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D模式下的乡村振兴实现要点分析
作者: 王磊 刘畅 仝凯 鲍子薇 张清清
摘 要: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模式)是把生态环境治理和与之关联的产业深度融合,以产业开发反哺生态环境治理。自2020年开展EOD模式试点工作以来,我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解读EOD政策发展演变的基础上,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难点,分析以EOD模式支持乡村振兴建设的路径与意义,并以安徽省特色项目为例,探讨EOD模式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经验,以期为该领域的EOD模式项目实施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EOD模式;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7;F2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3-21-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3.004
0 引言
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co-environment-oriented Development,简称EOD模式)旨在通过整合资源,促进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项目具体实践的角度来看,EOD模式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确保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共生与相互促进。EOD模式的生态环境治理内容(包括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又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谋而合。EOD模式通过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网络建设、人居环境提升及相关产业建设,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推进。其本质上有利于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深度融合、协同推进的重要体现,最终实现生态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三者协调发展。因此,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开发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至关重要。
1 EOD模式背景与政策解读
1.1 EOD模式概念
EOD模式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特色产业运营和区域综合开发为手段,采用合作经营、组合开发等模式延伸产业链,推动公益性较强、缺乏收益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在提升生态效益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是一种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可持续运营的创新性项目组织实施方式[1-2]。EOD模式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项目实践。
1.2 EOD模式政策发展
EOD模式在我国先后经历了政策引导、试点摸索、入库支持等3个阶段。2020年,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开发银行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推荐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项目的通知》,第一次公开征集EOD模式备选项目;2022年4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入库指南(试行)的通知》,标志着EOD项目从试点申报制转为入库制。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励EOD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如表1所示。
1.3 EOD概念修正
2023年12月22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实施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导则》),用于指导和规范EOD项目的谋划、设计、实施、评估和监督等工作。《实施导则》在总结EOD模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实施主体、实施内容、正负面清单等方面内容进行明确修正,具体有以下几点。
①进一步强调EOD通过生态治理提升关联产业收益、通过产业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治理投入的内在逻辑,强调EOD产业应当与生态环境治理强相关且具备绿色、创新属性。
②明确市、县(区)人民政府或园区管委会为项目组织主体,强化了政府的引导和监管职责。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主体角色已由政府向市场化运营方转变,并遵循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准则,全权负责项目的落地执行、日常运维及经营管理;同时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及既定协议条款,切实承担起生态环境治理的相应责任与义务。
③EOD谋划原则:生态为基,提质增效;深度融合,互为条件;增值反哺,项目平衡;市场运作,一体实施。
④明确不纳入内容:涉及企业责任范围内的非公益性生态环境治理内容;无实质性生态环境治理内容;违反自然规律、未考虑因地制宜的治理内容;实施规模大、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政策风险大的内容等[3]。
《实施导则》一方面解决了EOD模式在探索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明确的方向进一步规范了EOD模式的实施,有利于EOD项目的有序谋划和可持续开展;另一方面健全了EOD项目谋划、实施和运营中的监管机制,给谋划EOD项目提出了更高要求。
2 安徽省EOD模式下的乡村振兴实践
2.1 安徽省EOD相关政策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若干措施的通知》(皖政办秘〔2022〕26号)对社会资本参与的重点领域、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政策等予以细化。《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办秘〔2022〕68号)要求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模式,提高存量资产整体收益;在推动设施集约集聚发展的基础上,强化资产运营管理,促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园区等提档升级。
2.2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面临的挑战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胜利完成,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转移[4]。安徽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于2023年7月启动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并将其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号工程”和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基础工程”。但在该工程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由于涉及项目多、资金需求大,许多项目投资回报率低、资金回收期长,且带有公益或准公益性质[5],难以建立有利于发展的、较为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金融服务明显不足,农村资源变资产的渠道难以打通。因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寻找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实现二者融合发展,对于应对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2.3 安徽省EOD模式+乡村振兴项目解析
笔者针对安徽省近两年入选国家级、省级储备库的EOD项目,尤其是包含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等内容的工程,分析EOD模式+乡村振兴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与优势。
2.3.1 禹会区天河湖生态环境治理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项目
该项目位于天河流域的蚌埠市禹会区段、蚌埠市西郊。天河湖清淤扩容及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为生态环境治理类项目,依托天河湖周边万亩农田湿地,深入挖掘大禹文化、淮河文化等,按照“水资源+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发展思路,加快水旅融合、水农融合、水工融合,形成生态环境与产业联动的良性循环。该项目依托天河湖生态环境保育工作,协同推进文化旅游、生态农业、营养基质土壤生产、绿色建筑材料等多元产业的融合发展,旨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产业经济的绿色转型。该项目总投资约32亿元,已纳入国家级储备库。
2.3.2 贵池区乡村振兴产业园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项目
该项目位于池州市贵池区秋江街道同乐河汇水区。同乐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为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主要包括水生态系统重构工程、面源污染治理工程、村庄排水治理及坑塘整治工程、区域污水管网及配套工程、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工程、水系连通工程、湿地缓冲工程、河道疏浚、护坡护岸工程、智慧水务等内容;贵池区乡村振兴产业园工程为产业类项目,总占地面积约为1 487 274 m2,主要包括工业设施用房、冷链仓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业建筑、农业研学基地、屋顶光伏及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配套设施等内容。该项目总投资估算约19.77亿元。其中,生态环境治理类项目投资估算约4.60亿元,占比23.27%;产业类项目投资估算约15.17亿元,占比76.73%。项目整体实施期限暂定为20年,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如延长运营期),其中建设期3年,运营期17年,已纳入省级储备库。
2.3.3 鲍家沟(蚌埠经开区段)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提升一体化EOD项目
该项目位于蚌埠市经开区鲍家沟。鲍家沟中环线以西生态环境治理、鲍家沟中环线以东生态环境治理、截污工程等生态环境治理类项目,包含长淮村农村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建设、水系清淤疏浚、水系连通、生态护岸建设、水环境提升、人居环境提升、污水资源化利用等;临港新材料产业园为产业类项目。项目实施后可系统解决经开区农村面源污染、鲍家沟内源污染等环境问题,有效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绿色动能。项目总投资约21.59亿元,其中生态环境治理类项目投资占比约35%,已纳入省级储备库。
2.3.4 郎溪县长溪河流域综合治理及南部片区乡村振兴(EOD)项目
该项目位于宣城市郎溪县。项目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①长溪河综合整治工程。该工程针对长溪河水质波动,河道沿线污染物排放严重、水环境容量超标,河道淤积、内源污染严重、堤岸破损等问题,要求满足相应防洪排涝标准,使老屋场断面稳定达到地表Ⅲ类水,保障长溪河水环境容量达标。工程内容包括清淤工程、驳岸工程、镇区明渠改造工程、南漪湖入湖口湿地工程、长溪河支流入河口生态治理及水系连通整治、农田生态沟渠改造工程、生态缓冲带建设工程、镇区污水提质增效工程、镇区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等。
②人居环境整治工程。该工程主要针对农村污水收集设施不完善、整体生态环境差、缺乏公共基础设施等问题,要求整体环境达到美丽乡村基本要求。工程内容包括建立污水收集系统、水系整治、沟塘清淤、房屋立面店招改造、道路提升、路灯亮化美化,以及公厕、停车场、文化公园、景观公园、绿化提升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③土地综合整治工程。该工程主要针对当地部分农田河网密集、田块分割严重、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要求保障土地连片,提高土地利用率。工程内容包括增减挂钩和补充耕地。
④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该工程主要针对农田土地不平整、道路及灌排系统薄弱等问题,要求达到高标准农田。工程内容包括土地平整、灌排工程、输配电工程等。
⑤特色农业产业建设。该工程主要针对特色农业产业不显著、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等问题,要求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实现产业融合。工程内容包括富硒稻标准地建设、长何新村蓝莓标准地建设、茶产业基地建设等。
工程实施后,可达到如下效果:
①水安全:项目完成后,流域整体排涝能力能达到10年一遇的标准,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标准。
②水环境:使长溪河COD、氨氮和TP都有较大幅度削减,达到目标水质(Ⅲ类水)标准。
③水生态:河流水生态状况有望在近期(2025年)得到大幅改善,远期(2030年)基本实现水生态目标。
④高标准农田:达到“灌排设施配套、农田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总体目标。
⑤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村庄达到雨污分流标准,道路平整,外立面统一美观,绿化覆盖率达到要求,环境明显得到改善;达到郎溪美丽城市和生态村庄的要求。
⑥特色农业产业:以水稻、茶叶、水果三大产业融合发展为主线,构建产业体系,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其中,将富硒稻作为引领示范产业,带动郎溪富硒稻农产品产业链升级;充分整合技术应用、渠道拓展、生态集聚、品牌传播等方面的资源,搭建富硒稻示范基地,将富硒等概念进行升级并转化为市场认可度,建设可持续性的品牌孵化中心,从而打造品牌效应,塑造独特的乡村振兴名片。
项目总投资约为19亿元,资金来源方式为申请专项资金及企业自筹。整体实施期限13年,其中项目建设期3年,运营期10年,已纳入省级储备库。
3 EOD模式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
EOD模式作为以生态环保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与乡村振兴战略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相契合。同时,EOD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生态治理项目多、资金需求大、回报周期长,农村产业金融资源匮乏等问题,使农村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根据以上对安徽省相关入库项目的解析,总结得到EOD模式下乡村振兴项目具有现实性、可操作性的实施路径。