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融合研究谱系、特征与趋势

作者: 张晓瑞 汪汛

中国城乡融合研究谱系、特征与趋势0

摘 要:以2012—2023年CNKI数据库1 135篇核心期刊文献为数据基础,以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为研究工具,从基本理论、研究特征、研究阶段等方面对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乡融合研究主题集中在理论内涵、发展路径与动力、乡村振兴等方面;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之后,城乡融合研究更具动态性和层次性,研究方法从定性研究趋向定量研究,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多样化。未来,理论策略及制度体系在城乡融合研究中将获得持续关注,拓宽研究维度、优化城乡融合研究技术、深化研究尺度及探索数字化城乡建设为主要研究趋势。

关键词:城乡关系;城乡融合;CiteSpace;研究综述;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F29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3-13-8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3.003

0 引言

城乡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关系,城市与乡村作为特定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历来是矛盾的有机统一体,也是不可分割的融合体[1]。城乡问题一直以来深受学界关注,面对农村环境污染、人口流失、产业不足、资源短缺而城市人口密度过高、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探索立足本国国情的城乡发展道路既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也可以为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中国思路[2-4]。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我国最早设立的一批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在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基本服务设施均等化、数字经济赋能等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5-6]。学术界在城乡融合理论内涵、路径探索、测度分析等各方面已产出大量定性定量研究成果。基于此,利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工具,对近十年来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当前我国城乡融合研究进展,探寻我国未来城乡融合发展趋势,为促进城乡融合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1 理论概述

城乡融合发展理念可追溯到15至16世纪的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者托马斯·莫尔在其著作《乌托邦》中提出了构建城乡和谐发展的理想社会,为后来的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19世纪末,霍华德“通过改革城市规划和社会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张在其“田园城市”理论中有所体现[7]。20世纪初,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念,强调城市和乡村要实现优势互补的有机一体化,而不是简单地追求融合。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提出了乡村都市关系发展的城乡对立、分离、融合3个阶段,认为城乡关系最终将走向融合。在中国城乡发展研究初期,学者以城乡分治理念为主,将二者作为有一定关联的两个系统进行研究。地理学家吴传均在1991年创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基于城乡关系将地域类型划分为城市地域系统、城乡融合系统和乡村地域系统[8],为我国城乡关系、人地关系的深化研究奠定了基础。进入21世纪,随着对城乡关系的深入认识,一体化发展理念逐步形成,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各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切入、不同学科方向出发对城乡融合发展进行探索研究,普遍认为城乡融合是城乡地域内各要素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兼具自然和社会属性),应构建合理的运行机制,使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与平等交换,最终实现人地协调和城乡融合基础上的区域可持续发展[9-10] 。综上,中国城乡融合理论是一种以城市和乡村相互融合、协调发展为主导思想的综合性理论。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需要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各个领域实现融合、协调发展。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法,运用中介中心性(Centrality)、关键词聚类(Keywords Clustering)等分析指标,对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数据来源于CNKI(中国知网):检索2012—2023年关键词及篇名中包含“城乡融合”“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性论文和综述两类期刊论文,共检索到7 761篇文献。选择CSSCI、北大核心等核心期刊,去除报纸、会议等条目,并逐条筛选剔除与研究相关性较小的文献,最后选取样本数据文献1 135条。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从研究主题、关键词、研究机构等方面对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

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1 出版物来源与发文机构分析

统计发现,CNKI收录的1 135篇文献发表在345种期刊,主要为《农业经济》《经济地理》《农村经济》《人民论坛》《自然资源学报》《宏观经济管理》《地理学报》《规划师》等。由此可看出,城乡融合涉及学科领域众多,研究内容较为综合。

我国城乡融合领域主要发文机构及关系网络如图1所示。其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位居首位,共发文34篇,且研究主题较为广泛,面向城乡融合研究前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共发文25篇,研究主题偏向关注农业农村发展,致力于发展农村经济、解决社会发展困境,同时还关注数字化发展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共发文20篇,侧重于乡村振兴方面,关注土地政策、农村改革、“三农”工作等。其他主要研究机构则在新发展格局构建、全球城乡关系认知、人地关系研究、乡村发展路径方法等方面展开研究。

笔者通过对各研究机构发表文章的主题进行分析,发现在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领域,农业农村现代化方向获得最多关注,各机构均在乡村振兴方面有所侧重,提出了不同的乡村发展路径,多围绕乡村如何发展及人地关系如何协调以促进城乡融合;其次为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转型等主题方向。

3.2 核心作者与合作情况

在核心作者的可视化图谱中(见图2),核心作者节点数量为272,连线为97,网络密度为0.002 6。这表明在城乡融合研究领域,除部分核心学者有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外,其他各学者的合作不太紧密。经数据统计分析可知,龙花楼学者及其团队发文15篇,研究内容多样,涉及乡村振兴、乡村多维重构、测度评价、土地利用、县域视角和理论研究等,且与其他学者间的合作关系紧密。刘彦随学者及其团队发文12篇,侧重于从乡村振兴战略及人地关系视角等方面进行研究。孔祥智学者及其团队发文12篇,侧重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新型工农关系及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的研究。其他核心作者主要对城乡融合发展内涵与逻辑、路径与意义、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的赋能促进作用等方面展开研究,并进行了相关测度评价。

3.3 关键词共现分析

对1 135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城乡融合相关研究涉及诸多学科领域。其中,农业经济占比最大,高达42%。农业经济领域重点关注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乡村治理、现代化等;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领域重点关注数字经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水平测度等;政治领域重点关注城乡融合的内涵要义、现代化治理、政策体系、制度框架;建筑科学与工程领域重点关注乡村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策略研究、城乡建设等。

利用CiteSpace关键词共现分析功能对这1 135篇文章进行分析,得出城乡融合领域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图3)。由图3可以看出,除城乡融合外,乡村振兴、城乡关系、城镇化、发展路径、农业等均是城乡融合共享标志词,高频词高中心性均反映了关键词的关键地位,且这些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也较为密切,并衍生出其他研究分支。对关键词共现图谱进行中介中心性分析,根据关键词首次出现时间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得出关键词共现情况分析(见表1)。

利用CiteSpace中的Strongest Citation Bursts功能,根据短时间内激增的突发术语来反映在该领域某一研究方向的兴起和衰落时间,从而分析出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得出城乡融合突发强度排名前16个关键词(见表2)。通过对关键词及其突现情况进一步分析,可以判断未来在城乡融合领域将继续关注城乡关系问题、产业发展、乡村发展等方向;研究热点受国家发展理念和新技术发展的影响,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出现生态宜居等关键词;数字化手段也被应用到城乡融合,出现数字乡村等研究方向。

3.4 关键词聚类分析

CiteSpace聚类分析功能在关键词频次分析的基础上,聚合相互间联系紧密的关键词,通常由Q值(模块值)大于0.3,S值(平均轮廓值)大于0.5或0.7来证明聚类结构的显著性及聚类的有效性。笔者采用对数似然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时区分析,最终得到城乡融合时间轴线聚类图(见图4),得出Q值=0.516 7>0.3,S值=0.867 2>0.7。因此,判断此聚类分析有效,说明近年来的研究文献主要围绕乡村振兴、城乡关系、数字经济、城乡产业发展、城乡融合路径探索等方向展开。

列出包括每个聚类的相似度、关键词出现平均年份、聚类关键词及每个聚类LLR标签值最大的4个关键词,形成每个聚类的详细信息表(见表3)。由表3可知,聚类一和聚类二包含关键词最多,即所包含的节点数最多,同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时空格局、县域经济等关键词联系最紧密。从S值来看,聚类13最高,说明城乡融合也聚焦城乡矛盾中的乡村问题、乡村建设等方面。在13个聚类中,聚类的S值均大于0.5,并且最大值达到了0.998,也说明了聚类有效。

4 研究特征分析

4.1 研究主题特征分析

根据各关键词聚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共现关键词(图3)和城乡融合研究关键词聚类(图4)得出,城乡融合研究分为城乡关系内涵与发展演进研究、城乡发展路径与发展动力研究、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问题研究3个研究主题。

4.1.1 城乡关系内涵与发展演进研究

城乡关系内涵与发展演进研究包含#0城乡融合、#2城乡关系、#5城镇化、#13城乡矛盾等聚类,体现了城乡融合的科学内涵及演变脉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城乡关系相对分割,发展存在失衡。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我国在提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同时,提出正确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城乡关系的认知从二元结构发展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步步深入,认识不断提升和深化[11]。尽管城乡关系有所缓和,相关政策理念也有意向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但二元户籍、产业偏向、土地分治等制度及经济发展差异等问题使城市与乡村积累已久的病症无法在短时间内化解[12]。因此,正确理解城乡融合的理论内涵,梳理城乡关系的发展脉络,剖析促进城乡融合的关键影响因素,从新时代城乡差距内涵、城乡流动障碍、治理手段机制、人地关系探究、中外对比等多方面对城乡融合现存问题和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13-15],对推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4.1.2 城乡发展路径与发展动力

城乡发展路径与发展动力研究包括#3数字经济、#4产业兴旺、#6发展路径、#8协同发展、#11人力资本等聚类。探索城乡发展路径和发展动力机制,是城乡融合从理论走向实际的关键。各学者致力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发展路径与发展动力研究主要分为理论策略和实践测度两个方面。在理论策略方面,学界通过解析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提出单元式[16]、内源驱动式[17]等不同发展模式和路径,为城乡发展提供思路。在实践测度方面,学者通过定量研究方法,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深入探究,认为生产力、市场机制、政府政策、人地关系的协调程度及要素流通性等均是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动力因素;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大数据技术和计量经济模型对城乡融合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城乡融合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18-20]。此外,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在城乡资源配置效率、城乡产业协同、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引起了探讨[21-22]。

4.1.3 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问题

这一主题聚类包括#1乡村振兴、#7乡村旅游、#9乡村发展、#10农业强国、#12农业保险,共现关键词均是围绕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乡村发展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就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的过程。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其核心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学界对于如何通过优化强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23-25]。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面临的人口外流、土地流转、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乡村振兴需要从乡村产业、环境、收入等方面入手,加强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参与度。其路径包括依靠科技和资本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农民土地权益得到保障,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26]。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问题研究,既关注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定和理论指导,又关注微观层面的实践问题和经验总结,通过深入探讨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路径选择,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