[9]、水稻[10]等作物生产。目前,有关减量施氮在玉米-大豆间作中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笔者于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进行玉米-大豆间作减氮施肥试验,以期为其他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日照时数为1 328.4 h,年平均气温为16.4 ℃,无霜期为297 d,年降水量为1 200 mm。试验地土壤为黑沙泥,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及保水性,肥力中等。

1.2 试验材料

试验用玉米品种为金玉579,种子购自贵州金农科技有限公司;试验用大豆品种为齐黄34,种子购自贵州金农科技有限公司;供试氮肥为尿素(N含量为46%),购自贵州赤天化桐梓化工有限公司;供试磷肥为过磷酸钙(P2O5含量为12%),购自贵州桂天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供试钾肥为硫酸钾(K2O含量为50%),购自贵州金正大化肥有限公司。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具体见表1。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12个试验小区,每个试验小区长5.0 m、宽4.5 m。T2、T3、T4处理各试验小区统一施入50%氮肥、70 kg/hm2的P2O5、70 kg/hm2的K2O作为底肥,并于玉米大喇叭口期在玉米、大豆行间开沟追肥剩余50%的氮肥、35 kg/hm2的P2O5、35 kg/hm2的K2O。

表1 各处理具体施氮情况        单位:kg/hm2

[处理      描述       施N水平       基肥       追肥       T1   不施氮肥       0     0     0     T2   氮肥减施40%       180  90    90    T3       氮肥减施20%       240  120  120  T4   常规施肥处理       300  150  150  ]

1.4 田间管理

除施肥不同外,各处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均相同。于2023年4月5日统一播种玉米,播种深度为4~5 cm;4月30日统一播种大豆,播种深度为3~4 cm。采取“3+2”种植模式,即3行大豆和2行玉米,玉米的株距为16 cm、行距为40 cm,大豆的株距为8 cm、行距为35 cm,玉米与大豆的行距为50 cm。出苗后,及时按行间距要求进行补苗或间苗。出苗后的25~40 d,人工中耕1次,并清除田间杂草。

1.5 测量指标及方法

于9月5日收获玉米,8月23日收获大豆。在各试验小区中选择中间3带收获,并分别计算玉米和大豆的产量,连续取15株玉米、20株大豆进行考种,分别调查玉米、大豆的生长及农艺性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不同处理对玉米生长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见表2。

由表2可知,T2处理、T3处理、T4处理的玉米株高(265.11~268.54 cm)差异不显著,平均值为266.48 cm,且明显高于T1处理;玉米穗直径以T4处理最大(59.56 mm),且T4处理的玉米穗直径与T2处理、T3处理的差异不显著,T1处理的玉米穗直径最小(57.64 mm);T3处理与T4处理的玉米穗长差异不显著(平均值为22.04 cm),且明显大于T1处理和T2处理(T1处理和T2处理的玉米穗长差异不显著,二者的平均值为20.80 cm);T1处理、T2处理、T3处理、T4处理的玉米穗行数(18.11~18.94行)差异不显著,平均值为18.53行;不同处理的玉米行粒数由高到低依次为T4处理(39.39粒)、T3处理(38.50粒)、T2处理(37.78粒)、T1处理(36.44粒);不同处理的玉米百粒重由高到低依次为T3处理(24.93 g)、T4处理(24.57 g)、T2处理(23.73 g)、T1处理(22.05 g),且T3处理与T4处理的玉米百粒重差异不显著。

2.2 不同处理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不同处理对大豆生长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见表3。

由表3可知,不同处理下的大豆株高(82.72~84.28 cm,平均值为83.61 cm)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下的大豆单株分枝数(1.17~2.06个,平均值为1.59个)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下的大豆单株结荚数以T3处理最多(41.00个),T3处理与T2处理差异不显著,以T4处理最少(30.05个),且T4处理与T1处理、T2处理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下大豆百粒重由高到低依次为T4处理(29.61 g)、T3处理(28.51 g)、T2处理(28.37 g)、T1处理(28.07 g),且T3处理与T4处理的大豆百粒重差异不显著,T1处理、T2处理与T3处理的大豆百粒重差异不显著。

2.3 不同处理对玉米、大豆间作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不同处理对玉米、大豆间作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见表4。

由表4可知,氮肥减施对玉米、大豆间作产量均存在显著影响。不同处理下,玉米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T4处理(7 151.22 kg/hm2)、T3处理(7 069.60 kg/hm2)、T2处理(6 765.15 kg/hm2)、T1处理(5 339.66 kg/hm2),且T3处理与T4处理的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大豆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T3处理(887.85 kg/hm2)、T2处理(872.25 kg/hm2)、T4处理(872.25 kg/hm2)、T1处理(860.31 kg/hm2),且T2处理、T3处理与T4处理的大豆产量无显著差异。通过计算可知,不同处理的种植经济效益由高到低依次为T3处理(12 532.03元/hm2)、T2处理(12 341.49元/hm2)、T4处理(12 228.76元/hm2)、T1处理(11 103.82元/hm2),且T3处理、T2处理、T4处理的种植经济效益较T1处理分别高出12.86%、11.15%、10.13%。

3 结束语

土壤氮素含量会直接影响作物生物量的积累,并决定作物生育期碳氮代谢的情况,最终影响作物产量及蛋白质含量[11]。因此,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施用氮肥的意义重大。在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间作时,禾本科作物会吸收并利用氮素,有利于缓解豆科作物在根瘤固氮过程中所产生的氮素抑制作用,使豆科作物的根瘤能更好生长,从而提高豆科作物的根瘤固氮能力[12-13]。

研究发现,氮肥施入量将直接影响玉米、大豆间作的产量和种植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多个因素,认为氮肥减施20%(施肥240 kg/hm2)是最佳的施肥量。

参考文献:

[1]刘小明,雍太文,苏本营,等.减量施氮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中作物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4,40(9):1629-1638.

[2]张福锁,王激清,张卫峰,等.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J].土壤学报,2008(5):915-924.

[3]李易玲,彭西红,陈平,等.减量施氮对套作玉米大豆叶片持绿、光合特性和系统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22,55(9):1749-1762.

[4]雍太文,刘小明,刘文钰,等.减量施氮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作物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4,25(2):474-482.

[5]马瑞琦,常旭虹,刘阿康,等.减量施入氮协同提升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3,29(1):172-187.

[6]刘朋召,王旭敏,宁芳,等.减量施氮对渭北旱地春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20,31(8):2621-2629.

[7]师海斌,马亚军,张璐,等.减量施氮配合施复合微生物肥料对旱地苹果产量、品质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23,69(2):87-91,104.

[8]汪峰,李国安,王丽丽,等.减量施氮对大棚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7,28(11):3627-3633.

[9]张余,罗庆华,吴兴慧,等.减量施氮对苦荞产量形成及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21,27(1):105-111.

[10]周兴兵,蒋鹏,徐富贤,等.冬水田减量施氮对免耕直播杂交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作物研究,2021,35(6):555-560.

[11]孔玮琳,薛燕慧,李进,等.不同氮水平下夏玉米夏大豆间作对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8,50(7):116-120.

[12]李隆.间套作强化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24(4):403-415.

[13]雍太文,陈平,刘小明,等.减量施氮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土壤氮素氨化、硝化及固氮作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8,44(10):1485-1495.

作者简介:肖玲(1994—),女,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