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主体协同视角下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李新朋
摘 要:抓好乡村振兴样板区提档升级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以山东省垦利区“稻香蟹缘”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扎根理论,从多元主体视角研究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打造与提升的动力因子。研究发现,影响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提档升级的动力因子可归纳为政府推动、内源催化、区域优势导向和社会力量驱动等4项,并提出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立足区域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有效调动社会力量等提升优化措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提升路径;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D422.6;D267.2;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3-04-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3.001
0 引言
抓好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提档升级,推动片区内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组织和社会治理全面发展,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和生态环境改善,是具有发展创新性和示范引领性的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然而,随着乡村振兴进入新阶段,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普遍面临提档升级的现实困境,如何准确把握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新要求,如何解决资源要素问题,如何拓展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以及如何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等新问题和新挑战亟待回应。鉴于此,笔者运用案例研究法和扎根理论进行探索式理论建构,探索影响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提档升级的动力因子,进而构建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提档升级的优化路径,为打造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设计
1.1 案例地选取
笔者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三级编码进行扎根分析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法选取案例地,将典型性“稻香蟹缘”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案例。该片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创建于2022年,规划面积43.76 km2,覆盖15个村、6 818人,是山东省首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具有地理位置优越、后备耕地资源充足、产业集聚优势突出、文旅资源丰富等优势。
1.2 数据搜集与整理
数据搜集方法有:①查阅资料。到当地县农业农村部门、乡村振兴部门和乡镇政府等查阅相关档案资料,浏览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参考相关学术文献、新闻报道、宣传材料等资料。②深度访谈。采用理论抽样方法,抽取能够为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和最有效数据的政府工作人员、村干部、村民、专家、企业高管等多元主体作为访谈对象,访谈内容包括当地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具备的条件、多元主体参与情况、片区内乡村发展前后变化、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提升的影响因素等。访谈对象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 编码与分析
2.1 开放式编码
剔除无关、重复、语意不清的内容后,形成29个初始概念;对初始概念进行归类、抽象化处理,形成17个初始范畴。开放性编码如表2所示。
2.2 主轴编码
挖掘初始范畴间的属性关系,整合、归类后获得7个主范畴。主轴编码如表3所示。
2.3 选择性编码
对访谈资料进行二次梳理,围绕影响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提档升级的动力因子对主轴编码内容进一步提炼和整理,获得4个核心范畴。选择性编码如表4所示。
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为了检验研究结果的理论饱和度,采用预留的其他原始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和重复资料分析,尚未发现新的类属与范畴,也没有产生新的概念与关系,表明研究的理论框架具有良好的理论饱和度[1]。
3 结果分析
通过三级编码发现,影响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提档升级的动力因子为4项:政府推动(影响主体为各级党委、政府)、内源催化(影响主体为基层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农户等)、区域优势资源导向(影响主体为各类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社会力量驱动(影响主体为各类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不同动力因子在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不同阶段的影响机制不同。
3.1 创建阶段
区域优势资源是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创建的基础,决定了片区的规划和发展方向。区域优势资源导向因子是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创建阶段最重要的决策影响因素。
3.2 开发建设阶段
形成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决策后,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制定政策、集中资源等措施推动片区建设。政府推动因子是该阶段的主导力量。
3.3 内外蓄力阶段
在政府推动力的影响下,片区的区域资源优势得到集中强化,发展短板逐渐补齐,发展优势逐渐突显,乡村和农户的参与热情逐渐被激出,形成内源催化力量,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创建与提升的内生力量。同时,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社会主体逐步参与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政府、乡村、农户、企业、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共同推动,形成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发展提升的合力。
3.4 反馈循环阶段
在此阶段,相关多元主体根据宏观政策、发展环境等及时调整行为。例如,政府适时调整政策和作出新决策、区域优势资源动态变化导致片区规划调整、内外参与主体调整参与方式等,形成循环和循序渐进的动态反馈机制,推动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进一步优化提升。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发展与提升,本质上是在多元主体共同作用生成动力因子的过程中,各要素深度耦合协调产生的一个动态发展系统。因而,应从多元主体角度切入,强化政府推动、内源催化、区域优势资源导向、社会力量驱动等动力因子的影响作用,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高质量发展。
4 提升路径
4.1 增强政府的依法行政能力
各级地方政府应通过强化行政效能和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破除要素资源向农村流动的梗阻和障碍,建立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积极统筹落实城乡在人才、土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推动优质要素向农村流动[2]。此外,还要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制定切实有效的监督考核制度,保障示范片区各项任务顺利推进、目标有效实现。
4.2 立足区域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示范区应立足片区内的优势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禀赋,从源头端到消费端拓展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链。例如,聚焦新“六产”,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数智融合,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城乡融合、文旅融合的有效路径,开发乡村的多种功能和多元价值,将乡村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治理等有机结合,孵化多个“一村一品”或跨村联建的特色品牌发展体系[3]。
4.3 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调动内部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创建的积极性,有效引导农民发挥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的主体性作用,通过体制机制政策带动、联农带农成效驱动等方式,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实现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4]。当地应破除乡村人才外流的障碍,不断改善乡村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
4.4 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示范区应通过完善相关优惠政策,明确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的权益保障和激励机制,让企业等社会参与主体愿意留、留得住、有归属感;要建立对接平台和畅通参与渠道,创新合作模式,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5]。此外,当地还要增强外源性主体的引导发展能力。例如,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的农村社会组织,通过提供技能培训、生产技术指导等服务,提升农户及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于兆吉,张嘉桐.扎根理论发展及应用研究评述[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0(1):58-63.
[2]刘湖北.共生与推拉: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实现路径:基于全国46个优秀案例的扎根研究[J].地方治理研究,2024(3):66-77,80.
[3]叶林,雷俊华.社会力量助推乡村振兴的内源性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振兴村”试点的分析[J].理论与改革,2022(1):87-101,157-158.
[4]李文钰.乡村振兴建设实践路径研究:以山西省武乡县红色资源运用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为例[J].村委主任,2023(10):136-138.
[5]黄承伟.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理论逻辑与推进路径[J].甘肃社会科学,2022(5):18-24.
作者简介:李新朋(1987—),男,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